..續本文上一頁螞蟻,有人怪我說:「師父!您怎麼不慈悲,把螞蟻都掃死了!」我說:「阿彌陀佛!你來掃好不好?」他說:「我也會掃死螞蟻。」我問他:「那怎麼辦?是不是我們應該搬家呢?」
佛陀住世時,有一次和弟子到一個很久沒有人住、沒人打掃的精舍,精舍裏面的浴室水池長了很多孑孓,比丘們不敢洗澡,請示佛陀如何處理?佛陀只告訴他們「清理水池」,比丘們擔心會弄死孑孓,佛說:「不是叫你們去殺蟲,而是清理水池。」這意思是說,目的是要清理水池,而不是以瞋恨心殺蟲,所以不算犯戒。
由此可見,戒是不做不合悲智原則的任何事,並對合乎悲智原則一切的事要積極爲之,否則即是犯戒。
(二)定與慧
一般以爲「老僧入定」就是坐著什麼事都不管,才是「定」。所以有人修定時,希望別人不要幹擾他,讓他好好修行。這種人修到最後會變成自私鬼。因爲他們在修定時怕幹擾,要離開人群,修成後又貪著定境的快樂,會逃避現實、厭離世間。這不是自私鬼,是什麼?
其實,禅宗所說的「定」爲「即定即慧」,定即智慧、智慧即定。智慧是頭腦清楚、條理分明,不以主觀、自私的立場判斷、處理所有的事情。因此「定」絕對不是坐著不動或逃避現實。「定」的真義是:在安定、平穩、和樂的身心狀態下,從事于持戒的修行生活。而「智慧」,是以開朗、寬大、涵容、無我的心量,指導我們持戒和修定。
有位中醫師告訴我,他看過不少佛書,在觀念、認知的理解上知道應該怎麼去做,但總是做不到。當貪心、瞋心和嫉妒心生起時,自己不知道,發現後常常感到懊惱。爲什麼他的心不容易受指揮?這是因爲平常他沒有下工夫修定的緣故。修定的工夫,包括靜坐、拜佛、念佛與誦經。如果能持之以恒每日按時做定課,日子一久,心自然會平穩,情緒也不會輕易受環境影響而波動了。
總括的說,持戒、修定爲慈悲的範圍,智慧是屬解脫自在的範圍。如果我們平時情緒穩定、思想開明、心胸豁達,對自己、對別人自然都會有安定的作用。
叁、如來也是如去
《金剛經》雲:「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如來,爲佛的十種尊稱之一,是沒有來也沒有去的意思。廣欽老和尚往生前曾說過一句話:「沒來沒去,沒什麼代志(事情)」,已有很多人奉爲金玉良言,這句話和《金剛經》所說的有異曲同工之妙。
所謂如來如去?譬如你昨天買股票,股票上漲,一夜之間使你變成富翁,明天股票下跌,又使你一夜之間變成窮人。究竟,錢來了沒有?它好象是來了、使你發財,結果錢又到哪裏去了?錢不是你的,這就叫如來如去。來的時候不必興奮,去的時候不需難過,因爲這是正常的事。
世間人的煩惱痛苦,是因爲沒有把環境中遇到的人事物看清楚,所以才會「迷」,才叫「凡夫」,也因此才有煩惱。我們往往以假當真、把不真實的事情當成永恒,對與我們相關的人、事、物,執著何者爲我、爲我所,何者爲多、何者爲少、何者爲來、去、生、死等等,這種種執著都使我們心裏産生煩惱的反應。
佛法說,一切現象都是因緣所生、因果相循、變幻無常。因緣是由許多因素相加,所産生的結果,所以現象的出現、消失,都是不同的因素所形成。「無常」這一名詞,常使人誤解佛教徒消極、悲觀,其實恰好相反。無常是變化的意思,也就是說,沒有一件事物可永久不變。所以「無常」有其積極的意義,便是教我們要努力不懈。惡運當頭,無常變化,豈非好事;好運當頭,無常變化,不必難過。只要繼續努力,好運還會再來。壞的事情臨身時,那不是永恒的,故也無須傷心絕望。
禅宗《五燈會元》卷一六中白兆圭禅師說:「譬如空中飛鳥,不知空是家鄉;水中遊魚,忘卻水是性命。」空中飛鳥翺翔天際,本身即在天空中,它並不擔心自己非要天空不可,因爲天空夠寬闊的了。又如水中的魚,水對它是必需品,可是它並不把這想成非常重要的事,而操心憂慮。如果,我們能以這種態度積極努力的生活,不處處起煩惱,生活必然愉快。(一九九O年八月十八日講于高雄市中正文化中心,張國蘭整理)
禅─解脫自在
一、何謂解脫?
何謂解脫?一般可分爲身的解脫及心的解脫。例如我們因爲犯了法而坐牢,身體便受拘束;如果從牢裏出來,便得解脫。但是心的解脫比身的解脫更重要。如果我們心裏面沒有煩惱、沒有執著,雖被關在牢裏,心仍是自由自在。
有位居士跟我談起某某人,說他可能要坐牢了,在他快要坐牢之前,很多人跟他說:「很好啊!你有這個機會可以閉關好好修行了。」我說:「這句話有問題,若是心已得解脫或得自在的人,到牢裏去,對他而言的確是修行。否則,坐牢便是坐牢而已。」
我曾經在山中閉關,前後共計六年。有人問我:「住在裏面是不是很痛苦?」我說:「如果是坐牢會很痛苦的。但是,我是閉關修行,我很自在。」因此,不能夠把閉關當成坐牢,或將坐牢當成閉關,這二者完全不同,而其不同的地方,即在于我們的心是不是自在!
二、解脫在于心
現在我舉二個禅宗的例子。第一個例子,是禅宗四祖道信禅師的故事,道信禅師在十四歲就出家了,他見到叁祖僧璨禅師便說:「但願大師能夠慈悲,教我解脫的法門。」叁祖就問他:「是誰把你綁起來?」小沙彌回答:「沒有人綁我呀!」因此叁祖說:「那你還要求什麼解脫呢?」這時十四歲的小沙彌聽了馬上就開悟了。我說了這故事,諸位是否開悟了呢?請問諸位有誰綁你們?大概諸位沒有要求一個解脫的方法,所以聽了故事也沒開悟。
這故事是說:自己認爲未得解脫,是有人綁住了自己,仔細問清楚並無人綁住自己;那就是自己把自己綁起來了。既是自己綁自己,那只要將自己松開就可以了。所以當下就能開悟。像這種情形,于日常生活中,許多人不都是如此嗎?即所謂「作繭自縛」,自找麻煩,所以說:「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
第二則故事,有一位禅師說:「見、聞、覺、知,俱爲生死之因。」又說:「見、聞、覺、知,正是解脫之本。」所謂見,看見;聞,耳朵聽到的;覺,五官所接觸的;知,明白。這些都是我們于平常所見、所聞、所覺、所知。如果對它們起分別心、執著心,認爲是真的,而牢牢抓住不放,那就變成了生死的原因。
相反地,如果不管見到、聽到或感覺到以及明了的事,都能把它客觀化,不加入個己的利害得失,即是解脫的根本。換句話說:任何事如果把自己帶進去,就有問題、有麻煩。除掉自己的利害得失,就得解脫了。
佛在世時,其弟子阿難有一天與佛出去托
,看到路邊樹下有一堆黃金。阿難說:「世尊,那兒有一堆黃金。」世尊說:「不,那是大毒蛇,不要看它。」阿難便不再看它。後來,有人經過那裏,就把黃金撿起來帶回家。當時正好警察在追趕強盜,強盜跑掉了,將黃金隨手丟棄。而撿到黃金的人卻被捉,被當成強盜來處罰。這說明,黃金如果你把它當成黃金的話,它可能會是一條毒蛇,而若當成毒蛇,那麼黃金對你而言便毫無問題,因爲你已遠離它了。
叁、五蘊皆空得自在
現在看一段《心經》,經文一開始即說:「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這四句也可說是《心經》中最重要的,它說明人要想得自在,就要學觀自在菩薩,觀自在菩薩是誰呢?通常解釋成觀世音菩薩,當這位菩薩用他非常高的智慧來看世間所有的萬法以及一切現象時,便可離開一切苦難。所謂「行深般若波羅蜜」,就是用高深的智慧,來度脫衆生的苦難。
《六祖壇經》是中國禅宗最基本,也可說是最根本的一部祖師語錄。淺顯易懂而寓意深遠。其中提到:「摩诃般若波羅蜜,是梵語,此言大智慧、到彼岸。」共叁句話。解釋什麼是「摩诃般若波羅蜜」,意即以大智慧到彼岸。因此,若要解脫須先有智慧。
有居士會認爲學佛之後,雖聽了解脫及自在的道理,但沒辦法做得到,便覺得很痛苦。我相信我們中國人之中的許多人學佛之後都有同樣的問題。因爲中國人一講佛法,都是講最高深的,佛的法、菩薩的法,沒有講凡夫的法。從人到佛的境界,這階段要經過很長的時間,講得太高了,便常使我們在沒有辦法做到之前,便感到自己好象不夠資格學佛,越學越糟糕。其實從人看,以人的標准來要求,再以佛法作指導,而做到人能做到的程度,這就是智慧,就是到彼岸。
自在有不同的程度,解脫也有不同的程度。我們無法要求什麼事都得解脫,什麼地方都得自在,因爲這要慢慢的來。
四、心自在和身自在
什麼叫自在?自在的意思可分身自在和心自在。身自在是指我們的身體進和退沒有阻礙,心自在指從煩惱中得解脫。身自在如果能修得神通,就能夠變化。
但是神通有限,一般凡夫的神通並不持久,事實上,除非已成佛,否則不可能有真正的身自在。如果有肉身存在,即使有神通,仍不可能不死,所以,仍是不自在。
心自在是用「智慧」來看這世界,心就不會受到阻礙,因爲以智慧看世界,世界都沒有問題。因爲,只有個人有貪、瞋、癡、慢、疑等種種的問題,所以才覺得世界有問題。
凡夫就是凡夫,聖人能夠得自在後便永遠自在,而凡夫只能以觀念來指導、糾正;但小煩惱可用佛法的觀念來化解,而重大煩惱産生時就不容易了。所以,往往有些人要求自己太高,希望一聽到佛法就能使心自在,這是不切實際的。有不同層次的衆生,也就有不同層次的自在。一般的衆生…
《禅與悟》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