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就叫烦恼的众生,既是烦恼的众生,便不可能有真自在,所以就叫作不自在。有的人烦恼很重,可是却常说他是最快乐的人,但往往刚刚还说最快乐的人,马上泪眼婆娑,这是真正的自在吗?若有人出生于监牢,对监牢以外的事全不知道,或许他会觉得监牢也不错嘛!只有从监牢外面进去的人,才明白进了监牢是不自在。同理,众生从佛法而知自己是不自在的,而我们能去体验,这是非常可贵的事。
另外,小自在是小乘的圣人所有的,佛教有大乘、小乘。小乘乃指只管自己的解脱者,但因其畏惧在现实世间有生、死、苦、难,所以离开生死,住入不生不死的境界。但真正的自在是不怕生死,也不受生死束缚。所以,小自在不是我们所希望的。我们希望的是佛和大菩萨的大自在。因为只有佛才能既不怕生死,也不怕任何苦难,而他自己也没感受有苦难。地藏菩萨说:「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又说:「地狱未空,誓不成佛。」这种以愿力、自主、自动到众生需要的地方,出入随心所欲,这就叫自在,而众生因业力非去不可,要想出来出不来,就叫不自在。
五、自在与悟境
解脱自在就是开悟,迷和悟是相对的,在迷之中的人,不知道悟是什么,而对悟了以后的人,他当然也不觉得悟是一个真实的东西。在迷中不见悟,悟后的人也不以为自己是悟。这便没有执着,叫作真自在。迷的人是有「我」的,那个「我」是什么?是「我」和「我所有」。其实分析一下,这个「我」本身是不存在的,只有「我所有」才是存在。第一,我们的身体是「我的身体」,不是「我」。至于我的钱、我的家……这些都是「我的」。并没有一个真正是「我」,并没有可以指得出、可以感受得到的「我」存在。所以,把「我的」当成「我」就叫迷。
最近我遇到一位年纪很大的商人,他退休后告诉我:「我现在解脱自在了。」我问:「你怎么解脱自在呢?」他说:「我将职务、财产全部给我儿子,所以我没事了!」我又问:「你的儿子是不是你的?」他说:「儿子当然是我的,谁也抢不走。」我说:「你解脱不了!因为你的儿子还是你的啊!」诸位想想他解脱了吗?如果还有一个「我的」观念,有一个「我的什么东西」,那么你还是迷人,并不是悟者。因此,凡夫是住在烦恼之中,所以不得解脱。
而小乘的圣人,他住于解脱之中,好象是解脱,但不是大解脱。真正大乘的佛、菩萨的大自在,是心中无我。例如《金刚经》说的「无我、无人、无众生。」其无我、无人、无众生,并不是说就没有行为、没有行动,而是以他的慈悲、智慧帮助任何一众生,这才是真正的叫作「自在」。
六、迷与悟
现在介绍迷和悟的例子,因为悟才是解脱,迷就是不自在。有二位修道人同时出去参访行脚,途中,发生了这样的故事:
因有二句话说:「有佛处不得住」,「无佛处急走过」。有佛的地方不要停留,无佛的地方也赶快走过。有一天,他们见到一座寺庙里面有佛像,迷的一个说:「寺里面有佛,我们进去吧!」悟了的一个则说:「既然有佛,快快走,莫停留。」
又一天,看到一所无人管的破庙,里面也无佛像,迷的修道人说:「这里面无佛,我们进去吧!」开了悟的则说:「我们是行脚朝圣,既无佛,还进去做什么?赶快走吧!」
为什么有佛要走,无佛也要走?因为你心中无佛想找心外的佛,你到处也找不到;若不见心中有佛,只见心外有佛,那就不是真佛,必须急速努力。这说明了如果知道什么是解脱,什么是自在,则处处都是佛,处处也都不是佛。
七、相似解脱
再来解释解脱自在的层次,有所谓相似的解脱自在,是指凡夫的解脱,也就是我们能够理解到多少佛法,就能替自己解决多少问题,修行多少就帮自己多少的忙。有人问我,拿念珠有什么用?是不是挂着好看?是拿在手上数的。数念珠有什么用?是念一句佛号数一个数字,有时候自己打妄想忘了念佛的时候,还在数,但是只要手还在动,就会提醒自己,刚才是在念佛,赶快再念。那么念佛又有什么用?有人认为念佛是为求生西方、求消灾、求平安。其实念佛是安心、除烦恼。心中念佛或口头念佛?有二句话「念佛不在嘴,参禅不在腿。」就是念佛的时候是用心念,所以「念」字拆开来看,是「现在的心」、「今心」的意思,现在的心在佛号上面,叫作念佛。参禅是用心参而不是仅靠两腿盘坐的工夫。
佛教的修行方法中,任何一种方法都是在求解脱自在。因为心有烦恼,所以要念佛;因遇到苦难,所以要念菩萨的圣号。念佛、念菩萨当然有感应,即使没有感应,也是很有用处。对念的人而言,念多久、念多少,本身就会得到多久、多少平安。在二个星期前,我在台湾的时候,有一位太太来见我,并说:「师父,您帮了我很大的忙,非常感谢。」我说:「不记得帮你什么忙啊!」她说:「二年前我的先生喜欢喝酒、玩女人。所以请问师父怎么办?您就教我念〈准提咒〉二十万遍。」我当时告诉她说念二十万遍的〈准提咒〉,一定会有感应。所以我问她:「你念了没有?」她说:「念了。」我又问她:「有感应吗?」她回答:「有。」于是我说:「那你先生现在不喝酒、不玩女人了?」她说:「师父,那倒没有,他还是照样的喝酒、玩女人。」我感到很奇怪,问她的感应是什么?她回答:「师父,过去我没持咒的时候,他喝醉了酒,就觉得好象是我自己喝了酒;他玩女人,好象我自己去做了什么坏事。现在他喝他的酒、玩他的女人,跟我没什么关系。我只要把家照顾得好好的,而我也过得快快乐乐。所以,我觉得有感应啊!」她又说:「本来我知道他在外面做这些坏事,都会与他吵架,结果他几乎要跟我离婚,而且常常不拿钱回家,人也不回来。那时,我们的家几乎要破离。而现在,我不会跟他吵架,我们的家庭至少是和平的。所以,我很感谢师父教我念咒。」
有修行、有信仰就有解脱。看我们修行到什么程度,就能从烦恼中得到什么程度的解脱自在。对凡夫而言,因不能一次解脱便永远解脱,所以称为相似解脱。
八、分证解脱与究竟解脱
另外对菩萨而言,称为分证解脱自在。所谓分证,是说不是一次解脱之后,就永远彻底解脱。解脱的程度是不等的,地位低的菩萨,解脱的程度比较浅;地位高的菩萨,解脱的程度比较深。所以,慢慢的修行,到最后才能成佛,只有成佛的时候才是永远的、圆满的、究竟的解脱和自在。
我们是要从凡夫进入菩萨的阶段,再由菩萨的阶段到达佛的层次,所以修行学佛,不能好高骛远,不是一步登天立即成佛。大乘佛法虽有讲到顿悟成佛的观念,但是顿悟悟理,而修行还是要渐渐地来。禅宗有说到顿悟而渐修,或是渐修而顿悟,这二个观念其实是相同的。怎么修行?是要在平常的生活中去体验。尤其,我们都还是凡夫,当在平常的生活中,以平常的身心来体验佛法,这是非常重要的事,禅并没有那么奥妙,只要在日常生活中留心,便可见到处处都是禅了。(一九九O年十月十八日讲于香港沙田大会堂,林淑芬整理)
禅─平常身心
一、什么是平常身心?
什么是平常身心?一般人的身心状况称为平常身心,修行修了一段时间,而有了成就的人的身心也叫平常身心。
(一)平安的身体
普通人的身心状态,若从身体来说是有病的,从心理而言也是有问题的,但我们却认为这是正常的。人自出生开始,就是带着父母的遗传而有了身体。父母本身没有绝对的健康,所以,任何一个婴儿出生的时候,也就带着若干的病来到这个世间。
有一次我和一位医生在街上走着,他向二个人打招呼,并跟我介绍他们是他的病人。我很惊讶,因为这二个人看起来没有病啊!怎会是病人呢?后来我问医生,他们得了什么病?他说:「是啊!从医生立场来看,凡跟我有关系的都是我的病人,虽然你看他是好好的,但他还是有病啊?」从那天之后,我就肯定从医生的立场来看所有的人都是病人。有的人虽看过医生,但是病根还没有完全去除;有的根本没发觉有病,但已经潜伏着病因。
既然世界上没有人不害病,那么有病是正常的;既是正常的,我们就应该接受它。不需要对病产生恐惧、害怕或怨恨。身是如此,心亦如此。我们的心从出生以来,便是不满足的,这是因为我们对世界有追求和讨厌的二种心态。也就是贪、瞋的心态。永远追求、执着好的事物;永远逃避、拒绝、反抗不好的事物。
曾经有一位母亲问我:「佛教相信人之初,性本善吗?」
我说:「那么你的意思是人之初,性本恶?」
她回答:「佛教说人人都有佛性,一切众生皆具佛性,意思就是人之初,性本善。但我很疑惑,因为我有二个孩子,第一个孩子出生后,脾气很坏、贪心也很重;只要不满足他,就拳打脚踢,又哭又闹,让我觉得他可能是从阿修罗道、饿鬼道投胎来的。后来第二个孩子也降生了,以为他会好一点,想不到却比他哥哥还坏。带这二个孩子非常辛苦,给他们很多爱心都没任何好的反应,无论如何都不能使他们满意。我气得只有打他们、骂他们;但却使他们恨我,更不喜欢我。从孩子身上,我发现人之初,应该是性本恶。」
我告诉她,人无所谓生就是恶、是善,而是从无始以来,一生又一生的带了许多烦恼,所以出生后,还没接受教育的时候,他的性格就是人的本性,这是一种烦恼心,带着烦恼来,所以,自然而然就表现出来。
有一位香港的慈善家告诉我:他的前半生没做过一件好事。我觉得那是正常的事,因为他前半生没有想到要做好事,所以,从现在来看…
《禅与悟》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