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與悟▪P5

  ..續本文上一頁體局部細胞的生死變化叫作新陳代謝。實際上,細胞死亡也算是死。吃了五谷不害病的人從來沒有,不管是小病大病,有了病,就是麻煩,就有痛苦。

  

  倫理的關系:一般將人間的聚散無常稱爲「悲、歡、離、合」。諸位不要把人類的倫理關系僅僅只限在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等五倫的範圍,廣義地說,凡是人與人之間的依存交往都是倫理關系。夫妻離異、兄弟阋牆、父子反目、君臣相背、上下失序等,都是倫理的悲劇。還有兩代之間觀念的差異也會帶來麻煩,現代人叫作「代溝」,但並不是時下才有的問題。加上國家民族的歧見、宗教信仰的異端、政治思想的對立、工商利害的沖突等,無一不是煩惱的淵薮。總之,人間的歡樂時光是極有限的,彼此之間打得頭破血流固是苦事難事,細微的摩擦也不是好受的事。

  

  物理的異動:佛說的「成、住、壞、空」,即指天體星球的自然現象。但因其時間過程相當長遠,我們不易察覺。而與我們切身的物理現象則包括天氣的風、雨、水、火、幹旱及蟲害,帶給人類的問題;尤其是現代人的衣、食、住、行以及空氣汙染、環境

  生、自然資源日受破壞等等的問題,隨時隨地在困擾著我們。

  

  現在回過頭來再問:爲什麼會有這些問題?依據事實而言,是因爲有了個「我」的關系。所有心理的活動,都是「我」的運作,比如我們每一個人都有意見、思想、觀念、喜怒哀樂等,無一不是這個主觀的「我」的表現。

  

  心理如此,生理的問題也是一樣。若有人指著你的身體問:「是誰的?」你一定會說是「我」的。

  

  倫理關系的主動與被動,也都是你的「我」、我的「我」、他的「我」在牽動。至于物理的世界,是「我」處的環境。粗看環境不是我,而是與我對立的「它」,所以它既能益我也能損我;能使我痛苦,也能使我歡樂。若依佛法而言,我們的身心是正報,身心所處的環境是依報,都是由于我所造業而感得的果報。肉體是我的小衣服,環境是我的大身體。爲了「我」而用身、口、意叁業,製造了種種善惡的業因,再由另一生的「我」來接受身心的、環境的果報,實在是自作自受。

  

  四、無常與無我

  

  若要解決這個「我」的問題,便得先從觀念上了解什麼叫作「無我」才行。依佛法來觀察,「我」是不存在的,剛才所說的四句話中的「諸行無常」,是說一切現象(諸行),都不是永恒不變的,故名無常。心理的生、住、異、滅;生理的新陳代謝,或生、老、病、死;倫理的悲、歡、離、合;物理的成、住、壞、空,既然四類現象均在變異不已,由此四類現象所代表的「我」,當然也不是實有的了。

  

  所以懂得了「諸行無常」的道理,便也能夠明白「諸法無我」的意思了。因爲無常,所以無我。若知無常,即明無我;若證無我,便得解脫。相反地,如果尚是障重的凡夫,則正因爲不能忍受諸行無常,所以是苦。這是兩個相反的方向。生、住、異、滅是苦,悲、歡、離、合是苦,生、老、病、死是苦,成、住、壞、空也是苦。有人說「人老珠黃」,爲什麼?無常嘛!人活久了會老,珍珠擺久了會變黃。世界上的東西都會變化,都會折舊。雖然修行的人修得越久越好,朋友也是越老越好,但是大家的身體一定是天天都在折舊之中。秦磚漢瓦等骨董的值錢,是物以稀爲貴;有道的高僧越老越受人尊敬,也是因爲修行的高僧太少,不是因爲東西久了和人老了的緣故。一般的老年人,不僅自己覺得老得很苦,他人也不會認爲越老越好的。

  

  五、寂靜與不動心

  

  爲何無常便是苦?雖知無常的事實卻無法接受無常的事實,便成爲苦。例如親人的辭世、情人的失歡,是最苦的事。假如有人發生了這種事,而你去告訴他:「一切是無常,看開點,別難過。」他一定會說:「無常是無常,我還是受不了啊!」這個就是苦。

  

  因此,僅僅曉得無常、無我的道理,尚不能真的離苦,要到實證「涅槃寂靜」才能離苦。所謂「寂靜」是不動,是無我可動的意思;沒有我的動作,沒有我的存在,不作自我追求,不求自我價值,不求自我表現,那便是無我。涅槃寂靜,不是一般人所謂一點生氣也沒有的死寂狀態,乃是我雖不動,而不妨一切都動;我雖沒有,而不妨一切都有。

  

  凡夫衆生是因業力而有生死煩惱的苦,菩薩是以願力在苦海中度衆生,都不寂靜,也沒有涅槃。那要到什麼時候才能達到寂靜和涅槃?小乘要到阿羅漢,大乘要到第八地菩薩階位時。第八地叫作「不動地」或「無功用地」,什麼不動?沒有「我」在那邊動,所以叫作寂靜;無功用就是沒有要做什麼,即不以業力作爲生死的活動,也不以生死中有衆生可度,故不必再以發願來度衆生。到了這個程度的人,能夠以佛的身分來度化衆生。這個時候對衆生來講,他們是存在的,而對他們本身來講則是不存在。

  

  六、去惡行善

  

  成佛要曆經叁大阿僧祇劫,修了兩大阿僧祇劫才能夠進入第八地。通常的修行法是要循著「戒、定、慧」叁學以進。「戒」是「諸惡莫作,衆善奉行」,也就是說,壞事雖小卻不可以做;好事雖小也應該做。「定」通常有九個次第,前面八個是和外道共通的,叫作四禅八定,就是色界四種和無色界四種;此是叁界的定,還未得解脫。迨臻于阿羅漢修證的第九個滅受想定,完成無漏的解脫慧,而出叁界生死。「慧」可分作有漏和無漏兩類,所謂有漏慧是有我的,譬如說:我們承認並且相信無常是事實,觀念上也能接受,可是一旦遇到成敗得失或生離死別之際,還是無法以平常心來接受那樣的事實。一定要獲得解脫時的無漏慧才能起作用,這要到小乘初果、大乘初地,才能顯現一分無漏慧;至小乘四果、大乘八地以上,純無漏慧才會出現,所以稱爲漸修法門。

  

  七、安心與不思善惡

  

  所謂頓悟,便是不需經過叁大阿僧祇劫的次第,即以凡夫的身分達到無漏慧的目的。這就是「禅」的方法。現在試舉幾個例子:

  

  慧可無心可安:當菩提達摩面壁九年之後,慧可去求達摩祖師安心。慧可以爲他的心很亂,應該先求一個安心之法,然後好好修行。可是菩提達摩沒有這樣做,就是不睬他、不管他,讓他一直站在洞外。慧可只得很有耐心地一直等待下去,終于亂心不亂,妄心也停了!這個時候,菩提達摩來看看他,慧可覺得機會來了,再跪下來乞求安心之法。菩提達摩便對他說:「好,你既然叫我替你安心,就把你的心拿給我,我來替你安吧!」慧可禅師蓦回頭,找他自己的心,竟不可得,結果只好說:「我看不到心!不知道心在那裏。」達摩祖師說:「我已經替你把心安好了。」

  

  這個故事看起來好象很容易,弟子請求安心,老師反問心在何處?弟子覓心不見心,老師就說已爲弟子安了心。如果我們現在也照此模式演練一下,能不能得到相同的效果呢?保證不會。爲什麼?因爲那時候的慧可已經到達心無所緣的程度,若不經達摩點破,他還是不知道,可能還要找心安心,當達摩要他把心拿出來時,才發現「覓心不可得」。實際上這便是找「我」而「我」不可得。平常以爲的那個「我」,就是那些亂心、妄心所串連而成的幻影。

  

  不妨請諸位查一查自己的心看看,如果仔細查看的話,便會發現我們所謂的心只不過是前念與後念的關系,這種關系的持續連結,就構成了「我」的觀念和「我」的執著。但此念頭常常在變動,當然沒有一個是一成不變的「我」了,能夠理解到這一層,也就可以理解到慧可所說「覓心不可得」的意思所在了。可是這個還是觀念上的,而當時的慧可,實際上已能夠見到自己「無心」的境界。

  

  惠明不思善惡:當六祖惠能大師得到了衣

  ,渡江到大庾嶺之際,被一個叫作惠明的出家人追上來搶衣

  ,想奪回襌法的傳承,這時惠能把衣

  放在石上,結果惠明拿不動衣

  ,便說:「我不是來搶衣

  的,實是爲了求法。」惠能就告訴他:「你既然是爲求法,我告訴你一個方法:你不要思善,也不要思惡,你把心裏面所有的問題通通擺下,然後再看你的本來面目是什麼?」這一個「本來面目」,是指離開生老病死、生住異滅、悲歡離合、成住壞空等四種現象之後。這個本來的「我」究竟是什麼?其實離開這四種現象,不可能再找到「我」了,因此惠明照著六祖大師的話去做,結果發現本來面目是什麼了。因爲除卻了我的執著,便是悟境的顯現。

  

  八、應無所住

  

  以上所舉兩例,都是禅的頓悟法門,可能有人要問:「頓悟法門,是不是不要修行?」也曾經有人問我:「惠能在沒有修行之時,一聽《金剛經》就開悟了。這種例子是否非常普遍?」事實上,惠能大師在聽《金剛經》之前,是一個打柴的樵夫,那個階段他雖沒有從事打坐、禮誦、念佛、持咒等的修行活動,可是他曾一斧又一斧地砍伐木柴,一根一根地撿起捆好,一步又一步地把柴背負到市上去出售。做這些事時他都能夠身心一致,平常他的心念已能靜如止水,故當他一聽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金剛經》經句時,便馬上開悟了。

  

  應無所住的「住」,是「我」的另一種表達方式,是執著的意思,所以「無所住」,就是無我。「無住」而「生心」,是說雖不執著于主觀與客觀的一切現象,可是並不否定那些現象的起起滅滅。不是關閉見、聞、覺、知,而是對于一切接觸到的事物,不起瞋愛等的煩惱。因此,這個「心」就不是愚癡的妄心,而是無漏的慧心了。

  

  九、婆子燒庵

  

  在《景德傳燈錄》另有則「婆子燒庵」的公案:過去曾有母女兩人長期供養了一位非常用功修行的禅者,有一天,那位母親派她的女兒送飯給那個禅者時,告訴她的女兒:「你今天送飯去的時候,把禅者好好地、緊緊地抱一下。」女兒照著她媽媽吩咐的話做了,…

《禅與悟》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聖嚴法師教禅坐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