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禅者沒有任何反應。第二天這個媽媽自己送飯,並且問說:「師父啊!昨天我的女兒抱了你,感覺如何?」那個禅者的回答是:「枯木倚寒崖。」這位禅者把妙齡少女看成枯木,把他自己當作寒崖,結果老太太拿起掃把來對這個禅者說:「我沒有想到供養錯人了,你請滾啦!」便把禅者給攆走了,而且放一把火將那間草庵燒了。
爲什麼婆子要趕走這位少女送抱而不動心的禅者?因爲他尚未得智慧心,他有定的工夫,但還沒有解脫,他如果真正是個徹悟了的禅師,見到女孩子就是女孩子,怎會變成枯木?禅者自己是人,怎會變成寒崖?
通常有人說,禅修的過程有叁個階段:1.尚未修行之前,見山是山,見水是水;2.精進修行之中,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3.開悟以後,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那位禅者把少女投懷看作枯木倚寒崖,既不是常人的心境,也不是徹悟者的心境,乃是正在精進用功的層次。那位婆子逐僧燒庵,看來唐突,其實正是禅家逼人上路的最佳方法,即是頓悟法門。
一○、平常的工夫
如何達成頓悟的目的,首先要在日常生活裏,時時刻刻注意自己的舉手投足與舉心動念,不僅生活得清清楚楚,而且經常要在穩定、平衡、輕松的心態下努力不懈。如何做到這種程度?就是當你無論做什麼事或面對什麼人的時候,首先放下瞋、愛、得、失的自我觀點,然後實事求是、就事論事地從事各項活動。例如你煮飯,乃至你打掃、睡覺、讀書、工作,都全心全力以赴,若能胸中無私,加上心無二用,就是禅的平常工夫。將此工夫持之以恒,則縱然不能頓悟,已是快樂之人。
不過這種工夫也不是想做就能做到的,一般人碰到單純的事和普通的人,大概還能用平常心來對待,如果遇到親情、愛情等的情感問題,或遭到財産、名譽、地位等重大的得失關鍵之際,就不容易用平常心來處理了。所謂平常心,就是在日常生活中看慣、聽慣、受慣、做慣的心情,要以慣常的心境來處理反常的一切現象,而對任何不得了的天大事情,能夠當成平素的家常事來接受它、處理它。
一一、介紹叁種方法
平常心就是禅修者的慧心,實在太好,可是相當難得,因此需要使用方法使情緒化的心境淨化平衡。最實用而簡便的方法就是雙手合掌,然後用你的兩眼看著你兩手中指的指尖,專注地保持這個姿勢,叁十秒至一分鍾之後,你的心緒自然平衡下來。
另外一個方法是注意你的呼吸,留心出入于鼻孔的氣息,也能平息你的情緒。
還有一個辦法是念「南無阿彌陀佛」,或念「南無觀世音菩薩」的聖號。念阿彌陀佛及觀世音菩薩,不僅身後能夠往生西方,也能爲現世帶來平安和好運。
這些都是修行平常心的方法。這些方法能使情緒平靜的原理,便是移情作用,即是從用合掌、看呼吸、念聖號等專注的念頭,來代替那些使你的情緒波動的心念。如果經常這樣做,就能經常保持平穩和諧的心境。好象爲了讓建築物免遭雷擊,就得預先裝置避雷針一樣。
如果經常使用上述的方法纾解不平衡的情緒,有一天當你的工夫純熟的時候,猛然間反問自己:「我的本來面目是誰呀?」「合掌的是誰呀?」乃至「念佛的是誰呀?」其中的任何一問,都有可能使你頓悟叁世諸佛本來就是與你同一鼻孔出氣的。諸位想不想頓悟啊?想!既然想,就請從經常保持平常心開始。
一二、問答討論
問:
請問法師現在已經到什麼樣的境界了?答:
現在很清楚地告訴你,我到我現在這樣的境界。問:
我們畢竟是生活在這麼現實的世界裏,各種紅塵的聲音都隨時在激蕩著我們,要怎樣才能克製自己不受影響?答:
我剛才講過,先要有理論的觀念來疏導,然後要有修行的方法來實踐。一定要有理論配合方法來做。有了理論方法,才是正確的實踐方法;要以方法來實踐理論所指引的目標,才是有用的理論觀念。講理論雖然也能夠疏導自己,可是僅僅講理論、觀念,可能沒有辦法解決你的根本問題,所以必須要有方法的實踐。問:
請問法師,就像法師所講的,我們這個世界這麼亂,世間這麼無常,除了有個人的心理、生理的問題,還有種種人與人之間以及環境的問題,那麼請問法師,我們這個世界還有救嗎?答:
如果世界沒有救,我今天就不來做這次演講了,因爲世間衆生(人)都有得救的可能,所以我來演講佛法。不要那麼消極、悲觀,世間的情形就是這個樣,所謂亂、無常,這是正常的現象,如何從這個正常的現象之中使得我們少一點麻煩,少一點沖突,少一些痛苦,這就要用方法、觀念來教育、訓練,來解決這些問題。問:
爲什麼打坐對我們的內心有用,難道說外在的行爲可以影響我們內心的活動?
答:
一定有用,內與外是可以互爲體用的,雖然打坐看起來是外在的行爲,但是如我們心裏不願意打坐,大概也不會産生打坐的外在行爲,打坐的時候也不能坐得很好。如果心裏願意打坐,就坐下去,結果就能夠使我們的心漸漸地平靜下來。還有打坐之後,能夠調整身體內分泌,使我們的消化系統和循環系統更正常,連帶使我們的心理受到影響而調整。(一九八八年九月叁十日講于淡江大學正智社)
悟與誤
今晚先分五個部分來談悟:第一,什麼是悟;第二,悟的種類;第叁,悟的層次;第四,悟的現象;第五,悟的方法。
一、什麼是悟?
我們先說什麼是悟。一般所說的悟是理解、啓發、醒覺、相對的意思。所謂理解就是過去不知道的,現在知道了。可能諸位小時候都有被人捉弄的經驗;例如有人在你背後把你的眼睛一蒙,叫你猜是誰。你呢,是怎麼也猜不著,等到對方一放手,你掉頭一看,便說:「啊!原來是你啊!」這就是開悟。啓發呢?是旁敲側擊地讓你了解,對于你不知道的事,怎麼解釋你也不懂時,用一種比喻或其他方法,讓你從另外一面去想象那是什麼東西。醒覺呢?本來是懵懵懂懂、糊裏糊塗,但是一旦有人提醒你,你會恍然道:「哦!原來是這個樣子啊!我過去不知道,現在知道了。」相對呢?就是互相面對面。有人是對面不相識,相見不相認的。諸位大概有過類似經驗吧!在四個月前,發生一件很有趣的事,就是前任的臺北市長楊金欉先生,他想皈依叁寶,結果他太太的閨友是我的皈依弟子,楊市長也就決定來北投皈依。皈依儀式結束後,我請他到客廳坐。他看到我客廳挂的字上寫有「聖嚴法師」,才驚奇地叫道:「啊!你就是聖嚴法師。」
佛教中所說的悟,從大乘經典而言,例如《楞嚴經》中說到,迷的人正是在迷的路上走,而悟的人是從迷中得悟,要靠有人指示他如何轉迷爲悟。《法華經》的〈方便品〉則說:諸佛世尊示現在世間一定是有原因的,是什麼原因呢?就是要使衆生開佛知見,使衆生得到究竟清淨,使衆生知道佛的知見是什麼,最後,使衆生進入佛的知見。因此天臺宗說:佛出現世間是爲了四個字,就是「開示悟入」;開衆生的佛知見,示衆生的佛知見,使衆生悟到佛的知見,然後進入佛的知見。佛教裏將法師說法叫開示,也就是此意。我今晚在這兒也可以說是開示,開示諸位的佛知見,而使諸位能悟入佛的知見。從《法華經》的定義來說,所有的佛法都在于使衆生悟入佛的知見。佛的知見是什麼呢?是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無相就是實相,就是無我的意思,也就是無執著的意思。
另從禅宗祖師們而言,例如佛眼禅師曾說:「迷者迷悟,悟者悟迷;悟者知方向,迷者以南爲北。」迷悟其實是同樣的東西。可是迷的人總是放不下、丟不開、舍不得,而悟的人覺得一切都非常自然。貪是不好的,貪心是一種煩惱,特別是貪財。其他像貪睡、貪利、貪名、貪色、貪地位等,只要是貪任何東西都是不好的。有人問我,如果說要錢即是貪,那我不是不要做生意了?而佛教不也在鼓勵人布施、鼓勵人做功德,這是不是也是貪呢?我說,如果寺院收的錢進了我的口袋,由我私人支配來用,那就是貪。如果這錢拿來維持寺院的種種活動,而這些活動都是爲了弘法、爲讓衆生得益的,那就不叫貪。又有人問:我們公司賺了錢拿來回饋社會,我們經營的事業也是爲了大衆的利益,那也叫貪嗎?我說,當然不是。因此,凡是以自我爲中心所追求的一切叫貪,並非爲了個人、自我而做的任何事就不叫作貪。禅宗祖師們說的悟,是指悟到我們不必要執著以自我爲中心,所以能夠放下一切。能夠放下的人才是有擔當的。也就是說越能夠放下的人,他的心量越大,那他的悟境也就更高深了。
二、悟的種類
至于悟的種類,可分爲世間的悟與佛教所說的悟。首先來看,世間的悟可分二類:靈感的啓發、神示天啓。所謂靈感,是說詩人、畫家、小說家藉以來創作的靈思。有一次我在美國碰到一位畫家兼攝影家,他正在看一片樹葉,有一片枯黃的葉子掉在地上,還有被蟲咬齧的痕迹。後來他拍攝那片葉子。我問他樹葉有什麼好看?他說:「我看到了宇宙全體的原理,我看到上帝來跟我說話,也看到佛在裏面說法。它這裏頭有完整的美,也有殘缺不全的美。我看到整個自然界的發展史,我簡直可寫一本很厚的書來寫今天的發現。」諸位有這種經驗嗎?還有次我看到一位詩人在觀察螞蟻上樹,見他眼神跟螞蟻上上下下,不斷爬來爬去。我問他到底在跟蹤哪只螞蟻呢?他說他在看它們的總司令。我聽得呆了。這只是藝術家們的觀察和聯想,事實上並不一定是那樣。我們來看看,臺灣洪通的畫。洪通畫的畫裏,人的頭上可以長花,花的上面可長出人,就像樹上有鳥,鳥的頭上也可生出樹,這是他的靈感。我又遇過一…
《禅與悟》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