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禅与悟▪P6

  ..续本文上一页禅者没有任何反应。第二天这个妈妈自己送饭,并且问说:「师父啊!昨天我的女儿抱了你,感觉如何?」那个禅者的回答是:「枯木倚寒崖。」这位禅者把妙龄少女看成枯木,把他自己当作寒崖,结果老太太拿起扫把来对这个禅者说:「我没有想到供养错人了,你请滚啦!」便把禅者给撵走了,而且放一把火将那间草庵烧了。

  

  为什么婆子要赶走这位少女送抱而不动心的禅者?因为他尚未得智慧心,他有定的工夫,但还没有解脱,他如果真正是个彻悟了的禅师,见到女孩子就是女孩子,怎会变成枯木?禅者自己是人,怎会变成寒崖?

  

  通常有人说,禅修的过程有三个阶段:1.尚未修行之前,见山是山,见水是水;2.精进修行之中,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3.开悟以后,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那位禅者把少女投怀看作枯木倚寒崖,既不是常人的心境,也不是彻悟者的心境,乃是正在精进用功的层次。那位婆子逐僧烧庵,看来唐突,其实正是禅家逼人上路的最佳方法,即是顿悟法门。

  

  一○、平常的工夫

  

  如何达成顿悟的目的,首先要在日常生活里,时时刻刻注意自己的举手投足与举心动念,不仅生活得清清楚楚,而且经常要在稳定、平衡、轻松的心态下努力不懈。如何做到这种程度?就是当你无论做什么事或面对什么人的时候,首先放下瞋、爱、得、失的自我观点,然后实事求是、就事论事地从事各项活动。例如你煮饭,乃至你打扫、睡觉、读书、工作,都全心全力以赴,若能胸中无私,加上心无二用,就是禅的平常工夫。将此工夫持之以恒,则纵然不能顿悟,已是快乐之人。

  

  不过这种工夫也不是想做就能做到的,一般人碰到单纯的事和普通的人,大概还能用平常心来对待,如果遇到亲情、爱情等的情感问题,或遭到财产、名誉、地位等重大的得失关键之际,就不容易用平常心来处理了。所谓平常心,就是在日常生活中看惯、听惯、受惯、做惯的心情,要以惯常的心境来处理反常的一切现象,而对任何不得了的天大事情,能够当成平素的家常事来接受它、处理它。

  

  一一、介绍三种方法

  

  平常心就是禅修者的慧心,实在太好,可是相当难得,因此需要使用方法使情绪化的心境净化平衡。最实用而简便的方法就是双手合掌,然后用你的两眼看着你两手中指的指尖,专注地保持这个姿势,三十秒至一分钟之后,你的心绪自然平衡下来。

  

  另外一个方法是注意你的呼吸,留心出入于鼻孔的气息,也能平息你的情绪。

  

  还有一个办法是念「南无阿弥陀佛」,或念「南无观世音菩萨」的圣号。念阿弥陀佛及观世音菩萨,不仅身后能够往生西方,也能为现世带来平安和好运。

  

  这些都是修行平常心的方法。这些方法能使情绪平静的原理,便是移情作用,即是从用合掌、看呼吸、念圣号等专注的念头,来代替那些使你的情绪波动的心念。如果经常这样做,就能经常保持平稳和谐的心境。好象为了让建筑物免遭雷击,就得预先装置避雷针一样。

  

  如果经常使用上述的方法纾解不平衡的情绪,有一天当你的工夫纯熟的时候,猛然间反问自己:「我的本来面目是谁呀?」「合掌的是谁呀?」乃至「念佛的是谁呀?」其中的任何一问,都有可能使你顿悟三世诸佛本来就是与你同一鼻孔出气的。诸位想不想顿悟啊?想!既然想,就请从经常保持平常心开始。

  

  一二、问答讨论

  

  问:

  

  请问法师现在已经到什么样的境界了?答:

  

  现在很清楚地告诉你,我到我现在这样的境界。问:

  

  我们毕竟是生活在这么现实的世界里,各种红尘的声音都随时在激荡着我们,要怎样才能克制自己不受影响?答:

  

  我刚才讲过,先要有理论的观念来疏导,然后要有修行的方法来实践。一定要有理论配合方法来做。有了理论方法,才是正确的实践方法;要以方法来实践理论所指引的目标,才是有用的理论观念。讲理论虽然也能够疏导自己,可是仅仅讲理论、观念,可能没有办法解决你的根本问题,所以必须要有方法的实践。问:

  

  请问法师,就像法师所讲的,我们这个世界这么乱,世间这么无常,除了有个人的心理、生理的问题,还有种种人与人之间以及环境的问题,那么请问法师,我们这个世界还有救吗?答:

  

  如果世界没有救,我今天就不来做这次演讲了,因为世间众生(人)都有得救的可能,所以我来演讲佛法。不要那么消极、悲观,世间的情形就是这个样,所谓乱、无常,这是正常的现象,如何从这个正常的现象之中使得我们少一点麻烦,少一点冲突,少一些痛苦,这就要用方法、观念来教育、训练,来解决这些问题。问:

  

  为什么打坐对我们的内心有用,难道说外在的行为可以影响我们内心的活动?

  

  答:

  

  一定有用,内与外是可以互为体用的,虽然打坐看起来是外在的行为,但是如我们心里不愿意打坐,大概也不会产生打坐的外在行为,打坐的时候也不能坐得很好。如果心里愿意打坐,就坐下去,结果就能够使我们的心渐渐地平静下来。还有打坐之后,能够调整身体内分泌,使我们的消化系统和循环系统更正常,连带使我们的心理受到影响而调整。(一九八八年九月三十日讲于淡江大学正智社)

  

  

  

  悟与误

  

  今晚先分五个部分来谈悟:第一,什么是悟;第二,悟的种类;第三,悟的层次;第四,悟的现象;第五,悟的方法。

  

  一、什么是悟?

  

  我们先说什么是悟。一般所说的悟是理解、启发、醒觉、相对的意思。所谓理解就是过去不知道的,现在知道了。可能诸位小时候都有被人捉弄的经验;例如有人在你背后把你的眼睛一蒙,叫你猜是谁。你呢,是怎么也猜不着,等到对方一放手,你掉头一看,便说:「啊!原来是你啊!」这就是开悟。启发呢?是旁敲侧击地让你了解,对于你不知道的事,怎么解释你也不懂时,用一种比喻或其他方法,让你从另外一面去想象那是什么东西。醒觉呢?本来是懵懵懂懂、糊里糊涂,但是一旦有人提醒你,你会恍然道:「哦!原来是这个样子啊!我过去不知道,现在知道了。」相对呢?就是互相面对面。有人是对面不相识,相见不相认的。诸位大概有过类似经验吧!在四个月前,发生一件很有趣的事,就是前任的台北市长杨金欉先生,他想皈依三宝,结果他太太的闺友是我的皈依弟子,杨市长也就决定来北投皈依。皈依仪式结束后,我请他到客厅坐。他看到我客厅挂的字上写有「圣严法师」,才惊奇地叫道:「啊!你就是圣严法师。」

  

  佛教中所说的悟,从大乘经典而言,例如《楞严经》中说到,迷的人正是在迷的路上走,而悟的人是从迷中得悟,要靠有人指示他如何转迷为悟。《法华经》的〈方便品〉则说:诸佛世尊示现在世间一定是有原因的,是什么原因呢?就是要使众生开佛知见,使众生得到究竟清净,使众生知道佛的知见是什么,最后,使众生进入佛的知见。因此天台宗说:佛出现世间是为了四个字,就是「开示悟入」;开众生的佛知见,示众生的佛知见,使众生悟到佛的知见,然后进入佛的知见。佛教里将法师说法叫开示,也就是此意。我今晚在这儿也可以说是开示,开示诸位的佛知见,而使诸位能悟入佛的知见。从《法华经》的定义来说,所有的佛法都在于使众生悟入佛的知见。佛的知见是什么呢?是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无相就是实相,就是无我的意思,也就是无执着的意思。

  

  另从禅宗祖师们而言,例如佛眼禅师曾说:「迷者迷悟,悟者悟迷;悟者知方向,迷者以南为北。」迷悟其实是同样的东西。可是迷的人总是放不下、丢不开、舍不得,而悟的人觉得一切都非常自然。贪是不好的,贪心是一种烦恼,特别是贪财。其他像贪睡、贪利、贪名、贪色、贪地位等,只要是贪任何东西都是不好的。有人问我,如果说要钱即是贪,那我不是不要做生意了?而佛教不也在鼓励人布施、鼓励人做功德,这是不是也是贪呢?我说,如果寺院收的钱进了我的口袋,由我私人支配来用,那就是贪。如果这钱拿来维持寺院的种种活动,而这些活动都是为了弘法、为让众生得益的,那就不叫贪。又有人问:我们公司赚了钱拿来回馈社会,我们经营的事业也是为了大众的利益,那也叫贪吗?我说,当然不是。因此,凡是以自我为中心所追求的一切叫贪,并非为了个人、自我而做的任何事就不叫作贪。禅宗祖师们说的悟,是指悟到我们不必要执着以自我为中心,所以能够放下一切。能够放下的人才是有担当的。也就是说越能够放下的人,他的心量越大,那他的悟境也就更高深了。

  

  二、悟的种类

  

  至于悟的种类,可分为世间的悟与佛教所说的悟。首先来看,世间的悟可分二类:灵感的启发、神示天启。所谓灵感,是说诗人、画家、小说家藉以来创作的灵思。有一次我在美国碰到一位画家兼摄影家,他正在看一片树叶,有一片枯黄的叶子掉在地上,还有被虫咬啮的痕迹。后来他拍摄那片叶子。我问他树叶有什么好看?他说:「我看到了宇宙全体的原理,我看到上帝来跟我说话,也看到佛在里面说法。它这里头有完整的美,也有残缺不全的美。我看到整个自然界的发展史,我简直可写一本很厚的书来写今天的发现。」诸位有这种经验吗?还有次我看到一位诗人在观察蚂蚁上树,见他眼神跟蚂蚁上上下下,不断爬来爬去。我问他到底在跟踪哪只蚂蚁呢?他说他在看它们的总司令。我听得呆了。这只是艺术家们的观察和联想,事实上并不一定是那样。我们来看看,台湾洪通的画。洪通画的画里,人的头上可以长花,花的上面可长出人,就像树上有鸟,鸟的头上也可生出树,这是他的灵感。我又遇过一…

《禅与悟》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圣严法师教禅坐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