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个小男孩,他躲在桌子底下,我问他在干什么?他告诉我说桌子下面有好多人。我一看根本没人。他指着桌子的脚、椅子的腿还有桌子的纹路给我看,说这是谁、那是谁,并说:「我的爸爸就像这个样子。」
接下来我们谈神示天启,这可以说是民间宗教信仰的一种现象。诸位是否见过被鬼神附体的人?有很多人曾经看过。例如台湾的刘和穆事件,还有一位目前住在西雅图的某活佛,他原来住在台中,也是这样的人。他们是以声音、光影等异象来显现,让你感觉到他是个开悟的人,他们自己也说他们是大彻大悟的人。现今有很多佛教以外的外道人士,都用这种方式来表示自己是开悟的人。或是用感情来打动人的,或是非常浪漫、艺术的,但并不是真正的悟。若靠鬼神的力量而自认为是开了悟,那是在说鬼话、神话,这个人就没有开悟了。但是不开悟并不表示没有作用,我们并不是说艺术、学术不好,或说民间信仰没作用。
至于佛教的悟可分三种:信悟、解悟、证悟。信悟即因很虔诚地信仰佛菩萨、三宝,而得到诸佛菩萨的感应、护法龙天的加持,使得信心很肯定。当我是个小沙弥的时候,刚出家,读课诵背不出来,后来我师父要我每天早上在大家未起床时先到观世音菩萨前拜五百拜,他说这样就会聪明,就会很快背出课诵。我就依言拜了三个月,突然间我就聪明起来了,背课诵背得很快。诸位我是否开悟了?当然没有,但也可以说开悟了。这是观世音菩萨给我的加持,使我的业障消了,不再笨笨的。这种说法好象很玄,好象一贯道里给你五个字,如「无太佛弥勒」,并先给你在眉心点一点。嘿!你就真的变得聪明了。啊!不能说他们是邪说,他们好象真有名堂。
然而,佛教和其他民间宗教信仰的神示、天启所以不同,在于佛教有佛法作为指示、标准,我们虽有感应或加持,却不会说自己已是佛、是大菩萨,或说自己已大彻大悟。但外道的人会这么说。
解悟是看了佛经、佛书或听了佛法,对佛法生起信心而产生理解的作用。认为佛法不可思议,是世间最好的法,也因此有了悟。佛经里说解悟如数宝,是数别人的宝,如在银行里工作的职员,数的是别人的钱。因此在有修有证的人看来,讲经说法的法师只是在数宝,只有解悟而没有证悟。因此当我要我的弟子代我说法时,我的弟子就谦虚的说:「师父啊!我们未开悟,如要我们去说法就是在数宝啊!」我说银行不是也需要职员吗?所以你暂时数宝吧!也有人问我是否开悟了,我通常会说我不知道。那人便会问我说既然不知道自己是否开悟,怎么可以来说法呢?我说我只要让别人开悟就好了,我开不开悟没关系。这也就是说,我自己没钱没关系,只要帮你们数钱就好了。所以,解悟也是悟,也是要说给别人听,进而去修行的。
至于证悟,指亲自体验到佛法根本的原理,而如法修持,修戒、修定、修慧,一一破除贪、瞋、无明,乃至大彻大悟。证悟分大小乘两种悟。小乘的悟是悟到自己不存在,因为我们的生命是无常的,身体也是无常的,那就了解到自己原来是无我的,也就不会有任何的执着,即没有所谓的贪瞋痴。小乘的悟只是悟到自己生命的无常,未能悟到诸法的本身也是不存在的。因此小乘的悟把生死看作很可怕的事,所以要离开生死,进入涅槃。大乘的悟则更深一层悟到生死这桩事的景象也是空的,所以他不执着生死,或离开生死这个问题,而还以大悲心在生死之中自由地来往。离开生死,并非逃避人间、逃开三界,而是不受三界的束缚、生死的困扰。例如世上没有一个国家没有监狱,犯了法的人进入监狱后便不自由了,所以犯人渴望出狱,并且出来后不希望再回去。这种情形如同我们凡夫需要修行,修行后离开三界,三界如牢狱,出了三界便不希望再回去。这是小乘的悟。但大乘的菩萨不怕进监牢,大乘菩萨当然不会因犯法而进监牢,而是要进去弘法,所以是来去自如的。
三、悟的层次
接着谈悟的层次。唐朝圭
宗密禅师说,禅的修行共有五种,第一种是外道,因为他们执常执断,欣上厌下。所谓常是认定自己从神的根本来,又将回到神的里面去,并以为自己将来也会是最高的神(常见指多神教、一神教等非佛教的宗教,不论他是相信永远的灵魂或永恒的上帝)。断则是指无因无果论,通常反对、或没有宗教信仰的人会持断见。各位会怀疑,没有宗教信仰的人还会修禅定吗?会的。现在有很多人练气功、太极、静坐等,但是他们不一定和宗教有关系,他们只是希望让身体健康、心情平和。这就近于断见的外道。古代的祖师说,宁可有常见如须弥山,不要有断见如芥子许。佛法虽认为断见常见皆是外道,但以一般而言,有宗教信仰的常见总较唯物论的断见更注重道德。
第二种是修禅定的凡人,虽是正信因果,但仍有执着。他们执着禅定快乐与安定,所以非常注意禅定,认为禅定就是解脱。其实,如执着禅定就是贪执于禅定,就不会出三界。第三种是悟得我空的小乘,那就得到解脱境,即不以定境为自己执着的地方。这要消除了贪执于定的念头才能超出三界。第四种是悟得我法二空的大乘。第五种是顿悟自性,发现自己的心与佛无二无别,此是最上乘。
有位禅师说他曾大悟三十六次,小悟不知其数。可见禅宗的悟,不是一次就能把所有问题解决。所谓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疑就是追究,即参禅。禅宗有个公案,赵州禅师的一个弟子问他:一切众生皆有佛性,那狗是否有佛性呢?禅师说没有。他的目的是为了要破弟子的执着。他知道弟子明明知道众生都有佛性,却偏偏问他狗是否有佛性,他说没有之后弟子就麻烦了。因为在禅宗里,弟子要听师父的话。这时弟子就会苦苦追想为什么师父说狗没有佛性。
到宋朝时,大慧宗杲禅师要其弟子们参「为什么狗没有佛性?」结果一夜之间使三十六人开悟。诸位请用此法看看,看能有多少人开悟。(此时会场观众有人问:「狗为什么没有佛性?」圣严法师说:「你问了就开悟了吗?但有时一直问下去会成为神经病呢?」众笑。)既然大疑有大悟、小疑有小悟,所以悟一定有它的层次。凡夫见性是悟理,很多人以为禅宗说的,悟后很多事皆能解决,其实这是不一定的。
我们分三点来说:第一是亲自见到自性与佛性是无分别的,这是见性,禅宗叫破参。也就是问狗为何没佛性,突然间明白了为什么老师会如此说法!可是见到自己的本性就是佛性,并不等于就是佛。如同我们看到山,还未爬山。第二是悟后起修,就如见到了山,而向山上爬,因为见性后就离开常见与断见两种邪见,一定能够对佛法正信不退,努力修行。他的烦恼必定还存在,他必须继续修行。第三是圣位的悟,是体验到实相就是无相。禅宗有三关之说,第一叫初关,就是破疑团见佛性。第二关叫重关,即前面所说大悟小悟不断。第三关叫牢关,直到最后破牢关,才是真正出三界,能够证道得无生法忍,而能生死自在。
四、悟的现象
悟的现象可分两种,第一类是通常的现象,第二类是特别的现象。通常的现象只要修行就能得到。这也分两类,第一类是觉受,即感觉到自己有受用。比如说「轻安境」,我曾有位戒兄在念拜观音菩萨时,突然觉得浑身轻松自在,他一边拜一边走,后来越走越快──走了二十多公里,这时他觉得累了,才发觉他没有在拜观音菩萨而是在走路。这种情形是轻安境。但是当他感到累时,他发现世界跟以前不一样了,他的心情在轻松中有安定感,眼见世界所有东西都是清净的,他以为他已开悟了。若没有人指正他,他会以为他已经开悟了。接着还有「聪明境」,有位法师打坐,几天后突然诗兴大发,竟在一个晚上写了四百多首诗偈,且诗句非常优美。这位法师认为他开悟了,否则怎可能在一夜之间写出四百多首诗呢?但这不是真的开悟呢!有一种叫「灵敏境」,有个人说他在打坐时能听到蚂蚁打架的声音。有回当他打坐,好象听到两头牛在打架,睁开眼并未见到牛,而是发现两只蚂蚁在地上打来打去。我在美国时曾遇到一个缅甸人,他是位化学博士,向我学打坐,两个星期后他就不来了。经过三个月之后他又来了。我问他说为什么这么久没来,他说:「我不必来啊!因为我在家里打坐时就可以看到你。我问你什么,你就告诉我什么,所以我不必走一趟就可以跟你学打坐啦!」我心里好奇怪,究竟是他来了?还是我去了?(众笑)若是别人遇到这种情形可能会沾沾自喜,以为自己成佛了。可是我只对他说:「你入魔了,你有麻烦了。」其实这些都非开悟,若你当成是悟,只不过是「误」罢了!
通常现象的第二类,则如「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这也不是真正的开悟。第一种情况见山是山,见水是水的情形是还没有修行的时候。第二种情况是太用功了,忘记外在的环境。第三种情况可能是他不用功了,又意识到外在环境了;但也可能是真的开悟了──如今你不再执着山水,不像在开悟前对山水有所执着,有所不舍。
至于悟的特别的现象,是指未悟之前如丧考妣,悟了之后更丧考妣。未悟之前因为自己未明白大道理,心里非常难过,觉得要特别努力用功;悟了之后,又觉得责任重大,众生太苦,所以更要积极努力普度群生。或者是未悟之时仅止于修行,悟了之后,没事可做也无事不可做。譬如过世才三年的广钦老和尚说:「没来也没去,没什么代志(事情)」。即悟了之后啥事都没有。这是指他开悟后,虚怀若谷如凡夫一样,但他的慈悲、智慧和凡夫是截然不同的。没有什么事可做,什么事也都可以做,只要是度众生的事。
五、悟的方法
接着说第五点悟的方法,这有三种:第一种是渐法,是慢慢修行的方法;…
《禅与悟》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