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與悟▪P7

  ..續本文上一頁個小男孩,他躲在桌子底下,我問他在幹什麼?他告訴我說桌子下面有好多人。我一看根本沒人。他指著桌子的腳、椅子的腿還有桌子的紋路給我看,說這是誰、那是誰,並說:「我的爸爸就像這個樣子。」

  

  接下來我們談神示天啓,這可以說是民間宗教信仰的一種現象。諸位是否見過被鬼神附體的人?有很多人曾經看過。例如臺灣的劉和穆事件,還有一位目前住在西雅圖的某活佛,他原來住在臺中,也是這樣的人。他們是以聲音、光影等異象來顯現,讓你感覺到他是個開悟的人,他們自己也說他們是大徹大悟的人。現今有很多佛教以外的外道人士,都用這種方式來表示自己是開悟的人。或是用感情來打動人的,或是非常浪漫、藝術的,但並不是真正的悟。若靠鬼神的力量而自認爲是開了悟,那是在說鬼話、神話,這個人就沒有開悟了。但是不開悟並不表示沒有作用,我們並不是說藝術、學術不好,或說民間信仰沒作用。

  

  至于佛教的悟可分叁種:信悟、解悟、證悟。信悟即因很虔誠地信仰佛菩薩、叁寶,而得到諸佛菩薩的感應、護法龍天的加持,使得信心很肯定。當我是個小沙彌的時候,剛出家,讀課誦背不出來,後來我師父要我每天早上在大家未起床時先到觀世音菩薩前拜五百拜,他說這樣就會聰明,就會很快背出課誦。我就依言拜了叁個月,突然間我就聰明起來了,背課誦背得很快。諸位我是否開悟了?當然沒有,但也可以說開悟了。這是觀世音菩薩給我的加持,使我的業障消了,不再笨笨的。這種說法好象很玄,好象一貫道裏給你五個字,如「無太佛彌勒」,並先給你在眉心點一點。嘿!你就真的變得聰明了。啊!不能說他們是邪說,他們好象真有名堂。

  

  然而,佛教和其他民間宗教信仰的神示、天啓所以不同,在于佛教有佛法作爲指示、標准,我們雖有感應或加持,卻不會說自己已是佛、是大菩薩,或說自己已大徹大悟。但外道的人會這麼說。

  

  解悟是看了佛經、佛書或聽了佛法,對佛法生起信心而産生理解的作用。認爲佛法不可思議,是世間最好的法,也因此有了悟。佛經裏說解悟如數寶,是數別人的寶,如在銀行裏工作的職員,數的是別人的錢。因此在有修有證的人看來,講經說法的法師只是在數寶,只有解悟而沒有證悟。因此當我要我的弟子代我說法時,我的弟子就謙虛的說:「師父啊!我們未開悟,如要我們去說法就是在數寶啊!」我說銀行不是也需要職員嗎?所以你暫時數寶吧!也有人問我是否開悟了,我通常會說我不知道。那人便會問我說既然不知道自己是否開悟,怎麼可以來說法呢?我說我只要讓別人開悟就好了,我開不開悟沒關系。這也就是說,我自己沒錢沒關系,只要幫你們數錢就好了。所以,解悟也是悟,也是要說給別人聽,進而去修行的。

  

  至于證悟,指親自體驗到佛法根本的原理,而如法修持,修戒、修定、修慧,一一破除貪、瞋、無明,乃至大徹大悟。證悟分大小乘兩種悟。小乘的悟是悟到自己不存在,因爲我們的生命是無常的,身體也是無常的,那就了解到自己原來是無我的,也就不會有任何的執著,即沒有所謂的貪瞋癡。小乘的悟只是悟到自己生命的無常,未能悟到諸法的本身也是不存在的。因此小乘的悟把生死看作很可怕的事,所以要離開生死,進入涅槃。大乘的悟則更深一層悟到生死這樁事的景象也是空的,所以他不執著生死,或離開生死這個問題,而還以大悲心在生死之中自由地來往。離開生死,並非逃避人間、逃開叁界,而是不受叁界的束縛、生死的困擾。例如世上沒有一個國家沒有監獄,犯了法的人進入監獄後便不自由了,所以犯人渴望出獄,並且出來後不希望再回去。這種情形如同我們凡夫需要修行,修行後離開叁界,叁界如牢獄,出了叁界便不希望再回去。這是小乘的悟。但大乘的菩薩不怕進監牢,大乘菩薩當然不會因犯法而進監牢,而是要進去弘法,所以是來去自如的。

  

  叁、悟的層次

  

  接著談悟的層次。唐朝圭

  宗密禅師說,禅的修行共有五種,第一種是外道,因爲他們執常執斷,欣上厭下。所謂常是認定自己從神的根本來,又將回到神的裏面去,並以爲自己將來也會是最高的神(常見指多神教、一神教等非佛教的宗教,不論他是相信永遠的靈魂或永恒的上帝)。斷則是指無因無果論,通常反對、或沒有宗教信仰的人會持斷見。各位會懷疑,沒有宗教信仰的人還會修禅定嗎?會的。現在有很多人練氣功、太極、靜坐等,但是他們不一定和宗教有關系,他們只是希望讓身體健康、心情平和。這就近于斷見的外道。古代的祖師說,甯可有常見如須彌山,不要有斷見如芥子許。佛法雖認爲斷見常見皆是外道,但以一般而言,有宗教信仰的常見總較唯物論的斷見更注重道德。

  

  第二種是修禅定的凡人,雖是正信因果,但仍有執著。他們執著禅定快樂與安定,所以非常注意禅定,認爲禅定就是解脫。其實,如執著禅定就是貪執于禅定,就不會出叁界。第叁種是悟得我空的小乘,那就得到解脫境,即不以定境爲自己執著的地方。這要消除了貪執于定的念頭才能超出叁界。第四種是悟得我法二空的大乘。第五種是頓悟自性,發現自己的心與佛無二無別,此是最上乘。

  

  有位禅師說他曾大悟叁十六次,小悟不知其數。可見禅宗的悟,不是一次就能把所有問題解決。所謂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疑就是追究,即參禅。禅宗有個公案,趙州禅師的一個弟子問他:一切衆生皆有佛性,那狗是否有佛性呢?禅師說沒有。他的目的是爲了要破弟子的執著。他知道弟子明明知道衆生都有佛性,卻偏偏問他狗是否有佛性,他說沒有之後弟子就麻煩了。因爲在禅宗裏,弟子要聽師父的話。這時弟子就會苦苦追想爲什麼師父說狗沒有佛性。

  

  到宋朝時,大慧宗杲禅師要其弟子們參「爲什麼狗沒有佛性?」結果一夜之間使叁十六人開悟。諸位請用此法看看,看能有多少人開悟。(此時會場觀衆有人問:「狗爲什麼沒有佛性?」聖嚴法師說:「你問了就開悟了嗎?但有時一直問下去會成爲神經病呢?」衆笑。)既然大疑有大悟、小疑有小悟,所以悟一定有它的層次。凡夫見性是悟理,很多人以爲禅宗說的,悟後很多事皆能解決,其實這是不一定的。

  

  我們分叁點來說:第一是親自見到自性與佛性是無分別的,這是見性,禅宗叫破參。也就是問狗爲何沒佛性,突然間明白了爲什麼老師會如此說法!可是見到自己的本性就是佛性,並不等于就是佛。如同我們看到山,還未爬山。第二是悟後起修,就如見到了山,而向山上爬,因爲見性後就離開常見與斷見兩種邪見,一定能夠對佛法正信不退,努力修行。他的煩惱必定還存在,他必須繼續修行。第叁是聖位的悟,是體驗到實相就是無相。禅宗有叁關之說,第一叫初關,就是破疑團見佛性。第二關叫重關,即前面所說大悟小悟不斷。第叁關叫牢關,直到最後破牢關,才是真正出叁界,能夠證道得無生法忍,而能生死自在。

  

  四、悟的現象

  

  悟的現象可分兩種,第一類是通常的現象,第二類是特別的現象。通常的現象只要修行就能得到。這也分兩類,第一類是覺受,即感覺到自己有受用。比如說「輕安境」,我曾有位戒兄在念拜觀音菩薩時,突然覺得渾身輕松自在,他一邊拜一邊走,後來越走越快──走了二十多公裏,這時他覺得累了,才發覺他沒有在拜觀音菩薩而是在走路。這種情形是輕安境。但是當他感到累時,他發現世界跟以前不一樣了,他的心情在輕松中有安定感,眼見世界所有東西都是清淨的,他以爲他已開悟了。若沒有人指正他,他會以爲他已經開悟了。接著還有「聰明境」,有位法師打坐,幾天後突然詩興大發,竟在一個晚上寫了四百多首詩偈,且詩句非常優美。這位法師認爲他開悟了,否則怎可能在一夜之間寫出四百多首詩呢?但這不是真的開悟呢!有一種叫「靈敏境」,有個人說他在打坐時能聽到螞蟻打架的聲音。有回當他打坐,好象聽到兩頭牛在打架,睜開眼並未見到牛,而是發現兩只螞蟻在地上打來打去。我在美國時曾遇到一個緬甸人,他是位化學博士,向我學打坐,兩個星期後他就不來了。經過叁個月之後他又來了。我問他說爲什麼這麼久沒來,他說:「我不必來啊!因爲我在家裏打坐時就可以看到你。我問你什麼,你就告訴我什麼,所以我不必走一趟就可以跟你學打坐啦!」我心裏好奇怪,究竟是他來了?還是我去了?(衆笑)若是別人遇到這種情形可能會沾沾自喜,以爲自己成佛了。可是我只對他說:「你入魔了,你有麻煩了。」其實這些都非開悟,若你當成是悟,只不過是「誤」罷了!

  

  通常現象的第二類,則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這也不是真正的開悟。第一種情況見山是山,見水是水的情形是還沒有修行的時候。第二種情況是太用功了,忘記外在的環境。第叁種情況可能是他不用功了,又意識到外在環境了;但也可能是真的開悟了──如今你不再執著山水,不像在開悟前對山水有所執著,有所不舍。

  

  至于悟的特別的現象,是指未悟之前如喪考妣,悟了之後更喪考妣。未悟之前因爲自己未明白大道理,心裏非常難過,覺得要特別努力用功;悟了之後,又覺得責任重大,衆生太苦,所以更要積極努力普度群生。或者是未悟之時僅止于修行,悟了之後,沒事可做也無事不可做。譬如過世才叁年的廣欽老和尚說:「沒來也沒去,沒什麼代志(事情)」。即悟了之後啥事都沒有。這是指他開悟後,虛懷若谷如凡夫一樣,但他的慈悲、智慧和凡夫是截然不同的。沒有什麼事可做,什麼事也都可以做,只要是度衆生的事。

  

  五、悟的方法

  

  接著說第五點悟的方法,這有叁種:第一種是漸法,是慢慢修行的方法;…

《禅與悟》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聖嚴法師教禅坐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