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社會的壓力,尚有不得不全力以赴的使命感。他努力受教育,從小學而至留學,獲得博士學位,絕不是輕松事;回國後的種種曆練以及必須時時警惕、處處用心的處境,也非局外人能夠體驗到他曾有的辛酸。
可見,富貴夢不一定即是美夢;縱然是美夢,夢醒之時,也一無所有。可是,夢醒時雖然一無所有,未醒時仍不得大意,求願不做惡夢,固然要努力于布施等善行;求願做富貴及生天的美夢,必得先修五戒十善乃至世間的禅定;求願叁界生死的夢醒,更得開發無我的智慧。故在夢醒之前,先得做好夢中佛事。如能于平日做到身不作惡行,口不出惡言,心不動邪念,也必可保證夜不做惡夢,日不交惡運了;離開生死夢醒的日子,也不會無盡無期了。(一九八六年八月十七日講于農禅寺禅坐會)
法喜與禅悅
本屆禅七到明天早餐之後,就要圓滿結束,我希望諸位能夠體會到「時時有法喜、處處有禅悅」的修行經驗。因爲我們有煩惱,所以經常感到不自在,既然聽到了佛法,當以佛法化解煩惱。
一、修行方法
修行的方法有兩種:
觀念的疏導──用佛法觀念疏導內心的煩惱,便得「法喜」。時時以觀念幫助我們消滅妄想執著、去除自我中心;每當遇到困難、痛苦的時候,我們就用佛法的觀念解除心理上的壓力、負擔和不自在。
身心的鍛煉──用「方法」來鍛煉我們的身心,主要是指打坐、禮佛、唱誦等等。這些方法,能夠使我們以正念代替妄念;然後,漸漸以正念統一雜念,最後至于無念,修行的過程便得「禅悅」。
二、身心統一
以正念消除雜念之後,自我中心就會從散亂而歸于集中。能夠集中的時候,便能夠指揮自己了。當「集中的心」成了「統一的心」,此時,會發現自己的存在已經不重要。所謂個人的不重要,是指自己跟環境、其他人乃至身體和心,已經不是相對立的了。既然不是對立,身體就不會有負擔;對外,就不會有追求或抗拒,內心會經常保持在一種和平、快樂的狀態。
佛經中記載,在沒有佛法的地方和時代,能夠聽到鬼神或化人說出一句半偈佛法,就能夠得無量的法喜。在我們的世界中,沒有聽過佛法的人極多,諸位不但有佛法可聽,而且至少已聽了整整一個星期,雖然尚未得解脫,卻可以用聽到的佛法,隨時幫助自己處理心理上以及觀念上的種種問題。
既然時時都在佛法指導之下修行,所以沒有一刻是失望、痛苦、悲哀、怨恨或是妒嫉的。
叁、認識法喜
所謂佛法,諸位究竟聽到了些什麼?聽了七天的佛法,諸位可能要問:「怎樣才能叫我們高興?哪一句話可使我們歡喜?」那是因爲你們這七天之中已經聽得太多,反而弄不明白,什麼叫作佛法。猶如我們天天呼吸空氣,而能意識到是空氣使我們有了生活與生命的切身感者,究竟有多少呢?
諸位在這七天當中,可曾聽到「因果」、「因緣」、「信心」、「忏悔」、「慚愧」?又可曾聽到「供養」、「發願」、「回向」、「放松自己」,及「把心門打開」呢?「不要把心的大門關起來,堵得緊緊的」、「把心打開以後,讓所有的念頭自由進出,而心裏面對什麼東西都不要有取舍」等等,諸位是聽到了的,這些算不算佛法呢?
事實上,這些都是佛法的大綱,也可以說是佛法的總持。
信仰叁寶,你就不會失去前進的方向。相信「因果」,你就不會怨天尤人或得意忘形。相信「因緣」,你就不會把痛苦的事看成是永遠的,把幸運的事,認爲是實在的。懂得用「慚愧心」,你就不會有驕傲心、我慢心,也不會有妒嫉心了。
我們發願要「供養」,供養,就是把我們的身心奉獻給叁寶,來修持佛法,接受佛法,並貢獻給衆生。把自己奉獻出去之後,自己的問題,就已經不重要了。因爲,衆生比自己更重要;當你能把衆生看得比自己更重要時,你不會再爲自己煩惱,當然會歡喜啰!
佛教我們「少欲、知足、知慚愧」──唯有少欲、知足,才能安心于佛法的修學;也唯有少欲、知足,才會真的生起慚愧心。知道慚愧以後,才能夠忏悔往昔的罪過業障。忏悔之後,才能使我們心得安樂。這就是佛法,這就有「法喜」。
如此說來,能夠讓我們感到法喜的項目,實在太多了。經雲:「佛法難聞今已聞」,能夠在這七天之中,聽了許多佛法,縱然尚未親證諸法的體性或空性,但能聽到佛陀的正法,應是更加地歡喜才是。
四、體會禅悅
這七天,我們都在緊密地鍛煉身心。初進禅堂時,因爲身體尚未適應禅修的生活,故有許多障礙,感到沈重、疼痛、不舒服。可是,經過打坐的訓練以後,肌肉和神經放松了,身體的氣脈舒暢了,這就使得身體産生如釋重負的輕松感。這種輕松和安定的感覺,能夠給我們帶來「禅悅」。
這是因爲能用「方法」集中注意力,使我們散漫、雜亂的心,漸趨集中,然後統一,或是接近統一。那時自然就會減少情緒的波動和心不由己的無奈感,覺得自己生活在充滿自信和活力的心境中,既明朗又穩定;經常知道自己是處在什麼樣的情況當中,也經常會知道凡事盡其在我,不必心存得失人我,不需要憂悲苦惱,這不正是「禅悅」嗎?
這七天之中,常教導諸位「把身心松弛」,諸位逐漸可以做到了。既然知道身心能夠化緊張爲松弛,這就已是初嘗「禅悅」的滋味了。
五、懂得放松
打坐時,可以練習身心的松弛,在任何時間,也都可以練習。
能夠把松弛的方法,練習一段時間之後,在任何時間,都可以將身心放松。
所謂身心放松,就是要我們休息。當頭腦不得不休息時,就叫它休息;當身體、肌肉及神經緊張時,也叫它休息。能夠讓頭腦和身體獲得充分的休息,不用頭腦想,不用眼睛看,不用耳朵聽,不用身體感觸,那該是多舒服啊!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身心安定、輕松,也是「禅悅」的體驗,所以在我們的生活圈中,也是「處處有禅悅」。
今天早上,講了兩個名詞,一個是「禅悅」,一個是「法喜」。這兩者之間,有著互相關聯以及互相連貫的關系,諸位至少已擁有其中的一種,故在打完禅七之後,我要祝福各位「時時法喜」、「處處禅悅」。(一九九○年六月一日紐約東初禅寺第四十八期禅七第七天的晨間開示,宋素容整理)
心淨國土淨
到目前爲止,我們這個世界還不能夠稱爲淨土世界。我們所處的環境,實際上是心境的寫照。不同的人因爲各自的心境而感受到不同的境界。當心中感到歡喜愉悅時,所見到的世界也比較美滿,倘若心理不健康或有煩惱苦悶時,所見到的世界、所處的環境,也就不盡如意。在未成佛、未解脫之前,環境影響我們的心,所謂心隨境轉;當然,我們的心也可以改變我們的環境,即境隨心轉。
在古代,孟母叁遷的目的,是爲覓得好環境,讓她的孩子在人格心理上更臻健全。在佛教的立場,這世界的誘惑太多、障礙太多,無法使我們順利修行,因此,釋迦牟尼佛介紹西方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以其有宏大的慈悲願力,凡有意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衆生,他必接引。到達西方之後,處在很好的環境,修行很容易就可以成功,所以一定要改善環境,或到清淨的環境,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讓環境影響我們,使人格升華、使心得清淨。
境隨心轉是另一個方向。這世界雖非淨土,雖不像阿彌陀佛般的淨土,可是若靠自己的努力,在未達到西方極樂世界之前,所見到的世界,也是比較清淨的。
心是什麼?心可分物質的和精神的兩類。所謂物質的心是指心髒、頭腦。一般人說「我心裏很難過」、「這樣的麻煩事,使我很頭痛」,心裏難過就是心急、心髒負荷過多,頭痛就是心裏很煩惱、心情暴躁。
精神的心,包括感情、理性、思想、觀念等。這些雖然和頭腦都有關聯,但頭腦卻不等于精神,頭腦是精神所依,精神是頭腦産生的功能。
從佛學的立場來看,頭腦細胞的意根加上意識才是心。人死後,頭腦雖在,但是已經沒有感情、思想。電腦可以記憶,錄音帶可以記憶,但是它們沒有思想,有生命、有精神的頭腦才是心。
一、煩惱心和清淨心
佛教所謂的「心」是指煩惱心和清淨心。你、我、他,貪、瞋、癡,無常、苦等,是煩惱心。所謂「你、我、他」就是分別的意思,對接觸到的人、事、物産生的反應。
有人問我:「佛經說無執著就是無分別、無煩惱,我們是否可以無分別?」
我說:「這是不可能的。當下的你問我答,你我之間無分別嗎?」
「所有的宗教都一樣,只是用不同的名詞而已,有的稱佛,有的稱耶稣、上帝、神。」
我說:「不一樣,同中有異、異中有同。」
譬如一個女人,對其父親而言是女兒;對她的丈夫而言她是妻子;對她的兒女而言,她是母親;對她的老師而言,她是學生等。雖然是同一個人,從不同的角度、層次,見到的並不是同一個人。因此,由于宗教立場或身分立場的不同,見到的環境、對象便不一樣。如此,怎麼可能無分別呢?
雖然,一切事,一切現象,一切人有不同的位置、立場和不同的環境,但對自己的感覺而言,不要當作是和自己有沖突或無沖突。這種感覺越減少,見到的世界越和諧。
「你家有事,他家有事,我家沒事」,我曾經用這叁句話疏導你我他之間的問題。雖然有你我他的分別,可是自己不生煩惱,這是菩薩的心境和心量。我們雖不是菩薩,但是也可以學習、模仿。他家有事,幫助他;你家有事,幫助你;但是自己沒有事,自己所做的,…
《禅與悟》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