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法,即以此爲基礎告訴我們,天福享盡後又會到下面來,所以天福是不可靠的。
所以用自我、自私的心來修行,則福報有限,享福的時間有限,如果不爲自我修行,只爲廣度一切衆生,不求福報、回饋,永遠修行下去,是絕對成佛的。
從以上可以知道生人、天,得有限的壽命福報,以及求解脫的修行法,還有成佛的修行法,基礎都是相同的,只是存心、觀念不同。
七、如何建設人間淨土?
人間淨土可分二個方向來建設,一是物質建設,二是精神建設。前者可從科學、技術方面去努力。後者則由對佛法的信心或修行而努力。從佛法的立場看,物質的建設有與無、多或少,不是重要的事。精神建設才是重要的。請問諸位,若一個貪得無厭的人有了一棟洋房後,他會不要第二棟、第叁棟嗎?我想人是不怕錢多的。假若一個人的家裏,所有物質條件都有了,這個人是否會感到即生活在淨土裏呢?
有一次一位居士載我到他家裏去,那是一間別墅,院子很大,房子也很漂亮,進了屋子一看裏面的擺設都好象在極樂世界一樣。我說:「你住在這裏一定是很快樂了!」他回答:「師父啊!如果我住在這兒快樂,就不會請你來了。」他說:「我的電話每半個月要換一次號碼!我的門鎖已經換好幾次了,而保險及防盜系統常被破壞,我住在這兒非常痛苦,我准備搬家了。」在我看來那是一個極樂世界,真想說:「你這房子讓給我好不好呢?」于是我告訴他:「問題不在外在,而在你本身心裏空虛、沒有安全感,如果你能將事業、財産都看成是臨時的、暫時的。有很好,沒有也無妨,我想你就會感到平安,而覺得這地方非常好了。」但他卻告訴我:「師父您真不懂事,現在這世界你自己要做好人、自己放得下,但人家卻放不下你?自己看得開,人家看不開呢!所以,就算我認爲今天晚上東西都沒有了也沒關系,可是問題沒有解決,社會上專門綁票的人,專找開賓士車及企業家,這社會這個樣子,我放得下,但他們放不下啊!」
最近又遇到另外一個居士及她的家人。她住的房子很好,有天晚上來了五、六個人破門而入,將他們綁起來,再搜索家裏的東西,這位太太剛皈依沒多久,皈依時我教她發生任何困難時,別人救不了你的時候,有人會來救你,那就是觀世音菩薩,你只要念「觀世音菩薩」就行了。于是她就大聲念「觀世音菩薩」,此時那幾個強盜就說:「不要念了,我們也是佛教徒啊!」後來就搶走了現款,沒有取其他的東西及傷害她的家人。被搶後他們就趕快搬家了,她將經過告訴我,我說:「哎呀!妳不需要搬家呀!他們已經來過,也知道你念觀世音菩薩,且他們也是佛教徒,下次不會再來了,即使再來,只要你常念觀世音菩薩,有修行、有信心,你會平安的。」
我們一個人如此地學佛、修行,且勸人受叁皈、持五戒,即有諸佛菩薩及護法善神保護我們。
建設人間淨土是從每個人的內心做起,每一個人要有行善的心,不要有自私的心。其次是要照顧全家,希望全家人都能平安,也都能成爲佛教徒,再讓與自己有關系的人也都能念佛,都能行善,無自私心,如此由個人推展到家庭再到團體,漸成淨土的世界。
如果我們都能如經裏所說身行善、口言善、意念善、身口意叁業都做好事,則淨土就在我們面前。即使白天看不到,晚上也會在夢中見到。(一九九○年九月二十日講于永和國父紀念館,林淑芬整理)
禅─如來如去
有人認爲「禅」與「淨土」截然不同,其實,二者並無沖突。此在古來諸師們,已多有說明。念佛人臨終時能一心不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即是定力加上佛的願力。禅修者,若能明心見性,心淨則所居國土亦淨。因此,禅與淨土沒有絕對分開的必要,我不僅教人用禅的修行方法,同時也鼓勵人們念佛。
一、「禅」是什麼?
(一)禅是安定、平穩、和樂的生活方式
人經常生活在不安定的心態及環境中,因爲心不安定,所以我們的生活言行很不平穩,導致自己和別人之間缺乏和樂的氣氛。所謂「和」,即彼此關懷、互相照顧的意思。
我們自己若能前念與後念、過去和現在沒有沖突,與人相處又能相互關懷,生活怎麼會不快樂?
(二)禅爲開朗、寬大、涵容的生活智慧
我們與人相處,最不愉快的事就是心不開朗。所謂「不開朗」,又名「閉鎖」,是將自己與他人隔開,而不能有所溝通。閉鎖的原因,是爲了保護自己、求得自身安全,以免與他人來往時受到損失及傷害。其實,越閉鎖就越不能和人溝通,對自己的損失越大。唯有開朗的心胸,才能使人左右逢源、愉快順利。
很少人願意寬恕別人,反而容易寬恕自己;也就是說,自己不能對別人慈悲、接受別人。心量越是狹小的人,越放不下自己,也舍不得奉獻自己,這種人心裏最痛苦,他沒有朋友,也不會得到幫助,縱使有人想幫助他,他也會害怕。而禅修,能幫助我們打開心胸,容納所有的人與所有的事,就像大海一樣,能收納所有的一切,無論大魚、小魚,甚至有毒的魚。大海不會拒絕任何一種生物的生存。
(叁)禅爲合情、合理、合法的生活原則
我們的世界上,有人重情、有人重理,也有些人特別重視法律,這都是有所執、有所偏。最好的生活態度就是,應該用情時用情,該用理性處理時就講理,必須用法律處理時則用法律。
「情」,一般多是自私的、不清淨的;無私的情即是慈悲,便是清淨的「情」。「理」應該是好的,但若是一味講理,會使人生活得不自在,凡事「一個镙絲一個釘,一個蘿蔔一個坑」,把人當機器來處理,絲毫沒有通融和轉圜的余地。因此,對于大原則或自己的問題,我們要用「理性」處理;至于小枝節上對他人的困難問題,我們要用「情」處理。如果反過來,對人只是用理、對己只是用情,那就麻煩了。所以「情」與「理」應視事情輕重來處理。
其次說到「法」。法不一定合理,法和情也不相同。法是大衆所共同遵守的規則,是可以修正的,但當多數人認爲必須用它時,我們就該遵守它。
可是,現在社會上有許多人追求不合理、不合法的利益。所謂「不合理」,就是不肯付出自己的努力與代價,而希望憑空得到利益。若獲利而不合法,即做了大衆所不允許的事。
有位海防軍官告訴我,國內許多漁船出海到大陸買魚,然後回到臺灣賣出。于法,這是走私的行爲,漁民卻認爲向大陸買魚花費的時間少、成本低、賺的錢也多,何樂不爲?況且能替國家節省能源、賺取更多的利潤,因此希望法律能夠改變。對于這種站在一方面合理、另一方面不合法的事來說,究竟我們應該遵守法律?或是守理呢?
從佛法的立場來說,佛法講因緣與因果,對于大衆皆認爲應該修改的法律,如果確實對全體大衆現在有損、未來無益,而且不能提供安全的保障,則法律自有變更的必要,這是因緣所生。反之,若僅少數人獲近利,多數人吃遠虧,就不該做,還是應該遵守法律。例如走私黑槍,可得暴利,如果每一個人都有黑槍,對臺灣社會無疑會造成可怕的影響。
世間人追求的東西不外古人所說的功、名、利、祿,「功」是功勳、「利」是錢財、「名」是聲望、「祿」是職位。只要追求得合情、合理、合法,即爲佛法所鼓勵。然而在追求的過程當中,我們必須考慮,除了自己以外還有其他的人,除了人以外還有衆生。如果社會上每一個人都只是爲自己設想,眼中無人,我們的社會不知會亂成什麼樣子?此時,我們還會安全、安定嗎?所以,個人不能離開社會而得到幸福。如果自己得到利益,反而使別人蒙害,這種利益必然不可靠、不安全。
社會上有許多人喜歡不勞而獲,希望得橫財、偏財,殊不知,這是一種危害自己、危害社會的行爲。從佛法的觀點來說,這就是違背因果,沒有種下善因而想得到善果,對于自己和社會不能産生建設性的作用。所以求利,最好要爲天下所有人的利益而求、爲衆生的利益而努力,不要貪圖個人的私利與暴利。
另外,有人求名,利用新聞媒體或種種方式希望大家知道他自己。甚至有抱持「縱然不能流芳千古,也要遺臭萬年」的想法,結果不但自己不能得到利益,反而害了很多人。因此,求名當求萬世名,而非一時虛名。如果能夠水到渠成、實至名歸的「流芳千古」也未嘗不好,但是如果能不求名地做事,那就更好。
其次,社會上更充斥著急功好利的現象。無論在國內或國外,常常有人問我,是不是有速成法可以使人即刻開悟?我總是告訴他們:「到目前爲止還沒有發現,如果有,我會先用而不是給你用。」也有些人生病找我幫忙,我建議他去看醫生,他說:「醫生醫不好才找師父,師父有修行,一定有辦法。」我對他說:「很抱歉!師父有病也是要看醫生。」他問:「那修行沒有用啰?」我說:「有用。別人生病的時候覺得是倒了楣,希望趕快好,心裏怨恨,口頭歎苦。而我生病看醫生,要病多久才好,則不去管它,病沒有好是業報,病好就是業消了。」身病而心少嘔,便是修行佛法的好處和用處。
修行佛法,當以過程爲目的,才不會退道心,「只問耕耘、不問收獲」,只要我們努力用功,自然會有收獲。但是,如果對收獲期望過早或過高,就必然會發生問題。
二、禅的內容是如來
禅就是成佛的方法,成佛的方法包括持戒、修定、修智慧。
(一)戒
持戒的目的,不僅是爲了要有利于人,同時也是要有益于己,這才是戒律的精神。切勿爲了持戒,拘泥于戒律條文,而使自己生活得別扭。
有一次我掃地,掃了一大堆…
《禅與悟》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