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解释「人道」一词有八义:聪明、胜、意细微、正觉、智慧增上、能别虚实、圣道正器、聪慧业所生。这些看似复杂,其实很简单。因为人有这些能力,可以分别、分析、记忆、思考,所以称为人。更重要的是六界众生之中,只有人是修行佛法的道器,也就是说人的身体是修行佛法的工具,而其他众生却不容易成为修行的工具。也正因为众生可得不同的身体,此生为人,来世不一定为人,故得人身时是最好修行的时候。
《大涅槃经》卷一八谓:「人者名曰能多恩义,又复人者身口柔软,又复人者名有憍慢,又复人者能破憍慢。」其实应还有很多特性是人所具有的,如憍慢外还有嫉妒。或许其他动物也会有嫉妒心,但人的嫉妒心更强。其他的动物可能有怀疑心,但傲慢唯有人类才有。为何有傲慢?因为人有思想的能力,他是以自我为中心,加上判断,就比较会产生傲慢。
由以上可知梵文「摩奴阇」──「人间」,翻译成中文是「思考」及「思考者」。动物的构成条件有四:1.细胞,2.神经,3.记忆,4.思考。越低等的动物,所具备的条件越少,唯有人类四种条件具足。其他高等的动物,如狗、猴,最多仅有少许记忆,唯独人类能够思考。
二、人间在何处?
我们已很清楚人是住在这个世间,但是不是仅有这个世界有人呢?根据佛经上说,这世界是在一个有形的山丘,但是我们看不见,我们称为「须弥山」。
须弥山的顶层是天人所居,底层是地狱众生所住,须弥山的四方有四大洲可住人。我们是在须弥山的南方,而东方、西方、北方也都各有一个地方可住人。不同地方的人类寿命和福报,以及自然环境都不相同。我们不知道须弥山的东方、西方、北方在那里?但佛经中说人类最长寿的是北方,每个人可以活到一千岁。
除了我们知道的地球以外,其他的地方是不是还有人呢?有人问「人身难得」,还有「人身一失万劫不回」,似乎是说很不容易为人的,失去人身的机会很多,得到人身的机会很少。可是我们地球上的人越来越多,这是否和佛法不相应呢?
其实佛经中曾提到,娑婆世界是以须弥山为中心,而以须弥山为中心的世界是个小世界,一千个小的世界称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称大千世界,我们这个娑婆世界,有多少个像地球这样的地方啊!虽然我们眼睛看不到,但在这整个娑婆世界,就是一个佛所教化的范围,释迦牟尼佛称为娑婆教主。诸位不要误会,认为释迦牟尼佛只是我们地球上的教主,其实是整个三千大千世界的教主。而在这世界出现以前,已有很多的世界存在,当我们这世界毁灭时还有很多其他的世界将会生起。
三、人从何处来?
人最初是由那里来的呢?基督教说人是上帝造的,先有地球、世界,然后再造人,不论此种说法是否正确,让我们看佛经里的说法。
根据《长阿含经》卷一四《梵动经》、卷二二《世记经.世本缘品》等,均介绍到人的起源,其中说:世界由存在到毁灭共经四个阶段,即成、住、坏、空。经历这四个阶段称一个大劫。当世界在完成这四阶段时,就有一些众生,从第二禅天的光音天的天人中,因福报享尽,寿命结束,渐往下至梵天,再到有物质的地球世界来。
「天」分为欲界天、色界天、无色界天。欲界天人都有形相;色界天人则只有心理、精神的现象,而无物质现象存在。原在二禅天──光音天的众生是无物理现象,即无身体,存在的只是精神、心理现象。但后渐降到了地球,最初仍然飞行自在,未感觉到身体,渐渐在地上沾了地气,吃了地上的东西,身渐粗涩,不能飞行,逐渐也会老化、死亡,那就是我们的祖先。
那么光音天的人是从哪里来的呢?他们是从不同的世界修行禅定,修成之后而生到禅定天。所以众生应是从无始以来就有,并无开始,但地球上的人则是有开始的起点。
四、如何生为人类?
除光音天的众生来成为人类的祖先外,以后所有的人类是怎么来的呢?
《杂阿含经》:「行十不善业,生于地狱,若生人中,即受诸难。行十善业,生于天上,若生人中,得免诸难。」此处所讲的是因果报应。十不善即指十恶业,包括杀、盗、邪淫、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贪、瞋、痴。亦即身业三、口业四、意业三。若造此十种不善因的全部,即堕地狱。若只造一部分,可能生于人间,但却受种种阻难。相反地,十善即指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不瞋、不痴。做人时,十善业均能做到并不简单,若全部做到,则可生于天上,若做一部分,生于人间,可免受诸难。
《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云:「于十善业,缺漏不全,以是十业,得人趣报。」
《辩正论》卷一引《魔化比丘经》云:「五戒人根,十善天种。」即持五戒之人,均能生到人间为人,修十善则能生到天上去。五戒即指:不杀、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盂兰盆经疏》卷上云:「一人乘,谓三皈五戒,载运众生越于三涂生于人道。」人乘即人所乘的交通工具,也就是到人间所乘的交通工具、所具备的条件。到天上也有交通工具称天乘。成声闻、缘觉的条件是二乘,而成菩萨的条件称大乘。最高的交通工具即佛乘。如何成佛?便是修行佛法。而修行佛法可分五个层次,最低的称人天乘,便是三皈、五戒、十善。也就是说受三皈、持五戒、行十善得生于人间。
印顺法师《佛法概论》第三章说,人间有四特胜:1.环境有苦有乐,2.知惭愧,3.有智慧,4.能坚忍。具备这些条件后才可为人,所以说人身难得。且因唯有人的身体是修行最好的工具,所以人身更是可贵。
五、什么是净土?
净土的定义:净土的意思就是佛、菩萨等圣人所住的国土。是佛的功德所成的世界,也可能是佛的愿力所成的世界。其和我们的世界不一样的地方是无病、无恼、无苦的环境。但因为修行的成果不同,所建造的净土也不一样;同样地,在净土里佛所建造的和凡夫建造的不同。因此净土分为四种等级。
净土的等级:
法身土──法身所居住,永远且普遍存在的。是无形,也可说没有一个形相不是在此净土中。
报身土──报身即佛的功德身,佛的功德能和圣位菩萨的人共同分享,能使圣位菩萨在佛的净土中,继续成就佛和菩萨的道业。
化身土──化身佛的净土,化身佛乃是度凡夫。我们这世界也是净土,若学佛、接触佛法,就会感到净土就在面前。当然也有死后往生的世界是在佛国里,而凡夫所居佛国的净土也是化身土。
凡圣同居土──即使我们到西方、东方或任何一个佛国净土,我们自己仍是凡夫,虽然可以看到许多菩萨、罗汉和佛,但在同一个地方,菩萨所能感觉的净土和凡夫所感觉的净土是不同的,此称凡圣同居土。
净土的种类:由经典可分四类。
1.唯心净土:《维摩经》云:「随其心净则佛土净。」是说心清净的话,所见的世界亦是清净的。此「心净」系指心无烦恼,心中只有智慧的光明、无烦恼的黑暗。此时所见的世界也就是净土,即使在地狱,心无烦恼,地狱亦成净土。所以,因意念的转变,世界也完全不同,如心非常烦恼,则所见的世界亦成地狱。若能看开、想通,所见的就是净土。有句话说「化火焰为红莲,化红莲为火焰」,便是指只要意念转变,世界便为之而转变。
2.他方净土:十方诸佛的净土,和我们这世界最有缘、感觉最亲切的是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
3.天国净土:是在欲界天里的兜率天,分内院和外院,外院是凡夫所居,内院是弥勒佛教化众生的地方。
4.人间净土:可从几个地方看到,一是在弥勒佛到人间成佛时会出现。二可到须弥山北方的北俱卢洲看到。目前那儿是人间净土,可惜还没有交通工具可以让人去参观,因此,我们最好努力在这个世界建设人间净土。
人间净土的建设及理想现象可由《正法华经》卷三的〈应时品〉看出:「平等快乐,威曜巍巍,诸行清净,所立安稳,米谷丰贱,人民繁炽,男女众多,具足周备。」
目前,我们在这世界上所感受到的是不安、忧虑、没有保障,且感到缺乏不够,希望得到的东西,不容易得到;不希望得到的东西很多,所以这不是净土。但我们可能在这世界建设净土的境界吗?答案是可能的。若是不能,释迦牟尼佛便不须在人间出现。而人间过去可曾出现过净土?是的,有的是个人见到净土,即「唯心净土」,有的是一个家庭、一个范围或区域的人所建造的净土。
六、为何建设人间净土?
因为佛是在人间成佛,而成佛后教化的对象是以人为主,而且所有众生中能修道成佛的只有人才有可能,所以我们既然是在人间,又遇到佛法,当然要从人间净土开始着手。而也因为佛法的修行是从「人」的基础开始才成佛,所以若「人」都没做好,则成佛的可能性也没有了。
前面我们提到受三皈、持五戒、行十善者可以生在人道和天道,但是否受三皈、持五戒、行十善者仅可生在天、生在人间呢?不是,若未听闻佛法、修持佛法的人,因不能解脱,所以只能在人间和天上。如果听闻到佛法后,知道「无我」、「空」的道理,就会出三界入佛道。
对于佛法修行道理,都有它的层次,第一层教我们不要造恶因、堕地狱,因此为了不堕地狱,所以不造恶业。第二层是修善业,因为修善业可生人间及天上,如此我们便不会做坏事。这些都是以「自我」的出发点来教化,因众生都是自私、自我的,所以为了自己的利害关系,便会去恶修善,此即为基础佛法的层次。这是人天乘的说…
《禅与悟》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