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與悟▪P9

  ..續本文上一頁義。有些人蠻橫不講理,和他講理講不通。但是,用情──親情、愛情,或是用朋友的關系,問題就解決了。中國人比較多用情,使人感到很溫暖、很親切。可是,如果只用「情」,而忽略「理」,我們可能會顛倒是非、黑白不分。因此,對于自己的家庭或親戚朋友的倫理關系,我們可以用情;但對社會的關系,則應當以理來處理。也就是說,處理私人的事,可以用「情」;處理公共的事,必須用「理」。用「情」可以使我們的環境和諧;用「理」可以使環境公平,二者執一不可,也缺一不可。

  

  我有一個弟子很理性,任何事都講究合理,所以他很困擾。他說:「怎麼搞地!這世上不公平、不合理的事情那麼多!」我告訴他:「你不慈悲!面對人時,是不能全部用理性的。人不能當成物質來處理,你應該加上慈悲,這樣你才會感覺心安理得,同時和你有關系的人也會覺得愉快。」

  

  慈悲的意思和同情類似,但那是更淨化和清淨的。「用情」,會帶有個人的感情;但是「用慈悲」就不會。當我們周圍出現不合理的現象或有人做出不合理的行爲,依「理」來說,這些人可能都必須去坐牢;如果從慈悲的立場來看,他們的行爲也許是由于家庭背景、社會環境、或身心因素所引起。能從不同角度體諒他們,並用不同的方法幫助他們,這叫作慈悲。

  

  對于別人的問題,要慈悲,但並不是一味的說「好、好、好」;對于自己的問題,應該用智慧來化解、指導和改革,這叫作修行。我們常常會遇到一些困擾自己的問題,這些問題往往是自己製造的,也可能是環境給我們的。在這種情形下,你怨恨自己或指責他人都沒有用,以佛法的因果觀點來化解,才是最好的辦法,否則,我們可能會忿恨不平。

  

  根據佛法的因果觀念,一切的困擾與煩惱,都是緣于過去的因,所以才結現在的果。有了這種觀念以後,煩惱應該是減少了,或根本不用去煩惱。但是,因果的意思,並非叫我們不要改變環境、不須解決問題;而是要加上因緣來促成環境的改變和問題的解決,這才是智慧的態度。

  

  佛法著重慈悲與智慧,推行佛法的修行,就是在推廣慈悲和智慧的運動。人人都有慈悲與智慧的心,社會一定能夠淨化,我們的人生一定是幸福的。因此,我們需要更多人弘揚佛法,勸導人們接受佛法、修行佛法。

  

  但願諸位都是有慈悲、有智慧的修行者和弘法者。祝福諸位!

  

  (一九九○年七月十一日講于臺北市國父紀念館,許華玲整理)

  

  

  

  

  善與惡─如何建立正確的價值觀念

  

    我並不認爲目前這個時代是最壞的,善惡不分、善惡顛倒;事實上,不論在任何一個時代、任何一個環境,善與惡都是相行並立的。

  

  善,代表正面的價值,象征光明;惡,代表負面的價值,象征黑暗;二者隨著時代、環境的不同,而相互交替、此消彼長。因此,在每一個時代,都需要明確地闡明善與惡的價值標准,來幫助社會上所有的人。

  

  一、善與惡的判斷

  

  我們可以從「行爲」、「結果」,與「動機」等叁方面來判斷善與惡。

  

  (一)行爲的判斷

  

  大部分的人習慣從他人的行爲表現來判斷善與惡。其實,行爲不好的人未必是壞人;而行爲良好的人,也不一定是好人。在美國,我剛剛主持完一個禅七共修。報到期間,有位美國人在出發的路上發生了一件事,這事使他在頭叁天的靜坐中始終無法進入情況,最後,他才把心裏的話告訴我。原來他在高速公路上開車時,有只約二百多磅的鹿,突然從森林中跑出來,他來不及剎車,當場將鹿輾斃。他覺得很難過,心想:「我要去修行,怎麼反倒殺生了!」因此非常痛苦。我告訴他:「你沒有做壞事,不過你的行爲是不好的;你沒有殺生,你的車殺了一只鹿。」

  

  一個佛教徒如果認爲上述的行爲是殺生、做壞事,這種觀念是錯的。從佛法的觀點來看,判斷一個人究竟是善或惡,一定要具備兩個條件,即「嘴巴講的話一定要和意念相應」;其次是「身體動作所産生的任何效果,一定要和意念相應」。如果光是嘴巴說說或有身體動作,但是和心意不相應,便不算是做錯事或破壞戒律。

  

  (二)結果的判斷

  

  即從行爲的結果好壞來判斷善與惡。

  

  有些人本來存心做好事、說好話,可是結果卻不好;或者有些人原本心有不善,卻歪打正著地使人得到利益,類似這種情形,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俯拾皆是。由此可知用結果判斷善惡,是不正確的。

  

  (叁)動機的判斷

  

  所謂動機,就是「自己的意願」。從佛法的觀點來看,這點非常重要。

  

  佛法講因緣,因緣指的是「因素」的意思。每一個人做任何事、說任何話,都有他主要的因素。如果有人存心不良,卻因爲外在因素變化,而産生好的結果,這種人不算是做了「好事」。雖然他沒有做壞事,但動機不正確。因此,動機的好與壞,是爲判斷善惡的重要依據。

  

  二、善與惡的定義

  

  所謂「善」與「惡」,是指價值判斷。善,指的是「正面價值」;惡,指的是「負面價值」。

  

  善惡的價值判斷標准,往往因時代、環境和文化背景的不同而有分別,但它對于個人、社會、曆史的影響亘古不變。如果一個人的行爲能與道德、學問、技能平行發展,那麼這種價值是善的、是好的。反之,則爲惡的。

  

  其次,從社會來看,社會包括個人、家庭,以及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和影響。個己內心的問題是個人的事,但如果他內心所想的表現在語言和行爲上,便會影響家庭,及生活環境中所有相關的人。

  

  在美國,青少年使用麻醉藥的很多,有的從小學就開始了。這是什麼原因?這和他的家庭及所接觸的同學、朋友有相當大的關系。用這種藥品的人,因爲會對其他的人們産生負面的影響,因此這是「壞」事。

  

  聽說臺灣現在有很多人喜歡吃蛇,而且越毒越好,說是可以驅風邪、解毒、補身。另外,還有人喜歡吃山珍海味,他們的目的不是爲了營養,而是爲了滿足自大和虛榮。在臺灣,這種風氣非常普遍。

  

  最近從大陸回臺的名歌手侯德健說:「大陸很窮,臺灣卻過分浪費。」我在美國也遇到一些來過臺灣的美國朋友,他們跟我說:「臺灣生活條件比美國更好。」我聽了以後,很爲臺灣憂愁。在臺灣有人吃一頓飯可以花上萬把元,要他們捐獻慈善事業,一、二千元卻嫌多。這種風氣、這種價值觀,究竟是善?是惡?

  

  我們也可以從曆史價值判斷善與惡。讀者都了解不要爲眼前爭名、爭利,不要爭眼前的現實,要爭千古的曆史。姑且不問是否能在曆史留名,我們必須先想想自己現在的活動、行爲,對未來的子孫、民族乃至全人類未來的前程,有什麼樣的影響。《書經》上有句話說:「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這是對自己家族未來的曆史價值判斷。

  

  至于曆史人物,在當時也許有很多人盲目地崇拜他,但經過一段時間,以曆史的觀點認定,很可能會認爲他是位壞人。所以隨著每個時代的思想不同,對曆史人物的判斷也就有所不同。但是從佛法的觀點來看,佛法不可能因時代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價值標准。

  

  叁、善與惡的標准

  

  善、惡的標准可分成下列四點:

  

  (一)以個人利益作標准

  

  即以自私自利的立場作爲善惡的判斷標准,這是不正確的,因爲有許多惡人都說自己是善人。

  

  善人可分二種,一種是「他看所有的人都是好人」;另外一種是「他把所有的人分成有善、有惡」。

  

  世界上,怎麼可能有人將所有人都當好人看呢?這是佛、菩薩的態度。你從正面幫忙他,他說:「很好,謝謝你。」你從暗地裏打擊他,他也說:「很好,謝謝你。」爲什麼會這樣?你在正面幫助他,這是「增上緣」;從負面對付他,這是「逆增上緣」。不論你以正面或負面待他,對他來講,他都覺得你是好人。

  

  對于一般人,也可以用這種方式來作判斷。有些人明知他對我們不利,又無法避免時,我們只有接受。這種接受,是試驗,通過這種試驗與磨煉,會使我們更成熟,因此要感謝他。作爲一個佛教徒的我們,應該學習這種態度,善惡分明,但是不要把惡人當作無藥可救,或當成是我們永遠仇恨的敵人。

  

  (二)以社會風俗習慣作標准

  

  如果這個世界的文化、文明能夠彼此交流,則社會風俗習慣的標准應該會相同。但由于民族和信仰的差異,各個地區、各個時代的價值判斷也有所不同。因此,在釋迦牟尼佛的時代,他認爲一個佛教徒不論到任何一個地方、任何國家、任何時代,都不該反對當時社會的風俗習慣,否則,即是行「惡」。因爲,那些人所需要的東西,你反對他,你就無法存在,甚至連佛法都無法弘揚了。所謂的「隨方隨時」,意即隨順環境、隨順時代有不同的標准,這是世尊的想法。

  

  綜合上面所述,可知社會風俗習慣的善惡標准是沒有一定的。

  

  (叁)以哲學思想、思辨的角度作標准

  

  哲學思想,可能有一部分的人永遠相信它,但無論如何不可能永遠普遍,所以以哲學思想、思辨的角度作標准亦是不正確的。

  

  (四)以宗教信仰立場作標准

  

  依《可蘭經》、《舊約聖經》的觀點看,凡是拜偶像的,都應該下地獄。我有一次從臺灣到美國,在飛機上遇到一位韓國牧師,他坐在我的隔壁,看了看我,然後用英文和我聊天。聽了我的話以後,他搖搖頭說:「可惜呀!可惜!」我問他:「什麼可惜?」他說:「像你這樣優秀的人,怎麼會信佛教呢?」我問:「那什麼宗教最好?」他說:「唯一最好的宗教當然是基督教。」我說:「對,對。」他說:「既然…

《禅與悟》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聖嚴法師教禅坐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