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對,你爲什麼信佛教,不信基督教?」我告訴他:「對你來講,基督教最好;可是對我來說,佛教是最好的,你是不是同意呢?」
事實上,不論是原有舊的宗教,或新興的宗教,他們彼此不認同,都認爲對方有問題,可是開明之士不會公開批評,因爲這個時代不容許。但在私底下作判斷時,他們還是認爲自己的最好,別家的都有問題。由此可知,宗教的信仰思想,亦不得作爲價值判斷的標准。
然而,除了宗教,還有其他可約束人心的辦法嗎?雖然有,但不是很可靠。因此,在不得已的情況下,還是需要宗教,有宗教總比沒有來得好。所以站在佛教的立場,認爲所有宗教都應該存在,不同的人、不同的層次、不同的興趣,可以信仰不同的宗教。
四、佛教的善惡觀念
可分爲下述四點來闡述:
(一)有善有惡
這是「世間」的標准,是指人間一般的、社會的判斷或標准,也就是從一般人對他個人、家庭、社會的影響來判斷,正面的說是善,負面的說是惡,包括倫理、道德、風俗習慣和法律的標准。所以作爲一個佛教徒,首先要肯定現實社會的善惡標准。
(二)生善滅惡
是爲佛教的教化功能。以現實的社會作基礎,提升社會進入淨化的層次。也就是說,既然社會有善、有惡,我們希望善事能盡量多做,運用佛法中持戒、修定、增長智慧的方法,從人們身、口的行爲開始改善,然後再從根本的思想觀念、心理層面作調整,以達到生善止惡的目標。
(叁)有善無惡
這是菩薩的境界,一般人很難做到。如果有人看任何事、任何人都是好的,那是善惡不分,是鄉願,對于個人和社會來講,都不好。
然而以佛教的立場,一定要講到這個層次。因爲這個世間雖然有不少人的心地不好,行爲不善,但我們相信「所有的人將來都能成佛、成菩薩」,目前只是因爲他的因緣尚未成熟,如果我們能促成他的因緣,使他往善的方向走,他未來也能成佛。所以他也是未來佛、未來的菩薩,我們不需要計較他現在的好壞。
一切衆生都有佛性,菩薩不舍任何一個衆生,以平等看待一切衆生。沒有一個衆生有不變的惡性,因此,我們不要對任何人失望。
(四)無善無惡
是佛的境界。這個境界更高,善與惡對于他而言,根本都不存在。永嘉大師說:「夢裏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所謂「夢裏」,指智慧尚未出現,仍有煩惱的情況下。而「覺後」,乃指開悟、成佛的意思。
在沒有開悟以前,善的、惡的、種種一切差別現象都存在。到開悟、成佛以後,任何的一切都一律平等,所以再也沒有任何一樣東西在他的心裏面牽挂窒礙了。
五、佛教的善惡層次
善惡層次包括下列五種:
(一)人的層次
從人的層次來看,信仰叁寶、修布施、持五戒是善;毀謗叁寶、不修布施、不持五戒是惡。爲什麼我們不說成:信仰一切宗教是善,不信一切宗教是惡?因爲,宗教的標准並不客觀,因此,不得作爲標准。而「叁寶」是佛、法、僧,不是一種宗教。「佛」是說法的人,「法」是用來止惡行善的方法或道理,「僧」是正在修行佛法,並弘揚佛法、主持佛法的人。
佛法,並不一定是要讓我們信服某一種特定的對象,而是要我們依著佛法去實行。比方說「布施」,是使他人得到利益,不論是用我們的智慧、知識、財力、體力,或用語言鼓勵人、幫助人,使他人從困難中得到利益與救助,都稱爲布施。「持戒」,是指凡應該做的好事,都要去做;不應該做的事,絕對不做。「毀謗叁寶」的意思,是教人不要信仰叁寶,並說佛法僧的壞話。
(二)天的層次
比人的層次高一等,必須要具備人的道德之後,還要修行十善和禅定,才能生到欲界天及禅定天的層次。生「欲界天」,這還是屬于物質世界的天。生「禅定天」,這是屬于精神世界的天。
依佛教的觀點,如果一個人行爲合于人類的道德標准,他死後當再還生人間。如果他比一般人的道德高,便有生「欲界天」的資格,到天上享受比人間更精致、更美好、時間更長的五欲快樂。如果他修行禅定的話,便能離開物質世界,進入純精神的世界,即「禅定天」。
(叁)出世的層次
認爲世間太混亂、太痛苦,希望從此以後不要再來,即爲此層次。
(四)菩薩的層次
實際是入世的層次。菩薩一味付出不想回收,他只是幫助所有一切衆生,不准備向任何人回收他的付出。他不准備到人間或生天享福,也不期待常住精神世界永遠不入世。
(五)佛的層次
他住在世間,永遠存在、處處存在,度一切衆生,自己卻不覺得自己度了衆生。對他來講,沒有善、惡這個問題。
六、佛教的善惡心性
佛教把心分成二種:有善、惡觀念之心與清淨心。
有「善」與「惡」,是我們的意識作用,以自我中心爲立場,對自己所看到、所遇到的任何事、物、現象所作的判斷。這可分作兩方面來說;第一,由于我們自己有善與惡的判斷,所以有輪回,會生了再生,死了再死。第二,這「善」與「惡」,不管你接不接受、承不承認,這力量的本身即會作判斷、作決定。佛教將之總稱它爲「業力」,是爲「心」的另外一個名詞。
接著談「性」,性有善、有惡。依佛教的說法,我們的認識心分成叁部分,即善、惡、無記。也就是說,吾人起心動念所産生的反應、效果,可能是善或惡;另外一種,心理活動是有的,但不能判斷它究竟是善、是惡,這就是「無記」。
從佛法的立場來看,善、惡、無記是衆生的一種現象。對佛而言,一切衆生都有佛性,一切衆生都是清淨的、善的,「善」、「惡」、「無記」的叁性之說並不存在。
七、佛教的善惡相對論
從佛經我們可以找出幾百種善、惡相對的說法,以下僅列五點來作說明:
(一)從因果的觀點判斷善與惡
善因結善果,惡因結惡果,即是所謂的「種豆得豆,種瓜得瓜。」但是因果的關系不是這麼單純。例如:兩個人同樣殺人,一個人可能要還兩條命,另一個人不一定要還命,也許只被打個耳光就了結。
但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道理一定是不變的。今生看不到果報,未來生中,果報一定會出現。而爲什麼同樣是殺人,兩人的果報不一定相同?這和善因、善緣、惡因、惡緣有很大的關系。
(二)善因善緣和惡因惡緣
善因有可能會遇到善緣,也可能遇到惡緣,因緣的關系極其錯綜複雜,因此說是「因緣不可思議」,而因果也是不可思議。但是有個不變的原則:「我們必須增加善因緣,盡量避免製造惡因緣」。怎麼做呢?就是要多親近善知識。
(叁)親近善知識,遠離惡知識
有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親近善知識的道理亦如此,因此我們要多結交善知識,遠離惡知識。但如何分辨善知識或惡知識呢?
(四)善法與惡法
鼓勵我們努力向上,使我們身心健康、家庭和樂、社會安定的良師益友,即爲「善知識」,他所用的法,即爲「善法」。相反的,教我們殺人、放火、偷盜、邪淫、說謊者,這是「惡知識」,用的即是「惡法」。
有些人認爲,能夠得到手就是我狠,得不到手的算我倒楣。因此不擇手段用盡一切方法以取得不法的利益,這當然也是惡法。
又有些人認爲,我做壞事被捉,坐幾年牢,算我倒楣;捉不到,是我運氣好。而你做好人,有什麼好處呢?
(五)善道(趣)與惡道(趣)
行善法的人生善道(趣),行惡法的人生惡道(趣),這是無庸置疑的。
人間也有善道和惡道。如生在沒有衣服穿、沒有飯吃、天然災害多、疾病肆虐的地方是「惡道」。另外,佛經上說,生到「地獄道」、「餓鬼道」、「畜生道」等叁個地方,也稱爲惡道。而生天,或出生于人間,社會安甯的地方,是爲「善道」。
記得我剛到臺灣的時候,社會的物質條件相當差,很多人沒有鞋子穿。但在那時,每一個人工作都很勤奮,也很節儉。我心想:「臺灣人有福,生在臺灣的同胞是有善根的。」但是,經過四十年,我們的生活越來越好,社會風氣卻越來越壞,如果我們一直這樣下去,只知道貪圖享受與自私自利,不要提下輩子我們會怎麼樣,下輩子的福報現在就用光了,災難就要提早來了。
現在信仰佛法的人越來越多,這現象對社會有很大的影響,我相信我們的社會還是有希望的,這希望就寄托在你、我身上。(一九九○年七月十日講于國父紀念館,王玉琴整理)
夢中說夢
現在分作兩個階段來談夢,每一階段又各有幾個層次,第一階段是衆生的夢,第二階段是諸佛的夢。
其實諸佛無夢,爲了應衆生所求,而入衆生的夢中;衆生則在未成佛前,處于做夢的狀態卻不自知。因此,對諸佛來說,夢如空花水月,根本不存在;對衆生言,做夢不知是夢,誤以爲是真實的存在。
一、衆生的夢
衆生的夢,可分爲學佛之前與學佛之後兩個階段。學佛之前,所做的都是迷夢;學佛之後,做的便是半醒半迷的夢。
常人的做夢經驗,不外乎:1.曆曆分明的清明夢,醒後夢境宛然,仍在腦海裏盤旋萦繞,久久難以忘懷。2.似清若濁的夢,夢時仿佛清楚,醒後卻難以捕捉。3.混濁的糊塗夢,夢時非常吃力,醒來身心疲累,知道曾經做夢,就是想不起來,到底做了些什麼夢。4.預感性的夢,夢境會在未來的一段時日中發生。凡是…
《禅與悟》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