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禅与悟▪P10

  ..续本文上一页对,你为什么信佛教,不信基督教?」我告诉他:「对你来讲,基督教最好;可是对我来说,佛教是最好的,你是不是同意呢?」

  

  事实上,不论是原有旧的宗教,或新兴的宗教,他们彼此不认同,都认为对方有问题,可是开明之士不会公开批评,因为这个时代不容许。但在私底下作判断时,他们还是认为自己的最好,别家的都有问题。由此可知,宗教的信仰思想,亦不得作为价值判断的标准。

  

  然而,除了宗教,还有其他可约束人心的办法吗?虽然有,但不是很可靠。因此,在不得已的情况下,还是需要宗教,有宗教总比没有来得好。所以站在佛教的立场,认为所有宗教都应该存在,不同的人、不同的层次、不同的兴趣,可以信仰不同的宗教。

  

  四、佛教的善恶观念

  

  可分为下述四点来阐述:

  

  (一)有善有恶

  

  这是「世间」的标准,是指人间一般的、社会的判断或标准,也就是从一般人对他个人、家庭、社会的影响来判断,正面的说是善,负面的说是恶,包括伦理、道德、风俗习惯和法律的标准。所以作为一个佛教徒,首先要肯定现实社会的善恶标准。

  

  (二)生善灭恶

  

  是为佛教的教化功能。以现实的社会作基础,提升社会进入净化的层次。也就是说,既然社会有善、有恶,我们希望善事能尽量多做,运用佛法中持戒、修定、增长智慧的方法,从人们身、口的行为开始改善,然后再从根本的思想观念、心理层面作调整,以达到生善止恶的目标。

  

  (三)有善无恶

  

  这是菩萨的境界,一般人很难做到。如果有人看任何事、任何人都是好的,那是善恶不分,是乡愿,对于个人和社会来讲,都不好。

  

  然而以佛教的立场,一定要讲到这个层次。因为这个世间虽然有不少人的心地不好,行为不善,但我们相信「所有的人将来都能成佛、成菩萨」,目前只是因为他的因缘尚未成熟,如果我们能促成他的因缘,使他往善的方向走,他未来也能成佛。所以他也是未来佛、未来的菩萨,我们不需要计较他现在的好坏。

  

  一切众生都有佛性,菩萨不舍任何一个众生,以平等看待一切众生。没有一个众生有不变的恶性,因此,我们不要对任何人失望。

  

  (四)无善无恶

  

  是佛的境界。这个境界更高,善与恶对于他而言,根本都不存在。永嘉大师说:「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所谓「梦里」,指智慧尚未出现,仍有烦恼的情况下。而「觉后」,乃指开悟、成佛的意思。

  

  在没有开悟以前,善的、恶的、种种一切差别现象都存在。到开悟、成佛以后,任何的一切都一律平等,所以再也没有任何一样东西在他的心里面牵挂窒碍了。

  

  五、佛教的善恶层次

  

  善恶层次包括下列五种:

  

  (一)人的层次

  

  从人的层次来看,信仰三宝、修布施、持五戒是善;毁谤三宝、不修布施、不持五戒是恶。为什么我们不说成:信仰一切宗教是善,不信一切宗教是恶?因为,宗教的标准并不客观,因此,不得作为标准。而「三宝」是佛、法、僧,不是一种宗教。「佛」是说法的人,「法」是用来止恶行善的方法或道理,「僧」是正在修行佛法,并弘扬佛法、主持佛法的人。

  

  佛法,并不一定是要让我们信服某一种特定的对象,而是要我们依着佛法去实行。比方说「布施」,是使他人得到利益,不论是用我们的智慧、知识、财力、体力,或用语言鼓励人、帮助人,使他人从困难中得到利益与救助,都称为布施。「持戒」,是指凡应该做的好事,都要去做;不应该做的事,绝对不做。「毁谤三宝」的意思,是教人不要信仰三宝,并说佛法僧的坏话。

  

  (二)天的层次

  

  比人的层次高一等,必须要具备人的道德之后,还要修行十善和禅定,才能生到欲界天及禅定天的层次。生「欲界天」,这还是属于物质世界的天。生「禅定天」,这是属于精神世界的天。

  

  依佛教的观点,如果一个人行为合于人类的道德标准,他死后当再还生人间。如果他比一般人的道德高,便有生「欲界天」的资格,到天上享受比人间更精致、更美好、时间更长的五欲快乐。如果他修行禅定的话,便能离开物质世界,进入纯精神的世界,即「禅定天」。

  

  (三)出世的层次

  

  认为世间太混乱、太痛苦,希望从此以后不要再来,即为此层次。

  

  (四)菩萨的层次

  

  实际是入世的层次。菩萨一味付出不想回收,他只是帮助所有一切众生,不准备向任何人回收他的付出。他不准备到人间或生天享福,也不期待常住精神世界永远不入世。

  

  (五)佛的层次

  

  他住在世间,永远存在、处处存在,度一切众生,自己却不觉得自己度了众生。对他来讲,没有善、恶这个问题。

  

  六、佛教的善恶心性

  

  佛教把心分成二种:有善、恶观念之心与清净心。

  

  有「善」与「恶」,是我们的意识作用,以自我中心为立场,对自己所看到、所遇到的任何事、物、现象所作的判断。这可分作两方面来说;第一,由于我们自己有善与恶的判断,所以有轮回,会生了再生,死了再死。第二,这「善」与「恶」,不管你接不接受、承不承认,这力量的本身即会作判断、作决定。佛教将之总称它为「业力」,是为「心」的另外一个名词。

  

  接着谈「性」,性有善、有恶。依佛教的说法,我们的认识心分成三部分,即善、恶、无记。也就是说,吾人起心动念所产生的反应、效果,可能是善或恶;另外一种,心理活动是有的,但不能判断它究竟是善、是恶,这就是「无记」。

  

  从佛法的立场来看,善、恶、无记是众生的一种现象。对佛而言,一切众生都有佛性,一切众生都是清净的、善的,「善」、「恶」、「无记」的三性之说并不存在。

  

  七、佛教的善恶相对论

  

  从佛经我们可以找出几百种善、恶相对的说法,以下仅列五点来作说明:

  

  (一)从因果的观点判断善与恶

  

  善因结善果,恶因结恶果,即是所谓的「种豆得豆,种瓜得瓜。」但是因果的关系不是这么单纯。例如:两个人同样杀人,一个人可能要还两条命,另一个人不一定要还命,也许只被打个耳光就了结。

  

  但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道理一定是不变的。今生看不到果报,未来生中,果报一定会出现。而为什么同样是杀人,两人的果报不一定相同?这和善因、善缘、恶因、恶缘有很大的关系。

  

  (二)善因善缘和恶因恶缘

  

  善因有可能会遇到善缘,也可能遇到恶缘,因缘的关系极其错综复杂,因此说是「因缘不可思议」,而因果也是不可思议。但是有个不变的原则:「我们必须增加善因缘,尽量避免制造恶因缘」。怎么做呢?就是要多亲近善知识。

  

  (三)亲近善知识,远离恶知识

  

  有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亲近善知识的道理亦如此,因此我们要多结交善知识,远离恶知识。但如何分辨善知识或恶知识呢?

  

  (四)善法与恶法

  

  鼓励我们努力向上,使我们身心健康、家庭和乐、社会安定的良师益友,即为「善知识」,他所用的法,即为「善法」。相反的,教我们杀人、放火、偷盗、邪淫、说谎者,这是「恶知识」,用的即是「恶法」。

  

  有些人认为,能够得到手就是我狠,得不到手的算我倒楣。因此不择手段用尽一切方法以取得不法的利益,这当然也是恶法。

  

  又有些人认为,我做坏事被捉,坐几年牢,算我倒楣;捉不到,是我运气好。而你做好人,有什么好处呢?

  

  (五)善道(趣)与恶道(趣)

  

  行善法的人生善道(趣),行恶法的人生恶道(趣),这是无庸置疑的。

  

  人间也有善道和恶道。如生在没有衣服穿、没有饭吃、天然灾害多、疾病肆虐的地方是「恶道」。另外,佛经上说,生到「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等三个地方,也称为恶道。而生天,或出生于人间,社会安宁的地方,是为「善道」。

  

  记得我刚到台湾的时候,社会的物质条件相当差,很多人没有鞋子穿。但在那时,每一个人工作都很勤奋,也很节俭。我心想:「台湾人有福,生在台湾的同胞是有善根的。」但是,经过四十年,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社会风气却越来越坏,如果我们一直这样下去,只知道贪图享受与自私自利,不要提下辈子我们会怎么样,下辈子的福报现在就用光了,灾难就要提早来了。

  

  现在信仰佛法的人越来越多,这现象对社会有很大的影响,我相信我们的社会还是有希望的,这希望就寄托在你、我身上。(一九九○年七月十日讲于国父纪念馆,王玉琴整理)

  

  

  

  

  梦中说梦

  

    现在分作两个阶段来谈梦,每一阶段又各有几个层次,第一阶段是众生的梦,第二阶段是诸佛的梦。

  

  其实诸佛无梦,为了应众生所求,而入众生的梦中;众生则在未成佛前,处于做梦的状态却不自知。因此,对诸佛来说,梦如空花水月,根本不存在;对众生言,做梦不知是梦,误以为是真实的存在。

  

  一、众生的梦

  

  众生的梦,可分为学佛之前与学佛之后两个阶段。学佛之前,所做的都是迷梦;学佛之后,做的便是半醒半迷的梦。

  

  常人的做梦经验,不外乎:1.历历分明的清明梦,醒后梦境宛然,仍在脑海里盘旋萦绕,久久难以忘怀。2.似清若浊的梦,梦时仿佛清楚,醒后却难以捕捉。3.混浊的糊涂梦,梦时非常吃力,醒来身心疲累,知道曾经做梦,就是想不起来,到底做了些什么梦。4.预感性的梦,梦境会在未来的一段时日中发生。凡是…

《禅与悟》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圣严法师教禅坐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