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义。有些人蛮横不讲理,和他讲理讲不通。但是,用情──亲情、爱情,或是用朋友的关系,问题就解决了。中国人比较多用情,使人感到很温暖、很亲切。可是,如果只用「情」,而忽略「理」,我们可能会颠倒是非、黑白不分。因此,对于自己的家庭或亲戚朋友的伦理关系,我们可以用情;但对社会的关系,则应当以理来处理。也就是说,处理私人的事,可以用「情」;处理公共的事,必须用「理」。用「情」可以使我们的环境和谐;用「理」可以使环境公平,二者执一不可,也缺一不可。
我有一个弟子很理性,任何事都讲究合理,所以他很困扰。他说:「怎么搞地!这世上不公平、不合理的事情那么多!」我告诉他:「你不慈悲!面对人时,是不能全部用理性的。人不能当成物质来处理,你应该加上慈悲,这样你才会感觉心安理得,同时和你有关系的人也会觉得愉快。」
慈悲的意思和同情类似,但那是更净化和清净的。「用情」,会带有个人的感情;但是「用慈悲」就不会。当我们周围出现不合理的现象或有人做出不合理的行为,依「理」来说,这些人可能都必须去坐牢;如果从慈悲的立场来看,他们的行为也许是由于家庭背景、社会环境、或身心因素所引起。能从不同角度体谅他们,并用不同的方法帮助他们,这叫作慈悲。
对于别人的问题,要慈悲,但并不是一味的说「好、好、好」;对于自己的问题,应该用智慧来化解、指导和改革,这叫作修行。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困扰自己的问题,这些问题往往是自己制造的,也可能是环境给我们的。在这种情形下,你怨恨自己或指责他人都没有用,以佛法的因果观点来化解,才是最好的办法,否则,我们可能会忿恨不平。
根据佛法的因果观念,一切的困扰与烦恼,都是缘于过去的因,所以才结现在的果。有了这种观念以后,烦恼应该是减少了,或根本不用去烦恼。但是,因果的意思,并非叫我们不要改变环境、不须解决问题;而是要加上因缘来促成环境的改变和问题的解决,这才是智慧的态度。
佛法着重慈悲与智慧,推行佛法的修行,就是在推广慈悲和智慧的运动。人人都有慈悲与智慧的心,社会一定能够净化,我们的人生一定是幸福的。因此,我们需要更多人弘扬佛法,劝导人们接受佛法、修行佛法。
但愿诸位都是有慈悲、有智慧的修行者和弘法者。祝福诸位!
(一九九○年七月十一日讲于台北市国父纪念馆,许华玲整理)
善与恶─如何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我并不认为目前这个时代是最坏的,善恶不分、善恶颠倒;事实上,不论在任何一个时代、任何一个环境,善与恶都是相行并立的。
善,代表正面的价值,象征光明;恶,代表负面的价值,象征黑暗;二者随着时代、环境的不同,而相互交替、此消彼长。因此,在每一个时代,都需要明确地阐明善与恶的价值标准,来帮助社会上所有的人。
一、善与恶的判断
我们可以从「行为」、「结果」,与「动机」等三方面来判断善与恶。
(一)行为的判断
大部分的人习惯从他人的行为表现来判断善与恶。其实,行为不好的人未必是坏人;而行为良好的人,也不一定是好人。在美国,我刚刚主持完一个禅七共修。报到期间,有位美国人在出发的路上发生了一件事,这事使他在头三天的静坐中始终无法进入情况,最后,他才把心里的话告诉我。原来他在高速公路上开车时,有只约二百多磅的鹿,突然从森林中跑出来,他来不及剎车,当场将鹿辗毙。他觉得很难过,心想:「我要去修行,怎么反倒杀生了!」因此非常痛苦。我告诉他:「你没有做坏事,不过你的行为是不好的;你没有杀生,你的车杀了一只鹿。」
一个佛教徒如果认为上述的行为是杀生、做坏事,这种观念是错的。从佛法的观点来看,判断一个人究竟是善或恶,一定要具备两个条件,即「嘴巴讲的话一定要和意念相应」;其次是「身体动作所产生的任何效果,一定要和意念相应」。如果光是嘴巴说说或有身体动作,但是和心意不相应,便不算是做错事或破坏戒律。
(二)结果的判断
即从行为的结果好坏来判断善与恶。
有些人本来存心做好事、说好话,可是结果却不好;或者有些人原本心有不善,却歪打正着地使人得到利益,类似这种情形,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俯拾皆是。由此可知用结果判断善恶,是不正确的。
(三)动机的判断
所谓动机,就是「自己的意愿」。从佛法的观点来看,这点非常重要。
佛法讲因缘,因缘指的是「因素」的意思。每一个人做任何事、说任何话,都有他主要的因素。如果有人存心不良,却因为外在因素变化,而产生好的结果,这种人不算是做了「好事」。虽然他没有做坏事,但动机不正确。因此,动机的好与坏,是为判断善恶的重要依据。
二、善与恶的定义
所谓「善」与「恶」,是指价值判断。善,指的是「正面价值」;恶,指的是「负面价值」。
善恶的价值判断标准,往往因时代、环境和文化背景的不同而有分别,但它对于个人、社会、历史的影响亘古不变。如果一个人的行为能与道德、学问、技能平行发展,那么这种价值是善的、是好的。反之,则为恶的。
其次,从社会来看,社会包括个人、家庭,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和影响。个己内心的问题是个人的事,但如果他内心所想的表现在语言和行为上,便会影响家庭,及生活环境中所有相关的人。
在美国,青少年使用麻醉药的很多,有的从小学就开始了。这是什么原因?这和他的家庭及所接触的同学、朋友有相当大的关系。用这种药品的人,因为会对其他的人们产生负面的影响,因此这是「坏」事。
听说台湾现在有很多人喜欢吃蛇,而且越毒越好,说是可以驱风邪、解毒、补身。另外,还有人喜欢吃山珍海味,他们的目的不是为了营养,而是为了满足自大和虚荣。在台湾,这种风气非常普遍。
最近从大陆回台的名歌手侯德健说:「大陆很穷,台湾却过分浪费。」我在美国也遇到一些来过台湾的美国朋友,他们跟我说:「台湾生活条件比美国更好。」我听了以后,很为台湾忧愁。在台湾有人吃一顿饭可以花上万把元,要他们捐献慈善事业,一、二千元却嫌多。这种风气、这种价值观,究竟是善?是恶?
我们也可以从历史价值判断善与恶。读者都了解不要为眼前争名、争利,不要争眼前的现实,要争千古的历史。姑且不问是否能在历史留名,我们必须先想想自己现在的活动、行为,对未来的子孙、民族乃至全人类未来的前程,有什么样的影响。《书经》上有句话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这是对自己家族未来的历史价值判断。
至于历史人物,在当时也许有很多人盲目地崇拜他,但经过一段时间,以历史的观点认定,很可能会认为他是位坏人。所以随着每个时代的思想不同,对历史人物的判断也就有所不同。但是从佛法的观点来看,佛法不可能因时代的不同而有不同的价值标准。
三、善与恶的标准
善、恶的标准可分成下列四点:
(一)以个人利益作标准
即以自私自利的立场作为善恶的判断标准,这是不正确的,因为有许多恶人都说自己是善人。
善人可分二种,一种是「他看所有的人都是好人」;另外一种是「他把所有的人分成有善、有恶」。
世界上,怎么可能有人将所有人都当好人看呢?这是佛、菩萨的态度。你从正面帮忙他,他说:「很好,谢谢你。」你从暗地里打击他,他也说:「很好,谢谢你。」为什么会这样?你在正面帮助他,这是「增上缘」;从负面对付他,这是「逆增上缘」。不论你以正面或负面待他,对他来讲,他都觉得你是好人。
对于一般人,也可以用这种方式来作判断。有些人明知他对我们不利,又无法避免时,我们只有接受。这种接受,是试验,通过这种试验与磨炼,会使我们更成熟,因此要感谢他。作为一个佛教徒的我们,应该学习这种态度,善恶分明,但是不要把恶人当作无药可救,或当成是我们永远仇恨的敌人。
(二)以社会风俗习惯作标准
如果这个世界的文化、文明能够彼此交流,则社会风俗习惯的标准应该会相同。但由于民族和信仰的差异,各个地区、各个时代的价值判断也有所不同。因此,在释迦牟尼佛的时代,他认为一个佛教徒不论到任何一个地方、任何国家、任何时代,都不该反对当时社会的风俗习惯,否则,即是行「恶」。因为,那些人所需要的东西,你反对他,你就无法存在,甚至连佛法都无法弘扬了。所谓的「随方随时」,意即随顺环境、随顺时代有不同的标准,这是世尊的想法。
综合上面所述,可知社会风俗习惯的善恶标准是没有一定的。
(三)以哲学思想、思辨的角度作标准
哲学思想,可能有一部分的人永远相信它,但无论如何不可能永远普遍,所以以哲学思想、思辨的角度作标准亦是不正确的。
(四)以宗教信仰立场作标准
依《可兰经》、《旧约圣经》的观点看,凡是拜偶像的,都应该下地狱。我有一次从台湾到美国,在飞机上遇到一位韩国牧师,他坐在我的隔壁,看了看我,然后用英文和我聊天。听了我的话以后,他摇摇头说:「可惜呀!可惜!」我问他:「什么可惜?」他说:「像你这样优秀的人,怎么会信佛教呢?」我问:「那什么宗教最好?」他说:「唯一最好的宗教当然是基督教。」我说:「对,对。」他说:「既然…
《禅与悟》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