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與悟▪P36

  ..續本文上一頁其心」的觀點,同時也否定了一般所說的「沈空滯寂」就是悟境的觀念。禅宗的悟是指在活活潑潑的生活中,不受任何境界所動搖的心。

  

  注解

  

  《六祖壇經》,《大正》四八.叁四八頁上。《金剛經》,《大正》八.七四九頁下。《六祖壇經》,《大正》四八.叁四八頁下。《金剛經》,《大正》八.七四九頁上。《大正》四八.叁四九頁上。《大正》四八.叁五○頁下。《大正》四八.叁五一頁上─中。

  

  《六祖壇經.定慧品》,《大正》四八.叁五二頁下。

  

  《文殊說般若經》,有兩種譯本:1.《文殊師利所說摩诃般若波羅蜜經》上、下二卷,梁扶南國叁藏曼陀羅仙譯。2.《文殊師利所說般若波羅蜜經》一卷,梁扶南國叁藏僧伽婆羅譯。提及「一行叁昧」的是二卷本的卷下,見于《大正》八.七叁一頁。爲四祖道信所引者,亦正是此段經文。《六祖壇經.定慧品》,《大正》四八.叁五二頁下。

  

  《大正》四八.叁四九頁上。道信的資料被收于《楞伽師資記》,《大正》八五.一二八六頁下─一二八七頁上。其所引《文殊說般若經》的內容,見于《大正》八.七叁一頁上 ─中。《大正》四八.二九八頁中。「那伽」是龍,佛常在定如龍。《大正》四八.叁五一頁中。《大正》四八.叁五○頁下。《大正》四八.叁五○頁上。《大正》四八.叁五○頁上。

  

  五、《六祖壇經》裏的《涅槃經》和《維摩經》思想

  

  如來藏在不同的經論中有許多不同的名字,但指的是同一個觀點,例如佛性、自性、法性、本性、如來藏、法藏、真如、清淨心等都是。《六祖壇經》中提到六祖惠能曾爲無盡藏比丘尼解釋《涅槃經》的妙義,此外,他也在廣州法性寺見到印宗法師講《涅槃經》。一切衆生皆有佛性的思想即出于《涅槃經》,可見六祖惠能當時所處的環境,佛性思想的信仰非常普遍。

  

  《六祖壇經》中有幾處也引用《維摩經》(注一),茲列舉如下:

  

  〈般若品〉雲:「《淨名經》雲:『即時豁然,還得本心。』」(注二)

  

  〈疑問品〉雲:「所以佛言,隨其心淨,即佛土淨。」(注叁)出于《維摩經.佛國品》(注四)。

  

  〈定慧品〉雲:「如《淨名經》雲:『直心是道場,直心是淨土。』」(注五)出于《維摩經》的〈菩薩品〉、〈佛國品〉(注六)。

  

  〈定慧品〉雲:「只如舍利弗宴坐林中,卻被維摩诘诃。」(注七)這是出于《維摩經.弟子品》(注八)。

  

  〈定慧品〉雲:「故經雲:『能善分別諸法相,于第一義而不動。』」(注九)出于《維摩經.佛國品》(注一○)。

  

  〈行由品〉雲:「佛法是不二之法。」(注一一)是出于《維摩經.入不二法門品》(注一二)。

  

  從以上對《維摩經》經文的引證之多,可見其對于《六祖壇經》的影響之大。《維摩經》的思想被《六祖壇經》所用的,第一是頓悟的觀念,第二是淨心、直心的觀念,第叁是行住坐臥的日常生活就是修行的觀念,第四是動靜一體的觀念,第五是不二的觀念。

  

  所謂頓悟的思想,應該是從「教相判釋」的思想而來的。從印度到中國唐朝的佛教史上,對佛經性質和層次的分類有許多家教相的判釋。大致上認定佛對上根人用直接法的頓教,對中下根人則用迂回次第而說的漸教。六祖惠能既然能在聽了《金剛經》的經句「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而立時開悟,當然就是《淨名經》所說「即時豁然,還得本心」,那也就是頓悟。所以《六祖壇經》中有五處以上用到「頓教」來形容他的法門,又提到「頓見真如本性是頓悟菩提」,這都是從《維摩經》的觀點而來。

  

  《六祖壇經》以直心和淨心來解釋智慧,以智慧作爲佛性和清淨心的作用,把不動的自性稱爲「定」。因此他說「定」和「慧」相當于燈和光的關系(注一叁),沒有光不叫燈,是燈一定有光,它是不二之法。「直心」的心就是清淨的心,有了清淨的心,一定是通過智慧而見到了佛性,是體用不二;如果行直心,必定是淨心,那一定能見佛性。所以他勸人不要執著心外的一切法,如此則離煩惱而證菩提。

  

  日常生活就是修行,這與中國南方的山林佛教有關,必須勞作以維持生活;同時也與提倡佛教的普遍化有關。此外,六祖惠能自己的開悟是在聽到《金剛經》的經句便「言下大悟」(注一四)。他原先是打柴的樵夫,到了五祖的道場還是去做廚房裏的雜務,開悟之後又到獵人的隊伍去做幫手。所以他不以爲心須經過打坐修行才能明心見性,只要當下能夠于一切法不執著,便與佛同。因此他要引《維摩經》所說的「只如舍利弗宴坐林中,卻被維摩诘所诃」的例子爲他的知己;禅宗也因《六祖壇經》作如此的提倡而開出與印度佛教不相同的局面。

  

  動靜一體的觀念,一般人的看法,動和靜是兩種不同的現象,動的時候不是靜,靜的時候無法動。可是從《六祖壇經》所見,在一切境界裏,身體可以跟著動,而智慧心也有所反應,但是稱爲「真如」的心體是不動的(注一五)。然而不要以爲叫作智慧的作用真的會動,它只是隨境反映的作用,不是對境起執的作用。反映是外境本身的現象,起執就是內在煩惱的作用;既然只是反映,它沒有真正的動。如鏡中的像,水面的影,與鏡和水本身無關。但它不是沒有作用,而是有大作用,這就把佛法用之于世間而不逃避世間。禅宗能夠成爲中國佛教的主流,能夠長久普遍地受到歡迎,就是由于它能像佛經裏所說,蓮花出于汙泥而不爲汙泥所染,處于動態的環境還能保持不動的甯靜心。

  

  《維摩經》的不二思想,在該經中有叁十叁位菩薩提出叁十叁種不同的觀點來說明對于「不二」的看法,都是用兩個相對的觀念和事物來說明既非一亦非二的道理(注一六)。世間的一切學問,不論是由哲學、宗教和科學等任何立場來看世間的現象和觀念,都不出相對的或二分法的觀點。即使是講一元論也是二分法,因爲講二是對立的,講一也是等于二,因爲單獨的一不能成立也不可能出現,只有從多才能見到一,或者從一切的現象而看全部的本體。如果要講一,一定是二或是多,所以不管站在那個立場,總有它的矛盾不通之處,因《維摩經》提出不二的觀點。不二不等于一,也不等于二,那是真不二。也可以說,二是一的兩面,一是二的全體;有一,一定是與二同在;有二,一定不離一。此即《六祖壇經》所說定慧不二(注一七)、動靜不二(注一八)、善惡不二(注一九)、衆生與佛不二(注二○)、世間與出世間不二(注二一)等等。因此,《六祖壇經》最後的〈付囑品〉說:「動用叁十六對」(注二二);所謂動用,是從清淨的自性而取智慧的功用。六祖理出叁十六對相對的觀念和事相,要大家能夠出離兩邊而通達地運用,實際上也就是不二法門的衍伸。

  

  注解

  

  《維摩經》有前後叁譯:1.《佛說維摩诘經》二卷,吳支謙譯;2.《維摩诘所說經》叁卷,姚秦鸠摩羅什譯;3.《說無垢稱經》六卷,唐玄奘譯。梵文「維摩诘」,有「淨名」、「無垢稱」兩種意譯。

  

  《大正》四八.叁五一頁上。《大正》四八.叁五二頁上。《大正》一四.五二○頁中有雲:「菩薩以意淨故,得佛國淨。」又于《大正》一四.五叁八頁下雲:「依佛智慧,則能見此佛土清淨。」又雲:「若人心淨,便見此土功德莊嚴。」《大正》四八.叁五二頁下。《大正》一四.五四二頁下有雲:「我問道場者何所是?答曰:『直心是道場,無虛假故。』」此下尚有發行、深心、菩提心、六波羅蜜、四無量心等,都是佛的道場。道場即是佛土。另《大正》一四.五叁八頁中有雲:「直心是菩薩淨土。」《大正》四八.叁五叁頁上。《大正》一四.五叁九頁下。《大正》四八.叁五叁頁中。《大正》一四.五叁七頁下。《大正》四八.叁四九頁下。《大正》一四.五五○頁中─五五一頁下。《大正》四八.叁五二頁下。 〈行由品〉,《大正》四八.叁四九頁上。參看《六祖壇經》的〈般若品〉及〈定慧品〉,講解般若、真如、定及慧之與心性之關系。參見注一二。〈定慧品〉雲:「定慧一體,不是二。」《大正》四八.叁五二頁下。〈行由品〉雲:「不是風動,不是旛動,仁者心動。」《大正》四八.叁四九頁下。〈行由品〉雲:「一者善,二者不善,佛性非善非不善,是名不二。」《大正》四八.叁四九頁下。〈般若品〉雲:「不悟即佛是衆生,一念悟時衆生是佛。」《大正》四八.叁五一頁上。〈般若品〉「無相頌」雲:「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大正》四八.叁五一頁下。〈付囑品〉雲:「動用叁十六對,出沒即離兩邊。」《大正》四八.叁六○頁上─中。

  

  六、《六祖壇經》裏所見其他經典的思想

  

  在《六祖壇經》中所見的如來藏系統的經典,除以上所舉的《涅槃經》和《維摩經》之外,尚有《梵網經》、《法華經》、《華嚴經》、《觀無量壽經》、《大乘本生心地觀經》等。

  

  〈般若品〉「無相頌」首句雲:「說通及心通」(注一),是出于《楞伽經》的〈一切佛語心品〉(注二)。

  

  〈般若品〉及〈坐禅品〉兩處引用:「《菩薩戒經》雲:『我本元自性清淨。』」(注叁)這是指《梵網經》(注四)。

  

  〈般若品〉又說:「一切草木,有情無情,悉皆蒙潤。」(注五)這是出于《法華經》的〈藥草喻品〉(注六)。

  

  〈機緣品〉雲:「若悟此法,一念心開,是爲開佛知見。」(注七)這是用《六祖壇經》的心法解釋《法華經》義(注八)。

  

  〈忏悔品〉引用《華嚴經》的〈淨行品〉叁皈依的偈而雲:「經文分明言:『自歸依佛』,不言歸依他佛,自佛不歸,無所依處。」(注九)

  …

《禅與悟》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聖嚴法師教禅坐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