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其心」的观点,同时也否定了一般所说的「沉空滞寂」就是悟境的观念。禅宗的悟是指在活活泼泼的生活中,不受任何境界所动摇的心。
注解
《六祖坛经》,《大正》四八.三四八页上。《金刚经》,《大正》八.七四九页下。《六祖坛经》,《大正》四八.三四八页下。《金刚经》,《大正》八.七四九页上。《大正》四八.三四九页上。《大正》四八.三五○页下。《大正》四八.三五一页上─中。
《六祖坛经.定慧品》,《大正》四八.三五二页下。
《文殊说般若经》,有两种译本:1.《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上、下二卷,梁扶南国三藏曼陀罗仙译。2.《文殊师利所说般若波罗蜜经》一卷,梁扶南国三藏僧伽婆罗译。提及「一行三昧」的是二卷本的卷下,见于《大正》八.七三一页。为四祖道信所引者,亦正是此段经文。《六祖坛经.定慧品》,《大正》四八.三五二页下。
《大正》四八.三四九页上。道信的资料被收于《楞伽师资记》,《大正》八五.一二八六页下─一二八七页上。其所引《文殊说般若经》的内容,见于《大正》八.七三一页上 ─中。《大正》四八.二九八页中。「那伽」是龙,佛常在定如龙。《大正》四八.三五一页中。《大正》四八.三五○页下。《大正》四八.三五○页上。《大正》四八.三五○页上。
五、《六祖坛经》里的《涅槃经》和《维摩经》思想
如来藏在不同的经论中有许多不同的名字,但指的是同一个观点,例如佛性、自性、法性、本性、如来藏、法藏、真如、清净心等都是。《六祖坛经》中提到六祖惠能曾为无尽藏比丘尼解释《涅槃经》的妙义,此外,他也在广州法性寺见到印宗法师讲《涅槃经》。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的思想即出于《涅槃经》,可见六祖惠能当时所处的环境,佛性思想的信仰非常普遍。
《六祖坛经》中有几处也引用《维摩经》(注一),兹列举如下:
〈般若品〉云:「《净名经》云:『即时豁然,还得本心。』」(注二)
〈疑问品〉云:「所以佛言,随其心净,即佛土净。」(注三)出于《维摩经.佛国品》(注四)。
〈定慧品〉云:「如《净名经》云:『直心是道场,直心是净土。』」(注五)出于《维摩经》的〈菩萨品〉、〈佛国品〉(注六)。
〈定慧品〉云:「只如舍利弗宴坐林中,却被维摩诘诃。」(注七)这是出于《维摩经.弟子品》(注八)。
〈定慧品〉云:「故经云:『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注九)出于《维摩经.佛国品》(注一○)。
〈行由品〉云:「佛法是不二之法。」(注一一)是出于《维摩经.入不二法门品》(注一二)。
从以上对《维摩经》经文的引证之多,可见其对于《六祖坛经》的影响之大。《维摩经》的思想被《六祖坛经》所用的,第一是顿悟的观念,第二是净心、直心的观念,第三是行住坐卧的日常生活就是修行的观念,第四是动静一体的观念,第五是不二的观念。
所谓顿悟的思想,应该是从「教相判释」的思想而来的。从印度到中国唐朝的佛教史上,对佛经性质和层次的分类有许多家教相的判释。大致上认定佛对上根人用直接法的顿教,对中下根人则用迂回次第而说的渐教。六祖惠能既然能在听了《金刚经》的经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而立时开悟,当然就是《净名经》所说「即时豁然,还得本心」,那也就是顿悟。所以《六祖坛经》中有五处以上用到「顿教」来形容他的法门,又提到「顿见真如本性是顿悟菩提」,这都是从《维摩经》的观点而来。
《六祖坛经》以直心和净心来解释智慧,以智慧作为佛性和清净心的作用,把不动的自性称为「定」。因此他说「定」和「慧」相当于灯和光的关系(注一三),没有光不叫灯,是灯一定有光,它是不二之法。「直心」的心就是清净的心,有了清净的心,一定是通过智慧而见到了佛性,是体用不二;如果行直心,必定是净心,那一定能见佛性。所以他劝人不要执着心外的一切法,如此则离烦恼而证菩提。
日常生活就是修行,这与中国南方的山林佛教有关,必须劳作以维持生活;同时也与提倡佛教的普遍化有关。此外,六祖惠能自己的开悟是在听到《金刚经》的经句便「言下大悟」(注一四)。他原先是打柴的樵夫,到了五祖的道场还是去做厨房里的杂务,开悟之后又到猎人的队伍去做帮手。所以他不以为心须经过打坐修行才能明心见性,只要当下能够于一切法不执着,便与佛同。因此他要引《维摩经》所说的「只如舍利弗宴坐林中,却被维摩诘所诃」的例子为他的知己;禅宗也因《六祖坛经》作如此的提倡而开出与印度佛教不相同的局面。
动静一体的观念,一般人的看法,动和静是两种不同的现象,动的时候不是静,静的时候无法动。可是从《六祖坛经》所见,在一切境界里,身体可以跟着动,而智慧心也有所反应,但是称为「真如」的心体是不动的(注一五)。然而不要以为叫作智慧的作用真的会动,它只是随境反映的作用,不是对境起执的作用。反映是外境本身的现象,起执就是内在烦恼的作用;既然只是反映,它没有真正的动。如镜中的像,水面的影,与镜和水本身无关。但它不是没有作用,而是有大作用,这就把佛法用之于世间而不逃避世间。禅宗能够成为中国佛教的主流,能够长久普遍地受到欢迎,就是由于它能像佛经里所说,莲花出于污泥而不为污泥所染,处于动态的环境还能保持不动的宁静心。
《维摩经》的不二思想,在该经中有三十三位菩萨提出三十三种不同的观点来说明对于「不二」的看法,都是用两个相对的观念和事物来说明既非一亦非二的道理(注一六)。世间的一切学问,不论是由哲学、宗教和科学等任何立场来看世间的现象和观念,都不出相对的或二分法的观点。即使是讲一元论也是二分法,因为讲二是对立的,讲一也是等于二,因为单独的一不能成立也不可能出现,只有从多才能见到一,或者从一切的现象而看全部的本体。如果要讲一,一定是二或是多,所以不管站在那个立场,总有它的矛盾不通之处,因《维摩经》提出不二的观点。不二不等于一,也不等于二,那是真不二。也可以说,二是一的两面,一是二的全体;有一,一定是与二同在;有二,一定不离一。此即《六祖坛经》所说定慧不二(注一七)、动静不二(注一八)、善恶不二(注一九)、众生与佛不二(注二○)、世间与出世间不二(注二一)等等。因此,《六祖坛经》最后的〈付嘱品〉说:「动用三十六对」(注二二);所谓动用,是从清净的自性而取智慧的功用。六祖理出三十六对相对的观念和事相,要大家能够出离两边而通达地运用,实际上也就是不二法门的衍伸。
注解
《维摩经》有前后三译:1.《佛说维摩诘经》二卷,吴支谦译;2.《维摩诘所说经》三卷,姚秦鸠摩罗什译;3.《说无垢称经》六卷,唐玄奘译。梵文「维摩诘」,有「净名」、「无垢称」两种意译。
《大正》四八.三五一页上。《大正》四八.三五二页上。《大正》一四.五二○页中有云:「菩萨以意净故,得佛国净。」又于《大正》一四.五三八页下云:「依佛智慧,则能见此佛土清净。」又云:「若人心净,便见此土功德庄严。」《大正》四八.三五二页下。《大正》一四.五四二页下有云:「我问道场者何所是?答曰:『直心是道场,无虚假故。』」此下尚有发行、深心、菩提心、六波罗蜜、四无量心等,都是佛的道场。道场即是佛土。另《大正》一四.五三八页中有云:「直心是菩萨净土。」《大正》四八.三五三页上。《大正》一四.五三九页下。《大正》四八.三五三页中。《大正》一四.五三七页下。《大正》四八.三四九页下。《大正》一四.五五○页中─五五一页下。《大正》四八.三五二页下。 〈行由品〉,《大正》四八.三四九页上。参看《六祖坛经》的〈般若品〉及〈定慧品〉,讲解般若、真如、定及慧之与心性之关系。参见注一二。〈定慧品〉云:「定慧一体,不是二。」《大正》四八.三五二页下。〈行由品〉云:「不是风动,不是旛动,仁者心动。」《大正》四八.三四九页下。〈行由品〉云:「一者善,二者不善,佛性非善非不善,是名不二。」《大正》四八.三四九页下。〈般若品〉云:「不悟即佛是众生,一念悟时众生是佛。」《大正》四八.三五一页上。〈般若品〉「无相颂」云:「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大正》四八.三五一页下。〈付嘱品〉云:「动用三十六对,出没即离两边。」《大正》四八.三六○页上─中。
六、《六祖坛经》里所见其他经典的思想
在《六祖坛经》中所见的如来藏系统的经典,除以上所举的《涅槃经》和《维摩经》之外,尚有《梵网经》、《法华经》、《华严经》、《观无量寿经》、《大乘本生心地观经》等。
〈般若品〉「无相颂」首句云:「说通及心通」(注一),是出于《楞伽经》的〈一切佛语心品〉(注二)。
〈般若品〉及〈坐禅品〉两处引用:「《菩萨戒经》云:『我本元自性清净。』」(注三)这是指《梵网经》(注四)。
〈般若品〉又说:「一切草木,有情无情,悉皆蒙润。」(注五)这是出于《法华经》的〈药草喻品〉(注六)。
〈机缘品〉云:「若悟此法,一念心开,是为开佛知见。」(注七)这是用《六祖坛经》的心法解释《法华经》义(注八)。
〈忏悔品〉引用《华严经》的〈净行品〉三皈依的偈而云:「经文分明言:『自归依佛』,不言归依他佛,自佛不归,无所依处。」(注九)
…
《禅与悟》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