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禅与悟▪P37

  ..续本文上一页

  〈疑问品〉:「世尊在舍

  城中说西方引化,经文分明:『去此不远』,若论相说,里数有十万八千。」此处引的是《观无量寿经》及《阿弥陀经》(注一○)。

  

  〈忏悔品〉引用菩萨的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边誓愿断」、「法门无尽誓愿学」、「无上佛道誓愿成」,这是出于《大乘本生心地观经》(注一一)。

  

  现在将以上所引资料,说明其意义如下:

  

  《六祖坛经》所说:「说通和心通」,通常称为「说通、宗通」,是指教理和证悟。如果没有实际证悟的经验,不会真正懂得佛陀所说甚深的教理;如果对经典真正认识了解的话,也必定是有了实际证悟经验的人。所以,惠能以一个没有受过什么教育的人,能够听懂《金刚经》,而且又能为人解说《涅槃经》,然后又把他自己对于佛法的所知所见说了出来,完成一部《六祖坛经》,这就是实证的悟境和教理的认识彼此呼应。有一样通达,必能两样一起通达。所以自古以来,在佛教里有两句话,「从禅出教」和「藉教悟宗」(注一二)。惠能讲出《六祖坛经》从禅出教,他闻《金刚经》而开悟是藉教悟宗。禅也好,宗也好,都同样是指佛性和自心的一体之两面,此即如来藏思想的表现。

  

  《梵网经》的思想架构是属于《华严经》的系统,所以它跟《华严经》一样,主张以清净心为本。清净心实际上就是众生的本有佛性,所以《维摩经》叫它为「本心」。所谓开悟就是悟此清净的本心和众生的本性,也是非常坚固而富有感化力的佛性,在众生称为如来藏;它里边藏着的是本来的佛,也就是自心之中藏着本有的佛性。如果能够一念之间顿息一切的执着攀缘妄想,便叫作「顿见真如本性」,发觉众生与佛无二无别。清净心的色彩贯穿着《六祖坛经》的思想,也可以说,《六祖坛经》的所谓最尊、最上、最第一的法门,便是叫人明自心见自性的法门。

  

  《法华经》原来的比喻,是指佛法平等,但众生根器有大小,所得的利益也有多少。《六祖坛经》则把雨水比成佛性,雨水能够普及一切草木,有情和无情众生都能得到利益,那表示佛性遍于一切众生,乃至于无情,也都有佛性。虽然如此,《六祖坛经》也看到有些脆弱的草木若遇到大雨,不但不得利益,还会受到损害,因此又把《六祖坛经》所说的法门比喻为大雨,根性小的人听到之后,反而会产生障碍(注一三)。因此它强调,众生的自性虽与佛无二,但若是小根小智的人,并不会生信心。

  

  本来《法华经》所说佛的知见,就是成佛的意思;佛所知、佛所见,是圆满无缺的智慧的功能,不是众生的知识和烦恼的执着,因此把佛的知见解说为禅法的内容。不过《法华经》并没有说开佛知见就等于《六祖坛经》所讲的见性和开悟;两者是否相同,尚有斟酌余地,在《六祖坛经》的立场则认为相同。

  

  因为《华严经》主张净心缘起,所以受到《六祖坛经》的重视。本来《华严经.净行品》所讲的自皈依是指皈依三宝的那个人自己皈依三宝了,因此下边还有一句,「当愿众生」也能像自己一样,从三宝得到利益,并未肯定地说是皈依自己的自心三宝。可是《六祖坛经》却把自己皈依三宝解释为皈依自己的自心三宝。如果从《华严经》的基本思想来讲,可以像《六祖坛经》如此解释;不过《六祖坛经》是用《梵网经》所说「本源自性清净」的观点来解释《华严经》所说的「三皈依偈」。

  

  《六祖坛经》出现的时代,弥陀净土的思想和信仰在中国已非常盛行,像《六祖坛经》这样主张开发自心和自性世界的佛教信仰,必然和求生西方净土的阿弥陀佛信仰有观念上和方法上的冲突。弥陀净土重视以佛力往生佛国,而禅宗重视自净其心,言下顿悟,不立文字,不向心外求法,也不见心外有佛,故有与弥陀净土信仰辩论的必要。可是它也不能否定弥陀法门的价值,所以《六祖坛经》根据《观无量寿经》所说的:「阿弥陀佛去此不远,汝当系念谛视彼国,净业成者」,着重在「净业者」这一点上。所以《六祖坛经》说,如果能自净其心,「即除十恶等障,念念见性」,则弥陀佛土「去此不远」,其实就是后来有人解释为「自性弥陀,唯心净土」的思想,而把《观无量寿经》主张的要修三种福业的观念省略了。从这一段看,阿弥陀净土的思想,虽也属于如来藏的系统,比如称阿弥陀佛的因地为法藏比丘,意即一切法的库藏,含有如来藏的意思在内;但是《六祖坛经》不能接受怀着不善之心也能念佛往生的观念。也就是说,必须先要做到自净其心,才能往生佛国净土。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的四弘誓愿,是菩萨戒的基础,又叫作一切菩萨成佛的通愿。发大乘心,求成佛道,就是菩萨初发心。若要求受菩萨戒,先要忏悔、发愿,然后接受三皈,《六祖坛经》就是以此架构来劝人实践它的法门。不过,《六祖坛经》在四弘誓愿之上多加了「自心」和「自性」的观念,因为自心是无量广大的智慧心,自性是清净不动无障碍的佛性,所以发愿度无量众生不是心外真有众生可度,断一切烦恼不是心外真有烦恼可断,修学一切法门不是心外真有法门可学,成无上佛道不是心外真有佛道可成。如果不是这样,便成了心外有众生、有烦恼、有法、有佛,那是二法,不是不二法;那是执着攀缘,不是解脱自在。

  

  但也因此造成许多人的误解:自己尚在烦恼中而说没有烦恼,也不需要断烦恼;不懂佛法而认为没有佛法可学;无能帮助众生而认为心外没有众生需要度;不知佛道是什么就认为不需要成佛。这就变成了邪见,亦即《六祖坛经》所说的「邪迷」、「诳妄」、「不善」、「嫉妒」、「恶毒」等的心理现象(注一四)。

  

  注解

  

  《大正》四八.三五一页中。《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一〈一切佛语心品〉云:「显示一切说成真实相,一切佛语心。」《大正》一六.四八四页上。〈般若品〉,《大正》四八.三五一页上。〈坐禅品〉,《大正》四八.三五三页中。《梵网经.卢舍那佛说菩萨心地戒品第十》卷下有云:「金刚宝戒,是一切佛本源,一切菩萨本源,佛性种子,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又云:「本源自性清净。」《大正》二四.一○○三页下。《大正》四八.三五○页下。《法华经》卷三,《大正》九.一九页中有云:「如彼大云雨,于一切卉木丛林及诸药草,如其种性,具足蒙润,各得生长。」《大正》四八.三五五页下。《法华经》卷一〈方便品〉云:「诸佛世尊,欲令众生,开佛知见,使得清净故,出现于世。」《大正》九.七页上。

  

  《六祖坛经.忏悔品》的引文处,《大正》四八.三五四页中。

  

  被引用的《华严经》文:1.出于六十卷本第六卷〈净行品〉,为「自归于佛」,《大正》九.四三○页下。2.出于八十卷本第十四卷〈净行品〉,亦为「自归于佛」,《大正》一○.七○页上。

  

  《六祖坛经》引文处,《大正》四八.三五二页上。

  

  《观无量寿经》被引之处有「阿弥陀佛,去此不远」之句。《大正》一二.三四一页下。

  

  《阿弥陀经》有「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之句,《大正》一二.三四六页下。四弘誓愿,在诸经典中,有不同的表现:1.《道行般若经》卷八是「诸未度者悉当度之,诸未脱者悉当脱之,诸恐怖者悉当安之,诸未般泥洹者悉当般泥洹。」2.《法华经》卷三〈药草喻品〉,有与《道行般若经》相同的四弘誓愿。3.《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上,是以苦集道灭的四圣谛为四弘誓愿。4.《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七,则以「誓度一切众生,誓断一切烦恼,誓学一切法门,誓证一切佛果」,为一切菩萨的四愿。以上资料参阅日本《望月佛教大辞典》一七五五─一七五六页。

  

  根据印顺法师的《说一切有部为主的论书与论师之研究》六一四页有云:「太虚大师曾说:『天台与贤首,从禅出教,是重经的。三论与唯识,是重论的,重传承的。』」印顺法师接着又说:「然从学派的发展去看,一切大小宗派,都是根源于禅观的修证。等到从禅出教,形成大流,学者大都就重于传承及论书了。」此书于一九六八年六月初版,出版者为印顺法师本人,流通处为台北市的慧日讲堂。

  

  菩提达摩的〈二入四行〉有云:「理入者,谓藉教悟宗,深信含生,同一真性,俱为客尘妄想所覆,不能显了。若也舍妄归真,凝住壁观,无自无他,凡圣等一,坚住不移,更不随于文教,此即与理冥符。」《大正》四八.三六九页下。此在《法华经》卷一〈方便品〉,曾叙述释迦世尊将说《法华经》时,预言:「若说是事,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当惊疑,增上慢比丘,将坠于大坑。」《大正》九.六页下。《六祖坛经.忏悔品》有云:「从前所有恶业,愚迷、憍诳、嫉

  等罪。」又云:「善知识!心中众生,所谓邪迷心、诳妄心、不善心、嫉

  心、恶毒心,如是等心,尽是众生,各须自性自度,是名真度。」《大正》四八.三五四页上。

  

  七、《六祖坛经》的心理实践

  

  《六祖坛经》的法门又叫作无念法门,《六祖坛经》的修行叫无念行;连带着无念的观念,还有许多名词。在〈般若品〉有「无住、无往、亦无来」(注一)、「无念、无忆、无着」(注二)、「无相」(注三);在〈定慧品〉有「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注四);在〈忏悔品〉有「无相忏悔」(注五)、「无相三皈依戒」(注六)。

  

  「无念」一词最早见于《大乘起信论》(注七),但《六祖坛经》是不是受了《大乘起信论》的影响,不得而知;在《金刚经》有这种暗示,那就是「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注八),《六祖坛经》不用无心而用无念,可能是怕把染着心和清净心混淆。《六祖坛经》中…

《禅与悟》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圣严法师教禅坐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