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與悟▪P37

  ..續本文上一頁

  〈疑問品〉:「世尊在舍

  城中說西方引化,經文分明:『去此不遠』,若論相說,裏數有十萬八千。」此處引的是《觀無量壽經》及《阿彌陀經》(注一○)。

  

  〈忏悔品〉引用菩薩的四弘誓願:「衆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邊誓願斷」、「法門無盡誓願學」、「無上佛道誓願成」,這是出于《大乘本生心地觀經》(注一一)。

  

  現在將以上所引資料,說明其意義如下:

  

  《六祖壇經》所說:「說通和心通」,通常稱爲「說通、宗通」,是指教理和證悟。如果沒有實際證悟的經驗,不會真正懂得佛陀所說甚深的教理;如果對經典真正認識了解的話,也必定是有了實際證悟經驗的人。所以,惠能以一個沒有受過什麼教育的人,能夠聽懂《金剛經》,而且又能爲人解說《涅槃經》,然後又把他自己對于佛法的所知所見說了出來,完成一部《六祖壇經》,這就是實證的悟境和教理的認識彼此呼應。有一樣通達,必能兩樣一起通達。所以自古以來,在佛教裏有兩句話,「從禅出教」和「藉教悟宗」(注一二)。惠能講出《六祖壇經》從禅出教,他聞《金剛經》而開悟是藉教悟宗。禅也好,宗也好,都同樣是指佛性和自心的一體之兩面,此即如來藏思想的表現。

  

  《梵網經》的思想架構是屬于《華嚴經》的系統,所以它跟《華嚴經》一樣,主張以清淨心爲本。清淨心實際上就是衆生的本有佛性,所以《維摩經》叫它爲「本心」。所謂開悟就是悟此清淨的本心和衆生的本性,也是非常堅固而富有感化力的佛性,在衆生稱爲如來藏;它裏邊藏著的是本來的佛,也就是自心之中藏著本有的佛性。如果能夠一念之間頓息一切的執著攀緣妄想,便叫作「頓見真如本性」,發覺衆生與佛無二無別。清淨心的色彩貫穿著《六祖壇經》的思想,也可以說,《六祖壇經》的所謂最尊、最上、最第一的法門,便是叫人明自心見自性的法門。

  

  《法華經》原來的比喻,是指佛法平等,但衆生根器有大小,所得的利益也有多少。《六祖壇經》則把雨水比成佛性,雨水能夠普及一切草木,有情和無情衆生都能得到利益,那表示佛性遍于一切衆生,乃至于無情,也都有佛性。雖然如此,《六祖壇經》也看到有些脆弱的草木若遇到大雨,不但不得利益,還會受到損害,因此又把《六祖壇經》所說的法門比喻爲大雨,根性小的人聽到之後,反而會産生障礙(注一叁)。因此它強調,衆生的自性雖與佛無二,但若是小根小智的人,並不會生信心。

  

  本來《法華經》所說佛的知見,就是成佛的意思;佛所知、佛所見,是圓滿無缺的智慧的功能,不是衆生的知識和煩惱的執著,因此把佛的知見解說爲禅法的內容。不過《法華經》並沒有說開佛知見就等于《六祖壇經》所講的見性和開悟;兩者是否相同,尚有斟酌余地,在《六祖壇經》的立場則認爲相同。

  

  因爲《華嚴經》主張淨心緣起,所以受到《六祖壇經》的重視。本來《華嚴經.淨行品》所講的自皈依是指皈依叁寶的那個人自己皈依叁寶了,因此下邊還有一句,「當願衆生」也能像自己一樣,從叁寶得到利益,並未肯定地說是皈依自己的自心叁寶。可是《六祖壇經》卻把自己皈依叁寶解釋爲皈依自己的自心叁寶。如果從《華嚴經》的基本思想來講,可以像《六祖壇經》如此解釋;不過《六祖壇經》是用《梵網經》所說「本源自性清淨」的觀點來解釋《華嚴經》所說的「叁皈依偈」。

  

  《六祖壇經》出現的時代,彌陀淨土的思想和信仰在中國已非常盛行,像《六祖壇經》這樣主張開發自心和自性世界的佛教信仰,必然和求生西方淨土的阿彌陀佛信仰有觀念上和方法上的沖突。彌陀淨土重視以佛力往生佛國,而禅宗重視自淨其心,言下頓悟,不立文字,不向心外求法,也不見心外有佛,故有與彌陀淨土信仰辯論的必要。可是它也不能否定彌陀法門的價值,所以《六祖壇經》根據《觀無量壽經》所說的:「阿彌陀佛去此不遠,汝當系念谛視彼國,淨業成者」,著重在「淨業者」這一點上。所以《六祖壇經》說,如果能自淨其心,「即除十惡等障,念念見性」,則彌陀佛土「去此不遠」,其實就是後來有人解釋爲「自性彌陀,唯心淨土」的思想,而把《觀無量壽經》主張的要修叁種福業的觀念省略了。從這一段看,阿彌陀淨土的思想,雖也屬于如來藏的系統,比如稱阿彌陀佛的因地爲法藏比丘,意即一切法的庫藏,含有如來藏的意思在內;但是《六祖壇經》不能接受懷著不善之心也能念佛往生的觀念。也就是說,必須先要做到自淨其心,才能往生佛國淨土。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的四弘誓願,是菩薩戒的基礎,又叫作一切菩薩成佛的通願。發大乘心,求成佛道,就是菩薩初發心。若要求受菩薩戒,先要忏悔、發願,然後接受叁皈,《六祖壇經》就是以此架構來勸人實踐它的法門。不過,《六祖壇經》在四弘誓願之上多加了「自心」和「自性」的觀念,因爲自心是無量廣大的智慧心,自性是清淨不動無障礙的佛性,所以發願度無量衆生不是心外真有衆生可度,斷一切煩惱不是心外真有煩惱可斷,修學一切法門不是心外真有法門可學,成無上佛道不是心外真有佛道可成。如果不是這樣,便成了心外有衆生、有煩惱、有法、有佛,那是二法,不是不二法;那是執著攀緣,不是解脫自在。

  

  但也因此造成許多人的誤解:自己尚在煩惱中而說沒有煩惱,也不需要斷煩惱;不懂佛法而認爲沒有佛法可學;無能幫助衆生而認爲心外沒有衆生需要度;不知佛道是什麼就認爲不需要成佛。這就變成了邪見,亦即《六祖壇經》所說的「邪迷」、「诳妄」、「不善」、「嫉妒」、「惡毒」等的心理現象(注一四)。

  

  注解

  

  《大正》四八.叁五一頁中。《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一〈一切佛語心品〉雲:「顯示一切說成真實相,一切佛語心。」《大正》一六.四八四頁上。〈般若品〉,《大正》四八.叁五一頁上。〈坐禅品〉,《大正》四八.叁五叁頁中。《梵網經.盧舍那佛說菩薩心地戒品第十》卷下有雲:「金剛寶戒,是一切佛本源,一切菩薩本源,佛性種子,一切衆生皆有佛性。」又雲:「本源自性清淨。」《大正》二四.一○○叁頁下。《大正》四八.叁五○頁下。《法華經》卷叁,《大正》九.一九頁中有雲:「如彼大雲雨,于一切卉木叢林及諸藥草,如其種性,具足蒙潤,各得生長。」《大正》四八.叁五五頁下。《法華經》卷一〈方便品〉雲:「諸佛世尊,欲令衆生,開佛知見,使得清淨故,出現于世。」《大正》九.七頁上。

  

  《六祖壇經.忏悔品》的引文處,《大正》四八.叁五四頁中。

  

  被引用的《華嚴經》文:1.出于六十卷本第六卷〈淨行品〉,爲「自歸于佛」,《大正》九.四叁○頁下。2.出于八十卷本第十四卷〈淨行品〉,亦爲「自歸于佛」,《大正》一○.七○頁上。

  

  《六祖壇經》引文處,《大正》四八.叁五二頁上。

  

  《觀無量壽經》被引之處有「阿彌陀佛,去此不遠」之句。《大正》一二.叁四一頁下。

  

  《阿彌陀經》有「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之句,《大正》一二.叁四六頁下。四弘誓願,在諸經典中,有不同的表現:1.《道行般若經》卷八是「諸未度者悉當度之,諸未脫者悉當脫之,諸恐怖者悉當安之,諸未般泥洹者悉當般泥洹。」2.《法華經》卷叁〈藥草喻品〉,有與《道行般若經》相同的四弘誓願。3.《菩薩璎珞本業經》卷上,是以苦集道滅的四聖谛爲四弘誓願。4.《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卷七,則以「誓度一切衆生,誓斷一切煩惱,誓學一切法門,誓證一切佛果」,爲一切菩薩的四願。以上資料參閱日本《望月佛教大辭典》一七五五─一七五六頁。

  

  根據印順法師的《說一切有部爲主的論書與論師之研究》六一四頁有雲:「太虛大師曾說:『天臺與賢首,從禅出教,是重經的。叁論與唯識,是重論的,重傳承的。』」印順法師接著又說:「然從學派的發展去看,一切大小宗派,都是根源于禅觀的修證。等到從禅出教,形成大流,學者大都就重于傳承及論書了。」此書于一九六八年六月初版,出版者爲印順法師本人,流通處爲臺北市的慧日講堂。

  

  菩提達摩的〈二入四行〉有雲:「理入者,謂藉教悟宗,深信含生,同一真性,俱爲客塵妄想所覆,不能顯了。若也舍妄歸真,凝住壁觀,無自無他,凡聖等一,堅住不移,更不隨于文教,此即與理冥符。」《大正》四八.叁六九頁下。此在《法華經》卷一〈方便品〉,曾敘述釋迦世尊將說《法華經》時,預言:「若說是事,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皆當驚疑,增上慢比丘,將墜于大坑。」《大正》九.六頁下。《六祖壇經.忏悔品》有雲:「從前所有惡業,愚迷、憍诳、嫉

  等罪。」又雲:「善知識!心中衆生,所謂邪迷心、诳妄心、不善心、嫉

  心、惡毒心,如是等心,盡是衆生,各須自性自度,是名真度。」《大正》四八.叁五四頁上。

  

  七、《六祖壇經》的心理實踐

  

  《六祖壇經》的法門又叫作無念法門,《六祖壇經》的修行叫無念行;連帶著無念的觀念,還有許多名詞。在〈般若品〉有「無住、無往、亦無來」(注一)、「無念、無憶、無著」(注二)、「無相」(注叁);在〈定慧品〉有「無念爲宗,無相爲體,無住爲本」(注四);在〈忏悔品〉有「無相忏悔」(注五)、「無相叁皈依戒」(注六)。

  

  「無念」一詞最早見于《大乘起信論》(注七),但《六祖壇經》是不是受了《大乘起信論》的影響,不得而知;在《金剛經》有這種暗示,那就是「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注八),《六祖壇經》不用無心而用無念,可能是怕把染著心和清淨心混淆。《六祖壇經》中…

《禅與悟》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聖嚴法師教禅坐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