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指導我們;2.是要能平衡身心。若對自己有信心,對叁寶會有信心;信了叁寶對自己就會更認識。所以,佛教的修行方法,就是要我們首先能發現自己的毛病,然後知道自己的優點,便是最基本的方式和作用。
因此,禅的修行的功能,可使我們達到叁種目的:1.身體的健康,2.心理的平衡,3.精神的升華。身心健康之後,便能進入精神健康的領域。所謂精神領域,就是能夠更有智慧、更客觀;越能客觀的人,精神生活越豐富,精神力量越大。希望諸位能有機會學一學禅的修行和方法。(一九九○年十月十九日講于香港沙田大會堂,由弟子根據錄音帶整理成稿)
禅─擔水砍柴
禅是很難表達的一種內心的世界,主觀的經驗,只有體驗的人才會明白,對于沒有體驗的人要想通過語言、文字、思考,加以說明解釋,還是如盲人摸象、鴨子聽雷,正如一般人說如人飲水,冷暖自知。我們介紹禅的內容,也只能夠用烘雲托月的方式,以說明雲霧來介紹月亮,無法直接指出月亮是什麼。今天用八個子題向諸位介紹禅的內容和現象。也就是圍繞著本次貴莊嚴寺演講會的召集人張鴻洋居士所指定的主題「擔水砍柴皆是禅」,爲諸位做兩個小時的研討。
一、禅是普遍的存在
禅既然是無法形容說明的內在體驗,它就不是一樣實質或有形的現象,但也可能就是所有一切所能被你接觸、發現,或感受到的現象。也就是說,如果沒有體驗到禅,說什麼也不是;如果已經體驗到禅,那就是處處都在,俯拾皆是。
所謂普遍的存在,它是宇宙萬象每個獨立的、個別的事實的存在。譬如說,你不是我、人不是牛、水不是火、東不是西、上不是下。而且你對每一個個體,如果深入細微的分析,也有更多更多獨立存在的個體現象,這在佛法的名詞叫作萬法或諸法。每一法都有它的界限、定義、特性。對于一個已經有了禅悟經驗的人,面對著諸法現象,他會清清楚楚、明察秋毫、一目了然、次第整齊,那也就是如實的反映。這可從祖師們的語錄中得到證明:
圭
宗密(西元七八○─八四一年)禅師雲:「鏡明而影像千差,心淨而神通萬應。影像類莊嚴佛國,神通則教化衆生。」
這段話的意思是說,悟後的人,心裏非常平靜。如毫無一絲漣漪的水面,像毫無一點纖塵的鏡面,他可以映現一切的景物而且毫厘不差,所謂如實的應酬,也就是因爲心中無事也無物、坦蕩、空曠、明朗,絕對的客觀,所以能夠對于一切的事物都能恰到好處的應對處理,顯現在他心中的千萬種現象,不論美醜、善惡、陰晴、圓缺,無非是佛國的依正莊嚴。隨緣教化無量衆生,而仍能心無罣礙,因爲自在所以稱作神通的妙用。
李翺問藥山惟俨(西元七四五─八二八年):「如何是道?」師曰:「雲在天,水在瓶。」
這段話的意思是說,有一天有一位韓愈的學生李翺,也是一位大學問家,去參訪惟俨禅師,問起:「什麼是道?」因爲道在中國儒家、道家、諸子百家,各有各的定義,大致上說「形而上謂之道,形而下謂之氣。」老子則說:「道可道非常道。」都是說明道非具體的事物而是抽象的觀念,甚至是不可捉摸的一種存在。李翺當然也知道,佛教所說的道指的是菩提,既是修行的理念和方法,也是修行所證的經驗,看看這位悟道的高僧,怎麼解答「道」的涵義。而禅師的回答很簡單:在天上是雲,裝在瓶裏是水,同樣的東西,有不同的現象,清清楚楚,毫不混亂。水可以變成雲,雲也可以變成水,可是在瓶中的是水,在天上的是雲。這好象同一個人,在不同的場合,有不同的身分,應該非常明白,這就是「道」。不需要把道的涵義想得那麼高深莫測,玄而又玄。這就是禅的立場所見到的世界。
宏智正覺(西元一○九一─一一五七年)雲:「曆曆不昧,處處現成。」
這兩句話的意思是說,悟後的心境,對任何差別的事物、一切的現象,看得清清楚楚,一不是二,叁不是一,但是也不會由于現象的錯綜複雜而使自己的方寸失去了方向。所以說處處都是現成的。叫它道也可以,叫它佛也可以,叫它什麼都可以,那就是禅的悟境。
二、禅是內外的統一
此所謂內外的統一,就是全體的和諧。這可以有叁個步驟:第一,當你由于打坐或者是按摩,道家所謂導引,印度瑜伽術的體位運動,都可以使得人體的氣脈通暢,而感到身心合一的輕松和平安。第二,用打坐或冥想、祈禱等的方式,可以使我們經驗到外在的環境跟內在的心靈,合而爲一,此即所謂天人合一的境界現前。第叁,用禅定的工夫,專注于修行方法的焦點,漸漸使得前念與後念連續不變,沒有任何雜念出現,那就是定境,是定于一境或一念,那就變成了內在的統一。
如果一位禅師在日常生活中和外界接觸之時,他所表現的層次,應該是屬于內外的統一。這也是讓許多的宗教家及哲學家,認爲對「道」的體驗,不論西方或東方,雖有解釋的不同,而體驗的內容,應該是相同的原因。其實從禅的立場來看,它的層次是有深淺的。那就是因爲心念的統一,以及連「統一」都要超越的層次,不是語言所能表達,爭論也沒有必要。現在舉叁個例子如下:
有人問石頭希遷(西元七○○─七九○年):「如何是西來意?」石頭答:「問取露柱。」
所謂「西來意」是指禅宗初祖菩提達摩,從印度東來,傳授禅法,那麼究竟傳的是什麼?什麼叫作禅法?能夠說明嗎?能夠讓我們看到嗎?在一般的常識,知道禅法就是心法,需要以心印心,用語言及任何現象都無法表達說明。可是石頭禅師叫他去問露天的木樁或者露天的石柱,不論木樁或石柱都是無生物,不可能給你任何答案。但是在一位悟後的禅師看來,內心的體驗就是外在的環境。而無情的木樁和石柱,和內在的心、自性的佛、印度來的達摩、現在你面前的石頭禅師,都是平等不二,一體無異,所以你要問我石頭,不如去問木樁、石柱就好。
有一僧人問牛頭慧忠(西元六八二─七六九年):「阿那個是佛心?」師曰:「牆壁瓦礫是。」僧又問:「無情既有心性,還解說法否?」師曰:「他熾然常說,無有間歇。」
這段話的意思,是認爲佛心一定是在有情的衆生才有,而且那是無雜、無亂、清淨的自心,那就是大智慧心及大慈悲心。可是從禅悟者的立場,認識佛心,不從理論解釋,而從內心與外境統一的觀點來說明。所以說就是牆壁、就是破磚、就是碎瓦。那位僧人還是不解;接著再問:「像這些無生物也都有佛的真心或清淨的自性,豈不就是跟佛一樣。那麼它們也懂得說法度衆生嗎?」禅師的回答是肯定的:「這些無生物,不但說法,而且非常活躍、熱烈、積極的說法。經常說法,從無間斷。」這比起常識中的佛教觀點,更加灑脫,更加自在。因爲當佛成道之時,發現所有一切衆生,無不具備佛的智慧和福德,可是從禅師來看,不只有情衆生如此,乃至于動、植、礦物,一切現象,無不與佛同體。這就是內外統一的體驗。只要心中有佛,心外諸法,無不是佛。
有僧問洞山良價(西元八○七─八六九年):「如何是佛?」師曰:「麻叁斤。」問:「如何是佛?」師曰:「幹屎橛。」
這兩個公案在禅宗史上非常有名,不同的人對它有不同的解釋。在正常的佛教徒不會把無情的植物當成佛,更不可能用幹大便來形容佛,可是通過內外統一、凡聖平等、法法皆如的觀點,來看世間的萬象,就可以理解洞山禅師所見的佛才是真的。也就是說,法法是佛,處處是佛。至于那樣的佛究竟是一個身體,還是無量身體?其實既有無量身,也等于處處是佛,處處不是佛,統一就沒有差別,就沒有佛與非佛的問題。
叁、禅是內心的自在
前面已經說過,禅悟的體驗是屬于主觀的,解脫的感受是屬于內心的。如果心有所囿、心有所著、心有所系,便會被境所轉,反之便得解脫。所以禅宗特別重視心的曆練,煉心又稱爲煉魔,煉魔的目的稱爲選佛。禅修的工夫叫作安心,只要心有牽挂,便不能安。必須無心可用,才能無心可安,便是真的解脫。解脫的人縱然身在囹圄,乃至繩捆索綁,斧钺加頸,還能夠談笑風生。這就是內心的自在,屬于精神的層次,非局外所能分享及體味的事。
現在舉幾個禅宗的例子來說明:
叁祖僧璨(西元?─六○六年)的〈信心銘〉雲:「但莫憎愛,洞然明白。」
一般的人遇順緣則愛,遇逆緣則瞋,順者謂之善,逆者謂之惡。粗人或小人喜怒形于色,瞋愛現于外,有教養的君子雖然能夠瞋愛不形之于色,卻無法不動于心,所以心不自在。《六祖壇經》便告訴我們若能「不思善、不思惡」,便能見到我們與諸佛同根的本來面目。那也就是轉煩惱而成智慧,所以叁祖稱之爲「洞然明白」,也就是如《心經》所說的「心無罣礙」。明白什麼?就是發現只要心得解脫,就是萬事如意。
牛頭法融(西元五九四─六五七年)的〈心銘〉雲:「一切莫作,明寂自現。」
小乘的羅漢聖者,因爲已經斷盡煩惱,所以稱爲「所作已辦」,自己心中沒有要做的事,也沒有不要做的事。就會體驗到心底的光明,是從不動中産生,既能明而常寂,便會見到自性的佛,就在方寸之間。
清涼澄觀(西元七叁八─八叁九年)的〈答皇太子問心要〉雲:「心心作佛,無一心而非佛心;處處成道,無一塵而非佛國。」
這四句話的意思是說,我們的每一念心,無非佛心,以佛心看世間的每一個極微細的空間,無非佛國的淨土,也就是如果心得自在,此心即是佛心。以自在心看世界,此世界即是佛國,不論外在的環境好壞、順逆,對他來講,都是一樣,這是…
《禅與悟》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