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禅与悟▪P19

  ..续本文上一页、指导我们;2.是要能平衡身心。若对自己有信心,对三宝会有信心;信了三宝对自己就会更认识。所以,佛教的修行方法,就是要我们首先能发现自己的毛病,然后知道自己的优点,便是最基本的方式和作用。

  

  因此,禅的修行的功能,可使我们达到三种目的:1.身体的健康,2.心理的平衡,3.精神的升华。身心健康之后,便能进入精神健康的领域。所谓精神领域,就是能够更有智慧、更客观;越能客观的人,精神生活越丰富,精神力量越大。希望诸位能有机会学一学禅的修行和方法。(一九九○年十月十九日讲于香港沙田大会堂,由弟子根据录音带整理成稿)

  

  

  

  

  

  

  禅─担水砍柴

  

    禅是很难表达的一种内心的世界,主观的经验,只有体验的人才会明白,对于没有体验的人要想通过语言、文字、思考,加以说明解释,还是如盲人摸象、鸭子听雷,正如一般人说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我们介绍禅的内容,也只能够用烘云托月的方式,以说明云雾来介绍月亮,无法直接指出月亮是什么。今天用八个子题向诸位介绍禅的内容和现象。也就是围绕着本次贵庄严寺演讲会的召集人张鸿洋居士所指定的主题「担水砍柴皆是禅」,为诸位做两个小时的研讨。

  

  一、禅是普遍的存在

  

  禅既然是无法形容说明的内在体验,它就不是一样实质或有形的现象,但也可能就是所有一切所能被你接触、发现,或感受到的现象。也就是说,如果没有体验到禅,说什么也不是;如果已经体验到禅,那就是处处都在,俯拾皆是。

  

  所谓普遍的存在,它是宇宙万象每个独立的、个别的事实的存在。譬如说,你不是我、人不是牛、水不是火、东不是西、上不是下。而且你对每一个个体,如果深入细微的分析,也有更多更多独立存在的个体现象,这在佛法的名词叫作万法或诸法。每一法都有它的界限、定义、特性。对于一个已经有了禅悟经验的人,面对着诸法现象,他会清清楚楚、明察秋毫、一目了然、次第整齐,那也就是如实的反映。这可从祖师们的语录中得到证明:

  

  圭

  宗密(西元七八○─八四一年)禅师云:「镜明而影像千差,心净而神通万应。影像类庄严佛国,神通则教化众生。」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悟后的人,心里非常平静。如毫无一丝涟漪的水面,像毫无一点纤尘的镜面,他可以映现一切的景物而且毫厘不差,所谓如实的应酬,也就是因为心中无事也无物、坦荡、空旷、明朗,绝对的客观,所以能够对于一切的事物都能恰到好处的应对处理,显现在他心中的千万种现象,不论美丑、善恶、阴晴、圆缺,无非是佛国的依正庄严。随缘教化无量众生,而仍能心无罣碍,因为自在所以称作神通的妙用。

  

  李翱问药山惟俨(西元七四五─八二八年):「如何是道?」师曰:「云在天,水在瓶。」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有一天有一位韩愈的学生李翱,也是一位大学问家,去参访惟俨禅师,问起:「什么是道?」因为道在中国儒家、道家、诸子百家,各有各的定义,大致上说「形而上谓之道,形而下谓之气。」老子则说:「道可道非常道。」都是说明道非具体的事物而是抽象的观念,甚至是不可捉摸的一种存在。李翱当然也知道,佛教所说的道指的是菩提,既是修行的理念和方法,也是修行所证的经验,看看这位悟道的高僧,怎么解答「道」的涵义。而禅师的回答很简单:在天上是云,装在瓶里是水,同样的东西,有不同的现象,清清楚楚,毫不混乱。水可以变成云,云也可以变成水,可是在瓶中的是水,在天上的是云。这好象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身分,应该非常明白,这就是「道」。不需要把道的涵义想得那么高深莫测,玄而又玄。这就是禅的立场所见到的世界。

  

  宏智正觉(西元一○九一─一一五七年)云:「历历不昧,处处现成。」

  

  这两句话的意思是说,悟后的心境,对任何差别的事物、一切的现象,看得清清楚楚,一不是二,三不是一,但是也不会由于现象的错综复杂而使自己的方寸失去了方向。所以说处处都是现成的。叫它道也可以,叫它佛也可以,叫它什么都可以,那就是禅的悟境。

  

  二、禅是内外的统一

  

  此所谓内外的统一,就是全体的和谐。这可以有三个步骤:第一,当你由于打坐或者是按摩,道家所谓导引,印度瑜伽术的体位运动,都可以使得人体的气脉通畅,而感到身心合一的轻松和平安。第二,用打坐或冥想、祈祷等的方式,可以使我们经验到外在的环境跟内在的心灵,合而为一,此即所谓天人合一的境界现前。第三,用禅定的工夫,专注于修行方法的焦点,渐渐使得前念与后念连续不变,没有任何杂念出现,那就是定境,是定于一境或一念,那就变成了内在的统一。

  

  如果一位禅师在日常生活中和外界接触之时,他所表现的层次,应该是属于内外的统一。这也是让许多的宗教家及哲学家,认为对「道」的体验,不论西方或东方,虽有解释的不同,而体验的内容,应该是相同的原因。其实从禅的立场来看,它的层次是有深浅的。那就是因为心念的统一,以及连「统一」都要超越的层次,不是语言所能表达,争论也没有必要。现在举三个例子如下:

  

  有人问石头希迁(西元七○○─七九○年):「如何是西来意?」石头答:「问取露柱。」

  

  所谓「西来意」是指禅宗初祖菩提达摩,从印度东来,传授禅法,那么究竟传的是什么?什么叫作禅法?能够说明吗?能够让我们看到吗?在一般的常识,知道禅法就是心法,需要以心印心,用语言及任何现象都无法表达说明。可是石头禅师叫他去问露天的木桩或者露天的石柱,不论木桩或石柱都是无生物,不可能给你任何答案。但是在一位悟后的禅师看来,内心的体验就是外在的环境。而无情的木桩和石柱,和内在的心、自性的佛、印度来的达摩、现在你面前的石头禅师,都是平等不二,一体无异,所以你要问我石头,不如去问木桩、石柱就好。

  

  有一僧人问牛头慧忠(西元六八二─七六九年):「阿那个是佛心?」师曰:「墙壁瓦砾是。」僧又问:「无情既有心性,还解说法否?」师曰:「他炽然常说,无有间歇。」

  

  这段话的意思,是认为佛心一定是在有情的众生才有,而且那是无杂、无乱、清净的自心,那就是大智慧心及大慈悲心。可是从禅悟者的立场,认识佛心,不从理论解释,而从内心与外境统一的观点来说明。所以说就是墙壁、就是破砖、就是碎瓦。那位僧人还是不解;接着再问:「像这些无生物也都有佛的真心或清净的自性,岂不就是跟佛一样。那么它们也懂得说法度众生吗?」禅师的回答是肯定的:「这些无生物,不但说法,而且非常活跃、热烈、积极的说法。经常说法,从无间断。」这比起常识中的佛教观点,更加洒脱,更加自在。因为当佛成道之时,发现所有一切众生,无不具备佛的智慧和福德,可是从禅师来看,不只有情众生如此,乃至于动、植、矿物,一切现象,无不与佛同体。这就是内外统一的体验。只要心中有佛,心外诸法,无不是佛。

  

  有僧问洞山良价(西元八○七─八六九年):「如何是佛?」师曰:「麻三斤。」问:「如何是佛?」师曰:「干屎橛。」

  

  这两个公案在禅宗史上非常有名,不同的人对它有不同的解释。在正常的佛教徒不会把无情的植物当成佛,更不可能用干大便来形容佛,可是通过内外统一、凡圣平等、法法皆如的观点,来看世间的万象,就可以理解洞山禅师所见的佛才是真的。也就是说,法法是佛,处处是佛。至于那样的佛究竟是一个身体,还是无量身体?其实既有无量身,也等于处处是佛,处处不是佛,统一就没有差别,就没有佛与非佛的问题。

  

  三、禅是内心的自在

  

  前面已经说过,禅悟的体验是属于主观的,解脱的感受是属于内心的。如果心有所囿、心有所着、心有所系,便会被境所转,反之便得解脱。所以禅宗特别重视心的历练,炼心又称为炼魔,炼魔的目的称为选佛。禅修的工夫叫作安心,只要心有牵挂,便不能安。必须无心可用,才能无心可安,便是真的解脱。解脱的人纵然身在囹圄,乃至绳捆索绑,斧钺加颈,还能够谈笑风生。这就是内心的自在,属于精神的层次,非局外所能分享及体味的事。

  

  现在举几个禅宗的例子来说明:

  

  三祖僧璨(西元?─六○六年)的〈信心铭〉云:「但莫憎爱,洞然明白。」

  

  一般的人遇顺缘则爱,遇逆缘则瞋,顺者谓之善,逆者谓之恶。粗人或小人喜怒形于色,瞋爱现于外,有教养的君子虽然能够瞋爱不形之于色,却无法不动于心,所以心不自在。《六祖坛经》便告诉我们若能「不思善、不思恶」,便能见到我们与诸佛同根的本来面目。那也就是转烦恼而成智慧,所以三祖称之为「洞然明白」,也就是如《心经》所说的「心无罣碍」。明白什么?就是发现只要心得解脱,就是万事如意。

  

  牛头法融(西元五九四─六五七年)的〈心铭〉云:「一切莫作,明寂自现。」

  

  小乘的罗汉圣者,因为已经断尽烦恼,所以称为「所作已办」,自己心中没有要做的事,也没有不要做的事。就会体验到心底的光明,是从不动中产生,既能明而常寂,便会见到自性的佛,就在方寸之间。

  

  清凉澄观(西元七三八─八三九年)的〈答皇太子问心要〉云:「心心作佛,无一心而非佛心;处处成道,无一尘而非佛国。」

  

  这四句话的意思是说,我们的每一念心,无非佛心,以佛心看世间的每一个极微细的空间,无非佛国的净土,也就是如果心得自在,此心即是佛心。以自在心看世界,此世界即是佛国,不论外在的环境好坏、顺逆,对他来讲,都是一样,这是…

《禅与悟》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圣严法师教禅坐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