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留下各種型態觀念的哲學理論;例如王陽明的「致良知」學說,即是在貶谪至貴州龍場時悟得。
(四)宗教的悟
宗教的悟其實就是通過宗教的儀式、信仰和祈禱、禮拜、持誦等行爲,而感應天啓、神示、降靈等現象。有的直接用眼睛看到神的指示,或者用耳朵聽到神的言語,或是經由夢境得到神的垂示;也有突然靈光一閃而發覺自己與神同在,見解超乎常人,信念突然增強,生起悲天憫人的使命感;或是真實目睹天堂、地獄、神仙世界等奇異經驗。當事人往往會把這當成開悟;也就是未曾發生的事突然發生,不可能的事變成可能──宗教信仰多半是在這種情形下産生的。
但是從禅的立場來看,以上四種,都不是真的悟境。悟,必定是自我中心的脫落,自私煩惱的解放,分別執著的破除,所以應該更進一步超越于靈感與靈驗之上,才是真正的悟境。
(五)禅的悟
根據佛經所載,禅的悟是「覺」的意思。覺有叁個層次:
1.小乘的自覺。破除了貪、瞋、癡、慢、疑等自我中心的煩惱之後,再也不會因各種煩惱而在生死流轉之中接受苦報;這必須修四聖谛、八正道、十二因緣等法門,才能達到破我執、住涅槃的阿羅漢程度。在小乘的修行過程中,能夠到達初果的位置就已算是開悟,到了四果則是徹悟。
2.大乘的菩薩稱爲覺他。菩薩是梵文「菩提薩埵」的簡譯,而菩提薩埵就是「覺有情」的意思。菩薩不僅自斷煩惱,尤其發願廣度衆生,地藏菩薩甚至說「衆生度盡,方證菩提」。菩薩希望一切衆生都能成佛,至于自己能否成佛,不是問題;事實上如果衆生都因他而成佛,他必定也會成佛。通常把菩薩道的層次分成五十二個位次,若能進入第十一個位次也算開悟,直到成佛則叫徹悟、圓悟。
3.佛是自覺、覺他、覺滿。他的煩惱已經斷盡,已爲一切衆生種下了得度的因緣;他是自利利他、福慧雙運而圓滿究竟的人,所以稱爲大圓滿覺。
4.禅宗的悟另有勝義。有一種是不假階梯,在明師指導下一觸即悟;也有在苦參實究時,悟境突然自發。當悟境現前之時,心胸坦蕩,豁達無礙,晴空萬裏,不著點塵,與佛的心地一般無二,平等一如。不過,佛是一悟永悟,而且是徹悟;一般的禅修者可能要悟了又悟。悟境出現的時間也有長短,力量強的比較持久,否則相當短暫。唯其已經開悟,畢竟和從未有過悟境的人大不相同,因爲他們已經見到本來面目,所以信心堅固,而且會繼續努力。因此有位禅師曾說「大悟叁十多回,小悟不計其數」,可見禅宗的悟並不等于一悟就是解脫,或者一悟就成佛。
從以上可見,佛教所說的悟有頓、有漸、有深、有淺,而禅宗屬于頓悟。頓悟可能達到徹悟,但多半要悟了又悟,重重突破。
叁、禅的演變
禅的演變可分成兩大段落來介紹:
(一)印度的原始佛教及部派佛教時代
這又可分作兩個方向來說明:
1.在觀念上,以正知見爲基礎,以戒、定、慧爲範圍。所謂正知見,就是確信「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的叁法印爲不變的指導原則,然後持五戒、修十善,以清淨身、口、意叁業。
五戒,是指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十善則是把五戒裏的戒妄語口業細分爲妄言、绮語、兩舌、惡口等四支,再加上意業的貪、瞋與癡。製不飲酒戒則是佛教的特色,因爲佛教重視智慧的開發,而飲酒會使人心智昏亂。
修定是修九次第定,即色界四禅、無色界四定,再加阿羅漢的解脫定,亦即滅盡定,合而爲九。這些定境從淺而深,從深而淺,次第出入,所以稱爲九次第定。
阿羅漢有兩種解脫,一種叫定慧俱解脫,即從九次第定達成解脫的目的,解脫的本身就是智慧。另一種叫慧解脫,直接從觀慧悟入解脫境界,這也是佛教的基礎觀念。
2.在方法上,用五停心、四無量心、四念處來修行;這些都是觀行的方法,又叫禅觀或禅數。所謂五停心,就是用五種觀法,使得散亂不統一的心停下來,而達到入定的目的。其內容是數息、不淨、因緣、慈悲、界分別等五種;特別是數息觀和不淨觀,被稱爲二甘露門。甘露是印度傳說中的不死之藥,用此二門方法可以進入涅槃境界。
至于四無量心,就是慈、悲、喜、舍,是依色界四種禅定而修的,這是佛法的特色。爲什麼呢?一般的世間禅定耽著于定樂,而佛法要以定發起慈悲,生大歡喜,舍去所有一切的執著及定境,利益衆生,如此就能出叁界。所謂四念處,就是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這也是佛法的特色。凡夫以不淨之身爲清淨,所以有執著;承受遷流不已的現象而不以爲苦;心念經常念念變動而以爲常;一切現象無一是真卻當作是我。用這四念處觀,就能厭離身心而不貪戀世間一切現象,達成出世的目的。
(二)印度的大乘佛教
可分成四點來討論:
1.大乘佛教的禅定以叁昧爲目的。初期的大乘經中,以「叁昧」爲名的經典共有《首楞嚴叁昧經》、《般舟叁昧經》等二十四種(見印順法師《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叁昧是什麼意思呢?早期是指「定」,後期是指定和慧所産生的解脫的力量,可以說就是解脫的別名。例如《大智度論》卷二○雲:「叁叁昧同緣一實相」,「叁法印即是一實相」。《阿含經》中已有「空」、「無相」、「無願」的叁叁昧,亦即叁解脫。叁解脫皆緣「一實相」,亦即實證叁法印。《巴利文藏經》相應部的「質多相應」也以四種叁昧爲心(定)解脫(《南傳藏經》一五冊.四五○─四五二頁)。所謂解脫,就是智慧。無漏的智慧能産生解脫煩惱的結果,因此古來的印度祖師們無不重視以叁昧爲目的的禅修方法的實踐。
2.大乘禅定的四種叁昧。根據中國天臺智顗大師的《摩诃止觀》卷二,把印度大乘佛教所用的禅觀方法整理成四種叁昧,即:
常坐叁昧,根據《文殊師利所說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而來,又稱一行叁昧,就是常坐不動,亦即通常所說的坐禅。
常行叁昧,根據《般舟叁昧經》而來,所以又稱般舟叁昧,是以經行的方式來修行,不休、不眠、不坐,爲期九十天。
半行半坐叁昧,根據《大方等陀羅尼經》和《法華經》所說,因此稱爲法華叁昧。除打坐之外,再加禮佛、誦經、忏悔等修行方法。一般禅堂禅修的方式,多采用半行半坐。
非行非坐叁昧,又叫作「隨自意叁昧」,或「覺意叁昧」,也就是不硬性規定行、住、坐、臥的四威儀,只要心念不懈,隨著自己的意向,精進修持,一樣可以達成叁昧的目的。
3.大乘的禅定就是生活。根據竺法護譯的《阿差末經》所說:「令此禅定住平等心,是名菩薩修行禅定……心行平等,心相平等,畢竟平等,發行平等,是名爲定。住于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及諸法等,是名爲定。……自心等故,他心亦等,是名爲定。」這是以心住于平等(衆生等、法等),是爲菩薩的禅定。其文意是,菩薩修禅定,只要以平等心做一切事,不必一定以打坐的方式進行。這與《維摩經》所說的「直心是道場」以及後來馬祖道一大師所說的「平常心是道」,是同樣的意義。
4.大乘的禅定不異于行、住、坐、臥四大威儀。例如《賢劫叁昧經》卷一說:「修叁品:一經行,二住立,叁坐定。化諸不調,從是超越。」(《大正藏》一四冊.一頁下)
又如《阿
佛國經》卷上,也有說:「爲無上正真道者」,若「世世作沙門已(而)不常在樹下坐,世世不常精進行叁事,何等爲叁?一者經行,二者坐,叁者住,……我爲欺是諸佛世尊諸不可計無央數。」(《大正藏》一一冊.七五二頁中)
還有早期的《中阿含經.龍象經》第二中的「龍相應頌」,稱贊佛爲大龍,而說:「龍行止俱定,坐定臥亦定,龍一切時定。」(《大正藏》一冊.六○八頁下)
《維摩經》卷上〈弟子品〉也說:「不起滅定而現諸威儀,是爲宴坐。」(《大正藏》一四冊.五叁九頁下)
從以上四種經典可見,大乘佛教的禅定是多樣的,它重視日常生活,在任何時間都可以修行禅定,也就是重視心的定境,不拘泥于身體的坐姿,這正是後來中國禅宗理論之依據。
四、中國的禅宗
(一)六祖惠能之前
六祖惠能大師之前的禅宗有兩個方向,其中之一是由菩提達摩傳承下來,另一支是其他各宗祖師所傳。菩提達摩傳到四祖道信之下,分出牛頭法融與東山弘忍兩個系統,通常都以弘忍爲禅宗五祖,因爲他是惠能的師父。其實法融也是四祖的弟子,並且傳了七代,到鳥窠道林以後才逐漸消失。至于不在菩提達摩系統之內的禅師,早期有竺道生、僧稠、法聰等人,都對後來的禅宗思想造成影響。另外天臺系的南嶽慧思、天臺智顗等人,以及華嚴宗的清涼澄觀、圭
宗密,也是著名的禅師。
從菩提達摩到六祖惠能的時代,並不一定全是頓悟法門。例如達摩的〈二入四行〉主張理入和行入(見拙編《禅門修證指要》的〈略辨大乘入道四行〉)。所謂理入,也就是以直觀的方法契入理體,頓悟佛性。所謂行入,有四種觀行,即報冤行、隨緣行、無所求行、稱法行,這是有次第的漸修法門。
四祖道信的〈入道安心要方便門〉也提到:「于一靜處,直觀身心,四大五陰。」又說:「常觀攀緣、覺觀、妄識、思想、雜念,亂心不起,即得粗住。若得住心,更無緣慮,即隨分寂定,亦得隨分息諸煩惱。」(見《禅門修證指要》的〈入道方便〉)
五祖弘忍的〈修心要論〉(即〈最上乘論〉),主張守心第一,而說:「此守心者,乃是涅槃之根…
《禅與悟》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