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留下各种型态观念的哲学理论;例如王阳明的「致良知」学说,即是在贬谪至贵州龙场时悟得。
(四)宗教的悟
宗教的悟其实就是通过宗教的仪式、信仰和祈祷、礼拜、持诵等行为,而感应天启、神示、降灵等现象。有的直接用眼睛看到神的指示,或者用耳朵听到神的言语,或是经由梦境得到神的垂示;也有突然灵光一闪而发觉自己与神同在,见解超乎常人,信念突然增强,生起悲天悯人的使命感;或是真实目睹天堂、地狱、神仙世界等奇异经验。当事人往往会把这当成开悟;也就是未曾发生的事突然发生,不可能的事变成可能──宗教信仰多半是在这种情形下产生的。
但是从禅的立场来看,以上四种,都不是真的悟境。悟,必定是自我中心的脱落,自私烦恼的解放,分别执着的破除,所以应该更进一步超越于灵感与灵验之上,才是真正的悟境。
(五)禅的悟
根据佛经所载,禅的悟是「觉」的意思。觉有三个层次:
1.小乘的自觉。破除了贪、瞋、痴、慢、疑等自我中心的烦恼之后,再也不会因各种烦恼而在生死流转之中接受苦报;这必须修四圣谛、八正道、十二因缘等法门,才能达到破我执、住涅槃的阿罗汉程度。在小乘的修行过程中,能够到达初果的位置就已算是开悟,到了四果则是彻悟。
2.大乘的菩萨称为觉他。菩萨是梵文「菩提萨埵」的简译,而菩提萨埵就是「觉有情」的意思。菩萨不仅自断烦恼,尤其发愿广度众生,地藏菩萨甚至说「众生度尽,方证菩提」。菩萨希望一切众生都能成佛,至于自己能否成佛,不是问题;事实上如果众生都因他而成佛,他必定也会成佛。通常把菩萨道的层次分成五十二个位次,若能进入第十一个位次也算开悟,直到成佛则叫彻悟、圆悟。
3.佛是自觉、觉他、觉满。他的烦恼已经断尽,已为一切众生种下了得度的因缘;他是自利利他、福慧双运而圆满究竟的人,所以称为大圆满觉。
4.禅宗的悟另有胜义。有一种是不假阶梯,在明师指导下一触即悟;也有在苦参实究时,悟境突然自发。当悟境现前之时,心胸坦荡,豁达无碍,晴空万里,不着点尘,与佛的心地一般无二,平等一如。不过,佛是一悟永悟,而且是彻悟;一般的禅修者可能要悟了又悟。悟境出现的时间也有长短,力量强的比较持久,否则相当短暂。唯其已经开悟,毕竟和从未有过悟境的人大不相同,因为他们已经见到本来面目,所以信心坚固,而且会继续努力。因此有位禅师曾说「大悟三十多回,小悟不计其数」,可见禅宗的悟并不等于一悟就是解脱,或者一悟就成佛。
从以上可见,佛教所说的悟有顿、有渐、有深、有浅,而禅宗属于顿悟。顿悟可能达到彻悟,但多半要悟了又悟,重重突破。
三、禅的演变
禅的演变可分成两大段落来介绍:
(一)印度的原始佛教及部派佛教时代
这又可分作两个方向来说明:
1.在观念上,以正知见为基础,以戒、定、慧为范围。所谓正知见,就是确信「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的三法印为不变的指导原则,然后持五戒、修十善,以清净身、口、意三业。
五戒,是指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十善则是把五戒里的戒妄语口业细分为妄言、绮语、两舌、恶口等四支,再加上意业的贪、瞋与痴。制不饮酒戒则是佛教的特色,因为佛教重视智慧的开发,而饮酒会使人心智昏乱。
修定是修九次第定,即色界四禅、无色界四定,再加阿罗汉的解脱定,亦即灭尽定,合而为九。这些定境从浅而深,从深而浅,次第出入,所以称为九次第定。
阿罗汉有两种解脱,一种叫定慧俱解脱,即从九次第定达成解脱的目的,解脱的本身就是智慧。另一种叫慧解脱,直接从观慧悟入解脱境界,这也是佛教的基础观念。
2.在方法上,用五停心、四无量心、四念处来修行;这些都是观行的方法,又叫禅观或禅数。所谓五停心,就是用五种观法,使得散乱不统一的心停下来,而达到入定的目的。其内容是数息、不净、因缘、慈悲、界分别等五种;特别是数息观和不净观,被称为二甘露门。甘露是印度传说中的不死之药,用此二门方法可以进入涅槃境界。
至于四无量心,就是慈、悲、喜、舍,是依色界四种禅定而修的,这是佛法的特色。为什么呢?一般的世间禅定耽着于定乐,而佛法要以定发起慈悲,生大欢喜,舍去所有一切的执着及定境,利益众生,如此就能出三界。所谓四念处,就是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这也是佛法的特色。凡夫以不净之身为清净,所以有执着;承受迁流不已的现象而不以为苦;心念经常念念变动而以为常;一切现象无一是真却当作是我。用这四念处观,就能厌离身心而不贪恋世间一切现象,达成出世的目的。
(二)印度的大乘佛教
可分成四点来讨论:
1.大乘佛教的禅定以三昧为目的。初期的大乘经中,以「三昧」为名的经典共有《首楞严三昧经》、《般舟三昧经》等二十四种(见印顺法师《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三昧是什么意思呢?早期是指「定」,后期是指定和慧所产生的解脱的力量,可以说就是解脱的别名。例如《大智度论》卷二○云:「三三昧同缘一实相」,「三法印即是一实相」。《阿含经》中已有「空」、「无相」、「无愿」的三三昧,亦即三解脱。三解脱皆缘「一实相」,亦即实证三法印。《巴利文藏经》相应部的「质多相应」也以四种三昧为心(定)解脱(《南传藏经》一五册.四五○─四五二页)。所谓解脱,就是智慧。无漏的智慧能产生解脱烦恼的结果,因此古来的印度祖师们无不重视以三昧为目的的禅修方法的实践。
2.大乘禅定的四种三昧。根据中国天台智顗大师的《摩诃止观》卷二,把印度大乘佛教所用的禅观方法整理成四种三昧,即:
常坐三昧,根据《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而来,又称一行三昧,就是常坐不动,亦即通常所说的坐禅。
常行三昧,根据《般舟三昧经》而来,所以又称般舟三昧,是以经行的方式来修行,不休、不眠、不坐,为期九十天。
半行半坐三昧,根据《大方等陀罗尼经》和《法华经》所说,因此称为法华三昧。除打坐之外,再加礼佛、诵经、忏悔等修行方法。一般禅堂禅修的方式,多采用半行半坐。
非行非坐三昧,又叫作「随自意三昧」,或「觉意三昧」,也就是不硬性规定行、住、坐、卧的四威仪,只要心念不懈,随着自己的意向,精进修持,一样可以达成三昧的目的。
3.大乘的禅定就是生活。根据竺法护译的《阿差末经》所说:「令此禅定住平等心,是名菩萨修行禅定……心行平等,心相平等,毕竟平等,发行平等,是名为定。住于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及诸法等,是名为定。……自心等故,他心亦等,是名为定。」这是以心住于平等(众生等、法等),是为菩萨的禅定。其文意是,菩萨修禅定,只要以平等心做一切事,不必一定以打坐的方式进行。这与《维摩经》所说的「直心是道场」以及后来马祖道一大师所说的「平常心是道」,是同样的意义。
4.大乘的禅定不异于行、住、坐、卧四大威仪。例如《贤劫三昧经》卷一说:「修三品:一经行,二住立,三坐定。化诸不调,从是超越。」(《大正藏》一四册.一页下)
又如《阿
佛国经》卷上,也有说:「为无上正真道者」,若「世世作沙门已(而)不常在树下坐,世世不常精进行三事,何等为三?一者经行,二者坐,三者住,……我为欺是诸佛世尊诸不可计无央数。」(《大正藏》一一册.七五二页中)
还有早期的《中阿含经.龙象经》第二中的「龙相应颂」,称赞佛为大龙,而说:「龙行止俱定,坐定卧亦定,龙一切时定。」(《大正藏》一册.六○八页下)
《维摩经》卷上〈弟子品〉也说:「不起灭定而现诸威仪,是为宴坐。」(《大正藏》一四册.五三九页下)
从以上四种经典可见,大乘佛教的禅定是多样的,它重视日常生活,在任何时间都可以修行禅定,也就是重视心的定境,不拘泥于身体的坐姿,这正是后来中国禅宗理论之依据。
四、中国的禅宗
(一)六祖惠能之前
六祖惠能大师之前的禅宗有两个方向,其中之一是由菩提达摩传承下来,另一支是其他各宗祖师所传。菩提达摩传到四祖道信之下,分出牛头法融与东山弘忍两个系统,通常都以弘忍为禅宗五祖,因为他是惠能的师父。其实法融也是四祖的弟子,并且传了七代,到鸟窠道林以后才逐渐消失。至于不在菩提达摩系统之内的禅师,早期有竺道生、僧稠、法聪等人,都对后来的禅宗思想造成影响。另外天台系的南岳慧思、天台智顗等人,以及华严宗的清凉澄观、圭
宗密,也是著名的禅师。
从菩提达摩到六祖惠能的时代,并不一定全是顿悟法门。例如达摩的〈二入四行〉主张理入和行入(见拙编《禅门修证指要》的〈略辨大乘入道四行〉)。所谓理入,也就是以直观的方法契入理体,顿悟佛性。所谓行入,有四种观行,即报冤行、随缘行、无所求行、称法行,这是有次第的渐修法门。
四祖道信的〈入道安心要方便门〉也提到:「于一静处,直观身心,四大五阴。」又说:「常观攀缘、觉观、妄识、思想、杂念,乱心不起,即得粗住。若得住心,更无缘虑,即随分寂定,亦得随分息诸烦恼。」(见《禅门修证指要》的〈入道方便〉)
五祖弘忍的〈修心要论〉(即〈最上乘论〉),主张守心第一,而说:「此守心者,乃是涅槃之根…
《禅与悟》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