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禅与悟▪P2

  ..续本文上一页惠能大师真正开悟是听到了《金刚经》,使他能够发现所谓「执着」与「不执着」,「我」和「无我」等相同与不同的地方。

  

  由此可见「观念」还是很重要。虽然禅宗讲「不立文字」,它的意思是说不可以执着语言文字,但是还是需要从语言文字中得到消息,得到正确的指导,名为「藉教悟宗」。

  

  如果六祖没有听到《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经句,他不会开悟;如果他仅仅抱住、执着《金刚经》的那句话,他也不会开悟。所以禅宗把经教的作用比喻为「以指标月」。如果没有手指,迷人便不知道月亮在那儿。如果迷人只顾看手指而不肯看手所指的月亮,手指便成无用。如果迷人已循指见月,手指也不再有用。

  

  由于一般人无法把心静下来,就是能够安静,也很难经常安定,所以仍须静坐。也可以说禅悟并不一定要静坐,但静坐的定力有助禅悟,不过仅仅是静坐,也无法获得禅悟。

  

  

  

  

  问答讨论

  

  师:

  

  我想你们诸位多半对于佛法、佛教已经有基础的知识,也有人正在禅修及修学西藏的佛教。我相信各位有好多问题想问,我能够回答的我回答,我不懂的我就说不知道。

  

  问:

  

  请问您对曹洞宗重视修行不重视开悟,认为修行本身就是开悟的讲法有何看法?

  

  师:

  

  我想那是比较安全踏实的观念。如果专门追求开悟、强调开悟的话,就可能使人养成倒因为果的取巧心理,容易形成不想修行的流弊,认为开悟以后就不必修行了;另外也可能使久修而尚未彻悟的人失望而不想修行。所以我也主张重视修行的过程,要比重视开悟的目的更好。

  

  师:

  

  你赞成我的意见吗?

  

  答:

  

  当然赞成。当我问我的老师关于开悟的问题时,他总是劝我不用操心。那些执着开悟经验的人,将开悟经验当成另一种宝贝抱住,执着它。

  

  师:

  

  对,追求开悟,炫耀开悟,本身就是一种执着。

  

  问:

  

  听说有位韩国比丘,修行时把「死」字的牌子放在面前,可不可以请您开示,是不是一定要有死的决心才能修好?

  

  师:

  

  我们也教人在进入禅堂的时候要下个「大死一番」的决心。死有大死、小死之别。小死是身体死,而妄念烦恼等生死业没死;大死则应该把自己所有过去、现在、未来的一切,不论是好或坏的经验及观念,全部丢下,这样你才能真正的用功。我不知道那位韩国禅师的「死」字牌子是什么意思。但是,在中国的禅堂里,老师会说:「我们现在得好好用功啊!只准活的进来,死的出去,偷心妄念不死,就不该再出禅堂。」

  

  问:

  

  也许这位韩国禅师是在参话头或公案时就是想依这种方式拚命把疑团打破。

  

  师:

  

  这种决心很好,可是这样猛修有危险,只有少数身体很好,心理状况也很好的人才可以使用。

  

  问:

  

  我们应以怎样的态度对待感情?

  

  师:

  

  要应用感情,但不受感情的左右而起烦恼。

  

  问:

  

  可以不可以用感情来教人?

  

  师:

  

  对众生来说是感情,对菩萨来讲是慈悲,像观音菩萨,他是用种种的形相、种种的方式来帮助人,如果不以感情来帮人,人家会怕他。因为菩萨没有执着,所以也没有烦恼。不学佛、不修行的人,感情会变成自己的烦恼,也会引起他人的烦恼。

  

  问:

  

  如何使用感情而又不起烦恼?

  

  师:

  

  有两种方式:一是经常用佛法的观念来一次又一次地纠正指导。二是用禅修的方法渐渐地净化感情而成为慈悲的襟怀。

  

  问:

  

  感情是很自然的事,一经约束、否定,就不自然了。

  

  师:

  

  任何一件事若要给予训练修正的时候,必然是不自然的啊!水往下流是自然,若把水往上打,便是不自然,但是我们往往必须把水向上打入水库或蓄水槽,给了它压力,才能使用它。问:

  

  慈悲在禅法中的地位如何?

  

  师:

  

  慈悲和智慧的意义相同,表达方式却不同的。真有智慧的人一定会真有慈悲。慈悲的表现是在广度众生,而在他心中没有自己也没有众生,便是实证空性的无我智慧。唯有无我无着的智慧,才会表现出真正的慈悲。(一九九○年四月十六日晚讲于美国圣路易的禅中心)

  

  

  

  

  一、禅的定义

  

  禅的定义可列出四种:

  

  (一)冥想

  

  佛教的专有名词叫禅那(dhy

  na),译成中文有定、静虑、思惟修等意思。所谓定,是心止于一境;静虑相当于英文的meditation,用现代语说就是冥想;思惟修不是思想,而是用心在方法上不断地观照,每次一离开方法就再回到方法,使自己系念于方法。若以我的观念来说明,就是用方法把散乱的心念变成能够集中的心念,然后再达到心念的前后统一,这就是入定,如果能更进一步把统一的定心破除、扬弃,出现的就是无我和无心的境界。一般称此境界为见性、开悟,也就是佛教六波罗蜜中的第五──禅波罗蜜。

  

  (二)四禅天

  

  梵语是catv

  ridhy

  n

  ni。初禅离生喜乐,二禅定生喜乐,三禅离喜妙乐,四禅舍念清净。根据《杂阿含经》卷一七:「初禅正受时言语寂灭,第二禅正受时觉观寂灭,第三禅正受时喜心寂灭,第四禅正受时出入息寂灭。」它是四无量心、八解脱的基础法门,也是四无色定和灭尽定的基础法门,为印度佛教和外道共同所修。它也是小乘的阿罗汉及佛陀释迦世尊最主要的修行法门,一直到他们成道和涅槃之际,都是依此四禅法完成。《长阿含经》卷四、卷六、卷一二以及《中阿含经》卷一、卷四二、卷五六等,都有很详细的

  述。不过,外道以为进入最高的世间定就是解脱;例如佛陀成道之前跟阿罗逻仙人学四禅法,外道仙人以此为最高解脱,然而佛陀发现那尚非解脱。(见《过去现在因果经》卷三)

  

  (三)坐禅

  

  顾名思义,坐禅就是用坐的姿势达到禅修的目的。禅定的方法是由印度的瑜伽士发现的,据说古印度有一位修行人入山寻求解脱之道,发现猴子盘腿打坐调息,遂加以模仿,结果身心舒畅,因此提倡以打坐来修行。其实这可能仅是传说,以猴子的生理构造而言,若像人类一样交叉两腿或伸腿而坐,也许还可以办得到,但能不能盘腿而坐则大有问题。在佛陀以前的印度古典籍中,以《奥义书》(Upanishads)为例,早已讲到修习禅定的方法,而《奥义书》的梵语就是「近坐」的合成语,即肝胆相照地对坐之意。书中主张用调息、调身、调心及口诵「唵」字进入禅定。

  

  根据历代禅修者的综合经验,坐禅的姿势称为七支坐法:1.双足跏趺,也就是盘双腿;2.背脊竖直;3.手结法界定印;4.放松两肩;5.舌尖微舐上颚;6.闭口;7.眼微张。(详细内容请参考拙著《禅的体验.禅的开示》的〈禅的入门方法〉)其条件是在清净无人处或安静不受打扰的房间,一个人单独坐,要少欲、知足,然后才能达到所谓「心一境性」的禅定程度。

  

  (四)禅宗

  

  禅宗发源于印度,成长、成熟于中国,之后传入韩国、日本、越南。相传释迦世尊及其第一大弟子摩诃迦叶在灵山会上,前者拈花后者微笑,是为禅宗第一代祖师。此后代代相传历二十八世,至菩提达摩时传到中国,成为中国的禅宗初祖;又经过五传,到第六祖惠能大师,完成了禅宗不拔的基础。禅宗强调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明心见性,顿悟成佛。然而禅宗的著作从菩提达摩到六祖惠能为止,却引用了不少的经典;嗣后在中国佛教史上的诸宗之中,留下著作最多的也是禅宗。其原因是为了说明「不立文字,教外别传」,所以更需用大量的文字。佛教在中国,禅宗是最受欢迎的一派,维持最久,传播最广。在唐宋时代曾发展成五家七宗,到宋以后逐渐剩下两大支流,即临济宗及曹洞宗;日本的禅宗传自中国的宋朝,所以也只有这两个系统。由于以上因素,现在在世界各地谈到「禅」这个字,就会使人想到禅宗。

  

  二、悟的定义

  

  「悟」的意思,就是本来不知道的,突然间知道了;但是佛教所讲的「悟」与此有所不同。就一般人所谓的悟而言,约可分作五类:

  

  (一)艺术的悟

  

  艺术的悟实际上又可称为灵感。不论是文学家、音乐家或画家,他们的创作多半不是依赖平常的知识或学问,也不完全依赖技巧的训练。文学上有所谓下笔如有神助,几千几万言一气呵成;就画家而言,凭着神来之笔,不论是小品或巨幅的画作,均能一挥而就;音乐家谱曲,经常是不假思索,源源而出;当然,也有所谓文穷而后工,贾岛的「推敲」便是最好的例子。可是没有灵感的创作只能见其工夫,不能获得天马行空的自在与豁达,因此,艺术家往往是天成的。

  

  (二)科学的悟

  

  科学家们发现某种物理、数学、生化等学术上的定律,固然先应有其学术的基础训练,主要还是得自悟性,不论是理论的或技术的重大创发与突破,往往是在「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毫不费工夫」的情形下产生的。牛顿见苹果落地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爱迪生发明电灯,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都不是常人所能做到的事。

  

  (三)哲学的悟

  

  对于人生宇宙的体验,哲学家往往不出儒家所说的生而知、困而知、学而知的三个途径。从学习而知固然重要,却无法超越前人的经验范围;唯有天生而知的天降奇才及从困顿中逼挤出来的发现,才能开创新知的境界,那就是悟境。古来伟大的哲学家们,为我们的文化思想史,…

《禅与悟》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圣严法师教禅坐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