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惠能大師真正開悟是聽到了《金剛經》,使他能夠發現所謂「執著」與「不執著」,「我」和「無我」等相同與不同的地方。
由此可見「觀念」還是很重要。雖然禅宗講「不立文字」,它的意思是說不可以執著語言文字,但是還是需要從語言文字中得到消息,得到正確的指導,名爲「藉教悟宗」。
如果六祖沒有聽到《金剛經》「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經句,他不會開悟;如果他僅僅抱住、執著《金剛經》的那句話,他也不會開悟。所以禅宗把經教的作用比喻爲「以指標月」。如果沒有手指,迷人便不知道月亮在那兒。如果迷人只顧看手指而不肯看手所指的月亮,手指便成無用。如果迷人已循指見月,手指也不再有用。
由于一般人無法把心靜下來,就是能夠安靜,也很難經常安定,所以仍須靜坐。也可以說禅悟並不一定要靜坐,但靜坐的定力有助禅悟,不過僅僅是靜坐,也無法獲得禅悟。
問答討論
師:
我想你們諸位多半對于佛法、佛教已經有基礎的知識,也有人正在禅修及修學西藏的佛教。我相信各位有好多問題想問,我能夠回答的我回答,我不懂的我就說不知道。
問:
請問您對曹洞宗重視修行不重視開悟,認爲修行本身就是開悟的講法有何看法?
師:
我想那是比較安全踏實的觀念。如果專門追求開悟、強調開悟的話,就可能使人養成倒因爲果的取巧心理,容易形成不想修行的流弊,認爲開悟以後就不必修行了;另外也可能使久修而尚未徹悟的人失望而不想修行。所以我也主張重視修行的過程,要比重視開悟的目的更好。
師:
你贊成我的意見嗎?
答:
當然贊成。當我問我的老師關于開悟的問題時,他總是勸我不用操心。那些執著開悟經驗的人,將開悟經驗當成另一種寶貝抱住,執著它。
師:
對,追求開悟,炫耀開悟,本身就是一種執著。
問:
聽說有位韓國比丘,修行時把「死」字的牌子放在面前,可不可以請您開示,是不是一定要有死的決心才能修好?
師:
我們也教人在進入禅堂的時候要下個「大死一番」的決心。死有大死、小死之別。小死是身體死,而妄念煩惱等生死業沒死;大死則應該把自己所有過去、現在、未來的一切,不論是好或壞的經驗及觀念,全部丟下,這樣你才能真正的用功。我不知道那位韓國禅師的「死」字牌子是什麼意思。但是,在中國的禅堂裏,老師會說:「我們現在得好好用功啊!只准活的進來,死的出去,偷心妄念不死,就不該再出禅堂。」
問:
也許這位韓國禅師是在參話頭或公案時就是想依這種方式拚命把疑團打破。
師:
這種決心很好,可是這樣猛修有危險,只有少數身體很好,心理狀況也很好的人才可以使用。
問:
我們應以怎樣的態度對待感情?
師:
要應用感情,但不受感情的左右而起煩惱。
問:
可以不可以用感情來教人?
師:
對衆生來說是感情,對菩薩來講是慈悲,像觀音菩薩,他是用種種的形相、種種的方式來幫助人,如果不以感情來幫人,人家會怕他。因爲菩薩沒有執著,所以也沒有煩惱。不學佛、不修行的人,感情會變成自己的煩惱,也會引起他人的煩惱。
問:
如何使用感情而又不起煩惱?
師:
有兩種方式:一是經常用佛法的觀念來一次又一次地糾正指導。二是用禅修的方法漸漸地淨化感情而成爲慈悲的襟懷。
問:
感情是很自然的事,一經約束、否定,就不自然了。
師:
任何一件事若要給予訓練修正的時候,必然是不自然的啊!水往下流是自然,若把水往上打,便是不自然,但是我們往往必須把水向上打入水庫或蓄水槽,給了它壓力,才能使用它。問:
慈悲在禅法中的地位如何?
師:
慈悲和智慧的意義相同,表達方式卻不同的。真有智慧的人一定會真有慈悲。慈悲的表現是在廣度衆生,而在他心中沒有自己也沒有衆生,便是實證空性的無我智慧。唯有無我無著的智慧,才會表現出真正的慈悲。(一九九○年四月十六日晚講于美國聖路易的禅中心)
一、禅的定義
禅的定義可列出四種:
(一)冥想
佛教的專有名詞叫禅那(dhy
na),譯成中文有定、靜慮、思惟修等意思。所謂定,是心止于一境;靜慮相當于英文的meditation,用現代語說就是冥想;思惟修不是思想,而是用心在方法上不斷地觀照,每次一離開方法就再回到方法,使自己系念于方法。若以我的觀念來說明,就是用方法把散亂的心念變成能夠集中的心念,然後再達到心念的前後統一,這就是入定,如果能更進一步把統一的定心破除、揚棄,出現的就是無我和無心的境界。一般稱此境界爲見性、開悟,也就是佛教六波羅蜜中的第五──禅波羅蜜。
(二)四禅天
梵語是catv
ridhy
n
ni。初禅離生喜樂,二禅定生喜樂,叁禅離喜妙樂,四禅舍念清淨。根據《雜阿含經》卷一七:「初禅正受時言語寂滅,第二禅正受時覺觀寂滅,第叁禅正受時喜心寂滅,第四禅正受時出入息寂滅。」它是四無量心、八解脫的基礎法門,也是四無色定和滅盡定的基礎法門,爲印度佛教和外道共同所修。它也是小乘的阿羅漢及佛陀釋迦世尊最主要的修行法門,一直到他們成道和涅槃之際,都是依此四禅法完成。《長阿含經》卷四、卷六、卷一二以及《中阿含經》卷一、卷四二、卷五六等,都有很詳細的
述。不過,外道以爲進入最高的世間定就是解脫;例如佛陀成道之前跟阿羅邏仙人學四禅法,外道仙人以此爲最高解脫,然而佛陀發現那尚非解脫。(見《過去現在因果經》卷叁)
(叁)坐禅
顧名思義,坐禅就是用坐的姿勢達到禅修的目的。禅定的方法是由印度的瑜伽士發現的,據說古印度有一位修行人入山尋求解脫之道,發現猴子盤腿打坐調息,遂加以模仿,結果身心舒暢,因此提倡以打坐來修行。其實這可能僅是傳說,以猴子的生理構造而言,若像人類一樣交叉兩腿或伸腿而坐,也許還可以辦得到,但能不能盤腿而坐則大有問題。在佛陀以前的印度古典籍中,以《奧義書》(Upanishads)爲例,早已講到修習禅定的方法,而《奧義書》的梵語就是「近坐」的合成語,即肝膽相照地對坐之意。書中主張用調息、調身、調心及口誦「唵」字進入禅定。
根據曆代禅修者的綜合經驗,坐禅的姿勢稱爲七支坐法:1.雙足跏趺,也就是盤雙腿;2.背脊豎直;3.手結法界定印;4.放松兩肩;5.舌尖微舐上颚;6.閉口;7.眼微張。(詳細內容請參考拙著《禅的體驗.禅的開示》的〈禅的入門方法〉)其條件是在清淨無人處或安靜不受打擾的房間,一個人單獨坐,要少欲、知足,然後才能達到所謂「心一境性」的禅定程度。
(四)禅宗
禅宗發源于印度,成長、成熟于中國,之後傳入韓國、日本、越南。相傳釋迦世尊及其第一大弟子摩诃迦葉在靈山會上,前者拈花後者微笑,是爲禅宗第一代祖師。此後代代相傳曆二十八世,至菩提達摩時傳到中國,成爲中國的禅宗初祖;又經過五傳,到第六祖惠能大師,完成了禅宗不拔的基礎。禅宗強調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明心見性,頓悟成佛。然而禅宗的著作從菩提達摩到六祖惠能爲止,卻引用了不少的經典;嗣後在中國佛教史上的諸宗之中,留下著作最多的也是禅宗。其原因是爲了說明「不立文字,教外別傳」,所以更需用大量的文字。佛教在中國,禅宗是最受歡迎的一派,維持最久,傳播最廣。在唐宋時代曾發展成五家七宗,到宋以後逐漸剩下兩大支流,即臨濟宗及曹洞宗;日本的禅宗傳自中國的宋朝,所以也只有這兩個系統。由于以上因素,現在在世界各地談到「禅」這個字,就會使人想到禅宗。
二、悟的定義
「悟」的意思,就是本來不知道的,突然間知道了;但是佛教所講的「悟」與此有所不同。就一般人所謂的悟而言,約可分作五類:
(一)藝術的悟
藝術的悟實際上又可稱爲靈感。不論是文學家、音樂家或畫家,他們的創作多半不是依賴平常的知識或學問,也不完全依賴技巧的訓練。文學上有所謂下筆如有神助,幾千幾萬言一氣呵成;就畫家而言,憑著神來之筆,不論是小品或巨幅的畫作,均能一揮而就;音樂家譜曲,經常是不假思索,源源而出;當然,也有所謂文窮而後工,賈島的「推敲」便是最好的例子。可是沒有靈感的創作只能見其工夫,不能獲得天馬行空的自在與豁達,因此,藝術家往往是天成的。
(二)科學的悟
科學家們發現某種物理、數學、生化等學術上的定律,固然先應有其學術的基礎訓練,主要還是得自悟性,不論是理論的或技術的重大創發與突破,往往是在「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毫不費工夫」的情形下産生的。牛頓見蘋果落地發現萬有引力定律,愛迪生發明電燈,愛因斯坦提出相對論,都不是常人所能做到的事。
(叁)哲學的悟
對于人生宇宙的體驗,哲學家往往不出儒家所說的生而知、困而知、學而知的叁個途徑。從學習而知固然重要,卻無法超越前人的經驗範圍;唯有天生而知的天降奇才及從困頓中逼擠出來的發現,才能開創新知的境界,那就是悟境。古來偉大的哲學家們,爲我們的文化思想史,…
《禅與悟》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