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与悟
圣严法师著
目录
自序
禅悟与静坐
问答讨论
禅与悟
禅与缠
悟与误
情与理─如何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
善与恶─如何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梦中说梦
法喜与禅悦
心净国土净
人间净土
禅─如来如去
禅─解脱自在
禅─平常身心
禅─担水砍柴
禅─人类意识
禅─心理健康
禅─内外和平
禅─你.我.他
禅─多.一.无
有分别与无分别
正道与邪道
时空与生命的超越
禅与日常生活
禅与现代人的生活
禅的文化
《六祖坛经》的思想
禅意尽在不言中
附录 - 〈默照铭〉全文 宋.宏智正觉
自序
禅的思想是:空灵、豁达、开阔、明朗的人间清流。
禅的生活是:积极、自在、简朴、自适的安心方式。
禅的理念是教人:首先学着放下自私、自欺、自怨、自慢、自我枷锁,才能海阔天空地任运飞翔。
禅的方法是教人:首先练习认识自我、肯定自我,然后粉碎自我,才是悟境的现前。
禅的目的是教人:学着将现实世界的八热地狱,转变为清凉国土的七宝莲池;试着把自害害人的身口意三业,转化成自利利他的慈悲与智慧。
本书不是禅,仅希望藉它来向读者诸君透露一些关于禅的消息。
在本书问世之前,我曾出版过两本类似的禅书:
一九八四年十二月,选收了二十五篇有关禅修的演讲稿,名为《禅的生活》。
一九八六年十二月,再辑继续讲出的二十四篇文稿,编为一书,以《拈花微笑》为名。
转眼之间,已是一九九一年了,四年多来我虽照样地为农禅寺的禅坐会开示,被整理成稿者却不多见。原因是《人生》月刊连载我的另一册书《学佛群疑》,达一年半之久,一则《人生》不缺稿件,二则我已没有更多的时间删改由录音带整理的讲稿。
不过我在纽约的法鼓出版社,自从一九八二年出版《佛心》(Getting the Buddha Mind)以来,又于一九八七年出版《开悟的诗偈》(The Poetry of Enlightenment)及《信心铭》(Faith in Mind:a guide to ch”an practice),一九八八年出版《摩根湾牧牛》(Ox Herding at Morgan”s Bay),一九九○年出版《宝镜无境》(The Infinite Mirror)及《智慧之剑》(The Sword of Wisdom)。同时也由台湾的东初出版社印行。以上八种中英文禅书,由其再版次数及发行量而言,应该算是我的各类著作之中,最受一般读者所爱读的。通过文字的媒介,我在东西两个半球推广不立文字的禅学,也产生了若干正面的影响。
本书《禅与悟》收录的二十七篇文稿之中,仅有〈梦中说梦〉及〈有分别与无分别〉,是在农禅寺的禅坐会讲出。其他讲于国内各处者共十篇:淡江大学〈禅与缠〉、台中市中兴堂〈正道与邪道〉和〈悟与误〉、台北市国父纪念馆〈情与理〉及〈善与恶〉、高雄市文化中心〈禅──如来如去〉、台北县永和国父纪念馆〈人间净土〉、台北县板桥体育馆〈心净国土净〉、高雄女中礼堂〈禅──你.我.他〉及〈禅 ──多.一.无〉。其余诸篇皆在美国及香港讲出,例如:〈禅与悟〉讲于波士顿哈佛大学,〈时空与生命的超越〉讲于麻省罗尔大学,〈禅与日常生活〉讲于华盛顿大学,〈禅 ──人类意识〉讲于纽约大学,〈禅──担水砍柴〉讲于纽约庄严寺,〈禅──解脱自在〉、〈禅──平常身心〉则讲于香港沙田大会堂。
本书所收文章,出于一九八六、一九八七、一九八九三个年头的各占一篇,一九八八年的共有八篇,一九九○年的多达十六篇。可见我在去(一九九○)年之内,演讲次数很多,修改完成的文稿也不少。
本书的内容,因系通俗演讲的体裁,讲出时往往造成轰动,尤其是国内,场地小则小满,大则大满,每场听众,少则数百位,多则六、七千。因为我的演讲对象,不论在国内或国外,八成是中上阶层的知识分子,所以尽量用知性及理性的角度,介绍实用、易懂、健康而且层次分明的禅修理论及禅修方法。本书的出版,也等于让读者们,以短短数小时的时间,随着我度过四年的岁月,一站又一站地听完二十多场有关禅修的演讲。甚至要比到现场获得更多的讯息,因其经过录音带的整理,加上我的删修增订,比起讲出之时,精简充实了许多。
一九九一年四月二日圣严自序于台北北投农禅寺
禅悟与静坐
禅并不一定要静坐,但是要有静坐的基础。
静坐对我们的身心都有好处。它能促进身体的健康及心理的平衡,能使我们减少执着,也能使我们的头脑更冷静、更清楚;再进一步,便能产生智慧,开发精神的领域。可是从禅的观点来看,若无佛法的指导,由静坐所产生的智慧仍然是带有烦恼的。由于他的自我中心还在,一旦遇到跟他自己有冲突的人、事、景物之时,他的内心就会痛苦挣扎了。
静坐应注意的事项有三:1.调身,2.调息,3.调心。
所谓调身,是指正确舒适的坐姿,以及静坐中的身体反应。
至于调息,是指呼吸,可随着各人定力的深浅分为四个层次:鼻息、腹息、胎息、龟息。「鼻息」是使用鼻孔出入的自然呼吸。「腹息」时,空气虽然是由鼻孔进出,可是不注意鼻孔,也不感觉到是用鼻孔呼吸,而仅是腹部起伏蠕动。所谓「胎息」,是不用鼻孔呼吸,全身的每一个毛孔都能成为呼吸器官。此时的大宇宙即是母胎,自身是胎儿。「龟息」则自己不需要呼吸体外的空气,甚至心脏也停止跳动,此时修行者的身体已能独立自成一个宇宙,用自己体内的气或能来运行,自给自足,不必由体外提供空气或养分。
至于如何照顾心念?一般是以止观的方法来摄心凝念。使用数呼吸、观身不净、念佛、礼拜、静坐、冥想等方法,均可达成目的。
静坐的主要目的,在于集中散乱的心,使它渐渐变成统一心。通常人在得到心的统一之时,认为自己已经没有自我而达到了无我的阶段。其实那只是静坐的层次,或是定的层次。定的经验也有高低,故有四禅八定之分,但都不出于统一心的范围,而且尚未达到及于无心空慧的实证。从上述可知,如果是用中国佛教禅悟的角度来看,「定」的经验,未必等于禅宗的禅定。
那么,什么是禅宗的禅定呢?六祖惠能大师的《坛经》说:「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不见人之是非善恶过患。」接触诸种外境而心不乱,「于念念中,自见本性清净。」可见禅宗的禅定是在清净的智慧观照,不在于统一心的定境,因为若住于统一心的定境,依旧未离执着。
而所谓执着的意思是什么呢?就是当你面对任何人、物、事的时候,首先强调「我」看到了什么,而加进价值的判断,那就是执着。那么禅的所谓不执着是什么呢?
任何一样东西、任何一件事情、任何一个人在他面前出现的时候,他自己不会加诸任何意见,而对方所需要的东西,却恰如其分地给了他反应。
在涉及亲子关系、男女关系及财产的问题时,最容易使我们感到自我中心的执着;其次就是名誉和观念。对于修行者而言,最难化解的执着是感觉到自己有自我的成就、自我的经验,他可以什么都不要,就是无法摆下自我的观点价值和经验价值,所以尚有骄慢心。因此凡是有自我存在的价值肯定,便是没有真得解脱,也没有真正完成无漏的智慧。
禅宗在开悟的时候叫「见性」,见性以后要保持它、要增长它,所以还要悟后起修而来培养它。虽然禅宗强调开悟以后他的见地就跟佛完全一样,不过他不是佛;就好象西藏人修行,把自己本身观想作自己就是本尊,可是即使修成了,本尊还是本尊,他还是他。不过比起修行之前,多了些慈悲心。
所以中国的禅师在没有开悟以前要好好的修行。在开悟以后,要去找更好的老师,只有开悟以后,才知道什么样的人才是好的老师。然后,自己还要加倍的努力。
禅,并不一定要静坐。所以《六祖坛经》说:「此门坐禅,元不着心,亦不着净,亦不是不动。」又说:「有人教坐,看心观净,不动不起,从此置功,迷人不会,便执成颠。」六祖是主张:「定是慧体,慧是定用。即慧之时定在慧,即定之时慧在定。」所以我们没有看到六祖惠能大师静坐的修行过程;六祖以后的第二代怀让禅师,看到第三代马祖道一禅师打坐的时候,还说了个比喻:「坐禅得成佛,岂非磨砖能做镜?」
不过,从许多禅学记载中,我们看到许多禅宗的祖师们也要打坐的。在马祖的弟子百丈所立的《清规》中也有「坐禅既久」的记载,只不过不重视打坐,而是把日常生活里的任何一个时间、任何一个动作,都认为就是修行。
我们看到百丈禅师的生活原则,未见其记载一天要打坐多少时间,而倒曾说「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文字,那即表示他的主要修行就是上山出坡、下田耕作。
其实六祖惠能大师也是如此。在还没去见五祖弘忍以前,他是个打柴的人,见了五祖之后,也没叫他去打坐,反而是让他到厨房去桩米。我们必须了解到,当他工作的时候,他的心经常是在一种非常稳定、平静、了无情绪波动的状态。这样子的人,才可能获得真正的开悟。
但是,也必须要有观念的引导。…
《禅与悟》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