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禅与悟▪P39

  ..续本文上一页

  

  我在禅七中偶尔会用一种方法:教大家不要用头脑想,光用眼睛看,或用耳朵听,这个时候你看到的是什么?你听到的是什么?但是在禅七的头两天,不可能用成功这种方法,因为你的心尚未安定下来,就不可能不用头脑想,到了第四天以后,能够要他不用头脑想就能够做到不用头脑想的人,也不会多。修行者的心若不动,就能够体验到相似的空间无限。

  

  至于真实的空间无限,则有三种情况:1.是佛陀的神通境界,其他凡圣众生的神通境界则不能无限。2.是从很小的一点而看到无限,在《楞严经》里,就说「于一毫端」三世诸佛转大*轮。也就是说,三世一切诸佛同时都在一根毫毛的尖上,说无量佛法度无边众生。那是因为无穷的小便等于无,既是无小可小,那不就是无穷的大吗?3.是明心见性,亲见实性即是无性之时。灵然独照,照中还妙。

  

  「灵然」不是虚空,而是空间,这个空间不在内外中间,因为这个地方讲的都是心,唯有不动心的体验,是无限的空间,因此「灵然」即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实实在在、活活泼泼。「独照」是唯有观照和觉照之意。默时无杂念、照时不散乱,默时心静,照时心明。这种经验只有在默照互资时,才能发生。否则的话,只应称作「暗然独疑」,所以众生看一切的人都是众生,若能破暗为明,便可化疑为照,故以佛眼视众生,众生都是佛。曾有一位禅修者在小参时告诉我说:「我好象是在跟什么人斗争呢!」我说:「那是你自己在跟你自己斗争。」他说:「自己怎么可能有两个我呢?」我说:「何止两个,而是无数个。杂念妄想如丝如麻。因前念与后念矛盾,所以觉得有两个人在心中角力斗争。那就是疑暗而非默照。」后来我教他一句话:「不除妄想莫求真。」不用排斥妄念,只要不去理它就会安静下来。如池水本清,只因有外力侵扰,便成浑浊,如能任其自然,便会还归清净。「灵然独照」的功能,必先有其静默的工夫作前导。

  

  「照中还妙」是在清楚里面,无所不容。是说默照功力用上之时,对于任何一项大小事物,都能从很多角度、很多层面,得到无量的消息,乃至要说「一沙一世界,一华一如来」。那是不可思议的境界,非语言文字所能表达,也出乎思想符号的范围之外,其中的奥妙,尽在无言的觉照之中了。露月星河,雪松云峤。

  

  这是形容正在默照情况下的心境,「露月」是说天上无云也无雾,只有圆满明朗清楚的月亮,那是默照时的心境,明净如满月。「星河」即是银河,在有月亮的时候,月亮非常清楚,在没有月亮的时候,满天的星看得非常清楚。而释迦世尊的开悟,也是由于见到了非常明亮清楚的星。这个星河就代表我们正在默照工夫用得很好的时候,可有万点明星一览无遗的心境出现。普通人的心,则不见月亮也不见星河,倒是满天的烦恼乌云。

  

  「雪松」也是比喻,是在说明默照工夫用上时的心。松树上面覆满了雪,外观不见松树只见雪。在寒冬降过大雪之后,林间的每一株松树,看起来都像是玉雕粉妆水晶做的,一片清凉明朗的景色,我们的心能够到了这样的程度,必然是开朗、安定、舒坦、宁静的。「云峤」是在形容默照时的心好象山

  上的云。云在山顶能遮山,山却没法挡住云,这是表示心的自由、自在、无拘、无束。为什么不讲天空中的云而讲山

  中的云?因为云在空中根本没有东西可以阻挡它,山

  则是阻碍的东西,虽有山顶阻碍而云不受阻碍,才能比喻默照工夫的洒脱心境。那时若有美人坐怀而心不会乱,威胁利诱而心不会动,分解肢体而心不怖,因为心得自在,不受境牵。晦而弥明,隐而愈显。

  

  「晦」是黑暗,「明」是光明,心境在黑暗的现实情况下,更加明朗,就是在烦恼中能使智慧增长。「弥」是经常持久,外表看他好象是糊里糊涂,事实上他是深藏不露,大智若愚。智者可能木讷,但他的心胸磊落,不会自欺欺人。

  

  隐是隐藏,显是表现。「晦」及「隐」是默照的「默」字,「明」及「显」是默照的「照」字。默时有似痴呆,所以如晦如隐,照时智慧灵然,所以如明如显。默照同时,则其心境不动而万古长明。这是说明智慧心的形态和智慧心的力量。鹤梦烟寒,水含秋远。

  

  「鹤梦」是心如梦中化鹤,在碧空飞翔,只见一望无际的辽阔、空旷。「烟寒」是溟溟渺渺,无遮无隔,动静一如「无边无涯」。这是「默照」双运的心境。

  

  「水含秋远」是形容默照的心境,澄静深远。心境澄澄湛湛,清如深秋的明潭,而又潭深无底,幽远莫及。从水面上一直看下去,水面及水中的景物,虽可一目了然,但又不见其底。同时又因秋水明静如镜,能反映无边的天空,秋季云薄雾稀,所谓秋高气爽,天空高远无极。这是描写「默照」时的空间感,有无尽的澄静与深远。浩劫空空,相与雷同。

  

  「浩劫」就是无尽期的长时间,不论多少长的时间,也有人信有永恒,但在「默照」的心境中,时间并不存在,「劫」是可长可短的时间,无尽的时间都是「空」的,短暂的时间,当然也是空的。「雷同」是说明「默照」的心中,没有前念与后念之别,前念是寂寂惺惺,后念也是寂寂惺惺,是心中无物,而又明鉴无余的意思。从过去到现在,从现在到未来,其间的关系,称为「相与」,在「默照」之时,心是非有而有的,若欲求其时间的前后过程,已不可得,所以称为「雷同」。时间的感觉,是从念头的变迁而来,若念即无念,时间的长短,当下即空。妙存默处,功忘照中。

  

  「妙存默处」是说一切好的功能都在静默里面,西谚「沉默是金」,还不能形容静默的微妙。心若对境攀缘,念头浮动,便失去了静默,失去了聪明,当然也堵塞了智慧之眼,了无妙意可言。「功忘照中」的「照」字就是观照的功能,正在观照之时,便不知是在观照,已忘了照的功能,那才是照而常默的工夫。此正如永嘉玄觉禅师(西元六六五─七一三年)的〈奢摩他颂〉有云:「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的境界。将这两句话连起来讲:默中含有无量的智慧功能,正在使用智慧观照一切境界之时,恰已不知尚有能照与被照的事物了。

  

  妙存何存,惺惺破昏。

  

  前面既说:「妙存默处」,是于「默」有妙,但请不要误会,以为仅仅静默就算是妙。如果默而不照,可能堕入昏沉状态,故要接着提示,用「惺惺」而不糊涂的明觉心来破除昏沉瞌睡的现象。就在明白清醒的情况下,心念依旧如同止水一般的安宁。

  

  「惺惺」二字连用,见于永嘉玄觉禅师的〈奢摩他颂〉有云:「以寂寂治缘虑,以惺惺治昏住。」默照之道,离微之根。

  

  用默照的方法,便能出离烦恼乃至极微细的无明之根。烦恼心有粗有细,有根本有枝末。从粗重的烦恼,逐渐减少,达于心境的默而常照,照而常默之时,连微细的烦恼之根也会断除。心受境动而执着任何一境之时,心量是极小的,心不着境,默中有照之际,心量是其大无限的。那就是智慧的功能与烦恼的运作适成反比,智慧越大烦恼越小,智慧的功能大到无限大,烦恼的作用就越来越小,小至无限小,最后不见智慧之大,当然也不见极微的烦恼了。也就是说烦恼无明小到最后便没有了,智慧越来越大,大到最后也没有了。在众生来说,修行是为了断烦恼增智慧,在佛来讲,既没有烦恼,也没有智慧。

  

  在洞山良价禅师(西元八○七─八六九年)的〈宝镜三昧歌〉中,有「重离六爻,偏正回互」及「正中妙挟,敲唱双举」之句,是以《易经》离卦的微妙变化,形容智慧心的功能。宏智禅师既为洞下大善知识,故亦以离卦那样的微妙,来形容「默照」的功能。彻见离微,金梭玉机。

  

  在「默」而静止的心境中,不存妄想杂念,已彻底洞识佛性如空。正因为「默」非死灭,所以默的工夫越深,照的功力越强,在「默」中藏有离卦那般微妙的作用。「金梭」和「玉机」是形容「照」与「默」互为宾主的功能,织布须用机梭,机是静态的,梭则穿来越去是动态的,机梭相配,始能生产布匹。用金梭玉机说明「默照」的方法,是用作禅修证悟的最佳工具。正偏宛转,明暗因依。

  

  「正偏」一词,出于洞山良价禅师的〈宝镜三昧歌〉有云:「偏正回互」。

  

  「宛转」一词出于洞山良价禅师的〈玄中铭序〉有云:「宛转偏圆」。「明暗」一词出于石头希迁禅师(西元七○○─七九○年)的〈参同契〉有云:「当明中有暗,勿以暗相遇;当暗中有明,勿以明相

  。」永嘉玄觉禅师的〈优毕叉颂〉也有云:「明暗之本非殊」;又云:「暗而能明者,即愚而慧也。」

  

  曹洞宗以偏正二字形容烦恼及菩提,二者相即不相离,由于修证工夫有深浅,而以偏正二字组成五位:1.见性名为正中偏,2.烦恼薄名为偏中正,3.烦恼伏为正中来,4.烦恼断名为兼中至,5.烦恼即菩提名为兼中到。以此五位皆不出偏正关系的相互变换,故称「宛转」。唯有宛然转变,才能表示烦恼与菩提的此消彼长,虽有消长,实则不动,这也就是照与默的功用了。

  

  明与暗即是智慧与烦恼,没有烦恼便不能显示智慧的功能,智慧必定是由于烦恼的活动而需要,故在表现智慧的同时,即有烦恼在其中,不过当依智慧,勿依烦恼。在愚痴烦恼之时,若已知有愚痴烦恼,此人必是智者,故当明有烦恼之时即有智慧,不过勿将智慧当作烦恼。明与暗相互依存,明与暗仍须认清。

  

  勿将菩提与烦恼,生死与涅槃分成两截,但其前后因果依旧历历分明。这就是默照禅告诉我们的真相,既不以事昧理,也不倒因为果。

  

  依无能所,底时回互。

  

  上两句的「宛转」和「因依」,都有彼此对换及相互依存的关系,从一般的常识而言,任何两者的事物之间,多有宾主关系,主格…

《禅与悟》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圣严法师教禅坐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