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是能依,宾格是所依,那就表示两者相关而非相即。此中所见则谓两者之间,不可用宾主或能所来看待,因其实为一体的两面,互为能所,互为宾主,互为因依。同中有异,异中有同,同异分明而又相即不离。
「底」字在宋人语录中的用法,与「的」字同,「底时」可解作「当那样的时候」也就是说:默与照的关系,跟洞山良价禅师的「正偏宛转」相同,也跟石头希迁禅师的「明暗」相依一样,彼此之间虽无主客之分,却又经常互为体用。饮善见药,檛涂毒鼓。
这两句都是譬喻,意谓若用默照的方法修行,它的功效就像「饮善见药」,能对治一切生死烦恼病,如「涂毒鼓」能摧伏一切生死烦恼军。
饮善见药的譬喻,出于晋译六十卷的《华严经》第三十七卷,亦名善现药王。相传雪山有大药王,名为善现,若有见者,眼得清净,闻者耳得清净,闻其香者鼻得清净,尝其味者舌得清净,若有触者身得清净,若能取得彼地之土,悉能灭除无量众病,安稳快乐。
涂毒鼓的譬喻,经中所见颇多;譬喻宣说佛法的力量,如同以杂毒药加上咒力,涂在大鼓鼓面,当在击鼓之时,无论远近大小众生,闻者无不脑裂而死。此死即是指的贪欲、瞋恚、愚痴皆悉消灭。《涅槃经》中将法鼓譬作天鼓及毒鼓的二类:1.佛说五乘法,如击天鼓;2.佛说佛性常住的大乘法,如击毒鼓。
此处是说默照禅的方法和功能,是灭众病除诸惑的最上乘法。回互底时,杀活在我。
这两句可以解释成为:正在回相宛转因依之时,便是主权在握、杀活自由之境。默照即是止观,「回互」即同时并运。在默而常照、照而常默的相待相成的情况下,正是止观双运的好时光。
「杀」是魔来魔斩,佛来佛斩,离心意识的执着,心不攀缘,念不系境。「活」是汉来汉现,胡来胡现。心如高堂明镜,虽万千境界同时出现,也能彰彰显示,物物反应,井然不乱。
当杀则杀,当活即活,不由外力,名为「杀活在我」。唯有能默,所以善照,默的工夫越深,照的功力越强。唯有能照,所以善默,照的功力越强,默的工夫越深,相互因待,彼此助长。默照同时,故非一般定境的只止不观,更非常人心境的昏沉散乱。门里出身,枝头结果。
「出身」二字有二义:1.以身奉献,2.进身仕途。不论何者,均须走出家门,始可献身报国,做官为民。宋朝至清朝的科举制度,凡是官吏要经乡试、府试、京试,及格后做官时,便称为什么出身。此处的出身,是指默的功用,默是静止的,故喻在门里,但其并非消极的躲避,而是向外观照的奥援,若无真默便不能真照,所以默虽不显于外,它的作用,则已藉照而奉献了出来。
至于「枝头结果」,乃指有目共睹的观照觉察功能,勘破烦恼,便是觉照之功。
在门里时,已经具备了为法献身的基础,虽然隐而未现,确是极其重要的条件。像是一棵果树,树根树干都在门墙之内,唯有树枝伸出墙外,外面经过的人,既见到枝头的果实,当然也可推想到门墙之内必有树身。树身与树枝,相依不离,看似两种现象,其实是一物的两段。
默唯至言,照唯普应。
默而无言才是最高明的语言,也就是说,真正的至上的语言,是不能用语文表达的。佛陀释迦世尊,在说法度众四十多年之后,犹说「未曾说着一字」,就表示语言仅是不得已时用来表达心意的工具,但它本身无法真的表达全部心意,心意仍须用心去体会。而心越静越默,所体会的深度与广度才越澈越明。
因此真正的真理不用讲,真正的语言不必说,默照之默,即是最高的语言。
默中之照能够遍照,能于不同的时地,普应一切众生,给予平等因应。有人问:「这个照,是不是对环境很清楚。」我说:「平常生活中,可能对自己的环境很清楚,但尚不够,而是说智慧的觉照,乃在内心有无限深远,也是无限普遍的。」应不堕功,言不涉听。
应是相应、感应、呼应、酬应,对于自己对环境的一切回应。没有事先的预备也没有事后的痕迹,叫作「不堕功」,事前如虚空,事后如空中的鸟道遗痕,心中保持无瑕的寂默空灵。虽然普应一切外境,内心仍自寂静。「功」是存心、执意的意思。若默照的工夫完成,心不住相,自无功德功利可言。
言语是传递讯息的符号,默照之照,明鉴万法,当然会接受万方传到的消息,不过未必要用耳根去听。六根之中,眼耳鼻舌身意,无一不能接受讯息。而且最好的表达是尽在不言中。故在中国的梁武帝时代,有一位禅师傅大士(西元四九七─五六九年),有一次梁武帝请他去宫中讲经,他上了讲台以后,将木尺在台面一拍,就下讲台走了。梁武帝觉得很奇怪,怎么没讲经就下台走了?其实最高的佛法是无法可说的。《金刚经》中即谓:「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又云:「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万象森罗,放光说法。
青青的翠竹,郁郁的黄花,都是佛在说法,无一处、无一物,不是佛在现身说法。
牛头慧忠禅师(西元六八二─七六九年)主张「墙壁瓦砾」也是佛心,一切「无情」也能说法,并举晋译六十卷的《华严经.普贤菩萨行品第三十一》有云:「剎说众生说,三世一切说」为例。其实《阿弥陀经》的记载也很明显:有众鸟演说三十七道品,诸种树木也都发出百千种之音乐声,皆能使闻者生起念佛、念法、念僧之心。
心中无物,心地光明,所见宇宙万象,亦无一不是佛的法身。佛的肉身,有紫金色的光芒,每次说法之前,都会放光现瑞。若能亲证佛的法身遍在,当然可以体会到万千景物、一切现象,无一不在放光,无时不在说法。彼彼证明,各各问答。
既能体会到宇宙万象,皆在随时随处、放光说法,当然也不难亲见每一个现象或每一项各别的事物,无一不在与其他各别的每一项事物之间,互相印证,并且都在运用无言之言,彼此问答。正像身居佛国净土,所遇所见,不论有情无情,都是出尘的圣人,以及佛的化身,他们彼此之间不论有言无言,都是问答论法的表现。问答证明,恰恰相应。照中失默,便见侵凌。
宇宙万象,在凡夫所见,是有善恶、好坏、利害、美丑等不同的。风和日丽是好,狂风暴雨是坏;物阜民丰是好,灾变连年是坏。但从智者的默照心中,任其自然,物物相应,都是恰如其分,彼此并无冲突的矛盾可言。种善因得善果,种恶因得恶果,前世种因现世结果,目前种因未来结果,甲有所动乙有所应,都是自作自受,恰到好处,故无可喜,亦无可惧,既无可怨,亦无可忧。
唯有默照同时,才是恰到好处。如果只有照的运作而无默的工夫,就会产生混乱的心理现象。若有照而无默,不是失去平静和明净,便会见到环境和自己的对立与矛盾,也会发现外境的一切现象之间,也是彼此相争、相抗、相残、相克的。那便会引生烦恼而失却智慧的功能了。证明问答,相应恰恰。默中失照,浑成剩法。
这四句是为加强前面四句的表现,用相对的句型字义,表达默照之间的关系,是无法分割的。若缺其一或偏重偏轻其中之一,两者都会失去其应有力量。
如果默而无照,即与枯木死灰相似,若非昏沉即是发呆,均非定慧等持的禅法。默照理圆,莲开梦觉。默照的工夫,成熟圆满,便是悟入圆理,也即明心见性。智慧心和亲证实悟的见地开了,就好象清净的莲花开了,生死的迷梦也就醒了。佛法常以梦幻等形容生死的经验,说明生死如梦,并非实境,只要明佛心见佛性,亲睹自性无性的本来面目,便名为梦觉或梦醒。例如永嘉玄觉禅师的〈证道歌〉中,即有「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之句。百川赴海,千
向岳。
这是形容默照心境的豁达辽阔。「百川」是喻众生根器虽有千差万别,终究都会成佛,「百川赴海」便失百川之味,如《法华经.方便品》云:「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千
」是喻众生的无尽烦恼,「向岳」是喻默照心的全面统一。
在默与照齐头并用的心境中,以百川及千
的历历分明,来解释照的功能,又以赴海及向岳的顺流归一,来形容默的力量。差别即与无差别的境界是相即相通的,百川奔驰,千水竞流,同归于海,千
起伏,万峦层叠,共归一岳。都在说明默照的动静互资,悲智双照,妙用无边。如鹅择乳,如蜂采花。
这是两个比喻,以喻默照功熟的禅者,有鉴别取舍的能力。据《正法念处经》有一则关于鹅王的传说:「水乳同置一器,鹅王饮之,但饮其乳汁,仍留其水。」另在《佛遗教经》有云:「如蜂采花,但取其味,不损色香。」此皆表示一位修行默照方法已经成功的禅者,已证无分别的理法,故也不再受到烦恼、分别、执着、舍不得又求不得的困扰,但他对于现实世界的伦理、法律、风俗,以及学佛者的仪律等,不唯不否定,而且更能把握分寸,恰如其分,适时适处,取其所当取,舍其所应舍。那就是「在什么立场说什么话,做一日和尚撞一日钟」。那是积极而又条理井然的修养工夫。默照至得,输我宗家。
若能专精于默照的工夫,便可亲证最上乘法,名为「至得」,实即无得。《金刚经》云:「若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然灯佛即不与我受记。」这也跟《心经》的「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的义理相同。因为若于默照之中,尚存有所得有所证的自我中心及价值肯定,此人便未得真解脱。唯有先以默照方法破我执除身见,始能真得与三世诸佛同一鼻孔呼吸的经验,然后才能转大*轮,扬佛家风。宗家默照,透顶透底。
曹洞宗的家风,便是禅宗的家风;禅宗的家风,便是佛祖的家风。佛法化世的功能,即是悲智双照,悲智的启发,端赖止观双运的修持。
宏智正觉禅师倡导的默照禅法,究其内涵,即是止观双运。止观在梵文是奢+A摩他(samatha)及毘
舍那(vipaśyan
)两字合译为汉文,即有止观、定慧、寂照、明静的意思。那是大小三乘通用的禅观方法。止观两字在中国则几乎使人有被天台宗独占的印象。而天台宗的止观,分有「小止观」、「渐次止观」、「不定止观」、「圆顿止观」的四种,圆顿修法的止观法门,实与禅宗的顿悟法门相似相通,而禅修的入门方便,通常也以止观最切实际。《摩诃止观》卷一云:「法性寂然名止,寂而常照名观。」此与默照禅的「默默忘言,昭昭现前」极为类似。
宏智正觉禅师很明显地是采纳了止观的基本方法,配合了曹洞禅的相互因依的理论,新创「默照禅」的名称。
「透顶透底」四字可有三义:1.默照禅是佛法中最上乘法,总收上、中、下的三种根器;2.默照禅能使禅修者彻悟诸法实相,一了百了;3.默照禅是上承诸佛、下传万世的修行方法。
二、释后
我一向以为:著书立说不易,注解经论尤难。因为我们既不是佛陀及祖师们的本人,岂会真正知道佛祖所遗的经义论旨所在?岂能恰到好处地为之注释?是以本文虽然名为解释,其实是个人依据佛经及祖语,对〈默照铭〉的看法和想法。
(一九九○年六月三十日完稿于纽约东初禅寺)
附录 - 〈默照铭〉全文 宋.宏智正觉
附录
〈默照铭〉全文
宋.宏智正觉
默默忘言。昭昭现前。鉴时廓尔。体处灵然。灵然独照。照中还妙。露月星河。雪松云峤。晦而弥明。隐而愈显。鹤梦烟寒。水含秋远。浩劫空空。相与雷同。妙存默处。功忘照中。妙存何存。惺惺破昏。默照之道。离微之根。彻见离微。金梭玉机。正偏宛转。明暗因依。依无能所。底时回互。饮善见药。檛涂毒鼓。回互底时。杀活在我。门里出身。枝头结果。默唯至言。照唯普应。应不堕功。言不涉听。万象森罗。放光说法。彼彼证明。各各问答。问答证明。恰恰相应。照中失默。便见侵凌。证明问答。相应恰恰。默中失照。浑成剩法。默照理圆。莲开梦觉。百川赴海。千
向岳。如鹅择乳。如蜂采花。默照至得。输我宗家。宗家默照。透顶透底。舜若多身。母陀罗臂。始终一揆。变态万差。和氏献璞。相如指瑕。当机有准。大用不勤。寰中天子。寒外将军。吾家底事。中规中矩。传去诸方。不要赚举。
《禅与悟》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