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說吧。」如果有這種想法,你的自私心很重,有了這麼深的自私心,是不可能開悟的。因此,鼓勵大家要分享他人,不要自私。分享誰呢?分享你的家人、朋友,所有認識的人、不認識的人,都應該分享。
不過,分享並不是僅僅用嘴巴講,如果你回家對家人說:「我將聖嚴師父所說的分享給你,你要照著去做:每天要打坐,不可以罵人和生氣,還要好好地發願、回向,更要慚愧、忏悔……」結果自己沒有做,專門叫別人做,這就不是分享了。
曾經有一位先生參加禅七之後,很受感動,覺得他的太太非常需要佛法,所以回去之後,老是對他的太太說:「你要去聽聖嚴師父的開示,你要慚愧、忏悔,要感恩我。」後來他的太太來找我抱怨:「我的先生被你教了以後,回去老是教我做這個、做那個,還要感恩他。」
我說:「你的先生做反了,我教他回去分享,是要他自己身體力行,來感動你才對。」所以,分享和發願一定是自己要用自己的行動、自己的修持、自己的表現,來影響其他的人、分享其他的人。
第叁篇 〈宗乘七個樣子〉講要
(宗乘1七個樣子)爲大慧宗杲(一○八九≀一一六叁)〈示妙明居士李知省伯和〉2的法語,共分七段,說明了參禅者七項須知的事。
一、第一個樣子——道由心悟,不在言傳
道由心悟,不在言傳。近年以來學此道者,多棄本逐末,背正投邪。不肯向根腳下推窮,一味在宗師說處著到。縱說得盛水不漏,于本分事上了沒交涉。古人不得已,見學者迷頭認影,故設方便誘引之,令其自識本地風光,明見本來面目而已,初無實法與人。
成佛所要成的這個「道」,是佛性、智慧,也是般若,或者是涅槃般若智慧。涅槃智慧是要用心體悟的,而不是在于用語言來傳播。
宗杲那個時代的人,其實到現在爲止也一樣,很多人學禅都不是從心上去求,而是從語言、文字上去理解,這等于是背正道而投邪道。事實上,這些人不願意自己努力用功,向內心發現,相反地,老是向外追求、研究大善知識們所說的話。這些人縱然說得天花亂墜、說得滴水不漏、說得很有邏輯,可是跟他自己的悟道,一點關系也沒有。
過去的這些善知識們,因爲看到許多修行人忘掉了自己的頭,卻只認自己的影子,十分顛倒,所以,不得已而提出了種種方便的、善巧的道理和說法,來誘導這些人,讓他們能夠回轉頭來,認識自己的本來面目,又叫做「本地風光」。
其實這些善知識們,並沒有真正把「道」拿給人,因爲「道」絕對不可能是由善知識給你的,一定要自己去體悟,因爲「道」在自己的心中,不在心外。
這看起來滿有意思的,卻也滿矛盾的,因爲中國的禅宗,一向主張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但是中國禅宗的祖師們,所留下來的文字、語錄卻非常多,每一代的禅師都會留下一些語錄,包括我自己。這些文字、語言的開示,是爲了說明本來面目,以便引導大家去尋找自己的本來面目。但是,自己的本來面目一定要自己去找,而無法依靠語言文字,也不能依靠其他人的講解來給予。禅宗所有的紀錄言說,都說明了這個道理。
雖然每一代的人都知道不應該從語言文字中去求道,但是大家都還是要從語言文字來理解它。因爲我們都是顛倒的凡夫,總認爲追求的東西一定是從外邊給的,自古以來許多的宗教家、哲學家也都是這麼說。但是,禅宗就是要大家破除對外的依賴、對他人的執著,甚至是將對自己內心的執著破除了以後,才能夠見到真正的佛性,因此,累得每一代祖師都必須講同樣的話。其實,這些祖師們也是過來人,原來也是向外追求結果,而後他們自己經驗到了——不應該對外追求,放下一切,便是現成的。
如江西馬祖初好坐禅,後被南嶽讓和尚將
于他坐禅處磨,馬祖從禅定起問:「磨
何爲?」讓曰:「欲其成鏡耳。」馬祖笑曰:「磨
豈得成鏡耶?」讓曰:「磨
既不成鏡,坐禅豈得成佛?」蓋讓和尚嘗問馬祖:「坐禅何圖?」馬祖以求成佛答之。教中所謂先以定動後以智拔。馬祖聞坐禅豈得成佛之語,方始著忙,遂起作禮致敬曰:「如何即是?」讓知其時節因緣已到,始謂之曰:「譬牛駕車,車若不行,打牛即是,打車即是?」又曰:「汝學坐禅,爲學坐佛?若學坐禅,禅非坐臥。若學坐佛,佛非定相,于無住法,不應取舍,汝若坐佛,即是殺佛。若執坐相,非達其理。」馬祖于言下忽然領旨。
大慧宗杲舉了一個例子,江西馬祖最初喜好坐禅,後來南嶽懷讓和尚拿一塊磚頭,在他坐禅的地方磨了起來。馬祖于是從禅定裏起來,問懷讓和尚說:「你磨磚頭做什麼?」懷讓說:「我想把它磨成鏡子。」馬祖笑著說:「磚頭怎麼可能磨成鏡子呢?」懷讓說:「磨磚既然不能成爲鏡子,坐禅豈能成佛?」因爲懷讓和尚曾經問過馬祖:「你坐禅是爲了什麼?」馬祖回答:「爲了成佛。」
在經教中說:「先以定動,後以智拔。」當馬祖聽到懷讓說「坐禅豈能成佛」這句話,他開始慌忙起來,因此起座向懷讓拜了一拜,問:「那應該怎麼辦?」
懷讓知道這個時候因緣已經成熟了,就告訴馬祖:「譬如牛駕車子,如果車子不走的話,究竟是打牛還是打車?」又說:「你坐禅是爲了學佛呢?還是學禅?禅,這樣東西,既不是坐,也不是臥;如果是學佛,佛沒有一定的樣子,不住于任何一法,不應該取或舍任何一樣東西,是不取不舍。你現在如果是坐著想要成佛,那即是殺佛,是把你自己的佛殺了;如果你執著打坐能夠成佛的話,根本沒辦法真正達到這個目的。」馬祖聽到以後,豁然開悟。
遂問:「如何用心即合無相叁昧?」
馬祖繼續再問:「如何用心才能夠合于無相叁昧?」
「無相叁昧」是指「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以無相爲定,不執著任何相,這叫做「叁昧」。叁昧不一定是打坐時所說的定,而是「即定即慧」的一種叁昧,無論是在動或靜的時候,心都不會受到內在或是外在的狀況所影響,而産生迷惑、混亂的煩惱。這就是以智慧爲基礎,但還是有心的功能與運作;不過在心的功能産生作用的時候,心仍然是安定的,不會是迷糊、混亂的。然而,一般人心動的時候,不是智慧功能的運作,卻是以自我中心爲出發點。
讓曰:「汝學心地法門,如下種子。我說法要,譬彼天澤。汝緣合故,當見其道。」
懷讓又說了一個比喻:「你學心的法門,而這心的法門即是成佛的、開悟的法門。就好象是你自己種下了種子,此是因;而我爲你說的法,則如同從天而降的雨露,此是緣。因與緣配合,就應該能夠見道了。」
你們現在也在學心的法門,你們自己心裏就有這顆種子,而我講大慧宗杲的語錄,等于是在爲你們下雨,讓種子發芽,因此你們一定能夠見道。
又問:「道非色相,雲何能見?」讓曰:「心地法眼能見乎道,無相叁昧亦複然矣。」
馬祖又再問:「道不是有形、有相的東西,怎麼可能見得到呢?」懷讓說:「心的法門不是用我們的肉眼所能看見的,而是要用我們的法眼去見。法眼是智慧眼,那智慧眼是什麼?只要把你煩惱的、執著的障礙去除了以後,你的智慧眼、法眼就出現了,這個時候見了道,那便是無相叁昧。」
曰:「有成壞否?」讓曰:「若以成壞聚散而見道者非也。」前所雲方便誘引,此是從上宗乘中第一個樣子。妙明居士請依此參。
馬祖又問:「道有成、有壞嗎?」懷讓回答:「如果道有成、有壞、有聚、有散,那你所見的就不是道了,真正的道是不可能有成、壞、聚、散的。」
以上這段開示,是大慧宗杲所講的第一個樣子,主要是告訴我們,「道由心悟,不在言傳」。如何才能悟道呢?他雖然講了好幾個比喻,主要還是「無相叁昧」,也就是《金剛經》所說的「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前叁種相是屬于空間中的你、我、他,是許多人及衆生;第四個壽者相是時間相,也就是在時間裏所有的你、我、他。
把這些全部放下,只要放下自我中心,時間相、空間相也就全都沒有了,這叫做無相叁昧。自我中心是很難放下的,享受禅定的快樂也還是自我中心,那怎麼辦?用話頭。話頭是金剛王寶劍,有什麼,破什麼。破什麼?破執著。
對于外在你所依賴的、你所追求的、你所討厭的、你所逃避的,這是誰?都是自我;而對自己覺得驕傲的、覺得自卑的、覺得非常無奈的,這些全部都是自我,用一句話頭就能夠把這些對內、對外的自我執著全部粉碎和化解。所以,請大家對話頭要有信心。它本身是一把智慧的寶劍,能夠幫助你開發智慧、消除煩惱、去除執著。
有一個比喻:話頭就像一把火炬,所有的執著、煩惱,就像是漫天飛舞的雪花,如果你這一把火炬用得好的話,所有的雪花在還沒有碰到火炬以前,就已經不見了。所以,不要怕妄念多、煩惱重,沒有關系,只要用話頭就好了。
注1:「宗乘」意爲各宗所弘揚的宗義和教典,此處指禅宗。
注2:原載于《大慧普覺禅師語錄》卷二十叁,《大正藏》第四十七冊,九一○≀九一一頁。
二、第二個樣子——自家寶藏,何假外求
昔大珠和尚初參馬祖,祖問:「從何處來?」曰:「越州大雲寺來。」祖曰:「來此擬須何事?」曰:「來求佛法。」祖曰:「自家寶藏不顧,拋家散走作甚麼?我這裏一物也無,求甚麼佛法。」珠遂作禮問:「那個是慧海自家寶藏?」祖曰:「即今問我者是汝寶藏。一切具足更無欠少。使用自在何假外求?」珠于…
《聖嚴法師教話頭禅》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