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是非常自在的、自由的,也会非常的灵活——它是什么就是什么,什么东西来就给什么反应,而不会有自己的成见和观点。
就像我允许我的弟子有不同的程度,不会要求他们全部和我一样,或者是把他们全部铲得齐平,这不合理。如同我们的个子有高有矮,若要全部跟我一样,那是该削你们的脚呢?还是该砍你们的头?每个人身高不同,当然不能都和自己一样。所以这就是灵活、就是自在,允许每一个人不同,这即是「汉来汉现、胡来胡现」,其中是有功能的,而且非常自在。
在禅十期间,如果你什么也没有学会,但是「无念」、「无相」和「无住」这三个观念能够听懂,即使你的禅修工夫还不够,可是你的心、你的观念能够调整过来,就很有用了。
你对你自己、对他人、对所有环境的状况,要尽量地练习着「无念、无相、无住」。重要的是,不要用自己的程度、自己的立场、自己的知识,以及自己的经验来要求他人、判断他人。否则的话,就算修一百年都是白修,因为你对自己没有调整、没有成长,对他人会有伤害,让他人不舒服。
我们讲调心,就是要从你的心态调整起,否则的话,你打坐的时间再久,对你自己也没有太多的好处。因此,「无念、无相、无住」这三名词非常有用,请大家把它牢记在头脑里。
〈第十天:上午(圆满日)〉以自身修持感动他人
一、日常生活提话头
在平常生活中用话头,我们称为「提话头」——常常提起话头来。那么应该何时提、如何提?
在工作之余的休息时间,或者是做不需要用头脑思考、分析、研究的工作时,都可以提话头。提的时候,实际上是把话头捡起来、提起来问。提话头,不是连续不断地问或参,而是提一下,同时要非常清楚自己当下正在做什么事,也就是以你正在做的事为主,再偶尔提一提话头。
有一位居士每天花六个小时开车上、下班,他说平常没有时间参话头,所以利用开车的时候参话头。怎么参?车还是好好地开,也了解路况,所有该知道的全都清楚,但是随时提一下话头,看一看路况、再提一下话头。
我问他:「你正在开车,怎么能够提呢?」他说:「很多人平常开车的时候,经常一边开车一边与旁边的人谈话,或是讲电话,甚至谈生意。既然开车能够讲电话、能够开会、能够谈生意,那为什么不能参话头?既然没有人和我说话,也没有人与我开会或谈生意,那就能够参话头了。这样一来,我一天至少有六个小时可以用功。」
这个人真会修行。但是你不要参了话头,结果不知把车子开到哪儿去了。就像你一边开车一边说话,此时,你知道自己说话的内容,也听到对方说的是什么,用这种态度来提话头,便不会有问题了。
二、保持禅修期间的生活习惯
平常生活中要保持禅修期间的生活习惯,但这是很难的,因为一般在家人的生活习惯和出家人非常不一样——晚上睡得很晚,早上也起得很晚。饮食方面,则是忙的时候有一餐没一餐的,应酬、社交时又大吃大喝,这些都跟在禅堂时不一样。因此,若是希望保持身心的稳定与平衡,最好能够每天早、晚排出时间练习打坐。如果你的工作时间不一定,无法固定早、晚打坐,至少每天一定要打坐。
早上打坐前,一定要先洗脸、漱口、喝一些水,否则打坐一定是迷迷糊糊、半睡半醒、不清不楚的;甚至在洗脸、漱口、喝水之后,还要做八式动禅、再礼佛三拜,接着才打坐。打坐后,最好能够在佛前发一个愿:「今天这一天我希望能够保持心境平和,愿佛菩萨给我力量,若是遇到不平静的情况,也能马上用话头或是观呼吸法来安心。」
每天保持这样的习惯,你的生活就会正常:饮食保持八分饱,不要饿肚子也不要吃太饱,太剌激的食物最好不要吃;不抽烟、不喝酒,保持心情平静。对人和善,也不会对人有不好的语言、动作和表情,那你就是一个修行人了。
曾经有一位居士,在参加了我们七天的禅修之后,回到家一进门,他的太太非常生气,像连珠炮一样地骂他,而他就站着,不回应也没有任何动作。
他的太太骂了一会儿,看他没回应,就说:「你这个死人,我骂了这么久,你怎么都没有反应?」这位居士说:「这是师父教我的,现在我正在调呼吸。」这便是平常生活中的修行。
当你遇到状况的时候,调呼吸;如果状况严重的时候,提话头。但是,如果人家跟你吵架,你可以在心中提话头,但是不需要问出声音来,否则人家会以为你发神经了。
三、以慈悲心自利利人,用惭愧心忏悔奉献
我们经常说一个修行的人要有慈悲心。「慈悲心」的意思是感恩他人,而且希望能够帮助他人。有人愿意让我们服务,我们很感恩,因为这能让我增长福报与经验,所以要感谢;如果有人对我们不礼貌,或者是给我们阻碍,也要感恩他们使我们更坚强、意志更坚固,没有他们的阻挠,就没有办法显现出我们的意志是否坚固,这是一种训练,所以非常感恩他们。
感恩对方,实际上是慈悲对方,也慈悲自己。因为慈悲对方,你不会再反过来伤害他或报复他;慈悲自己,你不会让自己痛苦、烦恼或生气。其实,生气时对方可能会受伤害,但伤害最深的还是自己,这对自己而言也是不慈悲的,也是伤害的,那是愚蠢、没有智慧。
所以,修行菩萨道的人,是自利利人的:自利,是自己不要惩罚自己,也不要被他人刺激了以后,就受到伤害。有智慧的人,受到别人的刺激、诱惑和阻碍,这是别人的事,心不要受到影响。如何才能不受影响?除了观念的调整之外,一定还要有修行的方法。
在观念的调整上,你可以告诉自己:「我不必生气,对方之所以生气,一定有他的原因,他要阻碍我,也有他的原因,或许是他的知识、认知,或其他什么原因造成的。我不需要生气,如果我有智慧,那就处理,如果我的智慧不够,至少也不要被伤得太深。」
不被伤害是保护自己,是自利,而你不反击、报复对方,就是利人。自利是智慧,利人是慈悲。否则的话,彼此之间你攻击我、我反击你,是永远没有办法解决问题的,总要停下来好好思考一下,究竟该怎么处理?处理问题很重要,而不是生气,或是反抗、反击,这样问题是无法解决的。
人不可能完全不犯错。所谓「错误」,是伤害自己、伤害他人,或者是应该做的事情没有做、应该做得更好,但是没有做得那么好、不应该做得那么差,却做得那么差,这些通通都是错误。这往往是由于自己的体能,乃至知识、技术、心力的不足,或者是环境的因素,让我们犯错。犯了错怎么办?如果自己发现了,或者是别人发现了告诉你,要用惭愧心来忏悔。
「惭愧」的意思,是觉得对不起自己,也对不起他人,然后忏悔:「但愿佛菩萨能够给我力量,从此以后不再犯错,以前犯错的责任,我愿意承担,也愿意想办法尽量弥补。」
犯了错误要去改善,不但以后希望不要再错,以前错了的部分,自己也愿意负责,并且用奉献来弥补,这即是惭愧和忏悔。如果能够做到的话,我们的性格会一天一天地改善,我们的人品,也会一天一天地提升。
四、菩提心是慈悲,出离心是智慧
菩提心是慈悲,出离心是智慧,而慈悲与发愿、回向有关。过去所有的大菩萨及善知识,都一定会发愿、回向──以回向表现出慈悲心,用发愿表现出努力的方向,而这也就是菩提心。
菩提心与出离心是不能分开的,如果仅仅是菩提心,而没有出离心,那是一般世俗人所谓的抱负或成就欲:希望能够成就大事业、希望能够成为……但这不是愿。
「愿」一定是不为自我,只为众生,没有特定的一个目标,只有无限的方向,并且朝着那个方向去努力,否则,如果有一定的小目标,是为了自己想要达成的心愿,这不是出离心,也不是菩提心。菩提心没有特定的目标,但是有特定的方向,虽然有方向和原则,却没有特定的对象,因为其中有着出离心。
五、以感恩心发愿与回向
回向是将自己的所知、所能,以及所有的资源分享给他人,即使是自己现在不知道的、不会的、没有的资源,也要增长自己的资源,加强自己的能力,将自己的所有分享他人、回向他人。
分享并不等于失去,好比我点了一盏灯,但不把它遮起来,只为自己照明,而是把灯高高举起,让黑暗里其他没有灯的人,都可以看到光明,但是我手上的灯光,不会因此减少或消失,甚至为了让灯光更加明亮,使更多人看到光明,而设法加强光度。
所以,回向与分享并不等于牺牲,若是牺牲,自己可能就此失去了,但回向与分享是自己仍然有,并且分享得愈多,自己成长得愈快、愈壮大。这一定要靠发愿,发愿让自己成长以便利益他人,是自利利人。所以,回向实际上与发愿是相同的,因为如果没有发愿,回向便使不上力,因此这两者一定是连在一起的。
然而,这与修行有什么关系?当然有!当我小的时候,听到了佛法,用到了佛法,觉得非常有用、非常好,那时我发了一个愿:「我要把我所知道的、所体验到的佛法,全都奉献给别人。」
因为发了这么一个愿,到今天为止,为了有人需要,我不断地奉献,也因此我自己必须成长、必须好好修行、必须懂得更多。如果没有这种奉献的心、回向的心,以及没有发这个愿,我想我现在不过是中国大陆一处农村里的一个老头,或者是一个看庙的老和尚。
所以,回向和发愿,才是能使我们更加精进修行的一种力量,你不要以为:「我自己都还没有修好,先把自己修好再…
《圣严法师教话头禅》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