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圣严法师教话头禅▪P22

  ..续本文上一页空了,那还有什么好修行的?」实际上,当我们强调佛性就是空性的时候,大家才会相信每个众生都有佛性,因为谁没有空性?这在一切无情众生中是「法性」,在有情众生中则是「佛性」——有成佛的可能性、有见空性的可能性。

  

  问题是,佛发现了缘起,发现了一切法、一切现象都没有永恒不变的自性,所以成了佛,而佛将这些真理告诉我们之后,大家都听到了、听懂了,也愿意接受了,但是我们的烦恼还是在,并没有因此减少。

  

  有很多学者专家研究佛教,专门研究佛性,或是某经、某论,他们可能懂得很多,但是烦恼可能也还是很多。因为他们虽然研究得多、知道得多,但分别心也多了,执着也相对地增加,所以变得非常在乎自己的想法和看法,若是不赞同他人的意见时,很可能就会将对方当成了敌人。

  

  三、将佛法与生命结合

  

  以如此的态度研究佛学,跟自己的生命是完全没有关系的,主要的原因,就在于没有真正经过禅法的修行、没有实践的工夫,而仅仅是从佛法名相上、思想上知道,却没有真正的体验,所以烦恼还是很重。当然,也有研究佛教的学者,知道有这种状况或问题,所以他们会修行。在日本和美国,我都遇到过这种行解并重的学者,既懂得佛法的道理,也确实地修行和实践,如此才能真正将佛法与自己的生活、生命相结合。

  

  前面所讲解的佛性、缘起和空性,这些都是义理、道理,但是一定要加上实践。所以,你们在这里参话头就是在实践,看起来好象很无聊,但却是非常有用的。就好比赛狗场的狗,如果不经训练,它跑得没这么快,所以需要很用心、很耐心地不断训练,狗才能够得到冠军;如果狗老是吃得肥肥胖胖的,那它就只能让你抱在手上,没有办法跑得飞快。

  

  既然已经说穿了,佛性就是空、就是无,为什么我们还要问、还要参?这在佛经里有一个比喻:如果听懂了名相、听懂了道理,自己也会说,却不去实践、不去体会,就像是「说食数宝」。

  

  「说食」的意思,是将餐馆里所有的菜单、食谱都背得滚瓜烂熟,每道菜的名称、配料、味道、营养成分,乃至烹调方式等,都记得清清楚楚,研究得透透彻彻,也能讲得头头是道,但是自己却没有吃过。「数宝」则是替别人数财宝,即使你数过了珍珠、钻石、红宝石……等,但这些财宝都是别人的,所以数完以后,最后都不是你的,一件也不能带走。反之,如果去实践的话,你必须真正地品尝每一道菜,好好地消化它,将它变成是你的营养,这道菜对你而言,才是有用的。

  

  四、一门深入,修行实践

  

  在实践时,必须要一门深入。《楞严经》中有二十五位菩萨和阿罗汉,每一位有一种专修的法门,对他们而言,每一种法门都是最好的法门。他们在因地,也就是开始发心修行的时候,老师最初所教的方法,他们就一直用下去,而且用得满得力的。要用多久呢?不是一天、两天,也不是一世、两世,而是几大劫的时间。最后,一门通,其他的也都通了,这就叫做「圆通」,亦即进入一门圆通的时候,对于其, 他的二十四门都是相通的。

  

  在「老鼠啃棺材」的例子中,老鼠比我们还聪明、有智慧。我们可能今天啃一啃这个地方,明天换另外的地方再啃,后天又到其他地方啃,如果这样的话,就算啃到死也不可能啃穿它。但是老鼠认定了一个地方,会每天都啃同一处,就是啃!结果连棺材都可以啃穿。如果二十五门,我们每天都去摸门,今天摸摸这个门没有开,明天再敲敲那个门也没有开,后天又去敲其他的门,老是轮流地敲这二十五门,结果连一门也进不去,那真是很可怜。

  

  用定一个话头就是一个,千万不要认为:「怎么还没有开悟啊,那我再换一个吧!」你的本参话头就是你现在用的这个话头,一辈子都要用它,甚至下辈子再来,你还是要发愿用它。

  

  

  

  

  

    〈第九天:晚上〉《六祖坛经》:见闻觉知,不染万境

  

  一、离一切相即为无相

  

  「善知识,但离一切相,是无相,但能离相,性体清净,此是以无相为体。于一切境上不染,名为无念;于自念上离境,不于法上生念。若百物不思,念尽除却,一念断即死,别处受生。学道者,用心,莫不思法意,自错尚可,更劝他人迷;不自见迷,又谤经法,是以立无念为宗。即缘迷人于境上有念,念上便起邪见,一切尘劳妄念,从此而生。」

  

  这一段是对「无相」和「无念」再多做阐述。什么是「无相」?于相而离相即是无相。所谓「于相而离相」,是指相虽然有,但是你的心不要去执着它,不住于相,就是无相,若住于相,便是有相。「住」的意思即是执着。

  

  譬如有一只蚂蚁在地上爬,你觉得:「这里是佛殿,怎么可以有蚂蚁?」于是一直想着要把它请出去,这样一来,你就无法专心打坐了,而且禅堂有个规矩:「打坐的时候不能动」,而你只好看着那只蚂蚁,心想:「千万不要爬到我身上!」结果不管蚂蚁是否爬到你的身上,你一执着它,它就变成了你的干扰,这即是住于蚂蚁相。

  

  你们有没有看到过蚂蚁?我们这个地方什么都有,蚂蚁、蚊子、蜘蛛……你若是一看到就赶快去抓,或是看到了,心里告诉自己:「不准动。」这个时候也是有相。

  

  如何才是无相?若你能够这么想:「蚂蚁就是蚂蚁,蜘蛛就是蜘蛛,我打坐就只管打坐;你若是爬到我身上来,不咬我的话,没关系,若是咬我,对不起,我还没有修得那么好,所以请你离开吧。」但是如果它咬你时,你也觉得没有关系:「无我相、无蚂蚁相、无身体相,你尽管咬好了。」若是能够到达这种程度,你一定不会被干扰。

  

  就像从禅堂到寮房的路旁,有一棵长得比较茂盛的树,到了晚上,有好几只鸟栖息在树枝上过夜。你经过树下的时候,可能正好鸟拉屎掉到身上,那还要不要经过?你不要认为:「这里有鸟拉屎,这条路不能走了。」或是「先把鸟赶跑,我再走过去好了。」若是于相而不住于相的话,那个相不会妨碍你,否则的话,你随时都会被相所妨碍。所以,于相而离相是无相,但不是没有相,这要很清楚,否则,我们就不能用方法了——方法是有,「我」也有,但是不要执着,这才是无相。

  

  二、不染一切境,名为无念

  

  此处说「无念」,是心于一切境皆不染着,比之前所说的念念不住,更进了一步。

  

  「染」的意思,是有贪着心、有排斥心、有分别心。分别心是:这是我喜欢的、这是我不喜欢的,我觉得这是好的、那是不好的……等,而这也叫做染着心,是以自己的立场来评断好和坏、对和错,这也是自我心、自我执着心。一动了这样的念头,便是有念而不是无念,所以我们要练习着不将自我放进去。

  

  我常会考虑到,一个人处理问题的情况,以及所呈现的结果,是以他现在的程度与能力所及的范围来达成,所以对他来说是理所当然的,而不是以我自己的能力去判断他做得好不好。

  

  如果用师父的立场和程度来看,想着:「我是这么一个了不起的禅师,你们这些人够资格跟我学吗?」那我就没有学生,也没有弟子,那我还能度众生吗?因此,我会考虑对方的程度与想法,这是尊重,除非是违背了大原则,我会去纠正,若是小事情,我是绝对不管的,否则,那就是「我相」。

  

  应该要让别人有自己的想法和做法,而不是用我的「我相」去取代他,这便是心不染着。

  

  「无念」并不等于头脑里没有念头、没有反应、没有记忆、没有思考,如果你头脑里没有反应、没有记忆、没有思考,拍拍身体、敲敲头都没有回应的话,那其实是死尸了。因此,《坛经》说一念断是死人。

  

  可是既无念,又不断念,这好象是矛盾的,也很困难,其实这是态度的问题。如果心态很执着,这是有念;若是心中没有执着、心中无牵挂、心中不留痕迹,但是有反应、有功能,以没有自我中心的态度来处理事,这才是无念,是没有自我中心的念。

  

  这很不容易做到,很多人还没有到达这个程度的时候,老是这么想:「我已经替你想好、设计好了,是替你量身订做的,你照着做就好了。」结果是他替别人打算的,不是别人想要的,事实上你这是做一个枷锁教别人戴。很多人都是这个样子,无论夫妻、兄弟姊妹,甚至出家师兄弟之间都是,彼此都自以为是为对方设想,其实是自己用枷锁把别人套起来。

  

  三、真如是念之体,念是真如之用

  

  「然此教门立无念为宗。世人离见,不起于念;若无有念,无念亦不立。无者无何事?念者念何者?无者离二相诸尘劳,念者念真如本性;真如是念之体,念是真如之用。自性起念,虽即见闻觉知,不染万境,而常自在。《维摩经》云︰『外能善分别诸法相,内于第一义而不动。』」

  

  这一段说明了三个重点:第一、普通世俗的人,教他离念的时候,他就像是变成了死人;教他不要有念头,就以为是心完全停止活动,成为邪见,而这都是错的。

  

  所以,有很多人是用话头来打念头,好象两个头,一个头撞一个头,这是不正确的。用话头就是用话头,是希望得到答案,并不是用话头来压制念头,而是有念头不要管它,因为你在参话头的本身就是个念头。所以,《六祖坛经》在此处提到一般世俗人或是不会修行的人,总认为没有念头,就是不准自己的心里有反应,这是错误的想法。

  

  第二点则进一步说明,假如你真的无念,那么连「无念」这个名词也应该是没有的。因为无念只是修行过程之中的一个假名,其中是不是有念头?有,但这个念头不是染心的、执着的念头,而是心中智慧的反应、智慧的功能。

  

  第三、如果你到了离念而无念,但是无念而有功能的时候,你会…

《圣严法师教话头禅》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