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圣严法师教默照禅

  圣严法师教默照禅 

  

  圣严法师著

  

  目录

  

  编者志

  推荐序

  

  第一篇 默照禅法

  壹、默照禅的旨趣

  贰、修行默照禅法

  参、步上修行之道

  

  第二篇象冈默照禅十开示

  放松放下,准备用功

  默照的基础观念与方法

  超越对立,有无双泯

  随息法与只管打坐

  真正的修行是心中无事

  心无所求,安住在当下

  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

  开悟与默照禅法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惭愧、忏悔法门/无相、无我

  禅修应具备的基本佛教知识

  解脱乐、护法神

  直观与空观

  以恒常心用功不急求开悟

  发出离心与菩提心

  以感恩、回向心面对顺逆因缘

  结束是另一阶段修行的开始

  

  第三篇〈坐禅仪〉讲要

  

  

  

  

  

  编者志

  

  同时传承了中国禅宗临济(话头禅)与曹洞(默照禅)两个法脉的圣严法师,早期,是以教导数息观以及参话头为主,但是到了一九八○年,开始在禅修期间指导默照禅法,并且从一九九八年开始,陆续举办专修默照的禅七、禅十、禅十四、禅四十九。至今,圣严法师已亲自主持超过十次以上的密集默照禅修活动,受益者不计其数,然而法师却迟迟未有一完整讲授默照禅法的专书。因此本书的出版,可谓圆满了各界多年来的殷切期盼。

  

  由于圣严法师每次禅修期间的开示,都会依据参与禅众的程度,以及现场问答互动的状况而有所不同。也就是中心主旨不变,内容或有雷同,但讲授的风格、角度却相当多样,由此也看出法师接引禅众之善巧,运用禅法之灵活。因此,本书也特别收录了三次禅期的开示,以期读者能从法师所开的不同的「门」进入,而又门门相通。

  

  这三部分,分别为:一、默照禅法:为二○○一年五月默照禅十四期间上午的开示,由于内容层次特别分明、严谨,为历年来之少见,编者又重新加以归类整编、补充资料,使其更为完整,堪称修行默照禅法的最佳指导手册。二、象冈默照禅十开示:为二○○二年六月间的默照禅十全程开示内容。此次开示中,圣严法师充分展现禅师的机用活泼,期间有不少信手拈来的小故事,甚至就是禅修当天、当场发生的事件,法师的回应敏捷而睿智,却又幽默风趣,读来尤其令人拍案叫绝。三、〈坐禅仪〉讲要:圣严法师曾多次讲解过〈坐禅仪〉,足见其重视的程度。本文讲于二○○一年十二月的默照禅十期间,以消文释义的方式说出,是〈坐禅仪〉最完整的诠释。

  

  本书是圣严法师多年来传授默照禅法的菁华,希望透过本书,读者在一窥禅门堂奥之余,也能真正走入禅堂,开始禅修,亲身体验实证默照禅法,并将禅法的观念与方法落实到日常生活中,为我们的人间,带来安定的力量与真正的平安。

  

  

  

  

  

  

  推荐序

  

    解构时代的重新建构之道

  

  杨蓓

  

  这不是一个安静的时代。纷乱、歧异、虚拟、亢奋、低迷……太多的冲击,让现代人压力丛生,心神始终不知何处安置,对于自心的澄澈、清朗、宁静,往往于追逐中益形缘木求鱼。由心理健康的角度来看,现代人需要的不只是养生、练气或心理治疗,而是一套足以安身立命的生命智慧和处世哲学。

  

  默照禅法,为这个乱世提供了一个究竟的出路。否则圣严师父不必以高龄之身仍然风尘仆仆地于世界各地带领禅七,遍洒默照禅的种子,也不会所到之处,毫无东方文化背景的禅众,如此迫切地渴望师父的教导。

  

  有幸参与过十来次师父带领的默照七、默照十、默照十四,也有幸率先阅读了这本由默照禅修开示所汇整出来的《圣严法师教默照禅》,边读边回味,脑海中还不时忆起禅堂中师父开示时的领会、开怀、羞惭与感恩。纵然,有些内容已经一听再听,但是仍然如醍醐灌顶,如夜路明灯,让心再次回到明静。

  

  其中最精妙之处,莫过于师父总在开示中让人不论在修行过程,或生活历练的夹缝中,指出一条明路。

  

  其实,修行过程中,困顿常来自于自相矛盾,例如:「想要」精进,却妄念不断;「想要」开悟见性,却又留恋执着;「想要」绵密用功,却又落于紧抓或者放逸;「想要」放舍,却又贪着坐一炷好香。日常生活中,又何尝不是如此。常常想要的太多,而忘了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于是追逐了半天,尚且不知自己在兜圈子,原地打转,久而久之,焦虑、忧郁一一现形。

  

  书中,除了介绍默照禅的方法之外,更重要的是师父用各种角度的说明、譬喻,来协助禅众掌握修习默照禅的态度,而这种态度本身即是默照、即是空观,这正是师父为现代人指出的这条明路。

  

  例如:不「除」妄想,不「求」真;一旦有了「除」或「求」的念头,都与默照不相应,于是修行,不求开悟,也不害怕开悟;又如:散乱心、集中心、统一心到无心,是修习过程中,「心」的变化阶段,但这些阶段是自然发生的,不是刻意进行的,甚至默照修行方法的次第,都不是作意的,那么修行的时候,就只剩下单单纯纯的「默」与「照」,于是「矛」与「盾」都放下了,只剩下方法,到头来,连方法也不见了。这让我想起师父对「空观」的阐释:「不偏左,不偏右,也不执中。」这种态度,正是默照的处世智慧,也是现代人自心困顿的解脱之道。

  

  有人会说,这样的处世智慧太难了,要何时才能修成?师父用幽默的譬喻告诉众人:动物因为没有前念、后念,所以对「当下」最敏锐,因此,常能预知灾难的来临。所以连「太难了」这一念都是妄念。不论修行或日常生活,如能法住法味,何来「偏」与「执」呢?

  

  而在禅堂中,师父总是拥有如神通般的敏锐,对禅众做出适时切中的开示,来解惑、引导,所以本书中所呈现的各种主题顺序,其实都是按当时禅众的修行历程而显现。若以象冈默照禅十为例,读者不妨对照一下自己的禅修经验,当能体会出经验丰富的明师,如何在默照中体察出百多位禅众的心路历程:有时解惑,有时陪伴,有时提点,有时引领,有时警惕;这是何等深广的明与知。所以,默照中,不是什么都没有了,而是什么都恰如其分的有了。

  

  本书中涵盖三大部分,读者可能会发现:〈坐禅仪〉是最精简的提要,〈默照禅法〉十分实用,而〈象冈默照禅十开示〉却善巧地与禅修历程融合。这三部分目标一致,却有不同的风貌,以便引导不同需求的禅修者,这是编者的用心良苦,希望所有的人均能受益。

  

  有人说,这是一个什么都在解构的时代,也是一个什么都需要重新建构的时代。就如同师父在开示中,为现代人所关心的「爱」与「快乐」理出脉络时,师父将古老的佛法与现代人的生活,又有层次地扣在一起了。每每坐在禅堂中聆听师父开示时,默思这个时代、这个世界,心中不免升起一些憧憬:当人人的心中建构起默照的清流时,这会是一个怎么样的世界呢?

  

  多说无益,打七去吧!(作者现为台北大学社会工作系副教授)

  

  

    第一篇默照禅法

  

  壹、默照禅的旨趣

  

  ──照见本来面目,体现本地风光

  

  默照禅法是最容易用的修行方法,不需要像修次第禅观那样,一个次第一个次第的修。但是,默照禅法的功能是涵盖着次第禅观的。因为其内容是非常直接,用的方法也非常简单,只要掌握着不把自我意识的执着心放进去,不作瞻前顾后的妄想思索,当下是什么便是什么,那就跟本来面目相应了;放舍我执是「默」,清清楚楚是「照」,这就是默照禅。

  

  一、什么是「本来面目」?

  

  所谓「本来面目」,有的人说是在未出娘胎之前的本来面目,这可能会造成一些误会,认为是中阴身、是识、是神、是鬼、是灵魂,不同的宗教信仰者,会给它不同的名称,那都是生死界的生灭因缘,不是本来面目。禅宗的意思是说,在没有生与死之前的本来面目是什么?已经进入了生死,这是一种现象,是身体的现象、心理的现象、环境的现象,这些现象加起来,就是生与死。那么,离开了这些生死现象,既不生也不死,既无生也无灭的本来面目,是人人本具的,那究竟是什么呢?那是不可思议的真如佛性。

  

  「不可思议」与禅宗讲的「不立文字」,这两个名词事实上是同样的意思。只要用文字表达的,就是语言、符号;而思议则是用嘴巴讲、用头脑思考,这也是一些符号,所有的符号都称之为「相」,都是现象。因此,「不可思议」与「不立文字」讲的都是同样的东西,那就是放舍诸相之后,当下便能够发现自己的本来面目。

  

  随时能放舍诸相,随时就能见到本来面目,只要有一个念头没有办法离开现象,便是着相;只要执着于任何一相,那就跟本来面目不相应了,自然也就见不到本来面目了。许多人误解,在打坐时所产生的身心反应,例如:轻安境、光明境、空灵境、感应境、神通境……就是开悟的悟境,其实那也只是生理现象、心理现象,最多是精神现象。有这些现象是很好的,那是已经放下了粗重的身心负担,心志专注,凝神安住,故有异于一般的经验出现,但它只是一种身心现象,不是开悟,未见本来面目。这种经验能够使你对打坐有信心,并且喜欢打坐,也能够鼓励着我们继续的打坐下去。

  

  《六祖坛经》所讲的无住、无念、无相,就是讲的本来面目,就是悟境,就是放下了所有一切自我中心的执着。好比演员需要化妆,需要穿著各种不同的戏服,可是在卸妆以及脱下戏服之后,就显出了演员自己的本来面目。禅宗所讲的本来面目,是指放下了自我中心的执着,心无所住、念无所系,放舍诸相之后的…

《圣严法师教默照禅》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禅钥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