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可不知也。
此所谓「道高魔盛,逆顺万端」,是指坐禅者若无健康的心理准备,坐禅的工夫愈精进,求悟之心愈殷切,外魔的干扰也会愈严重,即使现种种瑞像神异,也都能使坐禅之人误入魔道。逆境使你恐怖、受阻,顺境使你得少为足;若能时时保持正念现前,外魔就无奈你何了。所谓「正念」,便是〈坐禅仪〉开始所说「誓度众生」的大悲弘愿,而「不为一身,独求解脱」。并且「放舍诸相,休息万事」,记取《金刚经》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六祖坛经》的「一切善恶,都莫思量」。就能免除一切魔境的留碍了。
至于坐禅者可能遇到的顺逆诸种魔境,有三部圣典可资详细查考:1.《大佛顶首楞严经》第九卷。2.天台智顗的《摩诃止观》卷第八下〈观魔事境〉章,说魔有四类:
阴魔属阴入境,
烦恼魔属烦恼境,
死魔属病患境,
天子魔又有三类:即惕鬼、时媚鬼、魔罗鬼;坐禅者的心念不正,便易招致种种魔发之相。3.圭峰宗密的《圆觉经修证仪》第十七卷〈辨魔〉章,也对发魔的种种状况详加说明。
以上三书,前二部收在《大正大藏经》中,第三部则被收在《卍续藏经》中。坐禅者最好能具此预备知识,令坐禅之中不受魔扰,不会求升反堕而落入邪魔外道,去作魔外的子孙。
若欲出定,徐徐动身,安详而起,不得卒暴。
出定之后,一切时中,常作方便,护持定力,如护婴儿,则定力易成也。
这是教诫坐禅之人,要出定时先将身子轻缓摇动,然后安详地站起来,不可以快动作,急着起身行走。我还要求禅修者于下座之前,先将双掌擦热,轻按双眼,并作全身按摩后,始可起立行走,否则可能引起视线失衡及心脏剧烈跳动等状况,乃至发生突然晕倒的危险。
出定下座之后的平常生活中,仍应随时随处用默照的禅修方法,对一切状况都是清清楚楚,不受逆顺各种境界的影响而起情绪的波动,以护持在坐禅时培养的定力;且要像保护初生婴儿那样,才容易使得已有的定力持续成长。因此,我也常常勉励禅修者,必须养成在境上练心的习惯。每次打完禅七,才是新一个禅修阶段的开始,那便是将禅七中所闻所学的坐禅观念、坐禅态度及坐禅方法,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四、禅定是急务
夫禅定一门,最为急务。若不安禅,静虑到这里,总须茫然。所以探珠宜静浪,动水取应难。定水澄清,心珠自现。故《圆觉经》云:「无碍清净慧,皆依禅定生。」《法华经》云:「在于闲处,修摄其心。安住不动,如须弥山。」
对于修学般若的菩萨而言,禅定的工夫是最急的要务。若不能安住于大乘的如来禅,光修四禅八定的静虑工夫,纵然到了深定之处,总还是与般若的智慧无缘,所以依旧是茫然的凡夫。并以譬喻说明定力与智慧的关系:定力如静水,智慧如心珠。入海探珠,宜于浪静之时,若想从波涛汹涌中入海探寻珍珠,就很难了;若能先以定力,澄清心海之水,心海中的智慧明珠,便可自然显现了。
又举两段经文,证明修习禅定的重要性。一是在《圆觉经.辨音菩萨章》中,佛说一切菩萨,欲得心无障碍的般若清净智慧,无一不是依禅定生起。二是如《妙法莲华经.安乐行品》的偈语所说,当在闲静之处,修持摄心的方法,安住在不动的禅定中,稳定犹如须弥山王那样。其实,类似鼓励习定的经证相当多,此处列举两例,是以说明定慧具足的重要性和必然性。
是知超凡越圣,必假静缘,坐脱立亡,须凭定力。一生取办,尚恐蹉跎,况乃迁延,将何敌业?故古人云:「若无定力,甘伏死门。掩目空归,宛然流浪。」幸诸禅友,三复斯文,自利利他,同成正觉。
由此可知,若期超越凡夫境界,进入圣人位次,闲静的因缘是必须的。古来修行人之中,有的能够自主生死,并且可以随其心力,坐着化去,立着脱身,自由自在,凭的都是深厚的定力。至于一般的精勤禅修之士,克期取证,一生成办解脱大业,尚且恐怕荒废了光阴;更何况懈怠迁延,不能精修之士,怎么能敌得过被业力引着走的危险!
所以古人曾说,如果没有禅定之力,便自甘臣服于死门之前,犹如掩目观光,空过而归,那就是流浪生死的可怜愍者了。
诸位习禅的道友,应该再三地复诵这几句古人之言,用来自利利他,同成正等正觉的无上菩提。
附记:这篇〈坐禅仪〉,我曾于多次默照禅期中讲解,尤其是禅四十九、禅十四,以及最近的禅七,都曾讲过。翁惠洵菩萨依据录音带整理成文,由于略嫌松弛,故在二○○一年十二月二十五日至二○○二年元旦的默照禅七期中,边讲边写,完成了这篇讲要,用供后人参考。
【附录】
〈坐禅仪〉
长芦宗赜
夫学般若菩萨,先当起大悲心,发弘誓愿,精修三昧,誓度众生,不为一身,独求解脱。尔乃放舍诸相,休息万事,身心一如,动静无间。量其饮食,不多不少。调其睡眠,不节不恣。欲坐禅时,于闲静处,厚敷坐物,宽舒衣带。令威仪齐整,然后结跏趺坐。先以右足安左髀上,左足安右髀上。或半跏趺坐亦可,但以左足压右足而已。次以右手安左足上,左掌安右掌上,以两手大拇指相拄。徐徐举身前欠,左右摇振,乃正身端坐。不得左倾右侧、前躬后仰。令腰脊头项骨节相拄,状如浮屠。又不得耸身太过,令人气急不安。要令耳与肩对,鼻与脐对,舌拄上腭,唇齿相着。目须微开,免致昏睡。若得禅定,其力最胜。古有习定高僧,坐常开目。向法云圆通禅师,亦诃人闭目坐禅,以谓「黑山鬼窟」,盖有深旨,达者知也。身相既定,气息既调,然后宽放脐腹。一切善恶都莫思量,念起即觉,觉之即失,久久忘缘,自成一片。此坐禅之要术也。窃谓坐禅乃安乐法门,而人多致疾者,盖不善用心故也。若善得此意,则自然四大轻安,精神爽利,正念分明,法味资神,寂然清乐。若已有发明者,可谓如龙得水,似虎
山。若未有发明者,亦乃因风吹火,用力不多,但辨肯心,必不相赚。然而道高魔盛,逆顺万端,但能正念现前,一切不能留碍。如《楞严经》、《天台止观》、圭峰〈修证仪〉,具明魔事,预备不虞者,不可不知也。若欲出定,徐徐动身,安详而起,不得卒暴。出定之后,一切时中,常作方便,护持定力,如护婴儿,则定力易成矣。夫禅定一门,最为急务。若不安禅,静虑到这里,总须茫然。所以探珠宜静浪,动水取应难。定水澄清,心珠自现。故《圆觉经》云:「无碍清净慧,皆依禅定生。」《法华经》云:「在于闲处,修摄其心。安住不动,如须弥山。」是知超凡越圣,必假静缘,坐脱立亡,须凭定力。一生取办,尚恐蹉跎,况乃迁延,将何敌业?故古人云:「若无定力,甘伏死门。掩目空归,宛然流浪。」幸诸禅友,三复斯文,自利利他,同成正觉。(录自《禅苑清规》卷八,《卍续藏》一一一.九二○—九二一页)
《圣严法师教默照禅》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