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聖嚴法師教默照禅▪P24

  ..續本文上一頁可不知也。

  

  此所謂「道高魔盛,逆順萬端」,是指坐禅者若無健康的心理准備,坐禅的工夫愈精進,求悟之心愈殷切,外魔的幹擾也會愈嚴重,即使現種種瑞像神異,也都能使坐禅之人誤入魔道。逆境使你恐怖、受阻,順境使你得少爲足;若能時時保持正念現前,外魔就無奈你何了。所謂「正念」,便是〈坐禅儀〉開始所說「誓度衆生」的大悲弘願,而「不爲一身,獨求解脫」。並且「放舍諸相,休息萬事」,記取《金剛經》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六祖壇經》的「一切善惡,都莫思量」。就能免除一切魔境的留礙了。

  

  至于坐禅者可能遇到的順逆諸種魔境,有叁部聖典可資詳細查考:1.《大佛頂首楞嚴經》第九卷。2.天臺智顗的《摩诃止觀》卷第八下〈觀魔事境〉章,說魔有四類:

  陰魔屬陰入境,

  煩惱魔屬煩惱境,

  死魔屬病患境,

  天子魔又有叁類:即惕鬼、時媚鬼、魔羅鬼;坐禅者的心念不正,便易招致種種魔發之相。3.圭峰宗密的《圓覺經修證儀》第十七卷〈辨魔〉章,也對發魔的種種狀況詳加說明。

  

  以上叁書,前二部收在《大正大藏經》中,第叁部則被收在《卍續藏經》中。坐禅者最好能具此預備知識,令坐禅之中不受魔擾,不會求升反墮而落入邪魔外道,去作魔外的子孫。

  

  若欲出定,徐徐動身,安詳而起,不得卒暴。

  

  出定之後,一切時中,常作方便,護持定力,如護嬰兒,則定力易成也。

  

  這是教誡坐禅之人,要出定時先將身子輕緩搖動,然後安詳地站起來,不可以快動作,急著起身行走。我還要求禅修者于下座之前,先將雙掌擦熱,輕按雙眼,並作全身按摩後,始可起立行走,否則可能引起視線失衡及心髒劇烈跳動等狀況,乃至發生突然暈倒的危險。

  

  出定下座之後的平常生活中,仍應隨時隨處用默照的禅修方法,對一切狀況都是清清楚楚,不受逆順各種境界的影響而起情緒的波動,以護持在坐禅時培養的定力;且要像保護初生嬰兒那樣,才容易使得已有的定力持續成長。因此,我也常常勉勵禅修者,必須養成在境上練心的習慣。每次打完禅七,才是新一個禅修階段的開始,那便是將禅七中所聞所學的坐禅觀念、坐禅態度及坐禅方法,運用到日常生活中。

  

  四、禅定是急務

  

  夫禅定一門,最爲急務。若不安禅,靜慮到這裏,總須茫然。所以探珠宜靜浪,動水取應難。定水澄清,心珠自現。故《圓覺經》雲:「無礙清淨慧,皆依禅定生。」《法華經》雲:「在于閑處,修攝其心。安住不動,如須彌山。」

  

  對于修學般若的菩薩而言,禅定的工夫是最急的要務。若不能安住于大乘的如來禅,光修四禅八定的靜慮工夫,縱然到了深定之處,總還是與般若的智慧無緣,所以依舊是茫然的凡夫。並以譬喻說明定力與智慧的關系:定力如靜水,智慧如心珠。入海探珠,宜于浪靜之時,若想從波濤洶湧中入海探尋珍珠,就很難了;若能先以定力,澄清心海之水,心海中的智慧明珠,便可自然顯現了。

  

  又舉兩段經文,證明修習禅定的重要性。一是在《圓覺經.辨音菩薩章》中,佛說一切菩薩,欲得心無障礙的般若清淨智慧,無一不是依禅定生起。二是如《妙法蓮華經.安樂行品》的偈語所說,當在閑靜之處,修持攝心的方法,安住在不動的禅定中,穩定猶如須彌山王那樣。其實,類似鼓勵習定的經證相當多,此處列舉兩例,是以說明定慧具足的重要性和必然性。

  

  是知超凡越聖,必假靜緣,坐脫立亡,須憑定力。一生取辦,尚恐蹉跎,況乃遷延,將何敵業?故古人雲:「若無定力,甘伏死門。掩目空歸,宛然流浪。」幸諸禅友,叁複斯文,自利利他,同成正覺。

  

  由此可知,若期超越凡夫境界,進入聖人位次,閑靜的因緣是必須的。古來修行人之中,有的能夠自主生死,並且可以隨其心力,坐著化去,立著脫身,自由自在,憑的都是深厚的定力。至于一般的精勤禅修之士,克期取證,一生成辦解脫大業,尚且恐怕荒廢了光陰;更何況懈怠遷延,不能精修之士,怎麼能敵得過被業力引著走的危險!

  

  所以古人曾說,如果沒有禅定之力,便自甘臣服于死門之前,猶如掩目觀光,空過而歸,那就是流浪生死的可憐愍者了。

  

  諸位習禅的道友,應該再叁地複誦這幾句古人之言,用來自利利他,同成正等正覺的無上菩提。

  

  附記:這篇〈坐禅儀〉,我曾于多次默照禅期中講解,尤其是禅四十九、禅十四,以及最近的禅七,都曾講過。翁惠洵菩薩依據錄音帶整理成文,由于略嫌松弛,故在二○○一年十二月二十五日至二○○二年元旦的默照禅七期中,邊講邊寫,完成了這篇講要,用供後人參考。

  

  【附錄】

  

  〈坐禅儀〉

  

  長蘆宗赜

  

  夫學般若菩薩,先當起大悲心,發弘誓願,精修叁昧,誓度衆生,不爲一身,獨求解脫。爾乃放舍諸相,休息萬事,身心一如,動靜無間。量其飲食,不多不少。調其睡眠,不節不恣。欲坐禅時,于閑靜處,厚敷坐物,寬舒衣帶。令威儀齊整,然後結跏趺坐。先以右足安左髀上,左足安右髀上。或半跏趺坐亦可,但以左足壓右足而已。次以右手安左足上,左掌安右掌上,以兩手大拇指相拄。徐徐舉身前欠,左右搖振,乃正身端坐。不得左傾右側、前躬後仰。令腰脊頭項骨節相拄,狀如浮屠。又不得聳身太過,令人氣急不安。要令耳與肩對,鼻與臍對,舌拄上腭,唇齒相著。目須微開,免致昏睡。若得禅定,其力最勝。古有習定高僧,坐常開目。向法雲圓通禅師,亦诃人閉目坐禅,以謂「黑山鬼窟」,蓋有深旨,達者知也。身相既定,氣息既調,然後寬放臍腹。一切善惡都莫思量,念起即覺,覺之即失,久久忘緣,自成一片。此坐禅之要術也。竊謂坐禅乃安樂法門,而人多致疾者,蓋不善用心故也。若善得此意,則自然四大輕安,精神爽利,正念分明,法味資神,寂然清樂。若已有發明者,可謂如龍得水,似虎

  山。若未有發明者,亦乃因風吹火,用力不多,但辨肯心,必不相賺。然而道高魔盛,逆順萬端,但能正念現前,一切不能留礙。如《楞嚴經》、《天臺止觀》、圭峰〈修證儀〉,具明魔事,預備不虞者,不可不知也。若欲出定,徐徐動身,安詳而起,不得卒暴。出定之後,一切時中,常作方便,護持定力,如護嬰兒,則定力易成矣。夫禅定一門,最爲急務。若不安禅,靜慮到這裏,總須茫然。所以探珠宜靜浪,動水取應難。定水澄清,心珠自現。故《圓覺經》雲:「無礙清淨慧,皆依禅定生。」《法華經》雲:「在于閑處,修攝其心。安住不動,如須彌山。」是知超凡越聖,必假靜緣,坐脫立亡,須憑定力。一生取辦,尚恐蹉跎,況乃遷延,將何敵業?故古人雲:「若無定力,甘伏死門。掩目空歸,宛然流浪。」幸諸禅友,叁複斯文,自利利他,同成正覺。(錄自《禅苑清規》卷八,《卍續藏》一一一.九二○—九二一頁)

  

  

《聖嚴法師教默照禅》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禅鑰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