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华经》名为修持法华三昧。
此处〈坐禅仪〉所称的三昧,主要是在于打坐,若以天台智者大师在《摩诃止观》中所举的四种三昧而言,此处应属于常坐三昧,无怪乎日本曹洞宗主张用「只管打坐」来修般若智慧,鼓励采用〈坐禅仪〉的教导,作为坐禅者的入门方便。
二、善调诸事
量其饮食,不多不少。调其睡眠,不节不恣。欲坐禅时,于闲静处,厚敷坐物,宽舒衣带。
若依天台家的修禅之法,先要具足二十五种方便,分为五科,其中的第四科,名为「调五事」,即:1.调心──不沉不浮,2.调身──不缓不急,3.调息──不滑不涩,4.调眠──不节不恣,5.调食──不饥不饱。〈坐禅仪〉在此处,仅说调饮食及调睡眠二事,然于后文中,也讲到调身、调息、调心。
又依天台家的修禅二十五方便之第一科,名为「具五缘」,即:1.持戒清净,2.衣食具足,3.闲居静处,4.息诸缘务,5.近善知识。〈坐禅仪〉此处,仅说「于闲静处」。但在前文已说「起大悲心,发弘誓愿」,如要做到,必定要持戒清净;「量其衣食」,则表示已具衣食道粮;「放舍诸相,休息万事」,则已息诸缘务了;而若依〈坐禅仪〉整篇教诫禅坐的各项准则修行,也可视作亲近善知识的功能了,当然,最好还是听闻善知识讲解,而不是自己揣摩文句意义。
我们法鼓山在教授初级禅坐方法的课堂上,也会介绍调饮食、调睡眠、调身、调息、调心的方法;同时也会说明坐禅的空间场所、时间段落、气温、光线、避风,以及坐禅穿的宽松衣服、轻柔坐垫等,相关内容也可参看我的《禅的体验.禅的开示》一书。
令威仪整齐,然后结跏趺坐。先以右足安左髀上,左足安右髀上。或半跏趺坐亦可,但以左足压右足而已。
次以右手安左足上,左掌安右掌上,以两手大拇指相拄。
这两段文字,是讲坐禅时的两脚及两手安放的位置,以及坐禅的姿势。「威仪整齐」及「结跏趺坐」,是标准的坐禅姿势。四大威仪是「行如风,立如松,坐如钟,卧如弓」因此,坐的威仪是安然不动。
打坐的标准坐法,称为结跏趺坐的双腿盘坐,这是佛陀的坐法,亦有两种:1.吉祥坐──先以右足安于左大腿上,后以左足安于右大腿上。2.降魔坐──先以左足安于右大腿上,后以右足安于左大腿上。〈坐禅仪〉所说的便是吉祥坐了。
依据《大智度论》卷七的解释:「诸坐法中,结跏趺坐,最安稳、不疲极,此是坐禅人坐法。」不过,这种双盘腿的坐禅姿势,并非人人能够训练得来,纵然能够练会,也不是人人能够经常采用,所以〈坐禅仪〉亦允许采用名为半跏趺坐的单盘腿坐法,只要求以左足压于右大腿上就可以了,甚至仅将一足安于另一足的小腿上,也是可以的。
在我们的禅堂里,为了适应各种状况的禅众需求,还可以采用交脚坐、跪坐、如意坐、骑鹤坐、小凳坐、椅子坐等方法。只要是各自坐得最舒服、最持久、最安定的坐法,就是最好的。当然,以一般状况而言,双盘及单盘是坐得比较久的,所以是主要的坐法。
至于两手安放的姿势,是以右手掌向上安放在足上,左手掌向上安放于右手掌上,两只大拇指轻轻相拄,虎口相对,构成一个圆形,这在密教称之为「法界定印」,是大日如来入定的智印。
徐徐举身前欠,左右摇振,乃正身端坐,不得左倾右侧,前躬后仰。令腰脊头项骨节相拄,状如浮屠。又不得耸身太过,令人气急不安。
要令耳与肩对,舌拄上腭,唇齿相着。
目须微开,免致昏睡。若得禅定,其力最胜。古有习定高僧,坐常开目;向法云圆通禅师,亦诃人闭目坐禅,以谓「黑山鬼窟」,盖有深旨,达者知也。
身相既定,气息既调,然后宽放脐腹。
这四段文字之中,说明在盘腿结手印之后,宜将身子微向前伸,然后将身子左右摇动,以确定在坐垫上平稳、舒服、端正地坐妥了;不得让身子左倾右斜、歪歪倒倒,也不得让身子弯腰弓背、仰头后翻。
此时的后腰、脊椎、颈项、后脑部位的每一节椎骨,都应成一条垂直线,节节相拄,此时的坐姿,由外看来,就像一座宝塔。塔古称「浮屠」,因为在塔中供奉佛陀舍利,浮屠是佛塔窣堵波(Stupa)的转音。禅坐时的身子如塔一般的四平八稳,由于身安而心易安,才易入定。但须留心,也不得将身子向上提耸,似乎想把塔身拉高,那会使你的呼吸急促,心反而不能安定。
我常教人在禅坐时,先把身体放轻松,从头部到小腹均不用力。取好一个舒适的坐姿后,作头部运动及三次深呼吸,然后确定坐得平稳,将重心或重量感置于臀部与蒲团之间。此时下颚内收,头顶向天,头颈自然与脊椎成一直线,后腰挺直,此时除了腿膝或有一些紧张感之外,全身的关节和肌肉,都是放松的状态。
此时由于身子已像一座宝塔,所以两耳的耳垂,一定是和肩头成一垂直的角度。肩头勿提、勿压、勿往后张、勿向前收,自然放松;手臂和手腕,也自然随掌放置,不要用力,不再管它。
此时的嘴唇宜轻闭,上下牙齿宜轻扣,舌尖宜轻触上颚,如果发觉唾液太多,则舌尖不用力,不抵上颚、不注意口液状况,偶尔把口液咽下喉去。
原则上双目宜开二分闭八分,不要用眼睛注视任何景物,保持视而不见的态度,你的心眼是用在方法上,不在视线上。睁开眼睛可以减少昏沉及幻觉幻境的出现;如果入定,则较闭眼的状态更有力、更好。所以古来习定的高僧,坐禅时经常保持睁开眼的方式,例如法云圆通禅师就诃斥闭目坐禅的人,说那容易落于「黑山鬼窟」,也就是黑暗空洞和无记寂静的邪定状态,好象是在入定,其实暗钝无记。所以永嘉玄觉禅师的〈奢摩他颂〉说:「惺惺寂寂是,无记寂寂非」,是以开眼保持照而常默的用心状态,不可变成默而不照,即无记的木然状态。
不过初学禅坐者,若闭上眼睛比较容易摄心、安心,也不妨闭目而坐,待能安定时便张开二分,以四十五度斜角的视线,投置于座前二或三呎处,那里最好是柔和且单一颜色和形式,否则易分心而生幻影,然后便不再注意视线。若遇昏沉境及身心的幻境出现时,可把双眼张开,甚至尽量张大,昏幻立即消失。
以上是禅坐的身相,是具备了安全、健康的调身准则。接着便是调气息;禅坐之时,必须放松腰带,最好也能穿著比较宽松的衣服。先做三次深呼吸,每次均缓缓弯腰、双掌轻压小腹,徐徐吐气至尽,再抬身起腰,然后双掌离开小腹,徐徐吸气至满。
然后坐稳,留意呼吸从鼻端自然出入的感觉,不可控制呼吸的长短深浅和快慢大小,一任平常的自然呼吸。不特别蓄意引导成腹式呼吸,待呼吸顺畅时,横膈膜自然下降,也就自然转为腹式呼吸;也不用特别注意小腹的蠕动感觉,否则,虽能安心,却不能入定。
一切善恶都莫思量,念起即觉,觉之即失,久久忘缘,自成一片。此坐禅之要术也。
这一段文字,是说明坐禅时的调心方法。此处的「一切善恶,都莫思量」,在〈坐禅仪〉出现之前,已有不少的禅宗祖师提起,例如:1.四祖道信的〈入道安心要方便门〉曾说:「任意纵横,不作诸善,不作诸恶,行住坐卧,触目遇缘,总是佛之妙用。」2.五祖弘忍的〈修心要论〉有云:「夜坐禅时,或见一切善恶境界……但知摄心莫着。」3.六祖惠能的《六祖坛经》的〈行由品〉中教授惠明上座的调心方法有云:「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坐禅品〉又云:「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机缘品〉有示内侍薛简云:「但一切善恶都莫思量,自然得入清净心体,湛然常寂,妙用恒沙。」这些都是默照同体的典型。
因此,〈坐禅仪〉的调心方法,仅用「一切善恶,都莫思量」这两句话就够了。若能自知正在保持着「一切善恶,都莫思量」的心境,便是默而常照、照而常默。如果偶有妄念心起,也会立即觉照;觉照心生,妄念便失其踪迹了。若能持之以恒地练习使用这种方法,久而久之便会忘了能缘的觉照之功,以及所缘的妄想之心,那就是统一心现前,自成一片了。
「自成一片」即是默照同时,可有三个层次:1.身心的统一;2.内外的统一;3.对立和统一的超越,便是清净心体的显现,既是「湛然常寂」,又能「妙用恒沙」。
三、安乐法门
窃谓坐禅乃安乐法门,而人多致疾者,盖不善用心故也。若善得此意,则自然四大轻安,精神爽利,正念分明,法味资神,寂然清乐。
若已有发明者,可谓如龙得水,似虎
山。若未有发明者,亦乃因风吹火,用力不多,但辨肯心,必不相赚。
前面一段文字是说,若已懂得如何调理以上所说诸事,坐禅乃是使得身心安乐的法门;至于许多人由于坐禅而使身心受到伤害,得了禅病,那是不善用心的缘故。这是点出坐禅的观念和心态若不正确,便会惹上麻烦。如能依照以上所介绍的坐禅准则来做的话,四大的身体自然轻安,精神也会爽快俐落,便能念念正念分明,禅悦资益,心神充沛,寂静、清净、安乐的定境,也就会现前了。
第二段文字是说,依此准则坐禅者,若对已经发明心地的悟后之人而言,就像神龙得水能自由变化,兴云降雨,又像猛虎奔山,任意自在无所畏惧。如果是尚未发明心地之人,亦能像是风助火势,用力不多而功效倍增。
总结这两段的文意,只要能够明辨正确的用心方法,就一定不会吃亏的。
然而道高魔盛,逆顺万端。但能正念现前,一切不能留碍。如《楞严经》、《天台止观》、圭峰〈修证仪〉,具明魔事,预备不虞者,不…
《圣严法师教默照禅》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