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聖嚴法師教默照禅▪P23

  ..續本文上一頁華經》名爲修持法華叁昧。

  

  此處〈坐禅儀〉所稱的叁昧,主要是在于打坐,若以天臺智者大師在《摩诃止觀》中所舉的四種叁昧而言,此處應屬于常坐叁昧,無怪乎日本曹洞宗主張用「只管打坐」來修般若智慧,鼓勵采用〈坐禅儀〉的教導,作爲坐禅者的入門方便。

  

  二、善調諸事

  

  量其飲食,不多不少。調其睡眠,不節不恣。欲坐禅時,于閑靜處,厚敷坐物,寬舒衣帶。

  

  若依天臺家的修禅之法,先要具足二十五種方便,分爲五科,其中的第四科,名爲「調五事」,即:1.調心──不沈不浮,2.調身──不緩不急,3.調息──不滑不澀,4.調眠──不節不恣,5.調食──不饑不飽。〈坐禅儀〉在此處,僅說調飲食及調睡眠二事,然于後文中,也講到調身、調息、調心。

  

  又依天臺家的修禅二十五方便之第一科,名爲「具五緣」,即:1.持戒清淨,2.衣食具足,3.閑居靜處,4.息諸緣務,5.近善知識。〈坐禅儀〉此處,僅說「于閑靜處」。但在前文已說「起大悲心,發弘誓願」,如要做到,必定要持戒清淨;「量其衣食」,則表示已具衣食道糧;「放舍諸相,休息萬事」,則已息諸緣務了;而若依〈坐禅儀〉整篇教誡禅坐的各項准則修行,也可視作親近善知識的功能了,當然,最好還是聽聞善知識講解,而不是自己揣摩文句意義。

  

  我們法鼓山在教授初級禅坐方法的課堂上,也會介紹調飲食、調睡眠、調身、調息、調心的方法;同時也會說明坐禅的空間場所、時間段落、氣溫、光線、避風,以及坐禅穿的寬松衣服、輕柔坐墊等,相關內容也可參看我的《禅的體驗.禅的開示》一書。

  

  令威儀整齊,然後結跏趺坐。先以右足安左髀上,左足安右髀上。或半跏趺坐亦可,但以左足壓右足而已。

  

  次以右手安左足上,左掌安右掌上,以兩手大拇指相拄。

  

  這兩段文字,是講坐禅時的兩腳及兩手安放的位置,以及坐禅的姿勢。「威儀整齊」及「結跏趺坐」,是標准的坐禅姿勢。四大威儀是「行如風,立如松,坐如鍾,臥如弓」因此,坐的威儀是安然不動。

  

  打坐的標准坐法,稱爲結跏趺坐的雙腿盤坐,這是佛陀的坐法,亦有兩種:1.吉祥坐──先以右足安于左大腿上,後以左足安于右大腿上。2.降魔坐──先以左足安于右大腿上,後以右足安于左大腿上。〈坐禅儀〉所說的便是吉祥坐了。

  

  依據《大智度論》卷七的解釋:「諸坐法中,結跏趺坐,最安穩、不疲極,此是坐禅人坐法。」不過,這種雙盤腿的坐禅姿勢,並非人人能夠訓練得來,縱然能夠練會,也不是人人能夠經常采用,所以〈坐禅儀〉亦允許采用名爲半跏趺坐的單盤腿坐法,只要求以左足壓于右大腿上就可以了,甚至僅將一足安于另一足的小腿上,也是可以的。

  

  在我們的禅堂裏,爲了適應各種狀況的禅衆需求,還可以采用交腳坐、跪坐、如意坐、騎鶴坐、小凳坐、椅子坐等方法。只要是各自坐得最舒服、最持久、最安定的坐法,就是最好的。當然,以一般狀況而言,雙盤及單盤是坐得比較久的,所以是主要的坐法。

  

  至于兩手安放的姿勢,是以右手掌向上安放在足上,左手掌向上安放于右手掌上,兩只大拇指輕輕相拄,虎口相對,構成一個圓形,這在密教稱之爲「法界定印」,是大日如來入定的智印。

  

  徐徐舉身前欠,左右搖振,乃正身端坐,不得左傾右側,前躬後仰。令腰脊頭項骨節相拄,狀如浮屠。又不得聳身太過,令人氣急不安。

  

  要令耳與肩對,舌拄上腭,唇齒相著。

  

  目須微開,免致昏睡。若得禅定,其力最勝。古有習定高僧,坐常開目;向法雲圓通禅師,亦诃人閉目坐禅,以謂「黑山鬼窟」,蓋有深旨,達者知也。

  

  身相既定,氣息既調,然後寬放臍腹。

  

  這四段文字之中,說明在盤腿結手印之後,宜將身子微向前伸,然後將身子左右搖動,以確定在坐墊上平穩、舒服、端正地坐妥了;不得讓身子左傾右斜、歪歪倒倒,也不得讓身子彎腰弓背、仰頭後翻。

  

  此時的後腰、脊椎、頸項、後腦部位的每一節椎骨,都應成一條垂直線,節節相拄,此時的坐姿,由外看來,就像一座寶塔。塔古稱「浮屠」,因爲在塔中供奉佛陀舍利,浮屠是佛塔窣堵波(Stupa)的轉音。禅坐時的身子如塔一般的四平八穩,由于身安而心易安,才易入定。但須留心,也不得將身子向上提聳,似乎想把塔身拉高,那會使你的呼吸急促,心反而不能安定。

  

  我常教人在禅坐時,先把身體放輕松,從頭部到小腹均不用力。取好一個舒適的坐姿後,作頭部運動及叁次深呼吸,然後確定坐得平穩,將重心或重量感置于臀部與蒲團之間。此時下颚內收,頭頂向天,頭頸自然與脊椎成一直線,後腰挺直,此時除了腿膝或有一些緊張感之外,全身的關節和肌肉,都是放松的狀態。

  

  此時由于身子已像一座寶塔,所以兩耳的耳垂,一定是和肩頭成一垂直的角度。肩頭勿提、勿壓、勿往後張、勿向前收,自然放松;手臂和手腕,也自然隨掌放置,不要用力,不再管它。

  

  此時的嘴唇宜輕閉,上下牙齒宜輕扣,舌尖宜輕觸上颚,如果發覺唾液太多,則舌尖不用力,不抵上颚、不注意口液狀況,偶爾把口液咽下喉去。

  

  原則上雙目宜開二分閉八分,不要用眼睛注視任何景物,保持視而不見的態度,你的心眼是用在方法上,不在視線上。睜開眼睛可以減少昏沈及幻覺幻境的出現;如果入定,則較閉眼的狀態更有力、更好。所以古來習定的高僧,坐禅時經常保持睜開眼的方式,例如法雲圓通禅師就诃斥閉目坐禅的人,說那容易落于「黑山鬼窟」,也就是黑暗空洞和無記寂靜的邪定狀態,好象是在入定,其實暗鈍無記。所以永嘉玄覺禅師的〈奢摩他頌〉說:「惺惺寂寂是,無記寂寂非」,是以開眼保持照而常默的用心狀態,不可變成默而不照,即無記的木然狀態。

  

  不過初學禅坐者,若閉上眼睛比較容易攝心、安心,也不妨閉目而坐,待能安定時便張開二分,以四十五度斜角的視線,投置于座前二或叁呎處,那裏最好是柔和且單一顔色和形式,否則易分心而生幻影,然後便不再注意視線。若遇昏沈境及身心的幻境出現時,可把雙眼張開,甚至盡量張大,昏幻立即消失。

  

  以上是禅坐的身相,是具備了安全、健康的調身准則。接著便是調氣息;禅坐之時,必須放松腰帶,最好也能穿著比較寬松的衣服。先做叁次深呼吸,每次均緩緩彎腰、雙掌輕壓小腹,徐徐吐氣至盡,再擡身起腰,然後雙掌離開小腹,徐徐吸氣至滿。

  

  然後坐穩,留意呼吸從鼻端自然出入的感覺,不可控製呼吸的長短深淺和快慢大小,一任平常的自然呼吸。不特別蓄意引導成腹式呼吸,待呼吸順暢時,橫膈膜自然下降,也就自然轉爲腹式呼吸;也不用特別注意小腹的蠕動感覺,否則,雖能安心,卻不能入定。

  

  一切善惡都莫思量,念起即覺,覺之即失,久久忘緣,自成一片。此坐禅之要術也。

  

  這一段文字,是說明坐禅時的調心方法。此處的「一切善惡,都莫思量」,在〈坐禅儀〉出現之前,已有不少的禅宗祖師提起,例如:1.四祖道信的〈入道安心要方便門〉曾說:「任意縱橫,不作諸善,不作諸惡,行住坐臥,觸目遇緣,總是佛之妙用。」2.五祖弘忍的〈修心要論〉有雲:「夜坐禅時,或見一切善惡境界……但知攝心莫著。」3.六祖惠能的《六祖壇經》的〈行由品〉中教授惠明上座的調心方法有雲:「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坐禅品〉又雲:「外于一切善惡境界,心念不起。」〈機緣品〉有示內侍薛簡雲:「但一切善惡都莫思量,自然得入清淨心體,湛然常寂,妙用恒沙。」這些都是默照同體的典型。

  

  因此,〈坐禅儀〉的調心方法,僅用「一切善惡,都莫思量」這兩句話就夠了。若能自知正在保持著「一切善惡,都莫思量」的心境,便是默而常照、照而常默。如果偶有妄念心起,也會立即覺照;覺照心生,妄念便失其蹤迹了。若能持之以恒地練習使用這種方法,久而久之便會忘了能緣的覺照之功,以及所緣的妄想之心,那就是統一心現前,自成一片了。

  

  「自成一片」即是默照同時,可有叁個層次:1.身心的統一;2.內外的統一;3.對立和統一的超越,便是清淨心體的顯現,既是「湛然常寂」,又能「妙用恒沙」。

  

  叁、安樂法門

  

  竊謂坐禅乃安樂法門,而人多致疾者,蓋不善用心故也。若善得此意,則自然四大輕安,精神爽利,正念分明,法味資神,寂然清樂。

  

  若已有發明者,可謂如龍得水,似虎

  山。若未有發明者,亦乃因風吹火,用力不多,但辨肯心,必不相賺。

  

  前面一段文字是說,若已懂得如何調理以上所說諸事,坐禅乃是使得身心安樂的法門;至于許多人由于坐禅而使身心受到傷害,得了禅病,那是不善用心的緣故。這是點出坐禅的觀念和心態若不正確,便會惹上麻煩。如能依照以上所介紹的坐禅准則來做的話,四大的身體自然輕安,精神也會爽快俐落,便能念念正念分明,禅悅資益,心神充沛,寂靜、清淨、安樂的定境,也就會現前了。

  

  第二段文字是說,依此准則坐禅者,若對已經發明心地的悟後之人而言,就像神龍得水能自由變化,興雲降雨,又像猛虎奔山,任意自在無所畏懼。如果是尚未發明心地之人,亦能像是風助火勢,用力不多而功效倍增。

  

  總結這兩段的文意,只要能夠明辨正確的用心方法,就一定不會吃虧的。

  

  然而道高魔盛,逆順萬端。但能正念現前,一切不能留礙。如《楞嚴經》、《天臺止觀》、圭峰〈修證儀〉,具明魔事,預備不虞者,不…

《聖嚴法師教默照禅》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禅鑰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