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这就是分享,这才是真正的回向。
回向,是分享利益,而不是分享烦恼。如果打完这次十天的禅修,回去之后看到所有人,你都认为他们没有修行,而自己已经是从小鸡变成凤凰,身处在慈悲与智慧的清净世界,而他们是那么愚蠢、那么可恶,都是烦恼鬼,是来干扰你的修行,你愈看愈不顺眼,这不是回向而是在造罪,造更多的业,烦恼心更重。心里有更多不满及困扰,那么,这次的修行根本不是在修行,而是专门在打妄想。
〈第十天:早上(圆满日)〉结束是另一阶段修行的开始
一、将方法带回日常生活中
有位女众跟我抱怨说:「我已经修行多年,每次打禅七,在禅修期间方法似乎有用,回去后只能保持几天,渐渐就用不上力。然后再来打禅七,又是从头开始,这样的禅修,究竟有没有用呢?」我问她:「我们每天要吃饭、洗脸、漱口,为什么天天都要做同样的事?」
中国有句谚语:「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学习,就像船在逆水中向上划,如果不好好努力地撑着、摇着,就会顺着水势向下流,所以要不断地、不断地努力。另有一句谚语:「拳不离手,曲不离口。」武功再好的武术家、嗓子再好的演唱家,都要经常练习,否则就会陌生,就会生疏。
禅修也是一样,明天禅十结束之后,在平常的生活之中还是要继续练习。这十天是在厘清观念以及练习着运用方法。如果指望禅修期间师父能够帮一个忙,一下子就能开悟,这是不切实际的错误想法。禅修期间,只是集中时间使心安定的学习观念及方法,学好之后回去要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诸位还记得你们在求学时,所学的是要在生活里运用的,而不是在学校里用。譬如学法律、学会计、学工程等,不是在课堂上用就好,学成之后,是一辈子都要用的。同样的,禅修不是只有在禅堂里用,回家之后就忘光了,这样是颠倒的。
前几天我们提到要有惭愧心,惭愧心生起之后,就是忏悔。修行时,如果心很散乱,用惭愧心及忏悔心,心会安定下来,力量就会出现,否则心浮气躁,心力不能集中,体能也有问题。如果没有惭愧心,是假的忏悔。惭愧、忏悔,是对自己抱歉,对他人抱歉,不应该说的话说了,不应该做的事做了,不应该跳的陷阱跳进去了。惭愧与忏悔,能够不受外在影响而知道坚强、改过,成长再成长,在任何状况下都是安全的。
大约在三、四十年前,当时台湾大学的校长是傅斯年先生,是位很有学问、很有理想的学者,到现在大家还在怀念他,但是当年有一位民意代表很讨厌傅斯年,就请他到议会列席质询。民意代表讲话很不客气,当场把傅斯年气得发抖,下台之后就气死了。后来那位民意代表说:「我的目的是要气气他,没有要他死,当校长的人这么没有修养,还当什么校长。」其实,当人家骂你、冤枉你、批评你的时候,听到就听到,这是照,这是他站在他的立场所说的话,是他的看法及评价,对自己毫无损失。不要以为名誉是第二生命,被人一毁,连第一生命也不要,这不是很奇怪吗?已经被射一箭,自己再补第二箭把自己射死,痛苦和怨恨就是再拿另一枝箭刺自己。这听起来好象很愚蠢,事实上这样的例子太多了,也是很可怜的,如果能用默的方法,就不会这么做了。
有时候被伤害是难免的。例如,前天我在院子里帮忙浇水,做完之后手有点痛,我根本不知道我的手什么时候破了一块皮。受伤之后,重要的是赶快擦药疗伤,保护它,而不是让它伤得更大。一般人在被人攻击、批评、刺激,或事业失败、工作被资遣,已经受伤很痛苦,之后又再将伤扩大,是很愚痴的事。
在西方的观念,受了欺负一定要伸张正义,不报复就是没有正义。但是东方的佛教讲因果,结痛苦的因,再还痛苦的果,一报还一报,佛法说:「冤冤相报无尽期」,你踢我一脚,我还你一拳,愈来愈严重,最后可能演变成你要我的命,我要你的命。冤家宜解不宜结,应该以慈悲心待人,而不是以瞋恨心待人,否则对己对人都是不利。如果被伤害之后,心还在不断地伤痛,那就要惭愧,因为那是很对不起自己,爱护自己也是非常重要的。
许多人认为信了佛教之后,会变成被人欺负的软弱人。事实上,佛教是主张坚强,要有智慧及力量,不是任人欺负而不处理。能自利也能利人,能自保也能护人,这就是慈悲心,就是菩提心。
二、发菩提心
发菩提心的目的,是为了消融自我的自私心、追求心。因为菩提心就是要行菩萨道,菩萨道中最重要的两句话:「不为自身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这就是奉献自我、消融自我的一种方法。在发菩提心的过程之中,都是在为众生,以利益众生来利益自己,因为利益众生的同时,自己的菩提心、慈悲心,以及智慧心也都在成长。否则,发菩提心只是为成佛,似乎与「不除妄想不求真」是冲突的。发愿成佛,不是自私心,是求最高真正的佛果,认知到佛是如何成就的。
其实,菩提心是默照的照,照是很清楚的反应,知道众生以及环境之所需,恰到好处的给予帮助。慈悲就是菩提心,菩提心就是慈悲,是平等的,不考虑对象究竟是谁。当然,距离近的,帮助的机会多一些,根本不认识,听不到也看不到的,就要看缘份了,但是在原则上是平等的。
所谓平等,是不是除了把自己的孩子照顾好之外,有许多流浪汉的孩子,也一个个捡回来,和自己的孩子一起平等照顾?到最后,可能你的孩子也跑到街上变成了流浪汉了。这必须考虑自己的能力,先将自己的孩子照顾好,如果有能力照顾更多的孩子,当然是没有问题。但如果能力、因缘不许可,就应该量力而为。
无所求的心,就是菩提心,也是出离心。真正有菩提心的人,一定有出离心。因为菩提心不为己求,不在乎自己的得与失,只是奉献;出离心则是出离烦恼的心。因此,菩提心是慈悲,出离心则是智慧。
请诸位把握最后一天的时间,要发出离心、菩提心。发菩提心是照,发出离心则是默,要对任何的杂念、妄想有菩提心,不要恨它、讨厌它;但是,也要有出离心,不占有它、不在乎它,那就是轻轻松松、自自然然的在运用方法了。(西元二○○二年六月二十七日至七月七日默照禅十,圣严师父开示于美国纽约象冈道场,姚世庄整理)
第三篇〈坐禅仪〉讲要
〈坐禅仪〉是宋朝元佑年间(一○八六年~一○九三年)住于长芦寺的宗赜慈觉禅师所撰。他曾于西元一一○三年编述《禅苑清规》,也于一○八九年启建莲华盛会,普劝道俗每日念佛,乃至千声万声,可知他是一位禅净双修的大师。这篇〈坐禅仪〉对日本曹洞宗的影响深远,其开祖道元禅师所撰的〈普劝坐禅仪〉,主要的内容便是来自〈坐禅仪〉。
一、坐禅须发心
夫学般若菩萨,先当起大悲心,发弘誓愿,精修三昧,誓度众生,不为一身,独求解脱。
尔乃放舍诸相,休息万事,身心一如,动静无间。
第一段文字,是说禅修者如果希望开发般若智慧,当先发起大慈悲心,发广大誓愿,精勤修行三昧,不独求个人解脱,而誓度一切众生。其中发无上菩提心、精修三昧、誓度众生,乃是成佛的因行,所以称为菩萨。
第二段文字,是指禅修者当发出离一切分别攀缘之心,要「放舍诸相,休息万事」。不论是身、是心、是动、是静,凡遇形象,都须放舍;凡遇事相,均须休息。
这两小段文字,指出作为一个大乘禅法的修行者,必须具备的条件是发大菩提心,誓愿广度一切众生。如何能度众生?必须要学习开发般若的空慧;如何开发般若的空慧?先当精勤的修行定慧不二、动静无间的大乘三昧;如何修行大乘三昧?便是从自我的身心一如做起;何谓身心一如?便是观心无常、观身非我。如何能够做到?便是「放舍诸相,休息万事」;什么叫做「放舍诸相,休息万事」?便是对身心及身心所对应的六尘境中,凡事凡物的一切状况,都不动分别执着的得失烦恼之心。
知有身心和动静,是照的功夫;一如与无间,是默的功夫。放舍和休息,是默的功夫;知有诸相和万事,是, 照的功夫──此即默照同时的用功状况。
禅法即是离苦之法,离苦的功能来自于般若的智慧,所以《心经》要说:「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如何开发甚深的般若?发弘誓愿、精修三昧,是必备的条件。何谓发弘誓愿?通常是指四弘誓愿,亦即「愿度一切众生,愿断一切烦恼,愿学一切佛法,愿成无上佛道」,为了成就无上佛道,须先发愿广度众生、断除烦恼;为要广度众生、断除烦恼,必得精修佛法。
佛法的实践,不出戒、定、慧的三大纲,合称「三无漏学」。其中声闻戒重在不犯恶行,大乘菩萨戒尤重利他善行,所以,大乘行者若不度众生便算犯戒。〈坐禅仪〉的目的在于教授坐禅时的注意事项,于坐禅之时自然不犯恶行,《增一阿含经》卷二十中有将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的五戒,称为「五大施」,所以大乘菩萨,只要再发起大悲心,便算持戒。
坐禅称为精修三昧,这是大乘菩萨修学般若的必经过程,目的是为广度众生。什么叫做三昧?原系梵文Samadhi,汉译为定、正受、息虑凝心之意。《大智度论》卷五有云:「善心一处住不动,是名三昧。」卷二十八又云:「一切禅定,亦名定,亦名三昧。」以声闻乘而言,三昧即指九次第禅定;以大乘菩萨而言,三昧是涵盖声闻的次第禅定,更是如《六祖坛经.定慧品》所说的「定慧一体」,而且更重视慧。所以《六祖坛经.般若品》特别强调修习持诵《金刚般若经》的般若三昧,天台宗则以持诵《法…
《圣严法师教默照禅》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