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這就是分享,這才是真正的回向。
回向,是分享利益,而不是分享煩惱。如果打完這次十天的禅修,回去之後看到所有人,你都認爲他們沒有修行,而自己已經是從小雞變成鳳凰,身處在慈悲與智慧的清淨世界,而他們是那麼愚蠢、那麼可惡,都是煩惱鬼,是來幹擾你的修行,你愈看愈不順眼,這不是回向而是在造罪,造更多的業,煩惱心更重。心裏有更多不滿及困擾,那麼,這次的修行根本不是在修行,而是專門在打妄想。
〈第十天:早上(圓滿日)〉結束是另一階段修行的開始
一、將方法帶回日常生活中
有位女衆跟我抱怨說:「我已經修行多年,每次打禅七,在禅修期間方法似乎有用,回去後只能保持幾天,漸漸就用不上力。然後再來打禅七,又是從頭開始,這樣的禅修,究竟有沒有用呢?」我問她:「我們每天要吃飯、洗臉、漱口,爲什麼天天都要做同樣的事?」
中國有句諺語:「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學習,就像船在逆水中向上劃,如果不好好努力地撐著、搖著,就會順著水勢向下流,所以要不斷地、不斷地努力。另有一句諺語:「拳不離手,曲不離口。」武功再好的武術家、嗓子再好的演唱家,都要經常練習,否則就會陌生,就會生疏。
禅修也是一樣,明天禅十結束之後,在平常的生活之中還是要繼續練習。這十天是在厘清觀念以及練習著運用方法。如果指望禅修期間師父能夠幫一個忙,一下子就能開悟,這是不切實際的錯誤想法。禅修期間,只是集中時間使心安定的學習觀念及方法,學好之後回去要能夠在日常生活中運用。諸位還記得你們在求學時,所學的是要在生活裏運用的,而不是在學校裏用。譬如學法律、學會計、學工程等,不是在課堂上用就好,學成之後,是一輩子都要用的。同樣的,禅修不是只有在禅堂裏用,回家之後就忘光了,這樣是顛倒的。
前幾天我們提到要有慚愧心,慚愧心生起之後,就是忏悔。修行時,如果心很散亂,用慚愧心及忏悔心,心會安定下來,力量就會出現,否則心浮氣躁,心力不能集中,體能也有問題。如果沒有慚愧心,是假的忏悔。慚愧、忏悔,是對自己抱歉,對他人抱歉,不應該說的話說了,不應該做的事做了,不應該跳的陷阱跳進去了。慚愧與忏悔,能夠不受外在影響而知道堅強、改過,成長再成長,在任何狀況下都是安全的。
大約在叁、四十年前,當時臺灣大學的校長是傅斯年先生,是位很有學問、很有理想的學者,到現在大家還在懷念他,但是當年有一位民意代表很討厭傅斯年,就請他到議會列席質詢。民意代表講話很不客氣,當場把傅斯年氣得發抖,下臺之後就氣死了。後來那位民意代表說:「我的目的是要氣氣他,沒有要他死,當校長的人這麼沒有修養,還當什麼校長。」其實,當人家罵你、冤枉你、批評你的時候,聽到就聽到,這是照,這是他站在他的立場所說的話,是他的看法及評價,對自己毫無損失。不要以爲名譽是第二生命,被人一毀,連第一生命也不要,這不是很奇怪嗎?已經被射一箭,自己再補第二箭把自己射死,痛苦和怨恨就是再拿另一枝箭刺自己。這聽起來好象很愚蠢,事實上這樣的例子太多了,也是很可憐的,如果能用默的方法,就不會這麼做了。
有時候被傷害是難免的。例如,前天我在院子裏幫忙澆水,做完之後手有點痛,我根本不知道我的手什麼時候破了一塊皮。受傷之後,重要的是趕快擦藥療傷,保護它,而不是讓它傷得更大。一般人在被人攻擊、批評、刺激,或事業失敗、工作被資遣,已經受傷很痛苦,之後又再將傷擴大,是很愚癡的事。
在西方的觀念,受了欺負一定要伸張正義,不報複就是沒有正義。但是東方的佛教講因果,結痛苦的因,再還痛苦的果,一報還一報,佛法說:「冤冤相報無盡期」,你踢我一腳,我還你一拳,愈來愈嚴重,最後可能演變成你要我的命,我要你的命。冤家宜解不宜結,應該以慈悲心待人,而不是以瞋恨心待人,否則對己對人都是不利。如果被傷害之後,心還在不斷地傷痛,那就要慚愧,因爲那是很對不起自己,愛護自己也是非常重要的。
許多人認爲信了佛教之後,會變成被人欺負的軟弱人。事實上,佛教是主張堅強,要有智慧及力量,不是任人欺負而不處理。能自利也能利人,能自保也能護人,這就是慈悲心,就是菩提心。
二、發菩提心
發菩提心的目的,是爲了消融自我的自私心、追求心。因爲菩提心就是要行菩薩道,菩薩道中最重要的兩句話:「不爲自身求安樂,但願衆生得離苦」,這就是奉獻自我、消融自我的一種方法。在發菩提心的過程之中,都是在爲衆生,以利益衆生來利益自己,因爲利益衆生的同時,自己的菩提心、慈悲心,以及智慧心也都在成長。否則,發菩提心只是爲成佛,似乎與「不除妄想不求真」是沖突的。發願成佛,不是自私心,是求最高真正的佛果,認知到佛是如何成就的。
其實,菩提心是默照的照,照是很清楚的反應,知道衆生以及環境之所需,恰到好處的給予幫助。慈悲就是菩提心,菩提心就是慈悲,是平等的,不考慮對象究竟是誰。當然,距離近的,幫助的機會多一些,根本不認識,聽不到也看不到的,就要看緣份了,但是在原則上是平等的。
所謂平等,是不是除了把自己的孩子照顧好之外,有許多流浪漢的孩子,也一個個撿回來,和自己的孩子一起平等照顧?到最後,可能你的孩子也跑到街上變成了流浪漢了。這必須考慮自己的能力,先將自己的孩子照顧好,如果有能力照顧更多的孩子,當然是沒有問題。但如果能力、因緣不許可,就應該量力而爲。
無所求的心,就是菩提心,也是出離心。真正有菩提心的人,一定有出離心。因爲菩提心不爲己求,不在乎自己的得與失,只是奉獻;出離心則是出離煩惱的心。因此,菩提心是慈悲,出離心則是智慧。
請諸位把握最後一天的時間,要發出離心、菩提心。發菩提心是照,發出離心則是默,要對任何的雜念、妄想有菩提心,不要恨它、討厭它;但是,也要有出離心,不占有它、不在乎它,那就是輕輕松松、自自然然的在運用方法了。(西元二○○二年六月二十七日至七月七日默照禅十,聖嚴師父開示于美國紐約象岡道場,姚世莊整理)
第叁篇〈坐禅儀〉講要
〈坐禅儀〉是宋朝元佑年間(一○八六年~一○九叁年)住于長蘆寺的宗赜慈覺禅師所撰。他曾于西元一一○叁年編述《禅苑清規》,也于一○八九年啓建蓮華盛會,普勸道俗每日念佛,乃至千聲萬聲,可知他是一位禅淨雙修的大師。這篇〈坐禅儀〉對日本曹洞宗的影響深遠,其開祖道元禅師所撰的〈普勸坐禅儀〉,主要的內容便是來自〈坐禅儀〉。
一、坐禅須發心
夫學般若菩薩,先當起大悲心,發弘誓願,精修叁昧,誓度衆生,不爲一身,獨求解脫。
爾乃放舍諸相,休息萬事,身心一如,動靜無間。
第一段文字,是說禅修者如果希望開發般若智慧,當先發起大慈悲心,發廣大誓願,精勤修行叁昧,不獨求個人解脫,而誓度一切衆生。其中發無上菩提心、精修叁昧、誓度衆生,乃是成佛的因行,所以稱爲菩薩。
第二段文字,是指禅修者當發出離一切分別攀緣之心,要「放舍諸相,休息萬事」。不論是身、是心、是動、是靜,凡遇形象,都須放舍;凡遇事相,均須休息。
這兩小段文字,指出作爲一個大乘禅法的修行者,必須具備的條件是發大菩提心,誓願廣度一切衆生。如何能度衆生?必須要學習開發般若的空慧;如何開發般若的空慧?先當精勤的修行定慧不二、動靜無間的大乘叁昧;如何修行大乘叁昧?便是從自我的身心一如做起;何謂身心一如?便是觀心無常、觀身非我。如何能夠做到?便是「放舍諸相,休息萬事」;什麼叫做「放舍諸相,休息萬事」?便是對身心及身心所對應的六塵境中,凡事凡物的一切狀況,都不動分別執著的得失煩惱之心。
知有身心和動靜,是照的功夫;一如與無間,是默的功夫。放舍和休息,是默的功夫;知有諸相和萬事,是, 照的功夫──此即默照同時的用功狀況。
禅法即是離苦之法,離苦的功能來自于般若的智慧,所以《心經》要說:「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如何開發甚深的般若?發弘誓願、精修叁昧,是必備的條件。何謂發弘誓願?通常是指四弘誓願,亦即「願度一切衆生,願斷一切煩惱,願學一切佛法,願成無上佛道」,爲了成就無上佛道,須先發願廣度衆生、斷除煩惱;爲要廣度衆生、斷除煩惱,必得精修佛法。
佛法的實踐,不出戒、定、慧的叁大綱,合稱「叁無漏學」。其中聲聞戒重在不犯惡行,大乘菩薩戒尤重利他善行,所以,大乘行者若不度衆生便算犯戒。〈坐禅儀〉的目的在于教授坐禅時的注意事項,于坐禅之時自然不犯惡行,《增一阿含經》卷二十中有將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的五戒,稱爲「五大施」,所以大乘菩薩,只要再發起大悲心,便算持戒。
坐禅稱爲精修叁昧,這是大乘菩薩修學般若的必經過程,目的是爲廣度衆生。什麼叫做叁昧?原系梵文Samadhi,漢譯爲定、正受、息慮凝心之意。《大智度論》卷五有雲:「善心一處住不動,是名叁昧。」卷二十八又雲:「一切禅定,亦名定,亦名叁昧。」以聲聞乘而言,叁昧即指九次第禅定;以大乘菩薩而言,叁昧是涵蓋聲聞的次第禅定,更是如《六祖壇經.定慧品》所說的「定慧一體」,而且更重視慧。所以《六祖壇經.般若品》特別強調修習持誦《金剛般若經》的般若叁昧,天臺宗則以持誦《法…
《聖嚴法師教默照禅》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