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鑰

  禅鑰 

  

  聖嚴法師著

  

  

  目錄

  自序

  續佛慧命

  「五停心觀」修行法

  禅與悟─無常無我.理入行入

  禅修的要領(一)

  禅修的要領(二)

  明心見性

  開悟成佛

  梅子熟了

  放松身心

  我與環境不一不二

  佛在心中.口中.行爲中

  禅如何用于日常生活

  禅修與信仰

  我們的身.心.世界

  

  

  

  自序

  

  

  禅宗強調不立文字,它的列祖列宗又偏偏都有說不完的葛藤絡索。如何說明這種矛盾的事實?古人多將龐大的佛言祖語喻爲導迷標月的手指。可惜的是,世人雖然渴望見到月亮的光輝,反被多姿多彩、爭豔鬥妍的指陣所迷。大家指望從禅籍中,悟到一些「本來面目」的消息,竟被陷入文字障中不能自拔又不自知。讓那些古怪有趣的瘋言瘋語,弄得眼花撩亂,還真以爲是摸到了自己的鼻子,就在嘴唇的上邊。

  

  一九七六年起,我也在東西兩半球,四處教禅、講禅、寫禅,迄今已出版了十九冊與禅相關的中英文著述。不過,我雖遍讀收于《大藏經》中的曆代禅宗語錄及禅宗史傳,著眼點則不在于增長禅宗知識的見聞,也不在于考察真僞和嫡裔傍傳的禅學等問題,更不在于分析推敲從古人牙縫裏,遺漏下來的那些殘滓剩羹所指爲何?我的宗旨,是將正統禅修的觀念及禅修的方法,透過通俗易懂的文字,分享給有緣的現代大衆。

  

  古人用「指月」形容經義祖訓的功能。也有趙州從谂禅師將自己反鎖室內而燒滿屋煙,大喊「救火!救火!」的公案,當時南泉禅師從窗口將鑰匙投入,令趙州自開門戶、自出火窟。我則常說:「我所講的、寫的,不過是給人一把鑰匙,教人自尋門戶、自投鎖孔、自開悟門。」我不會嚼食喂嬰,也不會代人吃飯,所以將這次出版的兩本書,取名爲《禅鑰》及《禅門》。

  

  一般人都把禅修的焦點,集中在頓悟成佛,明心見性,往往造成兩種極端:1.聰明伶俐、自負自信的人,以爲開悟是唾手可得,毫不費力的事,略得一知半解,便以爲大悟徹底,實則卻與悟境了不相幹。2.資禀較鈍、思路緩慢的人,便會以爲反正開悟無望,也就不想接受禅修的法門了。

  

  我的目的,是將禅修的觀念及禅修的方法,普遍地推廣到每一個人的日常生活中去。禅法的最終目標,的確是開悟成佛,若不能開悟,只要運用禅法,就對身心的健康與平衡,有大受用。所以我依據根本佛法的觀點,建議禅修者們,千萬不要急求開悟。古人主張克期取證,用心良苦,而操之過急,等于揠苗助長,不僅不切實際,也容易使初學者萌生退心。

  

  我經常介紹的禅修觀念是:認識自我、肯定自我、成長自我、消融自我。以「有」爲入手方便,以「無」爲禅修方向,以努力修行的過程爲永久的目標。我到處指導的禅修方法是:放松身心,集中、統一、放下身心世界、超越于有無的兩邊。能夠徹底超越,便是大悟徹底。

  

  對于今日社會中忙碌不已的人們來說,開悟固然不易,但是若得初嘗禅修的滋味,也就非常實惠。若不能很快地體驗到大悟徹底的無我自在,也不用著急,若能練習好放松身心的工夫,可穩定情緒,也可增長一些自知之明的自信心和自尊心了。

  

  這兩本書共收叁十二篇文章,幾乎每篇都是介紹禅修的觀念和禅修的方法。不論你是不是佛教徒,也不管你是不是已有禅修的基礎認識,及那一種程度的修行經驗,當你讀完之後,一定會有參考的價值。

  

  禅宗的極致,以無門爲門,不用任何方法。初步的著力點,還是要用方法。這兩本書所收的具體方法,便是五停心、二入四行、禅七開示、平常生活、調身安心等。其余的內容,無論用什麼字眼來作標示說明,都是貼緊著禅修的立場,向你介紹禅修觀念及禅修方法的活用與實用。

  

  這兩本書所收各篇,除了七篇尚未刊出過,其余均曾發表于《人生》及《法鼓》兩種雜志。刊出之時,僅有兩篇由我直接撰寫,其余都是幾位僧俗弟子及信衆們,將我演講的錄音帶整理成文。半數已于刊出之前,經我看過、改過,甚至全篇重寫過,另半數由于我的時間不夠,未能仔細修潤。因此這回我從英國禅七返抵紐約,利用一周的課余空檔,夜以繼日地花了一番手腳,便以《禅鑰》及《禅門》的面貌跟讀者相見了。

  

  這兩本書能夠順利出版,我要感謝的人很多,除了請我演講的單位、團體、學府,以及爲我整理文稿的諸君,均已在各篇的篇末注明,用表謝意,用表紀念。我也要對爲本書抄稿、校稿、出版、發行,傳閱的諸善知識,致深深的謝意。例如爲這兩本書提供插繪的劉建志居士、法鼓文化輔導師果在法師、總經理張元隆居士、主編果光法師、責任編輯賴月英居士,爲我謄稿的姚世莊居士等。如果沒有這些善緣,我便沒有演講及出書的機會了。

  

  一九九五年六月二十叁日聖嚴序于紐約東初禅寺

  

  

  

  

  

  續佛慧命

  

    諸佛均有法、報、化的叁身,佛的慧命是指法身的延續。

  

  佛的法身,是諸佛共同的功德身,沒有定相,遍于一切時空。

  

  佛的法身雖遍一切時空,若無人弘揚佛法,無人聽聞佛法,也無人修持佛法和體驗佛法,便亦無人知道什麼是遍于一切時空的法身,慧命也就無從表現。

  

  一、慧命須菩提

  

  佛陀住世之時,凡是能開慧眼而親證阿羅漢果的大比丘們,均被稱爲具壽,即是慧命的意思。例如「慧命須菩提」,便是續佛慧命的須菩提尊者。

  

  佛陀住世時代,大家親承佛口開示的佛法,佛陀入滅之後,留下了兩種舍利:1.佛的遺骨,稱爲肉身舍利,供人瞻禮供養,種植善根。2.佛的遺教,稱爲法身舍利,供人依教奉行,續佛慧命。

  

  恭敬供養佛的肉身舍利,固然有大功德,但當僅有佛的遺骨傳世而無佛的遺教弘化之時,遺骨的肉身舍利即成無用之物。兩相比較,佛子應當更加珍重佛的法身舍利,那才是諸佛的慧命所寄。故當釋迦牟尼佛涅槃火化之後,以印度的諸王爲首,世俗的弟子們大家都爭著去分取佛的肉身舍利之際,釋尊的大弟子摩诃迦葉尊者,便于王舍城的七葉窟前,建造精舍,集合五百位大比丘,一連七個月的時間,首由明律第一的優波離尊者誦出律藏,次由多聞第一的阿難尊者誦出法藏。請與會大衆共同修訂認可,而成爲標准的釋迦遺教,備傳于後世。

  

  二、依律住.依法住

  

  就是佛陀釋尊住世之時,也不鼓勵弟子們對他個人作神格崇拜,倒是經常教誡弟子們:依律住、依法住。佛教的信衆,皈依叁寶,法由佛說,法由僧傳,律由佛製,僧依律住。佛也嘗說:佛不領衆,佛住僧中,以法化衆,以律安僧。所以縱在佛陀住世時代,已經倡導尊律崇法的精神,只要「正法律」住世,即等于佛陀住世。佛陀的色身壽命有限,若能繼續傳承發揚佛陀的遺教,則其法身慧命,便可久住世間。

  

  基于這一層理由,佛在許多經典中,都強調律與法的重要,鼓勵大衆受持讀誦書寫,爲他人說,以佛法布施,是諸布施中的最上布施,功德最大。並將護持叁寶的行爲,簡稱「護法」;意爲叁寶的流布,是以法爲叁寶中心,是以法利益衆生,故將佛教住世稱爲佛法住世,護持佛法即是護持佛教。法由佛陀的智慧海中流出,佛法住世,便是佛陀慧命的延續。

  

  佛陀慧命繼續住世,涵義也有深淺,最高的層次,當以親證諸法自性及如來的法性身爲准,小乘自初果至四果,菩薩自初地至佛地,禅宗自見性至成佛,都是親見如來的慧命,都是諸佛慧命的延續。

  

  從凡夫學佛聞法並實踐佛法的角度而言,也可稱爲續佛慧命,因爲根據南傳覺音論師的《清淨道論》第十四〈說蘊品〉雲:「慧以通達諸法的自性爲特相,以摧破覆蔽諸法自性的癡暗爲作用,以無癡爲現狀。」這是說,慧能使人通達一切語言文字所诠釋的諸法自性,諸法自性即是無常無我的空性,若能了知而能接受的話,便可離開癡相而現慧相。該論又將慧的內容作成四種分類:

  

  通達諸法自性的特相。

  

  世間慧與出世間慧,或有漏慧與無漏慧爲兩種。

  

  聞、思、修及小、大、無量,爲叁種。

  

  觀苦、集、滅、道四聖谛,所生智爲四種。

  

  其中常被我們運用而熟悉的是聞、思、修的叁種慧,例如《楞嚴經》卷六有雲:「于時有佛,出現于世,名觀世音,我于彼佛發菩提心,彼佛教我,從聞思修入叁摩地。……生滅既滅,寂滅現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間,十方圓明。」這是說,觀世音菩薩依觀世音佛所教法門,從聞思修的叁慧次第,進入大寂滅、大圓明,超越于世間與出世間的一切境界,名爲「叁摩地」的如來大定。

  

  《清淨道論》解釋叁慧說:「聞他教而獲得的慧,因爲由聞而成,所以是聞所成慧。」「從事瑜伽的事業之時(觀五蘊無常所生慧)名爲思所成慧。」「無論依(聞及思)那一種修習而成及證安止的慧,是修所成慧。」

  

  叁、聽聞正法爲首務

  

  有關叁慧的解釋,在大小乘諸經論中,相當豐富,叁慧同等重要而以聞慧爲其基礎,不聞佛法而能悟道者,那是獨覺,唯有在無佛出世之時才會發生;有佛有法的時代,悟入佛道者,都由聞法而得佛法利益,所以《法華經.方便品》雲:佛陀出現于世的任務,便是來爲衆生們「開示悟入佛之知見」。依佛陀的教化而悟入苦、空、無常、無我的真谛者,名爲聲聞衆或聲聞乘,佛說聲聞是菩薩的基礎,可知學佛的初階,當以聽聞正確的佛法爲要務。因爲「正法住世」,即等于佛陀的住世化世。無怪乎《法華經.如來壽量品》要說:「自我得佛來,所經諸劫數,無量百千萬,億載阿僧祇,常說法教化。」又說:「…

《禅鑰》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禅與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