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鑰▪P10

  ..續本文上一頁的。兩者如鳥之二翼,缺一不能飛行。兩者相較,正確的觀念尤其重要,所以古來的禅宗祖師也主張:「貴見地,不貴踐履。」如果修行的方法錯誤,最多是身體産生病痛,要是知見錯誤,就要求升反墮,落入魔道,長劫沈淪了。

  

  修行佛法的重要而又是最基本的觀念,就是苦、空、無常、無我的道理。

  

  「苦」:苦不是痛。痛是身體的感受,痛不一定苦;而苦可能會痛,因爲,苦是心理的折磨,心理有折磨、有煩惱時,身體就不會很健康。苦是人生的過程,不管是否有錢、有勢力、有地位,同樣都會有種種的苦;像精神上受到壓力、環境上受到挫折、社會關系的種種不如意,這都是苦。除此之外,最明顯的,人生的過程,就是生、老、病、死的四種苦。不過,苦是由于造業而來,造業是因,苦報是結果;造業是由于愚癡無智慧,故對人我是非放不下,得失利害舍不得,所以不斷地造業,又不斷地受苦。修行佛法的目的,便是用佛的智慧,化解愚癡的執著,同時用禅修等方法,完成離苦的功能。

  

  「空」:空就是「無常」,因爲我們所擁有的身心世界,都只是因緣生因緣滅,都只是暫有、假有、幻有,不能永遠的保持,也不是任何人自己能夠掌控。因是無常,所以一切現象的真相即是空,若能知空證空,便得解脫。

  

  「無常」:無常是指心理現象、生理現象、社會現象及物理現象的生滅變化,世間沒有一樣東西是永恒不變的,從負面看是壞滅,從正面看是新生。

  

  「無我」:無我就是沒有不變的我。從因到果是在變,有因有緣也會變。「我」的存在,無不出于因果的持續關系及因緣的聚散關系。例如我們的身心、我們的世界,我們所擁有的一切,構成我的執著,其實,這些東西都是無常的,所以,「我」也是暫時的、假的。既沒有個真正的我,便是以無我爲我了。若能實證無我,便得解脫自由,便是明心見性,開悟成佛。

  

  一五、叁皈五戒

  

  (禅七圓滿日開示)

  

  禅七結束前將舉行二個儀式,第一是受叁皈五戒,第二是感恩回向。

  

  首先,向諸位說明叁皈五戒的意義及其重要性。

  

  叁皈,就是佛、法、僧叁寶。佛,是人格的究竟完美者;法,是佛所說的成佛的方法和道理;僧,是傳持佛法的出家團體。這就是整體的佛教。我們已用佛法來修行,就必須皈依佛法僧叁寶。我們願意接受叁寶、依靠叁寶,同時也用叁寶來幫衆生。

  

  五戒的作用,是在保護我們的修行生活。使日常生活處在清淨、安樂、健康、安全的狀態下。五戒的內容是:

  

  不殺生。主要是不殺人。

  

  不偷盜。不可不與而取,不應該取得非分之財及非分之物。

  

  不邪淫。不與已婚夫婦配偶以外的男女發生超友誼關系。

  

  不妄語。不說謊、不說無聊的淫言雜話、不說挑撥離間的是非話、不罵人。

  

  不飲酒。佛法是講智慧的,但是,酒能使我們喪失理性,可能因爲喝酒而違反前面的四條戒。

  

  至于感恩回向,其文字內容在此不錄了。

  

  (一九九四年六月二十六日至七月一日東初禅寺六十五期禅七開示,姚世莊居士錄音整理,聖嚴法師修訂成稿于一九九四年十二月一日的紐約東初禅寺)

  

  

  

  

  

  

  

  禅修的要領(二)

  

  

  

    一、身心放松

  

  禅修者的第一個條件,是把身心放松。

  

  頭腦放松、神經放松、肌肉放松;放松之後,再用方法,便能著力。

  

  用方法時,不要緊張,而是有意無意把注意力放在方法上,這樣,就不會消耗太多的體能。

  

  禅修期間,一天能有五、六個小時的睡眠是足夠的。除此之外,飯後會有一些昏沈,那是因爲胃部正在消化,頭腦血液不夠,請諸位不必擔心。

  

  我有一本在英國倫敦出版的書Catchinga Featherona Fan。它的意思是用扇子來接羽毛;不能急,而且要非常地小心。當你的心放在方法上時,就像把羽毛放在扇子上,不是用扇子搧羽毛;而是用扇子輕巧地接著羽毛,慢慢地移動;這樣,在扇子上的羽毛是不會動的。不會用方法時,好比拿著扇子在羽毛後面追趕;那麼,羽毛永遠在空中飛舞,不會停留在扇子上。因此,如果以緊張的態度用方法時,就會越來越累,妄念也越多,心自然無法安定。請諸位能夠好好的體會以怎樣的態度用方法。

  

  諸位要用悠閑的心情,來努力用功;這二種心態本來是不相同的,但是,禅的修行就是在練習著如何付出耐心,若以輕松自然的心情用方法,很快地就能進入安穩的狀態。用方法時,不要擔心妄想及昏沈,知道有妄想和昏沈時,回到方法上就好。

  

  正在禅修中頭腦雖無妄念,還是要有正念,那便是不離方法。隨時隨地注意你的正念相繼,身與心合,忘卻身心而只有方法。

  

  二、關閉六根

  

  我們有眼睛、耳朵、鼻子、嘴巴、身體、心,但是,在禅修期間,除了用鼻孔呼吸、用嘴巴飲食、用眼睛看示範的動作、用耳朵聽老師的開示、用身體禅修、用心思惟觀照之外,其他的要關閉六根,一切不用。

  

  六根勿被六塵幹擾,六識勿向心外緣境。當時時用心眼看你自己在用方法,當時時用心耳聽你自己正在參話頭、或在數息、或在念佛的無聲之聲。

  

  佛教自稱爲內明之學,要我們用甯靜的心,向內心的深處觀照。

  

  向內用功的第一步,是用眼、耳、鼻、舌、身、意的六識,而不用六根。如果能夠只用第六識,就不會受環境的影響;對于外邊的景象、音響、身體的痛、癢、不舒服等,也不會麻煩到你了。

  

  心向外時,只能看到聽到很少的東西。心向內時,才會經驗到無盡長的時間及無限大的空間是什麼。

  

  叁、四種方法

  

  禅修的方法略有四種:

  

  (一)隨息、數息

  

  隨息有隨鼻息及隨腹息:隨鼻息只注重呼吸從鼻孔出入的感覺,不注意呼吸的長短深淺,也不注意其他的東西;隨腹息是注意小腹隨著呼吸的自然蠕動,不控製呼吸,也不用心念指揮小腹蠕動。但是,隨鼻息及隨腹息,不能兩者並用,只能專注其中一種。隨息法也有深淺,深時便是入定,淺時則不能覺察妄念,同時容易陷于昏沈,但是可以使浮動的心安定下來。

  

  數息乃是數鼻孔呼吸的出入,可以數出,也可以數入。通常是數出息,因爲常人的出息慢而入息快。如何數法呢?出息一次,數一個數目,從一數到十,再從頭數起。入息時,只注意出息的那個數目是什麼?如果妄想還是很多,也可以倒過來數,從十數到一,或者二十數到二。但是,十數到一是一個個的數,二十數到二,是一個隔一個的數,甚至于雙數及單數交錯著用,第一次數二十、十八……二,第二次數十九、十七……一,因爲忙著數數,妄念自然減少。

  

  有些人,數到叁、四、五、六就數忘掉了,也有人可能數過了頭,這都不要緊的。數忘或者數錯時,趕快回頭,不要有成敗得失心,這就是修行。有位數學博士跟我學打坐時,不是數不到十就是數過了頭,他感到十分懊惱無奈,他有點失望地說:「我這個數學博士大概有問題。」我對他說:「數息不是做數學題目的論文,僅數到五再回頭數也可以的,不要失望,只要心中的妄念越來越少就好。」

  

  (二)念佛、數佛號

  

  有些人,不習慣用數息法,數呼吸時變成控製呼吸。因此造成頭發脹、胸部悶、身體疲累、肌肉緊張,非常地痛苦。這時候,就教自己用念佛的方法,念「南無阿彌陀佛」或「南無觀世音菩薩」都可以;念一句聖號,數一個數目,例如「南無阿彌陀佛一、南無阿彌@佛二……」,從第一個數目數到第十個數目,再從一數起,不要數得不夠或過了頭,數錯了則不必介意,只要從頭數起就好,也不要配合呼吸。數得太慢會打妄想,數得太快會使呼吸急促。

  

  (叁)參話頭、參公案

  

  「話頭」是一句話,這句話本身沒有意義,而只是問這個沒有意義的話頭是什麼?「公案」是禅宗史上的祖師們及其弟子們,發生酬對情況的故事;這些故事,看來有些豈有此理地不合一般的情理。「參」是不斷地問話頭、問公案,究竟那句話代表著什麼?公案主角的內心到底發生了什麼經驗?

  

  參話頭是追問一句毫無意義的話,譬如說:「無」是什麼?什麼是「無」?參公案是追究這個故事的底蘊是什麼,就像曾經有人問趙州從谂禅師:「狗子是否有佛性?」趙州禅師回答:「無!」而佛在《大般涅槃經》中說:「一切衆生皆有佛性」,何獨趙州要說狗子無佛性?因此,這個公案便成了沒有答案的話題。不論是參話題、或者參公案,本身是沒有意義的,那只是一種使禅修者開悟的方法。

  

  當在用功參話頭或在參公案時,出現了任何答案,都要提示你自己:「這不是我要的」。才能參出疑團,才有機會參破疑團。

  

  參話頭、或是參公案得力,稱爲禅修。但是禅修的人,切忌急著求開悟。要把參禅的工夫,用得綿綿密密,一句接一句、一念連一念地參下去。

  

  剛開始參話頭參公案的人,常常會出現答案,其實,那是妄念,不是真正的訊息。參話頭參公案,首先要參出疑情,漸漸形成疑團,當疑團爆炸,或是戳破疑團,才發現天下本來太平無事,只是迷者自尋煩惱,此時便悟真性。

  

  話頭人人可用,不過,可有四個層次:念話頭、數話頭、問話頭、參話頭。念話頭如同念佛號,數話頭就像數佛號,問話頭就像問問題,參話頭則必須等疑情出現。疑情不是懷疑,而是深信在話頭的深處或在話頭出現之前,必有可以讓念:什麼是無?是什麼無?……漸漸地,感覺到這個「無」很有意思,它究竟是什麼…

《禅鑰》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禅與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