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的。两者如鸟之二翼,缺一不能飞行。两者相较,正确的观念尤其重要,所以古来的禅宗祖师也主张:「贵见地,不贵践履。」如果修行的方法错误,最多是身体产生病痛,要是知见错误,就要求升反堕,落入魔道,长劫沉沦了。
修行佛法的重要而又是最基本的观念,就是苦、空、无常、无我的道理。
「苦」:苦不是痛。痛是身体的感受,痛不一定苦;而苦可能会痛,因为,苦是心理的折磨,心理有折磨、有烦恼时,身体就不会很健康。苦是人生的过程,不管是否有钱、有势力、有地位,同样都会有种种的苦;像精神上受到压力、环境上受到挫折、社会关系的种种不如意,这都是苦。除此之外,最明显的,人生的过程,就是生、老、病、死的四种苦。不过,苦是由于造业而来,造业是因,苦报是结果;造业是由于愚痴无智慧,故对人我是非放不下,得失利害舍不得,所以不断地造业,又不断地受苦。修行佛法的目的,便是用佛的智慧,化解愚痴的执着,同时用禅修等方法,完成离苦的功能。
「空」:空就是「无常」,因为我们所拥有的身心世界,都只是因缘生因缘灭,都只是暂有、假有、幻有,不能永远的保持,也不是任何人自己能够掌控。因是无常,所以一切现象的真相即是空,若能知空证空,便得解脱。
「无常」:无常是指心理现象、生理现象、社会现象及物理现象的生灭变化,世间没有一样东西是永恒不变的,从负面看是坏灭,从正面看是新生。
「无我」:无我就是没有不变的我。从因到果是在变,有因有缘也会变。「我」的存在,无不出于因果的持续关系及因缘的聚散关系。例如我们的身心、我们的世界,我们所拥有的一切,构成我的执着,其实,这些东西都是无常的,所以,「我」也是暂时的、假的。既没有个真正的我,便是以无我为我了。若能实证无我,便得解脱自由,便是明心见性,开悟成佛。
一五、三皈五戒
(禅七圆满日开示)
禅七结束前将举行二个仪式,第一是受三皈五戒,第二是感恩回向。
首先,向诸位说明三皈五戒的意义及其重要性。
三皈,就是佛、法、僧三宝。佛,是人格的究竟完美者;法,是佛所说的成佛的方法和道理;僧,是传持佛法的出家团体。这就是整体的佛教。我们已用佛法来修行,就必须皈依佛法僧三宝。我们愿意接受三宝、依靠三宝,同时也用三宝来帮众生。
五戒的作用,是在保护我们的修行生活。使日常生活处在清净、安乐、健康、安全的状态下。五戒的内容是:
不杀生。主要是不杀人。
不偷盗。不可不与而取,不应该取得非分之财及非分之物。
不邪淫。不与已婚夫妇配偶以外的男女发生超友谊关系。
不妄语。不说谎、不说无聊的淫言杂话、不说挑拨离间的是非话、不骂人。
不饮酒。佛法是讲智慧的,但是,酒能使我们丧失理性,可能因为喝酒而违反前面的四条戒。
至于感恩回向,其文字内容在此不录了。
(一九九四年六月二十六日至七月一日东初禅寺六十五期禅七开示,姚世庄居士录音整理,圣严法师修订成稿于一九九四年十二月一日的纽约东初禅寺)
禅修的要领(二)
一、身心放松
禅修者的第一个条件,是把身心放松。
头脑放松、神经放松、肌肉放松;放松之后,再用方法,便能着力。
用方法时,不要紧张,而是有意无意把注意力放在方法上,这样,就不会消耗太多的体能。
禅修期间,一天能有五、六个小时的睡眠是足够的。除此之外,饭后会有一些昏沉,那是因为胃部正在消化,头脑血液不够,请诸位不必担心。
我有一本在英国伦敦出版的书Catchinga Featherona Fan。它的意思是用扇子来接羽毛;不能急,而且要非常地小心。当你的心放在方法上时,就像把羽毛放在扇子上,不是用扇子搧羽毛;而是用扇子轻巧地接着羽毛,慢慢地移动;这样,在扇子上的羽毛是不会动的。不会用方法时,好比拿着扇子在羽毛后面追赶;那么,羽毛永远在空中飞舞,不会停留在扇子上。因此,如果以紧张的态度用方法时,就会越来越累,妄念也越多,心自然无法安定。请诸位能够好好的体会以怎样的态度用方法。
诸位要用悠闲的心情,来努力用功;这二种心态本来是不相同的,但是,禅的修行就是在练习着如何付出耐心,若以轻松自然的心情用方法,很快地就能进入安稳的状态。用方法时,不要担心妄想及昏沉,知道有妄想和昏沉时,回到方法上就好。
正在禅修中头脑虽无妄念,还是要有正念,那便是不离方法。随时随地注意你的正念相继,身与心合,忘却身心而只有方法。
二、关闭六根
我们有眼睛、耳朵、鼻子、嘴巴、身体、心,但是,在禅修期间,除了用鼻孔呼吸、用嘴巴饮食、用眼睛看示范的动作、用耳朵听老师的开示、用身体禅修、用心思惟观照之外,其他的要关闭六根,一切不用。
六根勿被六尘干扰,六识勿向心外缘境。当时时用心眼看你自己在用方法,当时时用心耳听你自己正在参话头、或在数息、或在念佛的无声之声。
佛教自称为内明之学,要我们用宁静的心,向内心的深处观照。
向内用功的第一步,是用眼、耳、鼻、舌、身、意的六识,而不用六根。如果能够只用第六识,就不会受环境的影响;对于外边的景象、音响、身体的痛、痒、不舒服等,也不会麻烦到你了。
心向外时,只能看到听到很少的东西。心向内时,才会经验到无尽长的时间及无限大的空间是什么。
三、四种方法
禅修的方法略有四种:
(一)随息、数息
随息有随鼻息及随腹息:随鼻息只注重呼吸从鼻孔出入的感觉,不注意呼吸的长短深浅,也不注意其他的东西;随腹息是注意小腹随着呼吸的自然蠕动,不控制呼吸,也不用心念指挥小腹蠕动。但是,随鼻息及随腹息,不能两者并用,只能专注其中一种。随息法也有深浅,深时便是入定,浅时则不能觉察妄念,同时容易陷于昏沉,但是可以使浮动的心安定下来。
数息乃是数鼻孔呼吸的出入,可以数出,也可以数入。通常是数出息,因为常人的出息慢而入息快。如何数法呢?出息一次,数一个数目,从一数到十,再从头数起。入息时,只注意出息的那个数目是什么?如果妄想还是很多,也可以倒过来数,从十数到一,或者二十数到二。但是,十数到一是一个个的数,二十数到二,是一个隔一个的数,甚至于双数及单数交错着用,第一次数二十、十八……二,第二次数十九、十七……一,因为忙着数数,妄念自然减少。
有些人,数到三、四、五、六就数忘掉了,也有人可能数过了头,这都不要紧的。数忘或者数错时,赶快回头,不要有成败得失心,这就是修行。有位数学博士跟我学打坐时,不是数不到十就是数过了头,他感到十分懊恼无奈,他有点失望地说:「我这个数学博士大概有问题。」我对他说:「数息不是做数学题目的论文,仅数到五再回头数也可以的,不要失望,只要心中的妄念越来越少就好。」
(二)念佛、数佛号
有些人,不习惯用数息法,数呼吸时变成控制呼吸。因此造成头发胀、胸部闷、身体疲累、肌肉紧张,非常地痛苦。这时候,就教自己用念佛的方法,念「南无阿弥陀佛」或「南无观世音菩萨」都可以;念一句圣号,数一个数目,例如「南无阿弥陀佛一、南无阿弥@佛二……」,从第一个数目数到第十个数目,再从一数起,不要数得不够或过了头,数错了则不必介意,只要从头数起就好,也不要配合呼吸。数得太慢会打妄想,数得太快会使呼吸急促。
(三)参话头、参公案
「话头」是一句话,这句话本身没有意义,而只是问这个没有意义的话头是什么?「公案」是禅宗史上的祖师们及其弟子们,发生酬对情况的故事;这些故事,看来有些岂有此理地不合一般的情理。「参」是不断地问话头、问公案,究竟那句话代表着什么?公案主角的内心到底发生了什么经验?
参话头是追问一句毫无意义的话,譬如说:「无」是什么?什么是「无」?参公案是追究这个故事的底蕴是什么,就像曾经有人问赵州从谂禅师:「狗子是否有佛性?」赵州禅师回答:「无!」而佛在《大般涅槃经》中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何独赵州要说狗子无佛性?因此,这个公案便成了没有答案的话题。不论是参话题、或者参公案,本身是没有意义的,那只是一种使禅修者开悟的方法。
当在用功参话头或在参公案时,出现了任何答案,都要提示你自己:「这不是我要的」。才能参出疑团,才有机会参破疑团。
参话头、或是参公案得力,称为禅修。但是禅修的人,切忌急着求开悟。要把参禅的工夫,用得绵绵密密,一句接一句、一念连一念地参下去。
刚开始参话头参公案的人,常常会出现答案,其实,那是妄念,不是真正的讯息。参话头参公案,首先要参出疑情,渐渐形成疑团,当疑团爆炸,或是戳破疑团,才发现天下本来太平无事,只是迷者自寻烦恼,此时便悟真性。
话头人人可用,不过,可有四个层次:念话头、数话头、问话头、参话头。念话头如同念佛号,数话头就像数佛号,问话头就像问问题,参话头则必须等疑情出现。疑情不是怀疑,而是深信在话头的深处或在话头出现之前,必有可以让念:什么是无?是什么无?……渐渐地,感觉到这个「无」很有意思,它究竟是什么…
《禅钥》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