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禅钥▪P11

  ..续本文上一页东西?很想知道它!这时候,便会产生疑情,那就是参话头了。但是,情绪不稳定或者心念混乱时,不如念佛号、数佛号,也可以念话头数话头,直到心情平静时再问话头参话头。如系念佛人,可参「念佛的是谁?」如系念话头者,可参「念话头的是谁?」「本来面目是谁?」等。

  

  (四)只管打坐、默照禅

  

  只管打坐是全心专注于身体在「坐」,坐的姿势、坐的感觉,心中不作其他的妄想杂念,只晓得是在端坐。若发现妄念时,赶快把念头回到「坐」,慢慢地妄念便越来越少,乃至不再出现,身体的感觉也渐渐地消失;但是,心中明明朗朗的知道还在打坐。这时候,开始产生默照的工夫,「默」是心绪不动,「照」是非常清楚;清楚什么?清楚心中没有杂念、没有妄想,时间久了,跟开悟是一样的,妄念从此不起,而只是「默照」和「寂照」了。

  

  练习只管打坐的方法时,要不断地注意自己的姿势,因为是在用功,不是坐着休息。除了知道正在打坐外,不应有其他的念头,不能懈怠放逸,必须勇猛精进。

  

  以上的方法对诸位都非常有用,不要想那一种方法是最好的,我的建议是:正适合你用的,就是最好的。不可经常改用方法,这样,每一种方法都没用熟,结果每一种方法对你都没有大用。能够一门深入是最好的,如果同一种方法已经用厌,或者怎么用都不舒服,则可以试着换一个方法。不要这炷香念佛,下炷香数息,再下炷香参话头或只管打坐,不可以整天在那里像小孩子玩玩具一样,这个玩厌了再换一个。经常换方法的本身,就是徒劳无功的妄想杂念。

  

  四、念念是新的

  

  生命无常,时间却是延续不断的。我们每天做晚课时,都会唱诵〈警策大众偈〉:「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可见众生的生命,是多么的有限。

  

  这七天中,诸位不去享受旅游渡假,而是到这里接受禅修的训练,一定有其道理。旅游渡假,是希望能把劳累紧张的身心放松,变更一下生活的环境,呼吸一些户外的新鲜空气。禅七的修行,每一天的经验,也不是停留在同一位置、同一状况;我们的每一秒、每一次呼吸、每一个念头,都是新鲜的,身心都在不断地享受新的变化。若能时时保持新鲜的感觉,你的禅修经验就非常丰富了。

  

  最近一次的禅七中,有一位五十多岁的女菩萨,到第三天时就对我说:「师父,都是用同样的数息法,坐同样的地方,同样的忍受腿痛、背痛,反复都是相同的,实在无聊,我不想再坐下去了!」

  

  因为她是我们农禅寺的一位厨艺相当出色的义工,我便反问她:「你每次在厨房拣菜、切菜、配菜、煮菜,是否做同样的菜呢?不可能,每片菜叶都是新的,每一块豆腐都是新的,每一卷寿司都是新的,做出来的每一道菜也是新的,不可能有一样是旧的,即使, 是剩菜重煮,也是重新加热过了的。﹂

  

  她听了后,想想这倒很有意思。对啊!每次做菜时,任何一样东西都是新鲜的,每一刀切下去,每一铲子铲下锅底,每一盘菜端上桌来,都是新的。于是,当她重新入坐用功时,感到很高兴:啊!又是一次新的呼吸、又是一个新的数目,乃至新的腿痛、新的背痛,都是活在新鲜的感觉里。因此,她坐得一柱好香。

  

  请诸位选择最适合你的方法,然后享受新鲜的感觉,不断地告诉你自己:又是一个新的开始、又是一个新的开始……。

  

  五、禅修必有用

  

  禅修的目的是开悟,开悟的功能是为除自己的烦恼,救济众生的苦难。如果有人自以为开悟,或者被认为开悟,而其开悟的功能不彰,即表示假悟,而非真悟。

  

  禅宗讲顿悟,以致被许多人误认为开悟很容易,所有的问题只要一悟都可以解决。事实上,许多人禅修几十年,甚至禅修一辈子,都不能开悟。不开悟并不等于没有用,只是在禅修过程中,能用正确的方法及正确的观念,随时都可减少无奈、烦躁、恐惧、郁闷、不平衡等的苦恼。

  

  开悟的力量,有大有小,开悟的程度有深有浅,开悟的境界有圣有凡,开悟的功效有彻有不彻。

  

  我有位学生,参加我主持的禅七已经十多次了,每次都有新的体验。过去不清楚的,现在清楚了,每参加一次禅七,对他自己的问题及修行方法的了解,都更清楚了些。他并没有见性开悟,但他对开悟的信念一次次地加深加强了。

  

  六、禅悟的修证

  

  「空」、「有」、「即空即有」,是三个观念,也是修行的经验。

  

  执「有」是烦恼,执「空」也是烦恼。有心可用是我执,无心可用也未离我执。

  

  超越于「空」及「有」的二种执着,那就是「即空即有」、「空有不二」的解脱自在;超越于有心无心的二种我执,便是《金刚经》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般若智慧。悟见万法自性本来空寂,便是亲见无我无相的真如佛性。

  

  一般的普通人,是以幻有为我,一般的修行人,是以虚空为我。这都不是正确的佛法。有的哲学家及宗教家,把宇宙的原理、万物的主宰、至高无上的唯一神、或是泛宇宙的统一神,当成最初最终的大我,也都不是佛法,仍是有我的执着,未得解脱。如何超越空有而实证无我?则靠禅悟;禅悟的修证,有顿有渐;顿悟法门,亦不离渐修;渐修可分悟前与悟后,悟前为加行,悟后为保任,悟前的基本方法是集中散乱的心,随时能指挥自己的心,然后,继续用方法,达到心的统一。统一又细分为三种:

  

  (一)身心的统一

  

  这是禅定的基本经验,此时已没有感觉到身心的对立,也不会有身心的负担。

  

  (二)内外的统一

  

  这是将内在的身心和外在的环境,合而为一,也就是合身心的小我进入宇宙的大我。体验到了统一的、唯一的、宇宙全体的神我,这时候,有人把它当作是「空」,其实是「有」,有个全体的神、全体的我在那里,已经是神我合一而消失了与任何现象对立的心念。

  

  (三)前念与后念的统一

  

  此时已没有前后念头交错、交接的现象;粗浅的心念统一,是一个念头又一个念头地前后交接,例如念佛,一念一念都在连续着同一个佛字,而形成一群统一的念头;细深的心念统一,则是念头唯在一个佛字上,不再转念,定于一点,继续下去。这已是融入时空无限的禅定境界,但是尚有我在,尚未开悟,也未见到佛性。

  

  (四)超越空有

  

  这是悟后所见,不执着以上三种层次的经验。远离《圆觉经》所示「作任止灭」的四种禅病。在日常生活中,心不妄动;面对现实环境时,不起妄执;待人接物时,常生慈心;处理事务时,条理分明。我常鼓励大家学着说:「你家有事,他家有事,大家有事,我家没事;无事可做的人,必须帮助有事尚未做完的人。」这就是悟后保任,继续修行的菩萨,也是初发心的菩萨们应当学习的心态。

  

  怎样才能达到第四层次的超越空有呢?以禅的方法来讲,是以话头、公案、默照等的方法,效果比较显著。不过妄想心多、烦恼心重的人,还是先用数息、念佛、拜佛、忏悔等方法,奠定基础为佳。

  

  七、发菩提心

  

  禅修是为开悟成佛,如何才能开悟成佛?除了具备正知、正见、正确的方法,也要有健全的人格和稳定的心境。

  

  除了坐垫上的工夫,更应借境修心、缘境修行。境界在你面前出现时,还能保持清净心、平等心,不为所动、不受左右,还能修福修慧,才算是工夫。

  

  人格的健全,需要用发菩提心来培养,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自身未度先度人,便是菩萨初发心。禅修者先当舍除自私自利的心,才能放下贪瞋痴慢的心;烦恼心越薄,菩提心越重,开悟见性的可能性越高。

  

  菩萨初发菩提心,当以四弘誓愿为起点:愿度一切众生,愿断一切烦恼,愿学一切佛法,愿成无上佛道。以佛法来度众生是慈悲心增上,以佛法来断烦恼,是智慧心增上,悲智双运至福慧圆满,便成无上的正等正觉。佛是人格的完成者,人成即佛成,故成佛之前,先要建立健全的人格。禅修者当藉佛的智慧,学习佛的慈悲,以关怀众生来建立自我的立场,再放下自我,才能悟见佛性。

  

  八、松紧得宜

  

  禅修者精进用功,要松紧得宜,太松成懈怠,太紧成疲累。当身体很累,心很散乱时,不妨闭目养神,暂时不用方法。休息几分钟,乃至一炷香,消除疲惫之后,继续努力。

  

  禅修期中,当体能不继,用不着力时,可把用功当作一种游戏来看。例如儿时玩捉迷藏,要怎么找也找不到躲藏的人,才有意思,很容易被抓到的人,一定不够让你高兴。以这种心态用功,会使你感到修行是轻松愉快的事,怎么会疲累厌倦呢!

  

  禅宗对于不会修行的人,用两句话来形容两种情况:

  

  一是「打桩摇橹」,意思是说,摇橹行船,应在水中,如果是在陆地打个桩、架上橹,即使摇断了气,永远都在原地而没有进步。

  

  二是「冷水泡石头」,意思是说,坐在蒲团上,心中没有事,清净、安静,既无妄念,又不起烦恼;风平浪静,享受清福。其实,这不是在用功,更不算工夫,这种情况的人,一定会欣静而厌闹。坐在静境中,看来稳如盘石,往往一坐几个小时;一旦到了闹境中,就会被境所动。因此而有「宁搅千江水,不动道人心」的警语。

  

  真正会禅修的人,一定懂得如何从用功之中不断地取得改进的经验,善用方法而不致于「打桩摇橹」。同时,静中的工夫,就是要运用到动中的环境,静中摄心,动中也摄心;静中虽不起妄想,并不是躲在无事壳中不用功;故在静中,并不等于「冷水泡石头」。

  

  九、细水长流.全力投入

  

  初心禅修者因为不懂如何一面放松身心而一面又努力不懈的要领,所以放松…

《禅钥》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禅与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