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東西?很想知道它!這時候,便會産生疑情,那就是參話頭了。但是,情緒不穩定或者心念混亂時,不如念佛號、數佛號,也可以念話頭數話頭,直到心情平靜時再問話頭參話頭。如系念佛人,可參「念佛的是誰?」如系念話頭者,可參「念話頭的是誰?」「本來面目是誰?」等。
(四)只管打坐、默照禅
只管打坐是全心專注于身體在「坐」,坐的姿勢、坐的感覺,心中不作其他的妄想雜念,只曉得是在端坐。若發現妄念時,趕快把念頭回到「坐」,慢慢地妄念便越來越少,乃至不再出現,身體的感覺也漸漸地消失;但是,心中明明朗朗的知道還在打坐。這時候,開始産生默照的工夫,「默」是心緒不動,「照」是非常清楚;清楚什麼?清楚心中沒有雜念、沒有妄想,時間久了,跟開悟是一樣的,妄念從此不起,而只是「默照」和「寂照」了。
練習只管打坐的方法時,要不斷地注意自己的姿勢,因爲是在用功,不是坐著休息。除了知道正在打坐外,不應有其他的念頭,不能懈怠放逸,必須勇猛精進。
以上的方法對諸位都非常有用,不要想那一種方法是最好的,我的建議是:正適合你用的,就是最好的。不可經常改用方法,這樣,每一種方法都沒用熟,結果每一種方法對你都沒有大用。能夠一門深入是最好的,如果同一種方法已經用厭,或者怎麼用都不舒服,則可以試著換一個方法。不要這炷香念佛,下炷香數息,再下炷香參話頭或只管打坐,不可以整天在那裏像小孩子玩玩具一樣,這個玩厭了再換一個。經常換方法的本身,就是徒勞無功的妄想雜念。
四、念念是新的
生命無常,時間卻是延續不斷的。我們每天做晚課時,都會唱誦〈警策大衆偈〉:「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可見衆生的生命,是多麼的有限。
這七天中,諸位不去享受旅遊渡假,而是到這裏接受禅修的訓練,一定有其道理。旅遊渡假,是希望能把勞累緊張的身心放松,變更一下生活的環境,呼吸一些戶外的新鮮空氣。禅七的修行,每一天的經驗,也不是停留在同一位置、同一狀況;我們的每一秒、每一次呼吸、每一個念頭,都是新鮮的,身心都在不斷地享受新的變化。若能時時保持新鮮的感覺,你的禅修經驗就非常豐富了。
最近一次的禅七中,有一位五十多歲的女菩薩,到第叁天時就對我說:「師父,都是用同樣的數息法,坐同樣的地方,同樣的忍受腿痛、背痛,反複都是相同的,實在無聊,我不想再坐下去了!」
因爲她是我們農禅寺的一位廚藝相當出色的義工,我便反問她:「你每次在廚房揀菜、切菜、配菜、煮菜,是否做同樣的菜呢?不可能,每片菜葉都是新的,每一塊豆腐都是新的,每一卷壽司都是新的,做出來的每一道菜也是新的,不可能有一樣是舊的,即使, 是剩菜重煮,也是重新加熱過了的。﹂
她聽了後,想想這倒很有意思。對啊!每次做菜時,任何一樣東西都是新鮮的,每一刀切下去,每一鏟子鏟下鍋底,每一盤菜端上桌來,都是新的。于是,當她重新入坐用功時,感到很高興:啊!又是一次新的呼吸、又是一個新的數目,乃至新的腿痛、新的背痛,都是活在新鮮的感覺裏。因此,她坐得一柱好香。
請諸位選擇最適合你的方法,然後享受新鮮的感覺,不斷地告訴你自己:又是一個新的開始、又是一個新的開始……。
五、禅修必有用
禅修的目的是開悟,開悟的功能是爲除自己的煩惱,救濟衆生的苦難。如果有人自以爲開悟,或者被認爲開悟,而其開悟的功能不彰,即表示假悟,而非真悟。
禅宗講頓悟,以致被許多人誤認爲開悟很容易,所有的問題只要一悟都可以解決。事實上,許多人禅修幾十年,甚至禅修一輩子,都不能開悟。不開悟並不等于沒有用,只是在禅修過程中,能用正確的方法及正確的觀念,隨時都可減少無奈、煩躁、恐懼、郁悶、不平衡等的苦惱。
開悟的力量,有大有小,開悟的程度有深有淺,開悟的境界有聖有凡,開悟的功效有徹有不徹。
我有位學生,參加我主持的禅七已經十多次了,每次都有新的體驗。過去不清楚的,現在清楚了,每參加一次禅七,對他自己的問題及修行方法的了解,都更清楚了些。他並沒有見性開悟,但他對開悟的信念一次次地加深加強了。
六、禅悟的修證
「空」、「有」、「即空即有」,是叁個觀念,也是修行的經驗。
執「有」是煩惱,執「空」也是煩惱。有心可用是我執,無心可用也未離我執。
超越于「空」及「有」的二種執著,那就是「即空即有」、「空有不二」的解脫自在;超越于有心無心的二種我執,便是《金剛經》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般若智慧。悟見萬法自性本來空寂,便是親見無我無相的真如佛性。
一般的普通人,是以幻有爲我,一般的修行人,是以虛空爲我。這都不是正確的佛法。有的哲學家及宗教家,把宇宙的原理、萬物的主宰、至高無上的唯一神、或是泛宇宙的統一神,當成最初最終的大我,也都不是佛法,仍是有我的執著,未得解脫。如何超越空有而實證無我?則靠禅悟;禅悟的修證,有頓有漸;頓悟法門,亦不離漸修;漸修可分悟前與悟後,悟前爲加行,悟後爲保任,悟前的基本方法是集中散亂的心,隨時能指揮自己的心,然後,繼續用方法,達到心的統一。統一又細分爲叁種:
(一)身心的統一
這是禅定的基本經驗,此時已沒有感覺到身心的對立,也不會有身心的負擔。
(二)內外的統一
這是將內在的身心和外在的環境,合而爲一,也就是合身心的小我進入宇宙的大我。體驗到了統一的、唯一的、宇宙全體的神我,這時候,有人把它當作是「空」,其實是「有」,有個全體的神、全體的我在那裏,已經是神我合一而消失了與任何現象對立的心念。
(叁)前念與後念的統一
此時已沒有前後念頭交錯、交接的現象;粗淺的心念統一,是一個念頭又一個念頭地前後交接,例如念佛,一念一念都在連續著同一個佛字,而形成一群統一的念頭;細深的心念統一,則是念頭唯在一個佛字上,不再轉念,定于一點,繼續下去。這已是融入時空無限的禅定境界,但是尚有我在,尚未開悟,也未見到佛性。
(四)超越空有
這是悟後所見,不執著以上叁種層次的經驗。遠離《圓覺經》所示「作任止滅」的四種禅病。在日常生活中,心不妄動;面對現實環境時,不起妄執;待人接物時,常生慈心;處理事務時,條理分明。我常鼓勵大家學著說:「你家有事,他家有事,大家有事,我家沒事;無事可做的人,必須幫助有事尚未做完的人。」這就是悟後保任,繼續修行的菩薩,也是初發心的菩薩們應當學習的心態。
怎樣才能達到第四層次的超越空有呢?以禅的方法來講,是以話頭、公案、默照等的方法,效果比較顯著。不過妄想心多、煩惱心重的人,還是先用數息、念佛、拜佛、忏悔等方法,奠定基礎爲佳。
七、發菩提心
禅修是爲開悟成佛,如何才能開悟成佛?除了具備正知、正見、正確的方法,也要有健全的人格和穩定的心境。
除了坐墊上的工夫,更應借境修心、緣境修行。境界在你面前出現時,還能保持清淨心、平等心,不爲所動、不受左右,還能修福修慧,才算是工夫。
人格的健全,需要用發菩提心來培養,不爲自己求安樂,但願衆生得離苦;自身未度先度人,便是菩薩初發心。禅修者先當舍除自私自利的心,才能放下貪瞋癡慢的心;煩惱心越薄,菩提心越重,開悟見性的可能性越高。
菩薩初發菩提心,當以四弘誓願爲起點:願度一切衆生,願斷一切煩惱,願學一切佛法,願成無上佛道。以佛法來度衆生是慈悲心增上,以佛法來斷煩惱,是智慧心增上,悲智雙運至福慧圓滿,便成無上的正等正覺。佛是人格的完成者,人成即佛成,故成佛之前,先要建立健全的人格。禅修者當藉佛的智慧,學習佛的慈悲,以關懷衆生來建立自我的立場,再放下自我,才能悟見佛性。
八、松緊得宜
禅修者精進用功,要松緊得宜,太松成懈怠,太緊成疲累。當身體很累,心很散亂時,不妨閉目養神,暫時不用方法。休息幾分鍾,乃至一炷香,消除疲憊之後,繼續努力。
禅修期中,當體能不繼,用不著力時,可把用功當作一種遊戲來看。例如兒時玩捉迷藏,要怎麼找也找不到躲藏的人,才有意思,很容易被抓到的人,一定不夠讓你高興。以這種心態用功,會使你感到修行是輕松愉快的事,怎麼會疲累厭倦呢!
禅宗對于不會修行的人,用兩句話來形容兩種情況:
一是「打樁搖橹」,意思是說,搖橹行船,應在水中,如果是在陸地打個樁、架上橹,即使搖斷了氣,永遠都在原地而沒有進步。
二是「冷水泡石頭」,意思是說,坐在蒲團上,心中沒有事,清淨、安靜,既無妄念,又不起煩惱;風平浪靜,享受清福。其實,這不是在用功,更不算工夫,這種情況的人,一定會欣靜而厭鬧。坐在靜境中,看來穩如盤石,往往一坐幾個小時;一旦到了鬧境中,就會被境所動。因此而有「甯攪千江水,不動道人心」的警語。
真正會禅修的人,一定懂得如何從用功之中不斷地取得改進的經驗,善用方法而不致于「打樁搖橹」。同時,靜中的工夫,就是要運用到動中的環境,靜中攝心,動中也攝心;靜中雖不起妄想,並不是躲在無事殼中不用功;故在靜中,並不等于「冷水泡石頭」。
九、細水長流.全力投入
初心禅修者因爲不懂如何一面放松身心而一面又努力不懈的要領,所以放松…
《禅鑰》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