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鑰▪P12

  ..續本文上一頁身心時易成妄想懶惰乃至于昏沈瞌睡,精進用功時易成身心緊張乃至于疲累不堪。

  

  真正會禅修工夫的人,隨時保持輕松的身心,也經常處于勇猛精進的狀況,不緩不急而細水長流。

  

  參話頭時,要以傾聽自己的無聲之聲發出的問語去參,但是,身體不要用力,心念不要緊張,否則參不久就會疲累。以致每次用功,疑情未生,疑團未成,便已泄了氣。

  

  禅修者應該要時時練習著將身、口、意叁結合,同一個時間,同一個地方,身與心,當在做同一樣的事;打坐時打坐,吃飯時吃飯,工作時工作,見客時見客,說話時說話,睡覺時睡覺。不要身心分離,魂不守舍,弄得打坐時想著見客,見客時想著打坐。

  

  有些人,認爲自己很聰明,能在同一時間,做好多樣事情。禅修者不主張如此,而是要我們在做任何一項事,乃至任何一個動作時,都當全身全心全生命地全力投入。

  

  禅修時,對于所用的方法不可以眼根看其形象,當用心眼向內看用功的念頭,不可以耳根聽其聲音,當用心耳向內聽無聲之聲。如果用眼球看形象,就會引起頭脹;用耳膜聽聲音,容易産生耳鳴!例如數息時只用心眼感覺鼻孔的呼吸,不要用眼睛看著鼻孔呼吸,也不要耳朵聽著呼吸。

  

  一○、一念萬年.心無罣礙

  

  叁祖僧璨的〈信心銘〉講到「一念萬年」,《華嚴經》及《楞嚴經》都說十方叁世一切諸佛,于一毫端轉大*輪。時間的長和短,空間的大和小,均可由于各人自心的體驗不同而有差別,如能像〈信心銘〉所說「得失是非,一時放卻」、「一心不生,萬法無咎」,便可經驗到,雖僅處于一毫的尖端,猶如橫遍十方,雖僅止于一念的瞬間,猶如豎窮叁際。只要狂心頓歇,念念都是盡虛空遍法界,念念都在與叁世諸佛促膝談心。

  

  諸位聽到這裏,一定覺得,我講得太深太玄,這樣的境界跟你們沒有關系。

  

  其實呀,不要失望,不要自我菲薄,迷時覺得開悟好難,距離好遠,悟時卻只是彈指間的工夫。諸位在平常生活中,一定有過類似的經驗:被忘了的東西,要找它時,遍找不著,不找它時,就在眼前。此所謂「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曾經有位禅師在打坐時,發覺他的鼻子不見了,此念一起,心裏就非常焦急,立刻起座,四處找他的鼻子,並且喃喃自語:「我的鼻子呢?我的鼻子呢?」因爲急著找他的鼻子,慌忙中一鼻子撞上了牆壁,于是摸著鼻子大叫:「鼻子好痛,原來它就在這裏!」這樣一來,當下就開悟了。

  

  只要放下一切攀緣妄想的分別執著心,就是「一心不生」,你就見到未出娘胎前的本來面目,原與十方叁世的諸佛無二無別。你可以稱它爲涅槃妙心,清淨法身,真如佛性,其實即是即空即有、非空非有、無漏解脫的大智慧心。

  

  如何能放下心中的萬緣?先要攝心收心,如《佛遺教經》所說:「是故汝等,當好製心。」又說:「心之可畏,甚于毒蛇惡獸、怨賊。大火越逸,未足喻也。」又說:「縱此心者,喪人善事,製之一處,無事不辦。」要將散亂妄想心,攝于一個方法的焦點,乃是凝聚散心的工夫,由凝聚而再放下,便能心無罣礙了。

  

  (西元一九九四年十一月二十六日至十二月二日東初禅寺第六十六期禅七開示錄)

  

  

  

  

  

  

  

  明心見性

  

  今天的這個題目,是既誘惑人也極爲枯燥的。因爲,明心見性是佛的事,是開悟人的事,諸位菩薩心尚未明,還沒見到佛性,來聽這場演講,豈非如同在濃霧中看花,視線模糊,什麼也看不到。

  

  明心見性是什麼意思呢?如何明心?又如何見性?我將它分成五個主題來介紹:

  

  一、釋迦牟尼佛夜

  明星,頓悟成佛

  

  頓悟成佛是禅宗極爲重視的主題。當釋迦瞿昙經過六年的長期苦修,最後在菩提樹下禅坐的一個晚上,天將拂曉,看到東方有一顆極爲明亮的星;這時候,他的心裏突然透出了智慧的光芒,完成無上的菩提,爲人間帶來了慈悲與智慧的佛教。直到今天,世間尚有十多億的人口,受到佛法的照顧。

  

  明心見性,明的是清淨的心,見的是不動的性。心有煩惱時,是見不到佛性的,只有在心清淨時,才能見到不動、不變的佛性。煩惱心重,即是無明。只有破除無明的煩惱心,般若的智慧性才能顯現出來。智慧,即爲佛的本性,事實上,佛的本性原在每個人的心中,與煩惱同在,不過被煩惱心掩蓋,便見不到佛性了。一旦煩惱頓除,佛性頓現,智慧的功能也自然産生。

  

  我們的心可暗可明,暗是煩惱,明是智慧,當智慧出現之時,就能見到佛性;佛性又叫真如,它是真實的、不變的,而且永遠不動的。因此學佛修行的人,若希望除煩惱而得智慧,那就要明心見性。

  

  衆生心是有執著、有煩惱的,如果,能轉執著爲解脫,轉煩惱爲清淨,即爲「涅槃妙心」,又叫「正法眼藏」。禅宗第一代祖師摩诃迦葉從釋迦牟尼佛傳承的就是涅槃妙心。清淨心又叫佛性,那是佛的境界,它是在聖不增,在凡不減。衆生和佛完全平等的,即爲般若所證的空性,也是一切諸法的空性;因此,一切現象不離開空,所以一切衆生都有佛性。

  

  二、明心見性是禅宗的中心思想

  

  中國的禅宗從初祖菩提達摩開始,一直到六祖惠能時才算成熟。明心見性是相信一切諸法,同一真性,一切衆生,皆具佛性。當你的心不受任何環境的影響而産生情緒、分別、執著時,自然而然就跟菩提道相應。下面介紹幾位祖師所講有關明心見性的文獻記載:

  

  菩提達摩的〈二入四行〉雲:「此心生時,與理相應。」即是明心。「心無增減」、「安心無爲」,均指明心。又雲:「深信含生,同一真性。」即指佛性。

  

  達摩祖師講到,當心生起時,能夠與理相應,此時即爲明心,其理就是佛性。

  

  傅大士〈心王銘〉的「了本識心,識心見佛」、「心明識佛」,即是明心見性。

  

  僧璨〈信心銘〉的「一心不生」、「任性合道」,亦是明心見性。

  

  如能心不受任何環境的影響而産生情緒變化、不産生妄想執著,任其自然,不需要任何的幫助,自然而然,就能跟無上的菩提道相即相合。

  

  道信的〈入道安心〉所雲:「念佛即是念心」、「即是安心」。「常憶念佛,攀緣不起,則泯然無相,平等不二。」此即是明心,「亦名佛性」,「亦名涅槃界、般若等。」亦即是見性。

  

  念佛是念心、安心。如果經常想到念佛,便能使得向外攀緣的心自然不起;這時候的心,是無相的、平等不二的。沒有分別心,不起執著心,實際上即爲明心。心明的境界是佛性、是般若,又叫它爲涅槃界。

  

  牛頭法融的〈心銘〉雲:「心性不生」、「心生本齊」,即是說的明心見性。

  

  五祖弘忍的〈修心要論〉所雲:「自心本來清淨」,即是指的明心。又雲:「一切衆生清淨之性」,也是指的佛性。《十地經》所說「衆生身中有金剛佛性」、「衆生佛性本來清淨」、「守本真心,妄念雲蓋,慧日即現」,以及「叁世諸佛,皆從心性中生」,也都是在說明心見性之意。

  

  永嘉〈證道歌〉所雲:「不除妄想不求真,無明實性即佛性」,亦是說的明心見性的境界。

  

  光宅寺的慧忠雲:「善惡不思,自見佛性」,以不二之心,即可明心,能得明心,即見佛性。

  

  叁、《六祖壇經》即以明心見性爲其宗旨

  

  相傳禅宗是從印度傳至中國,從釋迦牟尼佛開始,下傳第一代祖師摩诃迦葉,第二代阿難尊者,然後傳到二十八代,便是菩提達摩。菩提達摩到了中國後,成爲中國禅宗的第一代祖師,一直到六祖惠能,中國形態的禅宗,才漸漸形成。

  

  事實上,六祖惠能尚未出現之時,四祖、五祖已經有了四、五百人同住的大道場。但是他們的理論、架構都還沒出現。六祖的弟子相當多,主要的傳承弟子有南嶽懷讓、青原行思和荷澤神會等叁個系統,便形成了一個很大的宗派,這便是禅宗簡單和通俗的曆史。

  

  《六祖壇經》在中國的禅宗史上,頗受近代學者的議論,卻是非常受到重視的一部聖典。因此,我今天也以《六祖壇經》的內容所見爲依據,來講明心見性,來爲諸位引言、引證,並且介紹修證的方法:

  

  〈行由品〉雲:「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取自本心般若之性。」

  

  又雲:「無上菩提,須得言下識自本心,見自本性,不生不滅。念念自見,萬法無滯,……若如是見,即是無上菩提之自性也。」

  

  又雲:「惠能言下大悟:一切萬法,不離自性。」

  

  以上皆是有關明心見性的說法。

  

  〈機緣品〉雲:「一念心開,是爲開佛知見」,即是明心見性。

  

  無上的菩提,就是成佛的佛性,而無上的智慧,是從聽到一句佛法,馬上開悟而認識自己的本性,也就是原來的清淨心、本來的佛性。清淨心是沒有煩惱的心,這樣才會産生智慧而見到佛性,親自經驗到本心和本性都是不生不滅的。

  

  「念念自見,萬法無滯」,是說每個念頭所見的任何現象,都是清清楚楚,沒有自我的判斷心、分別心,非常清楚地在觀照、觀察,這就叫本性。一般人的心,都是以個人自我主觀的判斷、感情、立場,來看一切的現象,這不是智慧心而是愚癡心。因此,如果不是用主觀,乃至也不用客觀的心來看這個世界,那就能看到自性;即是叁世諸佛的無上菩提,即是一切衆生的佛性和自性。

  

  諸位一定聽過六祖惠能是因爲聽到有一位居士誦《金剛經》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經句,而于句下開悟的。當他聽到這句話時,就像在無始以來就沒聽過這麼大的雷聲,把他自我中心的妄念打得粉碎。

  

  「應無所住」的…

《禅鑰》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禅與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