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鑰▪P13

  ..續本文上一頁住,就是見到任何事、聽到任何話時,不作主客觀的判斷,不將自己的觀念放在裏面;一切的現象,不離空的自性,一切的衆生,不離覺的佛性。

  

  〈般若品〉雲:「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緣心迷,不能自悟,須假大善知識,示導見性。」

  

  又雲:(世人)「不識自性般若」、「心體無滯,即是般若」、「一切般若智,皆從自性而生。」

  

  又雲:「不悟即佛是衆生,一念悟時,衆生是佛。故知萬法盡在自心,何不從自心中,頓見真如本性。」這是說,悟時明心,即可見到本性是佛。

  

  又雲:「我于忍和尚處,一聞言下便悟,頓見真如本性。」此亦是說若得明心即能見性。

  

  顯現般若的智慧,就是因爲見到了萬法的空性。「空」是沒有永恒不變的東西在那裏,它是不斷地在變化。許多人認爲,開悟見性好象是有可能用眼睛看得到的、用手抓得到的、抱得到的某一樣東西在那裏。這是錯誤的想法,因爲佛性是並沒有一種東西可讓你看得到、聽得見、摸得著、抱得住的,也不是能用你的心思想象得到的。

  

  最近不久前,我遇到一位自稱有神通的太太告訴我,她曾用她的神通到過一個很遠很高的地方,去查看了好幾位自名爲活佛上師等人物的底細,在那兒真有他們的位子,不過不是最高的佛。她也查了我的底細,看是第幾地的菩薩。我告訴她說:「我是凡夫,你怎麼查得到我呢?」她說:「是呀!所以我在那裏沒有看到你的位子啊!」我很高興我沒有位子在那裏,畢竟我和那些宗教界的新奇人物不是同道,要不然,我不是和他們一樣了嗎!(大衆哄堂大笑)

  

  佛說,實相無相,實性無性。《六祖壇經》則說,無念、無住、無相。一位自稱大悟徹底的人,如果尚有個位子,或者還有個形相在那裏,那就不像禅宗所講已經明心見性的人了。除卻煩惱是明心,智慧現前是見性,並沒有一定的地方,也沒有一定的形相;處處不在而也處處都在,才是真正的親見佛性。

  

  衆生是沒有開悟的佛,而佛是已經開悟的衆生。悟即是明心見性,當你心中在一念之間,沒有了執著與煩惱之時,你便發現衆生本來是佛。迷是不見自性即空,所以見性的人即知自性本身,沒有功能、沒有動作。自性被煩惱的心蒙蔽時,是衆生;自性離開煩惱心時,即與佛同。

  

  〈疑問品〉雲:「念念無滯,常見本性」,此即是明心見性。

  

  又雲:「心是地,性是王,王居心地上。性在王在,性去王去。」

  

  又雲:「自性迷,即衆生,自性覺,即是佛。」心不明,便不見性,即是衆生,若能明心見性,即是衆生與諸佛本來平等。

  

  〈定慧品〉雲:「迷人漸修,悟人頓契。自識本心,自見本性。」此也即是對于明心見性的敘述。

  

  又雲:「于念念中,不思前境」、「于諸法上,念念不住」、「心不染曰無念,于自念上,常離諸境,不于境上生心。」此皆是明心的情況,心無所著,便是般若智慧。

  

  又雲:「自性本無一法可得。」唯有見性,方能如《心經》所說的「無智亦無得」。

  

  四、如何明心?如何見性?

  

  (一)如何明心見性?

  

  惠能大師謂惠明曰:「汝既爲法而來,可屏息諸緣,勿生一念。」又曰:「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惠明即于此言下大悟。

  

  這是說,六祖惠能傳承五祖的心法之後,即離開五祖道場,去了嶺南,而五祖座下有位將軍出家的弟子惠明,追著惠能想把法搶到手,惠能跟他說:「你既爲求法而來,那麼,心中的一切念頭皆應放下,不可向外攀緣,不要思量或善或惡,當這時候,看看你的本來面目是什麼?」惠明用了這個方法後,當下就開悟了。

  

  我們也可以用這種方法練習,當境界在面前出現時,心中不要産生喜歡不喜歡、好或者不好、愛或是不愛等的反應,當作跟你毫不相幹看待。事實上,未悟的人,當你的念頭認爲已是如此這般地不去管它時,你已經在管它了。不過,若經常用這樣的方法練習,即使未必能夠開悟,你的煩惱總會減少很多的。

  

  (二)如何能明心?

  

  〈忏悔品〉中告訴我們有兩種方法,能夠達到明心的目的:

  

  1修五分法身:

  

  修戒──自心中,無非、無惡、無嫉妒、無貪瞋、無劫害。

  

  修定──

  諸善惡境相,自心不亂。

  

  修慧──常以智慧觀照自性,不造諸惡,修衆善法,自心無礙,心不執著。

  

  修解脫──自心無所攀緣,不思善不思惡。

  

  修解脫知見──自心亦不沈空守寂,並須廣學多聞,識自本心,達諸佛理,和光接物,無我無人,直至菩提,真性不易。

  

  2修無相忏悔:

  

  從前念、今念、後念,念念不被愚迷染,從前所有愚迷等罪,悉皆忏悔。

  

  從前念、今念、後念,念念不被驕诳染,從前所有驕诳等罪,悉皆忏悔。

  

  從前念、今念、後念,念念不被嫉妒染,從前所有嫉妒等罪,悉皆忏悔。

  

  如果修了五分法身的法門,還是不能明心,便是因爲罪障太重,所以要修無相忏悔法門。《六祖壇經》告訴我們,要不斷地使自己的心,對于善惡的境界,盡量不以自我的觀點或自私自利的立場,産生反應。當你生起愚迷心、憍诳心、嫉妒心時,要不斷地忏悔,願這種種的念頭不再生起,不再用自我中心、自私自利的心,去判斷它、執著它。

  

  (叁)如何能見性?

  

  〈坐禅品〉雲:「不見人之是非善惡過患,即是自性不動。」

  

  又雲:「對于一切善惡境界,心念不起名爲坐,內見自性不動名爲禅。」

  

  又雲:「外離相即禅,內不亂即定。」「于念念中,自見本性清淨。自修自行,自成佛道。」

  

  〈般若品〉雲:「各自觀心,自見本性。若自不悟,須覓大善知識,解最上乘法者,直示正路。」「令得見性。」「若識自性,一悟即至佛地。」

  

  又雲:「智慧觀照,內外明徹,識自本心,若識本心,即本解脫。」

  

  又雲:「唯傳見性法,出世破邪宗。」「菩提本自性,起心即是妄。」

  

  以上都是教我們如何能見性的辦法。

  

  五、如何排除明心見性的障礙?

  

  〈忏悔品〉雲:「于外著境,被妄念浮雲蓋覆自性,不得明朗,若遇善知識,開真正法,自除迷妄,內外明徹,于自性中,萬法皆現,見性之人,亦複如是。」

  

  又雲:「心中衆生,所謂邪迷心、诳妄心、不善心、嫉妒心、惡毒心,如是等心,盡是衆生。」「除真除妄,即見佛性。」

  

  又雲:「內調心性,外敬他人,是自皈依也。」

  

  以上是說,如果修種種法門,還是不能見性、不能開悟之時,就需要訪求善知識的開導,也就是用明眼人的智慧,指點你的方向,來不斷地修持,不斷地忏悔,同時觀察自己的心;綜合地說,是以忏悔、觀心、求開示,忏悔、觀心、求開示,反複地交替的進行,便能排除明心見性的障礙了。

  

  禅修者,對內心要調伏斷除自己的煩惱,才能出現智慧,有了智慧心才能見佛性。對身外要尊敬他人,宜將一切人都當作菩薩與佛看待,因爲所有的衆生,都是未來的諸佛。以這種心態來看待一切人,心靈自然平安,能夠明心見性。

  

  有些人,因爲老師已證明他們明心見性開了悟,便覺得沾沾自喜,而有一種驕慢心生起,這就證明他們的明心見性不是真的。豈不見《六祖壇經》裏說,有了愚迷、驕诳、嫉妒等心都是要忏悔的罪障。唯有常用謙虛、慚愧、忏悔、恭敬他人的心,跟善知識學習,才能使你早日明心見性,早日開悟成佛。

  

  (一九九五年四月二十叁日講于東初禅寺,姚世莊居士錄音整理,聖嚴修訂成稿于同年五月二十五日)

  

  

  

  

  

  

  

  開悟成佛

  

    一、什麼是開悟

  

  「開悟成佛」,我相信是個相當誘惑人的題目。

  

  什麼叫開悟?在梵文裏開悟只是一個字,那就是「覺」的意思。愚癡的凡夫從煩惱中覺醒,知道這個世界的存在,不過是個夢幻而已。如果能夠清楚地了解到一切都是幻起幻滅的,並且已經從煩惱中覺醒,那就是開了悟的人。實際上,開悟就是成佛,成佛即是開悟。因爲「佛」字的梵文,便是大覺。

  

  一般的凡夫,都是執著的、占有的、獨占的,這些都是煩惱。而開悟的人是使用而不執著、擁有而不占有、分享而不獨占。自己的利益如果能夠無條件地讓大家來分享,那就是開了悟的菩薩了。

  

  二、頓悟與開悟

  

  如何才能沒有執著、沒有煩惱呢?那就需要開悟,開悟則有漸悟及頓悟兩種情況。

  

  《大般涅槃經》等講到:若約直往頓機,大不由小,所設唯是菩薩乘教,故名爲頓;回小向大,是爲漸悟。此爲一般教下對于頓悟的通說。是說「頓」是不需要經過聲聞、緣覺的小乘階段,直接修學菩薩道的大乘根機。「漸」是經過聲聞、緣覺的過程,由小乘而至大乘,一個階段一個階段的修行,最後是以大乘的菩薩身分成佛。根據這樣的解釋,凡是直接修學大乘佛法的人,就沒有一個不是頓悟法門的修行者了。

  

  中國禅師馬祖的弟子大珠慧海所著《頓悟入道要門論》卷上雲:「雲何爲頓悟,答:頓者,頓除妄念;悟者,悟無所得。」又雲:「頓悟者不離此生即得解脫。」又雲:「修頓悟者,不離此身,即超叁界。」又雲:「頓除妄念,永絕人我,畢竟空寂。」此爲宗門的通說。「頓」就是突然間除妄念、去執著,心中悟無所得。頓悟的人不需等待來生,不必脫離世間,在這一生之中,尚在世間之時,就能得到解脫。因爲頓悟的人是斷煩惱執著,不是頓失知覺聰明,所以仍有人的一切反應,絕不像…

《禅鑰》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禅與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