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禅钥▪P13

  ..续本文上一页住,就是见到任何事、听到任何话时,不作主客观的判断,不将自己的观念放在里面;一切的现象,不离空的自性,一切的众生,不离觉的佛性。

  

  〈般若品〉云:「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缘心迷,不能自悟,须假大善知识,示导见性。」

  

  又云:(世人)「不识自性般若」、「心体无滞,即是般若」、「一切般若智,皆从自性而生。」

  

  又云:「不悟即佛是众生,一念悟时,众生是佛。故知万法尽在自心,何不从自心中,顿见真如本性。」这是说,悟时明心,即可见到本性是佛。

  

  又云:「我于忍和尚处,一闻言下便悟,顿见真如本性。」此亦是说若得明心即能见性。

  

  显现般若的智慧,就是因为见到了万法的空性。「空」是没有永恒不变的东西在那里,它是不断地在变化。许多人认为,开悟见性好象是有可能用眼睛看得到的、用手抓得到的、抱得到的某一样东西在那里。这是错误的想法,因为佛性是并没有一种东西可让你看得到、听得见、摸得着、抱得住的,也不是能用你的心思想象得到的。

  

  最近不久前,我遇到一位自称有神通的太太告诉我,她曾用她的神通到过一个很远很高的地方,去查看了好几位自名为活佛上师等人物的底细,在那儿真有他们的位子,不过不是最高的佛。她也查了我的底细,看是第几地的菩萨。我告诉她说:「我是凡夫,你怎么查得到我呢?」她说:「是呀!所以我在那里没有看到你的位子啊!」我很高兴我没有位子在那里,毕竟我和那些宗教界的新奇人物不是同道,要不然,我不是和他们一样了吗!(大众哄堂大笑)

  

  佛说,实相无相,实性无性。《六祖坛经》则说,无念、无住、无相。一位自称大悟彻底的人,如果尚有个位子,或者还有个形相在那里,那就不像禅宗所讲已经明心见性的人了。除却烦恼是明心,智慧现前是见性,并没有一定的地方,也没有一定的形相;处处不在而也处处都在,才是真正的亲见佛性。

  

  众生是没有开悟的佛,而佛是已经开悟的众生。悟即是明心见性,当你心中在一念之间,没有了执着与烦恼之时,你便发现众生本来是佛。迷是不见自性即空,所以见性的人即知自性本身,没有功能、没有动作。自性被烦恼的心蒙蔽时,是众生;自性离开烦恼心时,即与佛同。

  

  〈疑问品〉云:「念念无滞,常见本性」,此即是明心见性。

  

  又云:「心是地,性是王,王居心地上。性在王在,性去王去。」

  

  又云:「自性迷,即众生,自性觉,即是佛。」心不明,便不见性,即是众生,若能明心见性,即是众生与诸佛本来平等。

  

  〈定慧品〉云:「迷人渐修,悟人顿契。自识本心,自见本性。」此也即是对于明心见性的叙述。

  

  又云:「于念念中,不思前境」、「于诸法上,念念不住」、「心不染曰无念,于自念上,常离诸境,不于境上生心。」此皆是明心的情况,心无所着,便是般若智慧。

  

  又云:「自性本无一法可得。」唯有见性,方能如《心经》所说的「无智亦无得」。

  

  四、如何明心?如何见性?

  

  (一)如何明心见性?

  

  惠能大师谓惠明曰:「汝既为法而来,可屏息诸缘,勿生一念。」又曰:「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惠明即于此言下大悟。

  

  这是说,六祖惠能传承五祖的心法之后,即离开五祖道场,去了岭南,而五祖座下有位将军出家的弟子惠明,追着惠能想把法抢到手,惠能跟他说:「你既为求法而来,那么,心中的一切念头皆应放下,不可向外攀缘,不要思量或善或恶,当这时候,看看你的本来面目是什么?」惠明用了这个方法后,当下就开悟了。

  

  我们也可以用这种方法练习,当境界在面前出现时,心中不要产生喜欢不喜欢、好或者不好、爱或是不爱等的反应,当作跟你毫不相干看待。事实上,未悟的人,当你的念头认为已是如此这般地不去管它时,你已经在管它了。不过,若经常用这样的方法练习,即使未必能够开悟,你的烦恼总会减少很多的。

  

  (二)如何能明心?

  

  〈忏悔品〉中告诉我们有两种方法,能够达到明心的目的:

  

  1修五分法身:

  

  修戒──自心中,无非、无恶、无嫉妒、无贪瞋、无劫害。

  

  修定──

  诸善恶境相,自心不乱。

  

  修慧──常以智慧观照自性,不造诸恶,修众善法,自心无碍,心不执着。

  

  修解脱──自心无所攀缘,不思善不思恶。

  

  修解脱知见──自心亦不沉空守寂,并须广学多闻,识自本心,达诸佛理,和光接物,无我无人,直至菩提,真性不易。

  

  2修无相忏悔:

  

  从前念、今念、后念,念念不被愚迷染,从前所有愚迷等罪,悉皆忏悔。

  

  从前念、今念、后念,念念不被骄诳染,从前所有骄诳等罪,悉皆忏悔。

  

  从前念、今念、后念,念念不被嫉妒染,从前所有嫉妒等罪,悉皆忏悔。

  

  如果修了五分法身的法门,还是不能明心,便是因为罪障太重,所以要修无相忏悔法门。《六祖坛经》告诉我们,要不断地使自己的心,对于善恶的境界,尽量不以自我的观点或自私自利的立场,产生反应。当你生起愚迷心、憍诳心、嫉妒心时,要不断地忏悔,愿这种种的念头不再生起,不再用自我中心、自私自利的心,去判断它、执着它。

  

  (三)如何能见性?

  

  〈坐禅品〉云:「不见人之是非善恶过患,即是自性不动。」

  

  又云:「对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

  

  又云:「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于念念中,自见本性清净。自修自行,自成佛道。」

  

  〈般若品〉云:「各自观心,自见本性。若自不悟,须觅大善知识,解最上乘法者,直示正路。」「令得见性。」「若识自性,一悟即至佛地。」

  

  又云:「智慧观照,内外明彻,识自本心,若识本心,即本解脱。」

  

  又云:「唯传见性法,出世破邪宗。」「菩提本自性,起心即是妄。」

  

  以上都是教我们如何能见性的办法。

  

  五、如何排除明心见性的障碍?

  

  〈忏悔品〉云:「于外着境,被妄念浮云盖覆自性,不得明朗,若遇善知识,开真正法,自除迷妄,内外明彻,于自性中,万法皆现,见性之人,亦复如是。」

  

  又云:「心中众生,所谓邪迷心、诳妄心、不善心、嫉妒心、恶毒心,如是等心,尽是众生。」「除真除妄,即见佛性。」

  

  又云:「内调心性,外敬他人,是自皈依也。」

  

  以上是说,如果修种种法门,还是不能见性、不能开悟之时,就需要访求善知识的开导,也就是用明眼人的智慧,指点你的方向,来不断地修持,不断地忏悔,同时观察自己的心;综合地说,是以忏悔、观心、求开示,忏悔、观心、求开示,反复地交替的进行,便能排除明心见性的障碍了。

  

  禅修者,对内心要调伏断除自己的烦恼,才能出现智慧,有了智慧心才能见佛性。对身外要尊敬他人,宜将一切人都当作菩萨与佛看待,因为所有的众生,都是未来的诸佛。以这种心态来看待一切人,心灵自然平安,能够明心见性。

  

  有些人,因为老师已证明他们明心见性开了悟,便觉得沾沾自喜,而有一种骄慢心生起,这就证明他们的明心见性不是真的。岂不见《六祖坛经》里说,有了愚迷、骄诳、嫉妒等心都是要忏悔的罪障。唯有常用谦虚、惭愧、忏悔、恭敬他人的心,跟善知识学习,才能使你早日明心见性,早日开悟成佛。

  

  (一九九五年四月二十三日讲于东初禅寺,姚世庄居士录音整理,圣严修订成稿于同年五月二十五日)

  

  

  

  

  

  

  

  开悟成佛

  

    一、什么是开悟

  

  「开悟成佛」,我相信是个相当诱惑人的题目。

  

  什么叫开悟?在梵文里开悟只是一个字,那就是「觉」的意思。愚痴的凡夫从烦恼中觉醒,知道这个世界的存在,不过是个梦幻而已。如果能够清楚地了解到一切都是幻起幻灭的,并且已经从烦恼中觉醒,那就是开了悟的人。实际上,开悟就是成佛,成佛即是开悟。因为「佛」字的梵文,便是大觉。

  

  一般的凡夫,都是执着的、占有的、独占的,这些都是烦恼。而开悟的人是使用而不执着、拥有而不占有、分享而不独占。自己的利益如果能够无条件地让大家来分享,那就是开了悟的菩萨了。

  

  二、顿悟与开悟

  

  如何才能没有执着、没有烦恼呢?那就需要开悟,开悟则有渐悟及顿悟两种情况。

  

  《大般涅槃经》等讲到:若约直往顿机,大不由小,所设唯是菩萨乘教,故名为顿;回小向大,是为渐悟。此为一般教下对于顿悟的通说。是说「顿」是不需要经过声闻、缘觉的小乘阶段,直接修学菩萨道的大乘根机。「渐」是经过声闻、缘觉的过程,由小乘而至大乘,一个阶段一个阶段的修行,最后是以大乘的菩萨身分成佛。根据这样的解释,凡是直接修学大乘佛法的人,就没有一个不是顿悟法门的修行者了。

  

  中国禅师马祖的弟子大珠慧海所着《顿悟入道要门论》卷上云:「云何为顿悟,答:顿者,顿除妄念;悟者,悟无所得。」又云:「顿悟者不离此生即得解脱。」又云:「修顿悟者,不离此身,即超三界。」又云:「顿除妄念,永绝人我,毕竟空寂。」此为宗门的通说。「顿」就是突然间除妄念、去执着,心中悟无所得。顿悟的人不需等待来生,不必脱离世间,在这一生之中,尚在世间之时,就能得到解脱。因为顿悟的人是断烦恼执着,不是顿失知觉聪明,所以仍有人的一切反应,绝不像…

《禅钥》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禅与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