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身心时易成妄想懒惰乃至于昏沉瞌睡,精进用功时易成身心紧张乃至于疲累不堪。
真正会禅修工夫的人,随时保持轻松的身心,也经常处于勇猛精进的状况,不缓不急而细水长流。
参话头时,要以倾听自己的无声之声发出的问语去参,但是,身体不要用力,心念不要紧张,否则参不久就会疲累。以致每次用功,疑情未生,疑团未成,便已泄了气。
禅修者应该要时时练习着将身、口、意三结合,同一个时间,同一个地方,身与心,当在做同一样的事;打坐时打坐,吃饭时吃饭,工作时工作,见客时见客,说话时说话,睡觉时睡觉。不要身心分离,魂不守舍,弄得打坐时想着见客,见客时想着打坐。
有些人,认为自己很聪明,能在同一时间,做好多样事情。禅修者不主张如此,而是要我们在做任何一项事,乃至任何一个动作时,都当全身全心全生命地全力投入。
禅修时,对于所用的方法不可以眼根看其形象,当用心眼向内看用功的念头,不可以耳根听其声音,当用心耳向内听无声之声。如果用眼球看形象,就会引起头胀;用耳膜听声音,容易产生耳鸣!例如数息时只用心眼感觉鼻孔的呼吸,不要用眼睛看着鼻孔呼吸,也不要耳朵听着呼吸。
一○、一念万年.心无罣碍
三祖僧璨的〈信心铭〉讲到「一念万年」,《华严经》及《楞严经》都说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于一毫端转大*轮。时间的长和短,空间的大和小,均可由于各人自心的体验不同而有差别,如能像〈信心铭〉所说「得失是非,一时放却」、「一心不生,万法无咎」,便可经验到,虽仅处于一毫的尖端,犹如横遍十方,虽仅止于一念的瞬间,犹如竖穷三际。只要狂心顿歇,念念都是尽虚空遍法界,念念都在与三世诸佛促膝谈心。
诸位听到这里,一定觉得,我讲得太深太玄,这样的境界跟你们没有关系。
其实呀,不要失望,不要自我菲薄,迷时觉得开悟好难,距离好远,悟时却只是弹指间的工夫。诸位在平常生活中,一定有过类似的经验:被忘了的东西,要找它时,遍找不着,不找它时,就在眼前。此所谓「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曾经有位禅师在打坐时,发觉他的鼻子不见了,此念一起,心里就非常焦急,立刻起座,四处找他的鼻子,并且喃喃自语:「我的鼻子呢?我的鼻子呢?」因为急着找他的鼻子,慌忙中一鼻子撞上了墙壁,于是摸着鼻子大叫:「鼻子好痛,原来它就在这里!」这样一来,当下就开悟了。
只要放下一切攀缘妄想的分别执着心,就是「一心不生」,你就见到未出娘胎前的本来面目,原与十方三世的诸佛无二无别。你可以称它为涅槃妙心,清净法身,真如佛性,其实即是即空即有、非空非有、无漏解脱的大智慧心。
如何能放下心中的万缘?先要摄心收心,如《佛遗教经》所说:「是故汝等,当好制心。」又说:「心之可畏,甚于毒蛇恶兽、怨贼。大火越逸,未足喻也。」又说:「纵此心者,丧人善事,制之一处,无事不办。」要将散乱妄想心,摄于一个方法的焦点,乃是凝聚散心的工夫,由凝聚而再放下,便能心无罣碍了。
(西元一九九四年十一月二十六日至十二月二日东初禅寺第六十六期禅七开示录)
明心见性
今天的这个题目,是既诱惑人也极为枯燥的。因为,明心见性是佛的事,是开悟人的事,诸位菩萨心尚未明,还没见到佛性,来听这场演讲,岂非如同在浓雾中看花,视线模糊,什么也看不到。
明心见性是什么意思呢?如何明心?又如何见性?我将它分成五个主题来介绍:
一、释迦牟尼佛夜
明星,顿悟成佛
顿悟成佛是禅宗极为重视的主题。当释迦瞿昙经过六年的长期苦修,最后在菩提树下禅坐的一个晚上,天将拂晓,看到东方有一颗极为明亮的星;这时候,他的心里突然透出了智慧的光芒,完成无上的菩提,为人间带来了慈悲与智慧的佛教。直到今天,世间尚有十多亿的人口,受到佛法的照顾。
明心见性,明的是清净的心,见的是不动的性。心有烦恼时,是见不到佛性的,只有在心清净时,才能见到不动、不变的佛性。烦恼心重,即是无明。只有破除无明的烦恼心,般若的智慧性才能显现出来。智慧,即为佛的本性,事实上,佛的本性原在每个人的心中,与烦恼同在,不过被烦恼心掩盖,便见不到佛性了。一旦烦恼顿除,佛性顿现,智慧的功能也自然产生。
我们的心可暗可明,暗是烦恼,明是智慧,当智慧出现之时,就能见到佛性;佛性又叫真如,它是真实的、不变的,而且永远不动的。因此学佛修行的人,若希望除烦恼而得智慧,那就要明心见性。
众生心是有执着、有烦恼的,如果,能转执着为解脱,转烦恼为清净,即为「涅槃妙心」,又叫「正法眼藏」。禅宗第一代祖师摩诃迦叶从释迦牟尼佛传承的就是涅槃妙心。清净心又叫佛性,那是佛的境界,它是在圣不增,在凡不减。众生和佛完全平等的,即为般若所证的空性,也是一切诸法的空性;因此,一切现象不离开空,所以一切众生都有佛性。
二、明心见性是禅宗的中心思想
中国的禅宗从初祖菩提达摩开始,一直到六祖惠能时才算成熟。明心见性是相信一切诸法,同一真性,一切众生,皆具佛性。当你的心不受任何环境的影响而产生情绪、分别、执着时,自然而然就跟菩提道相应。下面介绍几位祖师所讲有关明心见性的文献记载:
菩提达摩的〈二入四行〉云:「此心生时,与理相应。」即是明心。「心无增减」、「安心无为」,均指明心。又云:「深信含生,同一真性。」即指佛性。
达摩祖师讲到,当心生起时,能够与理相应,此时即为明心,其理就是佛性。
傅大士〈心王铭〉的「了本识心,识心见佛」、「心明识佛」,即是明心见性。
僧璨〈信心铭〉的「一心不生」、「任性合道」,亦是明心见性。
如能心不受任何环境的影响而产生情绪变化、不产生妄想执着,任其自然,不需要任何的帮助,自然而然,就能跟无上的菩提道相即相合。
道信的〈入道安心〉所云:「念佛即是念心」、「即是安心」。「常忆念佛,攀缘不起,则泯然无相,平等不二。」此即是明心,「亦名佛性」,「亦名涅槃界、般若等。」亦即是见性。
念佛是念心、安心。如果经常想到念佛,便能使得向外攀缘的心自然不起;这时候的心,是无相的、平等不二的。没有分别心,不起执着心,实际上即为明心。心明的境界是佛性、是般若,又叫它为涅槃界。
牛头法融的〈心铭〉云:「心性不生」、「心生本齐」,即是说的明心见性。
五祖弘忍的〈修心要论〉所云:「自心本来清净」,即是指的明心。又云:「一切众生清净之性」,也是指的佛性。《十地经》所说「众生身中有金刚佛性」、「众生佛性本来清净」、「守本真心,妄念云盖,慧日即现」,以及「三世诸佛,皆从心性中生」,也都是在说明心见性之意。
永嘉〈证道歌〉所云:「不除妄想不求真,无明实性即佛性」,亦是说的明心见性的境界。
光宅寺的慧忠云:「善恶不思,自见佛性」,以不二之心,即可明心,能得明心,即见佛性。
三、《六祖坛经》即以明心见性为其宗旨
相传禅宗是从印度传至中国,从释迦牟尼佛开始,下传第一代祖师摩诃迦叶,第二代阿难尊者,然后传到二十八代,便是菩提达摩。菩提达摩到了中国后,成为中国禅宗的第一代祖师,一直到六祖惠能,中国形态的禅宗,才渐渐形成。
事实上,六祖惠能尚未出现之时,四祖、五祖已经有了四、五百人同住的大道场。但是他们的理论、架构都还没出现。六祖的弟子相当多,主要的传承弟子有南岳怀让、青原行思和荷泽神会等三个系统,便形成了一个很大的宗派,这便是禅宗简单和通俗的历史。
《六祖坛经》在中国的禅宗史上,颇受近代学者的议论,却是非常受到重视的一部圣典。因此,我今天也以《六祖坛经》的内容所见为依据,来讲明心见性,来为诸位引言、引证,并且介绍修证的方法:
〈行由品〉云:「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取自本心般若之性。」
又云:「无上菩提,须得言下识自本心,见自本性,不生不灭。念念自见,万法无滞,……若如是见,即是无上菩提之自性也。」
又云:「惠能言下大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
以上皆是有关明心见性的说法。
〈机缘品〉云:「一念心开,是为开佛知见」,即是明心见性。
无上的菩提,就是成佛的佛性,而无上的智慧,是从听到一句佛法,马上开悟而认识自己的本性,也就是原来的清净心、本来的佛性。清净心是没有烦恼的心,这样才会产生智慧而见到佛性,亲自经验到本心和本性都是不生不灭的。
「念念自见,万法无滞」,是说每个念头所见的任何现象,都是清清楚楚,没有自我的判断心、分别心,非常清楚地在观照、观察,这就叫本性。一般人的心,都是以个人自我主观的判断、感情、立场,来看一切的现象,这不是智慧心而是愚痴心。因此,如果不是用主观,乃至也不用客观的心来看这个世界,那就能看到自性;即是三世诸佛的无上菩提,即是一切众生的佛性和自性。
诸位一定听过六祖惠能是因为听到有一位居士诵《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经句,而于句下开悟的。当他听到这句话时,就像在无始以来就没听过这么大的雷声,把他自我中心的妄念打得粉碎。
「应无所住」的…
《禅钥》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