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聋子、瞎子、白痴一样;聋子听不见,瞎子看不见,白痴听不懂看不懂;开了悟的人,是照样能看、能听、能解的。
禅宗的修行目的,就是希望能在某一个时空里,突然间把妄念断除了,那就是开悟的经验。或许,谁都可以说:「我也曾经有过,而且常常有这种经验;心中的妄念没有了。」然而,当你说这一句话时,正好就是妄念的现象。当你自以为没有妄念时,只是没有情绪而已,不是没有妄念,因为凡有自我意识的心理现象,都是妄念。事实上,如果知道自己有自我意识的妄念,已经是在修行的人,怕的是,自己妄念纷飞还不知道是在妄念之中。
顿悟已经讲了两种,第一种是不经过小乘的阶段而直接来修学大乘的菩萨;第二种是突然间妄念断除,而悟入心无所得的禅宗祖师。现在向诸位介绍第三种顿悟,是《圆觉经》中所说:「是经名为顿教大乘,顿机众生从此开悟,亦摄渐修一切群品。」此为不舍渐修的顿悟法门,也可以说是综合顿渐大小而汇入顿教大乘的顿悟法门。
我们已从前面看到,顿悟并非一定马上开悟,只要是学顿教法门的人,就是顿机的众生。诸位现在正在听我讲大乘的佛法,当然都是大乘菩萨的顿悟根机了。
开悟也是一样,大乘根机的人开悟,必定是顿悟,但在禅宗有大悟、小悟。大悟即是一悟永悟,不再迷惑,烦恼顿除;小悟就像一个非常疲倦的人,老是昏昏沉沉,有人将他猛力推了一下,似醒非醒地把眼睛睁开了一下,接着又迷迷糊糊地睡着了。
三、开悟与睡醒
今天由于日光节约调整时间,禅中心的人都不知道应该延迟一小时起床,仍依旧时间,凌晨四点钟打板,结果我们大家等于是三点就起来了。我想再回去睡觉,但是已经睡不着了,这算不算是大悟啊?(拍掌,哄堂大笑)这当然不算是禅修的大悟成佛。
我在日本时,曾遇到一位已经「开悟」的禅师,每天都要回家陪他太太。我问他:「你已经开悟了,应该没有贪欲了,怎么还要执着太太呢?」他说:「开悟的人,虽然没有执着,但是我的太太对我有执着啊!」意思是说,他虽然已经开悟,已没有执着,而他的太太尚没有开悟,所以有执着,他就让他没有开悟的太太去执着了,这样对不对呢?就像是我说我不要钱,但是钱却自己来了,我有什么办法呢?(听众大笑)有了太太,而不执着太太,跟有钱来而不执着钱,应该是不相同的。
四、《圆觉经》与《楞严经》中的开悟说
「开悟」一词的依据,在大小乘经律中,均可见到。第一个例子,便是叙述释迦世尊的成道。不过在早期的圣典中,将佛的开悟,称为「廓然大悟,得无上正真道。」见于《修行本起经》卷下,及《普曜经》卷六。或称「得智慧光,断于习障,成一切种智。」见于《过去现在因果经》卷三。或谓「即生智见,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见于《佛本行集经》卷三○。
以下的几部大乘圣典,则直接用「开悟」的一词,表达使人证悟以及自己证悟的意思。
(一)《圆觉经》有六处,提及「开悟」两字
「彼诸菩萨,如是修行,如是渐次,如是思惟,如是住持,如是方便,如是开悟,求如是法。」
「若诸末世一切众生,能舍诸欲,及除憎爱,永断轮回,勤求如来圆觉境界,于清净心,便得开悟。」
「令末世众生,闻此圣教,随顺开悟,渐次能入。」
「宣说一切方便渐次,并修行人,总有几种,令此会菩萨及末世众生,求大乘者,速得开悟,游戏如来大寂灭海。」
「愿为大众,及末世众生,方便开示,令悟实相。」
「是经名为顿教大乘,顿机众生,从此开悟,亦摄渐修一切群品。」
从各节上下文的经义判断,《圆觉经》所讲的「开悟」,有两大涵义,一是以佛的教法来向众生作说明的开示,使众生因此而觉悟到一切现象的实相无相。二者众生于听闻佛法之后,如法修行,心得清净,便是开悟。这种开悟的法门,虽然名为顿教大乘,也不拒绝渐修根机的众生。
(二)《楞严经》中说到「开悟」两字的,至少有十多处
卷二有云:「尔时阿难及诸大众,闻佛示诲,身心泰然!念无始来,失却本心,妄认缘尘,分别影事。今日开悟,如失乳儿,忽遇慈母。」
卷四有云:「如阿难辈,虽则开悟,习漏未除。」
卷四又云:「今此会中,大目犍连及舍利弗、须菩提等,从老梵志闻佛因缘,发心开悟,得成无漏。」
卷四有云:「以诸众生,从无始来,循诸色声,逐念流转,曾不开悟,性净妙常。」
卷五又云:「承事如来,了知味性,非空、非有、非即身心,非离身心,分别味因,从是开悟。」
卷五则云:「悟心无际。」又云:「心开漏尽。」
卷七有云:若有人「心灭贪淫,持佛净戒,于道场中,发菩萨愿。出入澡浴,六时行道,如是不寐,经三七日,我(佛)自现身,至其人前,摩顶安慰,令其开悟。」
卷七又云:「阿难白佛言:世尊!我蒙如来无上悲诲,心已开悟,自知修证,无学道成。」
卷九又云:「汝等必须,将如来语,于我灭后,传示末法,
令众生,开悟斯义,无令天魔,得其方便,保持覆护,成无上道。」
卷一○则云:「理则顿悟,乘悟并销;事非顿除,因次第尽。」
从以上所举《楞严经》中的「开悟」,有好多层面的意思:是听到理解和明了从未听说的佛法道理,称为开悟;是已见佛性,已伏烦恼,但是尚未断除烦恼爱习,称为开悟;是已断烦恼,已证无漏无学的果位,称为开悟;是已见佛性真净妙常,称为开悟;是已证诸法非空非有,非即非离,称为开悟。主要是指经验到时空的超越,烦恼的解脱。但是,虽有一次又一次的开悟经验,若非大悟或彻悟,仍在有漏的生死烦恼海中。唯有大悟彻底,才是顿悟顿超,否则开悟只是悟的理性空寂,至于事相的障碍,尚须逐渐的修行,次第的断除。
从这两部经典,所见的「开悟」一词,几乎是彼此呼应的。所云开悟,必定是悟的佛法,是悟诸法现象的实相即是无相,理性即是佛性,佛性即是妙明常净的般若,又是常寂常照的涅槃妙心。
五、开悟众生与开悟的人
「开悟」一词的出典,尚有不少。例如:
八十卷《华严经》卷四有云:「开悟一切愚暗众生」的经句。
《法华经.序品》有云:「讲说正法,种种因缘,以无量喻,照明佛法,开悟众生。」
《出曜经》卷二有云:「欲化彼人,令得开悟。」
《付法藏因缘传》卷五有云:「尔时马鸣……演宣诸法,苦、空、无我,时此城中,五百王子,同时开悟,厌恶五欲,出家为道。」
从以上的四种资料看,《华严经》及《法华经》,都是将「开悟」一词当作动词用,是用佛法的道理,来开悟愚暗的众生。《出曜经》及《付法藏因缘传》,则将开悟一词当作形容或名词来用,是众生获得了开悟,变成了开悟的人。至于开悟的内容,是开发了智慧的光明,是明白了人生及宇宙的苦、空、无我之理,所以能够使人因为开悟而厌离五欲,出家修道。
六、累劫成佛与随时成佛
根据佛陀传记的资料所见,最早的「廓然大悟」是指佛陀成道,开悟也就是成佛的意思。再依据早期的圣典记载,成佛也不是一生一世完成的事,是经过多生多劫,修行救度众生的菩萨道之后,才成佛的。例如《增一阿含经》卷一六云:「我(佛)于三阿僧祇劫,勤苦所成,成无上道。」又如《大毗婆沙论》卷一七六云:「第三阿僧祇劫满已,时修妙相业,亦决定知,我当作佛。」这两种资料都是说,成佛的修行过程,需要三阿僧祇(无数)劫。
可是到了《法华经》中,便从累劫成佛的思想,发展到了随时成佛之说,不论悟与未悟,凡是信受《法华经》所说的佛法者,凡是能照着做到一点的人,皆已成了佛道。试录《法华经》卷一〈方便品〉中的十则例子如下:
「声闻若菩萨,闻我所说法,乃至于一偈,皆成佛无疑。」
「若闻法布施,或持戒忍辱,精进禅智等,种种修福慧,如是诸人等,皆已成佛道。」
「诸佛灭度已,若人善软心,如是诸众生,皆已成佛道。」
「乃至童子戏,聚沙为佛塔,如是诸人等,皆已成佛道。」
「若人为佛故,建立诸形相,刻雕成众相,皆已成佛道。」
「或以欢喜心,歌呗颂佛德,乃至一小音,皆已成佛道。」
「若人散乱心,入于塔庙中,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
「或有人礼拜,或复但合掌,乃至举一手,或复小低头,以此供养像,渐见无量佛,自成无上道,广度无数众。」
「于诸过去佛,在世或灭度,若有闻是法,皆已成佛道。」
「若有闻法者,无一不成佛,诸佛本誓愿,我所行佛道,普欲令众生,亦同得此道。」
如上所见成佛的条件,非常宽大,凡是闻法,乃至一偈;修六度行;有善软心;歌颂佛德,乃至一小音;以散乱心,一称南无佛;乃至对佛像合掌、举一手、小低头;乃至儿童游戏,聚沙为佛塔等,都已成了佛道。这些当然不是成的究竟佛,但是决定都能因此而成为究竟佛。
因为《法华经》卷一〈方便品〉说,诸佛世尊之所以会出现于世,是为了「一大事因缘」。什么是一大事因缘呢?便是欲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
也就是向众生开示佛的知见,使众生悟入佛之知见,亦即是使得众生开悟成佛。故说:「是诸众生,从诸佛闻法,究竟皆得一切种智。」「一切种智」即是圆满的佛智,凡是从佛闻法的人,最后一定可…
《禅钥》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