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禅钥▪P15

  ..续本文上一页以成就佛智,那就是「入佛知见」。

  

  关于开示悟入的经文是这样的:「诸佛世尊欲令众生开佛知见,使得清净故,出现于世;欲示众生佛之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悟佛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入佛知见道故,出现于世。」

  

  又说:「是诸佛但教(开)化菩萨,欲以佛之知见,示众生故;欲以佛之知见,悟众生故;欲令众生,入佛之知见故。」

  

  因为诸佛出现于世,但为教化众生,先修菩萨道,然后成佛道,不是为了教化众生,仅成声闻缘觉。所以从佛的心怀,来看一切众生,只要能够信受佛法,乃至一偈或一称佛号,都已种下必定成佛的福慧因缘。

  

  七、悉有佛性与见性成佛

  

  《华严经》记载,当释迦世尊成道之时,便赞叹大地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便是以无我的平等的智慧与慈悲,肯定了一切众生虽未成佛,但也具备成佛的智慧福德。

  

  《大般涅槃经》卷三六有云:「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也是肯定了众生与诸佛,本来平等,如果因缘成熟,福智圆满,任何一个众生都能成就佛道,与佛无异。

  

  基于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特别是《大般涅槃经》让佛教徒们相信「一切众生,悉有佛性」的道理下,便有了中国禅宗所说的「见性成佛」及「开悟成佛」的说法。因为佛性是众生本具,故又被禅宗称为自性。将开悟的佛智,称为自心;悟见本具的佛性,称为见性。现在且将禅宗的代表文献《六祖坛经》中所见的「自心」、「自性」、「具性」、「开悟」、「成佛」等用语及其用意,试举如下:

  

  〈行由品〉第一,有云:「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同上品,又云:「惠能一闻(金刚经)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心即开悟。」……「大师常劝僧俗,但持金刚经,即自见性,直了成佛。」

  

  同上品,云:「惠能启(五祖)和尚:弟子自心,常生智慧,不离自性。」

  

  同上品,五祖云:「思量即不中用,见性之人,言下须见。」

  

  同上品,云:「无上菩提,须得言下识自本心,见自本性,不生不灭,于一切时中,念念自见,万法无滞。」

  

  同上品,云:「(五)祖以袈裟遮围,不令人见,为说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惠能言下大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祖知悟本性,谓惠能曰: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

  

  同上品,云:「惟论见性,不论禅定解脱。」「明佛性,是佛法不二之法。」「无二之性,即是佛性。」

  

  〈般若品〉第二,云:「只缘心迷,不能自悟,须假大善知识,示导见性。当知愚人智人,佛性本无差别。」

  

  同上品,云:「世人妙性本空,无有一法可得,自性真空,亦复如是。」

  

  同上品,云:「法即无顿渐,迷悟有迟疾。」又云:「迷闻经累劫,悟则剎那间。」

  

  同上品,云:「普愿法界众生,言下见性成佛。」

  

  〈忏悔品〉第六,云:「依此修行,言下见性。」「一众闻法,靡不开悟,欢喜奉行。」

  

  〈机缘品〉第七,云:「世人外迷着相,内迷着空,若能于相离相,于空离空,即是内外不迷。若悟此法,一念心开,是为开佛知见。……若闻开示,便能悟入,即觉(佛)知见,本来真性,而得出现。」「今令凡夫,但悟自心,便名佛之知见。自非上根,未免疑谤。」

  

  由《六祖坛经》所见的资料,「见性成佛」和「开悟成佛」是相同的意思。见性即是亲见佛性,佛性是众生本具的自性,而此奥妙的佛性或自性,本来真空,无一法可得,即是以清净自心的般若智慧,除分别执着的烦恼束缚,病除之时药亦无用,此便如《心经》所说的「无智亦无得」了。

  

  若以智慧的自心,亲见真空的自性,便是「见性成佛」,便是「明心见性」。不过,见性者虽有了智慧,虽见了佛性,虽也可以名为成佛,但却不一定就是大悟,也不一定就是究竟的佛。所以惠能初次闻一客诵《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句,「心即开悟」,并未大悟,要等惠能亲自听到五祖大师为他讲《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句时,才于「言下大悟」,已悟本性。虽然五祖说「若识本心,见自本心,即名丈夫、天人师、佛。」仍不是无上菩提的究竟佛,只是成的理性佛。否则不会有「开悟」及「大悟」之分,纵然是大悟,祖师的大悟,也绝对不同于佛的大悟。

  

  因此,《六祖坛经》虽说,若有人能于一切时中,念念自识本心,自见本性,经常都是生活在寂而常照,照而常寂的情况下者,便是无上菩提,然而也配合运用《法华经》开示悟入佛之知见的观点,而称「一念心开,是为开佛知见」。而其开佛知见,尚非入佛知见,故还未成福智圆满的究竟佛。

  

  八、成六即佛与三因佛性

  

  因为佛之知见,即是佛的圆满智慧,名为一切种智。依据《大智度论》卷二七记载,智有三种:「一切智,是声闻辟支佛事;道种智,是菩萨事;一切种智,是佛事。」其实后后涵盖前前,前前不能涵盖后后。二乘圣者仅得一切智,不具备道种智及一切种智;菩萨有前二智,不具一切种智,唯佛圆具三智,故天台宗说「三智一心中得」。一切智,知一切法皆是空,故得解脱;道种智,知种种方便法门,故能利益救济一切众生;一切种智,是圆具空有二智,超越空有二智,所以是双寂双照,寂照不二的中道圆智。

  

  正由于如此,天台宗的《观行疏》所讲的成佛观念,有六即之说,六种「即佛」都是「成佛」:

  

  理即佛:理体本性,一切众生平等,都有佛性,乃至三恶道的众生,虽未具备修善的佛,却已本具性善的佛。

  

  名字即佛:有福德人,仅闻佛名,自号为佛或被誉为佛者。

  

  观行即佛:在观行位的修行人。

  

  相似即佛:十信位的菩萨,仿佛已证佛的理性者。

  

  分证即佛:由初住至等觉位的菩萨,一分一分的渐破无明而分证中道实相理者。

  

  究竟即佛:究竟妙觉位的无上正等正觉的佛。

  

  禅宗所说的「见性成佛」,浅者属于相似即佛,深者也不能超过分证即佛,否则动辄妄言已证无上涅槃,就要如同《楞严经》卷九及卷一○所举的各种魔境魔说,成为魔子、魔民,还以为是成佛成圣。

  

  众生皆能成佛的思想,源出于《大般涅槃经》的佛性观,然在该经卷二八,列有三种佛性之说,也就是说,众生虽皆有佛性,然其凡夫众生与诸佛菩萨,各有差别:

  

  正因佛性:一切众生的本具佛性,不论有修无修,乃至十恶五逆,罪堕三恶道中,佛性不失。如金在矿,如土藏金。

  

  缘因佛性:修行六度的菩萨行者,依性起修,缘此正因佛性而修行者,所具佛性称为缘因。

  

  了因佛性:缘因即是了因,佛性本在烦恼暗室,故众生不见,今用慧灯照明,了了可见,名为了因佛性。

  

  正因佛性是未悟的众生,缘因及了因二名,是指开悟见性,或指见性成佛。同样是见佛性,同样名为成佛,由于各人的工夫深浅不同,所见虽相同而其品质还是不同。人对于佛性的经验,犹如人对于水的体验:有人仅见水而未喝水,有人喝一口水,有人喝了满腹水,有人成天浸泡在水中,有人已和大地的一切水融合成一体,有人终日念念喝水用水,却已不见有水,这些人的经验,当然是各不相同的。

  

  九、听此演讲都已成佛

  

  从以上的介绍分析来说,开悟成佛或见性成佛,是人人有份的事,今天诸位来听了这一场演讲,不论你信与不信,你已经成佛。这是多么值得高兴的事,这不是我说的,是前面所举的各种佛经古典告诉我们的。

  

  也许有的人会说,我还没有皈依三宝,连佛教徒的资格也未具备,只是随便来听听,就说我会成佛,我才不相信呢!但是,这是佛经告诉我们的。在《大般涅槃经》卷三六云:「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一阐提人,谤方等经,作五逆罪,犯四重禁,必当成菩提道。」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纵然不信佛法,甚至于毁谤佛经,做了杀父、杀母、杀阿罗汉、破和合僧、出佛身血,以及杀人、乱淫、偷盗、大妄语等的许多坏事,只要你听了佛法,你一定可以开悟成佛。

  

  本来就有成佛的因,虽然尚未完成佛的果位,但是因和果是同时的,因是还没有完成的果,果是已经成熟了的因。所以,我们一旦接触佛法,便是已成佛道。

  

  (西元一九九四年十月三十日讲于纽约东初禅寺,经姚世庄居士录音整理后,发现内容空洞无味,故以三天的时间,重新参考相关的经论,予以逐句重写。完成于十一月十七日)

  

  

  

  

  

  

  梅子熟了

  

  一、梅子怎么熟的

  

  明州大梅山法常禅师初参大寂(马祖),问:「如何是佛?」大寂云:「即心即佛。」师即大悟。大寂闻师住山,乃令一僧到问云:「和尚见马师,得个什么,便住此山?」师云:「马师向我道:『即心即佛』,我便向这里住。」僧云:「马师近日佛法又别。」师云:「作么生别?」僧云:「近日又道:『非心非佛。』」师云:「这老汉惑乱人,未有了日。任汝非心非佛,我只管即心即佛。」其僧回举似马祖,祖云:「大众,梅子熟也。」(《景德录》卷七)

  

  这个公案,是关于马祖的弟子明州大梅山法常禅师的一个故事,我把它大致解释一下。

  

  法常禅师第一次到马祖门下,问:「如何是佛?」马祖告诉他:「即心即佛。」法常禅师马上就开悟。后来他就离开马祖,到大梅山开法度众生去了。马祖听说法常禅师已经开山了,就派了一个出家僧人去大梅山向法常禅师试探虚实。

  

  僧人到了大梅山便问:「听说和尚您是…

《禅钥》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禅与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