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曾经参访过马祖,您在马祖门下究竟得到什么了,所以到这里来开山传法呢?」
法常禅师回答说:「因为马祖向我说『即心即佛』,我就到这里开山了。」
这个僧人又告诉法常禅师说:「你可知道,马祖最近说的佛法又跟过去不一样啰!」
法常禅师就问:「怎么个不一样啊?」
僧人回答法常禅师说:「最近马祖又改口说『非心非佛』了。」
法常禅师听了以后便给了一个评语说:「这个老头儿真是会迷惑人了,要到那一天才不迷惑人呢?不管它什么非心非佛,我只管它即心即佛。」
这个僧人回到马祖门下,告诉马祖,他到大梅山见了法常禅师,法常禅师是如此跟他讲的。因此马祖就宣布说:「大众啊!你们知道吗?梅子已经熟了。」
二、机锋不在字面
这段公案在禅宗非常有名,因为法常禅师听到马祖说「即心即佛」就开悟,然后就自己做师父接引徒众去了,马祖要试探法常禅师究竟悟到什么程度,所以派了一个弟子去,告诉他上一次讲的是「即心即佛」,你开悟了,现在讲的是「非心非佛」,看看法常禅师有何反应。可是法常禅师不为所动,就说:不管它什么「非心非佛」,我听到的还是一句「即心即佛」,所以不管它。
因此,马祖听了就很赞叹地说:「梅子熟了。」意思是大梅山的法常禅师已经成熟了,可以做禅师了。
听到即心即佛就能开悟,非心非佛就觉得是惑乱人、迷惑人。那么「即心即佛」、「非心非佛」这两句话,究竟那个才对?这是个大问题。
依禅法来讲,「即心即佛」错,而「非心非佛」对;依开悟经验来说,因人而异,听到「即心即佛」可能开悟,听到「非心非佛」也可能开悟,这跟开悟本身并无一定之关系。
说「即心即佛」就是开悟吗?不一定。诸位!现在我们也念了「即心即佛」,诸位开悟了吗?但是法常禅师的确因为听到「即心即佛」就开悟;他悟的是「即心即佛」吗?错!他悟的不是「即心即佛」,只是听到这句话而开悟,不要认为开悟就是悟得「即心即佛」的道理。
那么「非心非佛」又错了吗?如果有人听到这句话而开悟,那是因为这句话帮他的忙,并不是因为懂了「非心非佛」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开悟,或是悟了「非心非佛」这句话的道理。这个观念,诸位要了解清楚。
开悟与文字字面的意思,没有一定的关系,但也是有关系。所谓没有一定关系,是说「悟」,并不是悟那句话的涵义,但的确因那句话而开悟。譬如有人看到树上桃花开而开悟,其悟境即是悟得「桃花开」吗?不是!只是因看到桃花开,他就开悟了。又如虚云老和尚,因为在吃茶的时候,茶杯拿在手上,人家倒开水进去,好烫!一不小心,茶杯掉在地上打碎了,因此而开悟。是不是他的悟境就是悟得「茶杯打破了」呢?当然不是,若茶杯打破就能开悟,那给你一个茶杯打打看,你开不开悟?
祖师们开悟的经验并非就是悟了那个东西,可是当机缘成熟,他的心被一拨一点,突然间就开悟了,不是因为那么一句话,或那个动作,或那个现象使他开悟,而是因为参禅用功的那个人,已经用功到这个程度、这个火候,遇到这个情况在他面前发生,他就开悟了,这是禅的悟境。
昨天台北市发生这样一桩车祸:有一男一女两个人骑摩托车在慢车道上行驶,结果摩托车倒下来,两个人的头颅被大卡车压碎不见了,只剩下身体,惨不忍睹。大卡车是谁开的?不知道,已经开走了。听起来真可怜,也很可怕。
怎么会发生这种事?这跟开悟看似没有关系,为什么要讲这个案子?那也是一个案子──无头案。并不是因为骑着摩托车而掉下头来,也不是因为骑摩托车在慢车道上行走而头掉下来,更不是因为卡车经过而头掉下来。就是正好碰得巧,碰到一起,头就掉下来被压碎了!我们不能说:「从此以后不能有一男一女,骑着摩托车在慢车道上行驶,否则头就可能被卡车压掉。」每天车祸案子层出不穷,因有各种各样的车祸,所以会有各种各样的死亡情况。
开悟,也是一样,不过开悟的人,并没有像如今发生车祸的案件那么多。每天几乎都有人因车祸而死亡,却未听说每天几乎都有人因参禅而开悟。所以这里说「即心即佛」、「非心非佛」,并不是这两句话有什么古怪或魔术。「即心即佛」使法常禅师开悟,是因为法常禅师见了马祖,马祖说了这句话。若不是法常禅师见马祖,当时也不会有人因马祖说这句话而开悟。恰到好处,在这个时间,说这样的话,这个人就开悟啦!
当然马祖大师能够识得:什么根器的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该说什么话,就能让他得到开悟的消息。
三、即心即佛
「即心即佛」,是说我们的心本来就是佛的心。佛是什么呢?佛是彻悟、大觉;是自觉、觉他、觉满的意思。什么叫作「觉」?大梦已醒即是觉。大梦又是什么?就是烦恼生死梦。什么是「烦恼生死梦」?就是在烦恼生死之中,把烦恼当成自己所要追求的目标,把生死当成自己旅游的乐园。人在生死中,佛称为苦海。什么是苦海?就是生老病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爱别离苦、五蕴炽盛苦。在苦中还念念不忘,舍不得这样那样,而所追求的,都是生死环境中的种种人我、是非、利害、得失,把生死过程中,所遇到的苦因苦果,当成追求的目标,一生又一生,了无已时,那是在做生死苦海的大梦。
求不到觉得很苦,求到的觉得不稀奇,再换一个去追求,再想、再求,到死为止。到要死亡的时候,尚觉得有许多事物没有追求到;这种种的舍不得、放不下,就是苦。在生死之中,苦中受苦,还觉得很喜欢这个生死的环境,还觉得苦得很有意思,牢牢的抓着它不放,这叫作「做大梦」。
「觉」是从生死的梦中醒来,不再追求任何东西。因此,我们的心如果不为烦恼所困扰,就是觉。不但自己觉悟,还要帮助他人觉悟,就是自觉、觉他;自己已经彻底觉悟,则是觉满;所以自觉、觉他、觉满,便叫作佛,称作大觉世尊。
众生的心,本来跟佛的心是相同的,佛经中说:「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佛心和众生心,是同一个心,佛心就是众生心。为什么说「三无差别」?
因为佛心是智慧心,智慧是由众生的烦恼心转成清净的佛心;不清净的众生心是烦恼心,清净的佛心是智慧心。此心与彼心,心心相印相同,只是在众生未悟时,此心是睡着的,一旦醒悟过来,则知众生心就是佛心,所以即心即佛没有错。
四、非心非佛
「非心非佛」是什么意思?如果把我们的心当成佛的心,或不当成佛的心,都是有问题的。如果认为凡夫有一定的心叫烦恼心,而佛有一定的心叫清净心,那凡夫永远不能成佛。所以「非心」是不要认为有一个心是众生的心,或者是有这么一个心叫作佛的心。既不是佛的心,也不是众生的心,那么有众生也应该有佛啰?没有不变的众生,也没有定相的佛!为什么?因为众生不会永远是众生,如果众生永远不能改变的话,那就没有人能成佛了。众生能成佛,所以众生不是真的;众生的心能变成佛的心,所以众生的心不是真的。如果真有一个众生的心,众生就不能成佛了。反之,亦不能说佛也有一个心,佛亦不是真正有一个什么固定的心,叫作佛的心;成佛之后,法身遍在,即无相也无心。
所以,众生无常心,否则众生不能成佛;佛也是无心,如果有心,那不是佛,那叫有相、有执着、有我,岂能算是佛。
那有没有众生呢?没有!为什么?若有固定的众生,这个众生就完了,没有希望成佛了。相同的,如果执着有一个佛,那众生成了佛,就成为永远不变、永恒存在。如果到处都遍在,那就变成泛神论了;永远现佛身,那就变成多神论。佛教乃是无神论的。
因此,佛只有无尽功德,没有固定形象。佛是无相的,处处在,也处处不在,所以叫作如来如去。所以不能讲「有佛」,说「有佛」是毁谤佛。但也不能说「无佛」,否则又成了断灭见的唯物论。因此讲「非心非佛」是对的,因为佛心无相;众生有相,但众生不是真的;有相的佛不是真的佛。佛是无心、无相的,却有其悲智的功德作用,所以说「非心非佛」。
五、信心十足
现在请问诸位:「大梅山法常禅师听到了什么话而开悟?」答:「即心即佛。」又问:「你们听到了没有?」众答:「听到了。」
我又问:「你们听到以后开悟没有?」众答:「没有。」那就是说「即心即佛」这句话,对你们立即的开悟,完全没有用,但也并不等于是句废话。
我再问:「马祖去考验法常禅师时,是用那一句话考验他?」众答:「非心非佛。」我说:「结果法常禅师说:『管它什么非心非佛,我只知道是即心即佛。』现在诸位听懂了吗?」众无语。
法常禅师是否很执着?牢牢的执着他听到的那句「即心即佛」?不是!诸位不要上圈套,如果他执着这么一句话,能算开悟吗?因此,他是以平常心来处理这样的一个考验。所谓「平常心」就是:「我当时开悟,就是听到这句话,我的经验是如此,至于马祖大师又说非心非佛,那是他跟另外的人讲,和我没有关系。」所谓惑乱人、迷惑人,意思是说:这个老和尚的花样、手段蛮多的,对这个人这样说,对那个人那样说,如果头脑不清楚,就跟着被他弄得眼花撩乱;今天讲这个,明天说那个;究竟什么意思啊!没有开悟的人,这样一听就混淆错乱啦!可是马祖大师真的用这两句话帮助两种不同的人。法常禅师得到的帮助,就是「即心即佛」这句话,「非心非佛」则也许真的帮助了其他的人,然而对法常禅师来讲,他只经验到「即心即佛」。
为什么马祖说法常…
《禅钥》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