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禅师「熟」了呢?因为他已经信心十足,已经不受外边眼花撩乱的情况动摇了。法常禅师若非真的开悟,听到马祖又说出另外一句话时,或许会觉得很惊奇的,以为他当时听到的、经验到的,可能有问题吧?如果真的如此,他当时就不是真的开悟。由于法常禅师对自己的经验,非常坚决的肯定,所以马祖说他「成熟」了。
(一九九三年一月十六日圣严法师讲于农禅寺禅坐会,丘松英居士依据录音带整理成文)
放松身心
教给各位一个呼吸的方法:吸气时观想非常的清凉舒畅,好象因为吸一口气,把体内浊气都排了出去;呼气时把身体感受到的重量、负担──身体的重量和头脑的负担,都随着呼气而排了出去。
换句话说,诸位练习把身体放松、头脑放松、眼球放松,身体每一部位都放松,然后注意呼吸,感觉从鼻尖出入的呼吸很舒畅、很舒服。
平时不知道呼吸是这么的舒服,其实能够呼吸,便是得天独厚的享受。
一、把压力、负担全部呼出
吸气时不要注意吸的气到了那里,只要想象吸进去的气,把身体的每一个毛孔像窗子般打开,体内所有的废气全因吸气换掉。呼气时则慢慢呼出,把身上所有的负担、压力、感觉,全部随着呼气而排得干干净净,就像把仓库里所有陈年霉货,清理得干干净净。
然后渐渐觉得身体虚虚渺渺,不像是一个有阻碍东西,而是四通八达、舒舒畅畅,呼吸就像和煦的微风穿透身体一样,非常温柔明净轻松。这时候因为身体没有负担,头脑也没有压力,所以非常舒畅安定而喜悦,一种淡淡的、轻轻的喜悦。
然后再运用三个原则:观──运用方法,照──知道正在运用方法,提──发觉到离开方法时,立即轻松地回到方法上。
如果打坐不运动,气脉不容易通,因此要做柔软体操。打坐和一般运动的体验不一样,效果、利益也不一样,因为一般运动只是使身体舒畅,但头脑不可能很宁静。要头脑宁静,还是得打坐。
失眠是因为脑神经紧张,而工作繁重、忧虑过度,会使脑神经紧张。用脑过多时,虽然未到达头痛的程度,但头会发热。各位不妨用手按摩眉棱骨正中,如果不痛,表示头脑不紧张,如果会痛,要按摩此处,因为这两条筋一直通到后颈。按摩时要缓缓用力,使它感觉到痛,而不是强力刺激它,按摩太阳穴的效果都比不上按摩这两个眉棱骨的显著。
二、随时练习放松身心
诸位应该随时练习放松身心,一般人坐车时,筋骨常因车子的行驶而紧张,坐飞机时也因为飞机在动而难以睡得很熟,但如果能够尽量放松总是好的。我一上飞机就能睡觉,可以从美国一路睡到台湾;我很喜欢上飞机,因为平常没有这么长的时间睡觉。
最近报纸上报导。有位记者问达赖喇嘛:「你做不做梦?梦到些什么?」他回答说:「有时梦到女人来找我,我第一个念头是女人很可爱;第二个念头是我是和尚,不可以接受她;第三个念头是女人不见了。」
我问弟子:「达赖喇嘛的自我表白,在你看来以为如何?」弟子说:「这是工夫呀!不简单。在梦里还能知道自己是和尚,还能拒绝女人,真不容易。」
我说:「是的。不要觉得达赖喇嘛做了这么久的和尚,还是位活佛,竟然也会梦到女人,这是什么话!梦到女人没关系,不接受她就可以了,这也是修行的工夫。」
我们平常晓得自己是什么样的人?晓得自己是在什么状况下?心态如何?动作如何?就能随时随地该拒绝就拒绝,该完成就完成。这是禅修的工夫,连睡觉时都有用。
三、境界现前也不为所动
有人睡觉时,梦见被强盗追杀,全身紧张;如果头脑放松,身体肌肉放松,就不会做类似的恶梦。平时经常保持身心放松,便能于遇到突发状况时,身心还是处在平常状态,不会恐惧、紧张。不过,必须靠经常打坐才能真正做到松弛,而平常也要练习。
诸位桌上有个红包,里头不是现金,但上面的两句话,对诸位会有受用,可以带回去给亲朋好友分享。「识己识人识进退,时时身心平安;知福惜福多培福,处处广结善缘。」
这两句并不是我自己的话,我只是把它们凑在一起,但人人可以用得到。有位报社的副董,因为辞职而很难过,但一看到这两句话就想开,知道自己可以离开了。另一位女士也是在报社工作,正考虑要不要接任一份杂志的总编辑,看到这两句话,就决定接受了。
因此,我想不管是进是退,只要自己知道是否适合就好。
(一九九四年一月十五日在社会菁英禅三联谊会开示,单德兴居士、江美宝居士整理)
我与环境不一不二
我们所到的任何环境,都应看作就是我们自己。坐飞机时,飞机是我们的环境,也就是我们自己;坐车子时,车子是我们的环境,也就是我们自己;自己是主角,其他都是附属。这种体验和感受,我想每一个人都有,否则我们就是失落了自我。
另一种体验,就是各人在同一个环境中的感受不一样。今天我从台北回来,车上一共坐了三个人,照说冷气的温度应该是相同的,奇怪的是,我觉得冷,隔壁的觉得刚好,后面的觉得热,感受各自不同。换句话说,我们在同一部汽车中所感觉的世界不一样。我的世界是冷的,另一位觉得恰好,第三位又觉得太热了。在同一环境下,为什么各人的感受不同?
一、究竟是一还是二
其实,每个人就像蜗牛一样,蜗牛把自己的壳背着走,我们则把自己的环境背着走。我不知道各位是否有如此的感受和体验,感冒时到任何地方都觉得空气不好,头痛时到任何地方都觉得不舒服。环境的感受是我们各自带着跑的。那么,我们与环境究竟是一还是二?
几年前我去新加坡,那儿的气候和台湾、美东不同,但我还是感觉过着台湾或美东的生活,用那种习惯在生活,也就是说,我把自己的环境带过去了。所以我们经常是带着自己的环境在跑,带着自己的自我在跑,我们到任何地方都是自我。
诸位都已经成家了,先生和太太生活在同一个家庭里,感受是否一样呢?同一屋檐下的人,吃同一锅饭的人,是否感受一样?这究竟是一还是二?对自己来说是一,因为只有自己的世界,自己的存在,先生或太太则是另一个人,所以就主观的立场来看,处处都是一。可是,你与家人住在一起是事实,那么在同一环境中究竟是一还是二?
相对地,我们看其他的人时,除非是已经很熟悉的人,一看就知道是谁,否则如上了公车或搭乘飞机,看到的都是其他人。这就是《金刚经》所说的「我相」、「人相」(他人)、「众生相」(一群人)。这究竟是一还是二?
站在自己主观的立场而言,这是一,因为这些人都是配合我的,都在我的环境之中。有人害病时睡在床上,希望不要有人打扰,让他静养,可是待在医院时间久了以后,觉得很孤单,希望有人来作伴。这是一还是二?
二、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诸位进入农禅寺大门时,都看到墙上写了一句话:「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应无所住」这其中是一还是二?住于一是错误的,「应无所住」是更高的层次,是不住于一,也不住于二;不住于整体的、统一的,也不住于对立的、分离的──两种皆不住。而「不住」的意思就是不执着、不在乎,即不在乎一,也不在乎二。那是一种无我的境界,没有自我中心,超越一和二,超越于不二,故称无住。
可是「而生其心」,生的是什么心?统一的心要有,对立的心也要有,应该用统一的心时,就用统一的心来处理;应该用对立的心时,就用对立的心来处理。面对我们环境里的需要时,应该用什么心来处理,就用什么心来处理。
不要认为学打坐、学禅、学佛的人,什么都不管就是无我,那不是禅。禅是既超越而又踏实,超越是为了不生烦恼,踏实则是有烦恼时除烦恼,没烦恼时度众生。除烦恼时是一,是用统一来除烦恼;度众生时则是二,一定要有众生可度,有对象要处理,才能有行为、有作用,这里讲的就是「不二」的观念。
这三个观念,一个是统一的,一个是对立的,一个是超越的、不二的、无住的。有相对之心,才有众生可度,才能用智慧来处理;有统一之心才能断烦恼;有超越之心才能既不执空也不落有。我们凡夫总是带着自己的环境在走,带着自我在走,而每个人都是生活在个人的世界里。
三、佛与众生毕竟不二
我再问诸位一个问题:虽然大家都尚未成佛,但是佛国净土已有那么多的众生,对佛而言,究竟是一还是二?我告诉诸位,用刚才提到的「不二」比较好。
佛和众生是统一的,这是一;众生在佛国听佛说法,众生和佛是不一样的,这是二;众生全部在佛国净土,佛视众生为佛,这是一;众生需要佛来度时,佛照样度众生,这是二;可是已经是佛国净土,不再有矛盾,因此是不二。
佛国净土是有它的作用的,在佛国净土中,众生在修学佛法,佛在度众生,这应是不二。在佛的立场来看,佛国净土即非统一,也非矛盾,而是无相无住的。
各位有烦恼时,用一;处理事情时,用二;完成一样事情、功德之后,不是为他人做,也不是为自己做,这就是不二。以上是告诉诸位这么一个观念,以下要教一个方法。
在用方法时,要先有一才能有不二,要先能体验到一的存在,才能有不二的智慧出现。如果连一都无法体会,要谈不二是不可能的。就像我们在法鼓山禅修营中所讲的,如果小我的自我都没建立起来,都没认识清楚,要成就大我是不可能的。先要把小…
《禅钥》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